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30个
【千问解读】
中华成语故事30个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成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华成语故事30个,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1、画饼充饥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
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
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
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
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
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
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
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2、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3、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4、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5、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
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
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6、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
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
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
”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
”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 7、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8、约法三章 秦末,沛公(即刘邦)首先打进秦国都城咸阳,他本来只是个小亭长出身,见秦宫里富丽豪华,美女如云,于是赖在宫中饮酒作乐不愿离开。
张良极力劝说,讲明秦王即因荒淫无道而亡,若刘邦进宫作乐,就会重蹈秦王覆辙,早晚以失败告终。
刘邦这才觉悟过来,他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说:“父老忍受秦严厉苛刻的刑法很久了!我和诸侯及楚怀王约定,谁先入关谁即称王。
现在,我同父老们约定三法:杀人者处死刑;伤人和盗窃按情节轻重治罪;秦国的苛法一律废除。
官民均可安居乐业了。
”此约法三章甚得百姓拥护。
现在,凡事先讲定规则,要大家共同遵守之时,人们常用成语“约法三章”概括。
9、项庄舞剑 项羽的大军进驻鸿(hóng)门(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后,有人暗中向项羽报告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
刘邦为消除误会,在谋士张良的陪同下,到鸿门当面向项羽谢罪。
项羽听他说得真诚坦率,表示不再怀疑,并设宴款待刘邦。
项羽的谋士范增、项伯等也一起参加。
范增早就主张杀掉刘邦,免得留下后患。
席间,他屡次向项羽暗示杀刘邦,但项羽不予答理。
于是他离席,把项羽的堂兄项庄叫来说:“大王心慈手软,你进去敬酒,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杀了沛公。
” 项庄入内敬酒,完毕后对项羽说:“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 项羽表示同意,于是项庄拔出剑在席前起舞,项伯看出苗头不对,便拔剑与项庄对舞,并以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从下手。
刘邦的谋士张良见情势危急,离席找到了刘邦的部将樊哙。
樊哙一见张良,就问他现在情况如何。
张良说:“现在情况非常危急。
此刻项庄表面上是舞剑助兴,其实真正的用意是要杀掉沛公!” 樊哙激动地说,既然如此,由他进去与他们拚命。
他强行进入营帐,怒视项羽,头发直竖,眼眶睁得像绽开似的。
项羽赐酒肉,他大口地喝,大口地吃。
吃喝后,面不改色地指责项羽听信谗(chán)言,企图杀掉有功之臣。
过了一会儿,刘邦借机入厕,逃回了自己的军营。
成语“项庄舞剑”常与“意在沛公”连用,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10、胯下之辱 韩信少年时很贫穷,有志向但没有力气。
在淮阴钓鱼,靠一个洗衣的老婆婆每天分饭给他吃。
韩信说:“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你。
”洗衣婆婆很生气,责备他:“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饭吃,哪里想你重重报答?”韩信一次上街,被屠宰欺负,屠宰调戏他:“你不怕,就拿刀杀我;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没办法,俯下身从屠宰胯下爬过去,街上的人都说韩信胆小懦(nuò)弱。
后来刘邦的丞相萧何三次将韩信举荐给汉王刘邦。
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辅佐汉朝有功,被封为齐王。
成语“胯下之辱”现在常指胸有大志,能暂时忍受屈的人。
11、名落孙山 宋朝时候,有个名叫孙山的读书人,他与同乡的儿子一起去参加科举考试,考取了最后一名。
看完榜后,他马上高兴地回家去了,同乡问他:“我儿子考中了吗?”他幽默地回答;“您儿子的名字排在孙山后面呢!” [提示]比喻投考不中或选拔时未被录取。
12、塞翁失马 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
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
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
”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
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
”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
”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注释]塞:边塞。
翁:老头儿。
[提示]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13、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广纳人才,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他听说在隆中卧龙冈隐居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就去请他出山。
一连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
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屋里睡觉,刘备站在院里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
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出山相助。
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建立了蜀国。
[注释]顾:拜访。
茅庐:草屋。
[提示]比喻真诚地再三邀请人家。
14、安居乐业 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
人们不用坐车乘船到远方去;没有战争,人们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稳;与相邻的国家望得见,但不相往来。
