和动物有关的歇后语
【千问解读】
和动物有关的歇后语和动物有关的歇后语1
1.猫捉老鼠狗看门——本分事 2、贵州驴子学马叫——南腔北调 3、麻雀飞进烟囱里——有命也没毛 4、蚂蚁搬家——大家动口 5、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6、屎壳郎戴花——丑美 7、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8、萤火虫的屁股——没多大亮(量) 9、苍蝇飞进花园里——装蜂(疯) 10、回民赶集——(诸)猪事不问 11、公鸡戴帽子——冠上加冠(官) 12、王八肚子插鸡毛——(归)龟心似箭 13、山鸡吃着黄连子——苦在心窝不敢啼(提) 14、河里的螃蟹——都有夹(家) 15、夜猫子进屋——准没有好事 16、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 17、鹰飞蓝天狐走夜道——各走各的道 18、秤砣掉在鸡窝里——捣蛋 19、犬守夜,鸡司晨——各守本分 20、牵牛要牵牛鼻子——抓主要矛盾 2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22、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23、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24、鳄鱼的眼泪——假慈悲 25、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26、铁公鸡——一毛不拔 27、属蚂蝗的——吸血鬼 28、天下乌鸦——一般黑和动物有关的歇后语2
1、老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激烈到极点 2、山羊钻过栅栏;进退两难的困境 3、老鼠在烟囱上爬上爬下;直接进出;直人中的直人 4、一只眼睛可能捕捉到老鼠的'毒液 5、老鼠把大脑袋往后拉;大的在后面 6、老鼠吃了面粉,把嘴涂上了油脂 7、兔子去抓黄羊,得到额外的钱;特别是 8、在墓地里孵小鸡,没有人或鬼会出现。魔鬼从母鸡身上出来 9、老鼠给猫剃了毛,并向它谄媚奉承 10、母猪用一张嘴吃土豆;整个战斗的嘴 11、这条蛇拖着尾巴过篱笆时迟到了 12、那个玩龙尾的老人落在后面了 13、马蛋骨掉在瓦盆里,又硬又臭 14、屏幕上的马坐在死悬河大炮等待工作 15、河鼠走进牙科病房,咬牙切齿。
以牙还牙 16、昆虫在牛角里钻得越深,就越钻不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 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
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词句注释 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3.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 22.去:离开。
23.之:代词,代“城”。
24.是:代词,这 25.故:所以。
26.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7.以:凭借。
28.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29.固:巩固。
30.国:国防。
31.山溪:山河。
32.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33.威:威服。
34.以:凭借,依靠之意。
35.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36.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道,正义。
下同。
37.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8.寡:少。
39.之至:到达极点。
40.畔:通“叛”,背叛。
41.之:意思是“到、到达”。
42.至:意思是“极点”。
43.顺:归顺,服从。
44.以:凭借。
45.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6.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47.故:所以。
48.有:要么,或者。
49.胜:取得胜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白话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作品鉴赏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
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
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
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
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
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
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
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
一反一正,对比鲜明。
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写作特色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
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作品评论 现代作家钱念孙:《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把“人和”放在“天时”“地利”之上的崇高位置。
古代先贤认识到事物的千差万别和世界的丰富多彩,主张“和”时并不抹杀事物各自的特点。
清代哲学家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 宋代学者李涂:《孟子·公孙丑下》首章起句,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下面分三段,第一段说天时不如地利,第二段说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却说人和,而归之“得道者多助”,一节高一节,此是作文中大法度也。
(《文章精义》)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有关疯狂猜成语答案
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疯狂猜成语答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有关疯狂猜成语答案 1.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2.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3. 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4. 猫哭耗子-假慈悲 5.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6.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7.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8.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9.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0.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11.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12. 兔子尾巴-长不了 13. 羊伴虎睡-靠不住 14. 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15. 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 16. 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17. 关老爷赴会-单刀直入 18. 麻雀开会-叽叽喳喳 19. 寒天喝凉水-点滴在心头 20. 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 21.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22. 油瓶倒了也不扶-懒到家了 23. 草把做灯-粗心 24.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 25. 狐狸尾巴-藏不住 26. 鼠进书箱-咬文嚼字 27. 水仙不开花-装蒜 28.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29. 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 30. 大海捞针-没处寻 31. 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32. 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 33.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34.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35. 老虎拉车-谁敢 36.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37. 新官上任-三把火 38.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9. 阿斗的江山-扶不起 40. 打开天窗-说亮话 41. 关公放曹操-念旧情 42. 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43. 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44. 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因小失大 45. 虎口拔牙-胆子大 46. 针尖对麦芒-针锋相对 47. 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48. 龙王爷跳海-回老家 49. 无米之炊-难做 50. 傻子上街-光看热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