[注释]安居:居住的地方安稳。
乐业:喜欢自己的职业。
[提示]形容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15、举一反三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注释]反:推及,推论。
[提示]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16、班门弄斧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尤其善于使用斧头砍削木器,所以人们认为在他的门前舞弄斧头是不自量力的行为。
明代诗人梅之涣讥讽在李白墓前题诗的人,写过这样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 [注释]班:鲁班,我国古代的木匠。
[提示]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17、囫囵吞枣 从前,有个人在路上边走边吃梨。
这时候,迎面走来一位医生。
医生对他说;“吃梨对牙齿有好处,却会伤脾。
”那人从口袋里掏出几颗枣,问道:“那么吃枣呢?”医生说:“枣补脾,可是会伤害牙齿。
”那人说:“我有办法了,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
”说完,他把枣一口吞了下去。
[注释]囫囵:完整,整个儿。
[提示]多用来比喻学习时不加以分析和理解,而笼统地全部接受。
18、打草惊蛇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 赂、不遵守法规。
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 赂。
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
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申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提示]比喻由于行为不慎而使对方有觉察与防范。
19、草木皆兵 东晋时,秦王苻坚率兵百万南下攻打东晋,而东晋只有八万兵马应战。
没把对方放在眼里的苻坚却在首战落败,士气大伤。
一天晚上,心中烦躁的苻坚登高观察晋军,只见晋军布阵整齐,再望八公山上,草木都像人形。
他对弟弟苻融说,敌兵很多呀。
后来,在淝水的决战中,秦军大败。
[注释]皆:都。
[提示]比喻失败者恐惧、多疑的心理。
20、持之以恒 元朝,有个叫陶宗仪的人,考进士落榜,并不气馁,继续刻苦读书。
他在下地劳作间隙时,总是读书。
田野里没有纸,他就把心得记在树叶上,回家后装进瓦罐里,十几年时间装满了十几个瓦罐。
有人不理解,他说:“学习就应持之以恒。
”后来,他整理树叶,编了本《南村辍耕录》的书,很受欢迎。
[注释]持:坚持。
恒:恒心。
[提示]指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1、出类拔萃 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麒麟和一般走兽是同类,凤凰和普通飞禽是同类,圣人和百姓也是同类;而孔子作为圣人,远远超越同类人中的佼佼者,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
” [注释]出:超出。
类:同类。
萃;聚集。
[提示]比喻人的品德和才能超出一般人。
22、从容不迫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在一次与另一位哲学家惠子辩论时,指着水中的鱼说:“它从容不迫地游来游去,多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那条鱼,怎么知道?”庄子说:“鱼快不快乐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我们自己快乐,所以可以认为水里的鱼同样非常快乐。
” [提示]形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23、大器晚成 三国时,有个叫崔林的人,年轻时既没成就又无名望,被亲朋好友看不起,只有堂兄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就,崔林以后一定能成大器的。
”后来,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曹丕当政时做了大官。
[注释]器:指才能。
[提示]比喻有大才能的人要经过长期磨练,往往成名较晚。
24、大义灭亲 春秋时,卫国有位正直的大臣叫石碏,可他的儿子石厚,却帮助卫庄公的儿子州吁杀害了卫桓公,篡夺了国君之位。
州吁和石厚很暴虐,引起了民愤。
石碏对自己的不肖之子也十分愤恨。
他设计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与陈桓公商量好,将两人处决。
人们称赞他的行为是“大义灭亲”。
[注释]义:正义。
亲:亲属。
[提示]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加以处罚。
25、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叫郭象。
他在对老子和庄子学说的研究上很有造诣。
由于他学识渊博,表达能力强,对任何复杂的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学者王衍称赞他说:“听郭象讲话,好像是悬于山上的河流倾泻而下,从无枯竭的时候。
” [注释]若:好像。
悬河:形容像激流倾泻而下。
[提示]比喻口才好,能言善辩。
26、明镜高悬 传说,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进入咸阳宫,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仓库,只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
但是其中最令刘邦惊异的,却是一面长方形的镜子。
它宽四尺,长五尺九寸,反正两面都能照人。
如果用平常姿式走近它,能照出人的倒影。
如果用手捂着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脏六腑(fǔ)。
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去照它,就会从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
如果女子的心术不正,被它一照,就会发现她的胆特别大,心脏跳动也异于常人。
据说秦始皇怕人怀有异心不忠于他,所以经常让宫女们照这面镜子,发现谁的胆特别大,谁的心脏跳得特别,就杀掉谁。
后来,就用“明镜高悬”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执法严明,判案公正。
27、一饭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
那时侯,他时常到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以便解决生计。
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
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做工。
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
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
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
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28、声东击西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争雄。
有一年夏天,刘邦在彭城被项羽的楚军杀得大败,本已归顺刘邦的魏王豹倒戈反汉。
刘邦派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
魏王豹得知汉军进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为大将,统率兵马扼(è)守在黄河东岸的蒲(pú)坂(bǎn),封锁黄河渡口,阻止汉军渡河。
韩信带领汉军来到前线,看到蒲坂地势险要,柏直又有重兵坚守,知道从这里硬攻很难获胜。
经过反复考虑,他想出一个“声东击西”的战术。
他将军营扎在蒲坂对岸,军营四周插上旗帜,又弄来一些船只。
白天让士兵操练、呐喊,夜里掌灯举火,调兵遣将,做出要从这里强渡黄河的架势。
背地里他却把汉军主力偷偷向北移动,选择了夏阳作为偷渡黄河的据点。
魏军看到黄河对岸的汉军,调动繁忙,喊杀震天,以为韩信真要从蒲坂渡河。
柏直乐得拍手大笑:“韩信之辈真是一伙笨蛋,我这里坚如磐(pán)石,固若金汤;再加上黄河水深流急,休想渡过河来!”于是他便放心睡觉去了。
汉军开到夏阳以后,韩信命令士兵赶紧做木桶。
把几个木桶连在一起,上面拴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就成了渡筏。
汉军乘着这些渡筏,偷渡到对岸。
因为魏军在那里没有派兵防守,所以汉军顺利地渡过黄河,攻陷了魏军后方要地安邑(yì)。
魏王豹毫无准备,慌忙领兵迎战,结果惨败,他自己也被韩信活捉了。
成语“声东击西”,指为了迷惑敌人,表面上宣扬要攻打一边,其实是攻打另一边。
29、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
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
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
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
范雎(jū)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
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
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
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
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
其后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
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
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
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越过近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
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
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
“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策略。
成语“远交近攻”,后来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30、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时,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1 1.长年累月:长年:整年;累月:很多个月。
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2.接踵而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3.惊师动众: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
4.千回万转:形容经过很多曲折或反复考虑。
5.车马填门: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
同“车马盈门”。
6.卷帙浩繁:卷帙:书籍或书籍的篇章。
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
7.道远日暮:暮:太阳落山。
道路很遥远,而且太阳西沉了。
比喻还有很多事要做,可时间不多了。
8.撑肠拄腹:比喻容受很多。
也形容肚子吃得非常饱。
9.惊群动众: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
同“惊师动众”。
10.桃李遍天下: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同“桃李满天下”。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2 1.千条万端:犹言千言万语。
形容说得话很多。
2.轩盖如云:轩:古时供官员乘坐的一种便车;盖:车盖。
旧时形容官员很多,也形容官员、士绅集会的盛况。
3.百孔千疮:比喻毛病很多,问题严重,已经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
4.指不胜偻:形容数量很多,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
偻:弯曲。
同“指不胜屈”。
5.诡变多端:诡变:狡诈多变;端:项目,点。
形容坏主意很多。
6.诡计多端:诡计:狡诈的计谋;端:项目,点。
形容坏主意很多。
7.鸟集鳞萃:鳞:鱼;萃:聚集。
象鸟类或鱼类那样聚集在一起。
形容聚集得很多。
8.门庭如市:门:家门;庭:庭院;如:像;市:集市。
门前像市场一样。
形容来的人很多。
9.千言万语:形容说得话很多。
10.口燥唇干:口腔和嘴唇都干了。
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
11.千语万言:形容说得话很多。
同“千言万语”。
12.说千道万:道:说。
指各种各样的说法。
后用来形容话说的很多。
亦作“说一千道一万”。
13.口干舌焦: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
同“口燥唇干”。
14.冠盖如云: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
形容官吏到的很多。
15.户限为穿:户限:门槛;为:被。
门槛都踩破了。
形容进出的人很多。
16.十亲九故:形容亲戚朋友很多。
17.座无虚席:虚:空。
座位没有空着的。
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18.更仆难数: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
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19.难更仆数: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
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20.血流漂杵:杵:捣物的棒槌。
血流成河,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来。
形容战死的人很多。
也泛指流血很多。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3 1.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2.千言万说:犹千言万语。
形容说得话很多。
3.车水马龙:车象流水,马象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4.马水车龙:犹言车水马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5.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
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
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6. 更仆难终: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同“更仆难数”。
7. 挂一漏万:挂:钩取,这里指说到,提到;漏:遗漏。
形容说得不全,遗漏很多。
8.荆棘载途:满路都是荆棘。
比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
9.更仆难尽: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同“更仆难数”。
10.更难仆数: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同“更仆难数”。
11.血海深仇:血海:形容杀人流血很多。
形容仇恨极大、极深。
多指人被杀而引起的仇恨。
12.人才济济:济济:众多的样子。
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13.琳琅满目:琳琅:精美的玉石。
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
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14.无所不通:通:通晓。
没有什么不通晓。
形容知道的东西很多。
15.血迹斑斑:形容留下的血迹很多。
16.人丁兴旺:形容子孙后代人很多。
17.千疮百孔: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坏的程度严重。
18.千疮百痍:犹千疮百孔。
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坏的程度严重。
19.灿若繁星:灿:灿烂。
繁:众多。
亮晶晶的就像天上众多的星星。
比喻才能出从的人很多。
20.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
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4 1、不可枚举:枚举:一一列举。
无法一个个列举,形容数量多 2、不可胜计:胜:尽;计:计算。
不能全部计算完。
形容数量很多 3、不可胜举:无法一一列举。
形容数量、种类很多 4、成千成万:形容数量极多 5、举不胜举:不胜:不尽。
列举也列举不完。
形容数量很多 6、论千论万:指成千上万,数量极多 7、满山遍野:布满山岭田野。
形容数量多或范围广 8、漫天遍野:满山遍野,形容数量多、分布广 9、不可胜数:胜:尽;计:核算。
数也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
10、不可限量:限量:限定止境、数量。
形容前程远大。
11、不胜枚举:胜:尽;枚:个。
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
形容数量很多。
12、不失圭撮:圭撮:容量词,六栗为一圭,十圭为一撮。
形容数量准确。
13、车载斗量:载:装载。
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14、成千上万:形容数量很多。
15、粗制滥造:滥:过多,不加节制。
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
16、多快好省:数量多,速度快,质量好,成本省。
17、供过于求:供给的数量比需要的多。
18、海纳百川:纳:容纳,包容。
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
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19、恒河沙数:恒河:南亚的大河。
象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
形容数量很多。
20、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
战旗遮住了日光。
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
21、量小力微:数量很少,力量微薄。
22、太仓一粟:太仓:古代设在京城中的大谷仓。
大粮仓里的一粒谷子。
比喻极大的数量中一个非常小的数目。
23、星罗棋布:罗:罗列;布:分布。
象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
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
24、盈千累万:形容数量非常多。
25、遮天盖地:形容数量多,占的面积大。
26、成千累万:形容数量极多。
27、不可胜算:胜:尽。
数量多得不可计算。
形容数量极多。
28、布天盖地:形容数量极多,散布面极广。
29、车载船装:形容数量很多。
30、成千论万:犹言成千成万。
形容数量极多。
31、斗量车载:载:装载。
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32、斗量筲计:用斗量,用筲计。
形容数量很多。
33、分毫不差:分毫:形容很少的数量,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
差:差 34、积小成大: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35、连山排海:形容数量多、规模大。
36、连天匝地:形容规模大,数量多。
37、漫地漫天:漫:满。
充满天地之间。
形容数量极多,到处皆是。
亦作“漫天漫地”。
38、三年五载:三、五:表示大概数量;载:年。
指多年。
39、山积波委:谓堆积如山高,如波涛重迭。
形容数量极多。
40、数不胜数:数:计算。
数都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41、无万大千:不可以千万计,极言数量之多。
42、云屯雾集:像云和雾那样聚集。
形容数量多而集中。
43、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
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44、舳舻相继:舳:船尾。
舻:船头。
指船首尾相接,数量很多。
亦作“舳舻相接”。
45、兵在精而不在多: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
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46、万万千千:形容数量极多。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5 1.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2.寥寥无几:寥:稀少,很少。
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3.寥寥可数:寥:稀少;数:计数。
形容数量很少容易数得出来 4.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5.历历可数: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
6.不足齿数:足:值得。
表示数不上,不值得一提。
7.所剩无几:剩:余留下来的。
剩下的没有多少了。
8.铢两分寸:指极少的数量。
9.量小力微:数量很少,力量微薄。
10.杯水粒粟:一杯水,一粒粟。
指极少量的饮食。
11.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12.粥少僧多:比喻东西少而人多,不够分配。
13.多许少与:答应人家的多,给予人家的少。
14.擘两分星:指很小的重量都分辨得清清楚楚。
比喻准确清楚。
两,较小的重量单位; 15.分毫析厘:毫、厘:都是细小的单位名称;析:剖析。
分析一毫一厘。
形容分析细微。
16.分寸之末:比喻微少、细小。
17.积少成多: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小变多 18.聚少成多:聚:集合,会合。
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会由少变多。
19.聚沙成塔:把细沙堆积成宝塔。
比喻积少成多 20.积小成大: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21.积微成着:微:细微;着:显着。
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着。
22.滴水成河:比喻积少成多。
23.有增无损:损:损害,减少。
仍在增加,不见减少。
指事物向着某个方面不断深化。
24.有增无已:不断增加或不断扩展。
25.二一添作五: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是二分之一等于零点五的意思。
比喻双方平分。
26.三下五除二:-珠算口诀。
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
27.一百二十行:犹三百六十行。
指各种行业。
28.板板六十四: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
比喻刻板不知变通。
29.十年九不遇:比喻很少有,多年也难遇到一次。
30.三拳不敌四手: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31.过五关斩六将: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32.二者必取其一: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33.七次量衣一次裁:比喻事先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
34.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
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35.百不为多,一不为少: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
36.绝无仅有:极其少有。
形容非常少有。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6 1、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
形容很多。
2、不可胜数:胜:尽。
数也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
3、不胜枚举:胜:尽;枚:个。
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
形容数量很多。
4、成千累万:形容数量极多。
5、成千成万:形容数量极多。
6、千千万万:形容为数极多。
7、千仓万箱:形容因年成好,储存的粮食非常多。
8、千丝万缕:千条... 展开 9、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
形容很多。
10、不可胜数:胜:尽。
数也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
11、不胜枚举:胜:尽;枚:个。
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
形容数量很多。
12、成千累万:形容数量极多。
13、成千成万:形容数量极多。
14、千千万万:形容为数极多。
15、千仓万箱:形容因年成好,储存的粮食非常多。
16、千丝万缕:千条丝,万条线。
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
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17、万缕千丝:千条丝,万条线。
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
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18、千头万绪:绪:丝头。
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
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
19、千端万绪:形容事情杂,头绪多。
20、经纬万端:比喻头绪极多。
21、千门万户: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22、无穷无尽:穷:完。
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23、层出不穷:层:重复;穷:尽。
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24、源源不绝: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
形容接连不断。
25、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26、不知凡几:凡:总共。
不知道一共有多少。
指同类的事物很多。
27、应有尽有:该有的全都有。
形容很齐全。
28、多多益善:益:更加。
越多越好。
29、形形色色:形形:原指生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生出这种颜色。
指各式各样,种类很多。
30、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31、触目皆是:触目:接触到视线。
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32、比比皆是:比比:一个挨一个。
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33、漫山遍野:漫:满;遍:到处。
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
形容很多。
34、更仆难数: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
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35、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
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
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6、屡见不鲜:屡:多次;鲜:新鲜,新奇。
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7、指不胜屈:指:手指;屈:弯曲。
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
形容为数很多。
38、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灾害。
比喻不好的文章或思想到处传播,影响极坏。
39、倾盆大雨:雨大得象盆里的水直往下倒。
形容雨大势急。
40、包罗万象:包罗:包括;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
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41、万象森罗: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
42、森罗万象:森:众多;罗:罗列;万象: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
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
形容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
43、丰富多彩: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44、琳琅满目:琳琅:精美的玉石。
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
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45、汗牛充栋:栋:栋宇,屋子。
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
形容藏书非常多。
46、浩如烟海: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
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47、恒河沙数:恒河:南亚的大河。
象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
形容数量很多。
48、满谷满坑:充满了谷,充满了坑。
形容多得很,到处都是。
49、投鞭断流: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
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50、车载斗量:载:装载。
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51、洋洋大观:洋洋:盛大、众多的样子;大观:丰富多采的景象。
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52、绰绰有余:绰绰:宽裕的样子。
形容房屋或钱财非常宽裕,用不完。
53、绰有余裕: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后也指能力、财力足够而有剩馀。
54、史不绝书:书:指记载。
史书上不断有记载。
过去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55、实繁有徒:实:实在;繁:多;徒:徒众,群众。
实在有不少这样的人。
56、不乏其人:乏:缺少;其:那,那些。
那样的人并不少。
57、大有人在:形容某一种人为数不少。
58、人手一册:人人拿着一本(书)。
多形容书的读者多。
59、翻来复去:翻:翻转。
形容做事多次重复 60、三番五次:番:遍数。
一再,多次。
61、三令五申:令:命令;申:表达,说明。
多次命令和告诫。
62、三推六问:推:推究;问:审问。
旧时指反复审训。
63、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 车载斗量
有哪些成语形容历史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