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30个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简介:中华成语故事30个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成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千问解读】

中华成语故事30个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成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华成语故事30个,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画饼充饥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

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

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

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

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

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

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

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2、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3、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4、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5、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

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

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6、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

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

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

”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

”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  7、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

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8、约法三章  秦末,沛公(即刘邦)首先打进秦国都城咸阳,他本来只是个小亭长出身,见秦宫里富丽豪华,美女如云,于是赖在宫中饮酒作乐不愿离开。

张良极力劝说,讲明秦王即因荒淫无道而亡,若刘邦进宫作乐,就会重蹈秦王覆辙,早晚以失败告终。

刘邦这才觉悟过来,他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说:“父老忍受秦严厉苛刻的刑法很久了!我和诸侯及楚怀王约定,谁先入关谁即称王。

现在,我同父老们约定三法:杀人者处死刑;伤人和盗窃按情节轻重治罪;秦国的苛法一律废除。

官民均可安居乐业了。

”此约法三章甚得百姓拥护。

  现在,凡事先讲定规则,要大家共同遵守之时,人们常用成语“约法三章”概括。

  9、项庄舞剑  项羽的大军进驻鸿(hóng)门(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后,有人暗中向项羽报告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

刘邦为消除误会,在谋士张良的陪同下,到鸿门当面向项羽谢罪。

项羽听他说得真诚坦率,表示不再怀疑,并设宴款待刘邦。

项羽的谋士范增、项伯等也一起参加。

  范增早就主张杀掉刘邦,免得留下后患。

席间,他屡次向项羽暗示杀刘邦,但项羽不予答理。

于是他离席,把项羽的堂兄项庄叫来说:“大王心慈手软,你进去敬酒,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杀了沛公。

”  项庄入内敬酒,完毕后对项羽说:“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  项羽表示同意,于是项庄拔出剑在席前起舞,项伯看出苗头不对,便拔剑与项庄对舞,并以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从下手。

  刘邦的谋士张良见情势危急,离席找到了刘邦的部将樊哙。

樊哙一见张良,就问他现在情况如何。

张良说:“现在情况非常危急。

此刻项庄表面上是舞剑助兴,其实真正的用意是要杀掉沛公!”  樊哙激动地说,既然如此,由他进去与他们拚命。

他强行进入营帐,怒视项羽,头发直竖,眼眶睁得像绽开似的。

项羽赐酒肉,他大口地喝,大口地吃。

吃喝后,面不改色地指责项羽听信谗(chán)言,企图杀掉有功之臣。

过了一会儿,刘邦借机入厕,逃回了自己的军营。

  成语“项庄舞剑”常与“意在沛公”连用,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10、胯下之辱  韩信少年时很贫穷,有志向但没有力气。

在淮阴钓鱼,靠一个洗衣的老婆婆每天分饭给他吃。

韩信说:“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你。

”洗衣婆婆很生气,责备他:“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饭吃,哪里想你重重报答?”韩信一次上街,被屠宰欺负,屠宰调戏他:“你不怕,就拿刀杀我;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没办法,俯下身从屠宰胯下爬过去,街上的人都说韩信胆小懦(nuò)弱。

后来刘邦的丞相萧何三次将韩信举荐给汉王刘邦。

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辅佐汉朝有功,被封为齐王。

  成语“胯下之辱”现在常指胸有大志,能暂时忍受屈的人。

  11、名落孙山  宋朝时候,有个名叫孙山的读书人,他与同乡的儿子一起去参加科举考试,考取了最后一名。

看完榜后,他马上高兴地回家去了,同乡问他:“我儿子考中了吗?”他幽默地回答;“您儿子的名字排在孙山后面呢!”  [提示]比喻投考不中或选拔时未被录取。

  12、塞翁失马  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

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

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

”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

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

”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

”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注释]塞:边塞。

翁:老头儿。

  [提示]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13、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广纳人才,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他听说在隆中卧龙冈隐居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就去请他出山。

一连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

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屋里睡觉,刘备站在院里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

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出山相助。

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建立了蜀国。

  [注释]顾:拜访。

茅庐:草屋。

  [提示]比喻真诚地再三邀请人家。

  14、安居乐业  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

人们不用坐车乘船到远方去;没有战争,人们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稳;与相邻的国家望得见,但不相往来。

  [注释]安居:居住的地方安稳。

乐业:喜欢自己的职业。

  [提示]形容人们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15、举一反三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注释]反:推及,推论。

  [提示]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16、班门弄斧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尤其善于使用斧头砍削木器,所以人们认为在他的门前舞弄斧头是不自量力的行为。

明代诗人梅之涣讥讽在李白墓前题诗的人,写过这样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  [注释]班:鲁班,我国古代的木匠。

  [提示]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17、囫囵吞枣  从前,有个人在路上边走边吃梨。

这时候,迎面走来一位医生。

医生对他说;“吃梨对牙齿有好处,却会伤脾。

”那人从口袋里掏出几颗枣,问道:“那么吃枣呢?”医生说:“枣补脾,可是会伤害牙齿。

”那人说:“我有办法了,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

”说完,他把枣一口吞了下去。

  [注释]囫囵:完整,整个儿。

  [提示]多用来比喻学习时不加以分析和理解,而笼统地全部接受。

  18、打草惊蛇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 赂、不遵守法规。

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 赂。

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

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

”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申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提示]比喻由于行为不慎而使对方有觉察与防范。

  19、草木皆兵  东晋时,秦王苻坚率兵百万南下攻打东晋,而东晋只有八万兵马应战。

没把对方放在眼里的苻坚却在首战落败,士气大伤。

一天晚上,心中烦躁的苻坚登高观察晋军,只见晋军布阵整齐,再望八公山上,草木都像人形。

他对弟弟苻融说,敌兵很多呀。

后来,在淝水的决战中,秦军大败。

  [注释]皆:都。

  [提示]比喻失败者恐惧、多疑的心理。

  20、持之以恒  元朝,有个叫陶宗仪的人,考进士落榜,并不气馁,继续刻苦读书。

他在下地劳作间隙时,总是读书。

田野里没有纸,他就把心得记在树叶上,回家后装进瓦罐里,十几年时间装满了十几个瓦罐。

有人不理解,他说:“学习就应持之以恒。

”后来,他整理树叶,编了本《南村辍耕录》的书,很受欢迎。

  [注释]持:坚持。

恒:恒心。

  [提示]指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1、出类拔萃  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麒麟和一般走兽是同类,凤凰和普通飞禽是同类,圣人和百姓也是同类;而孔子作为圣人,远远超越同类人中的佼佼者,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

”  [注释]出:超出。

类:同类。

萃;聚集。

  [提示]比喻人的品德和才能超出一般人。

  22、从容不迫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在一次与另一位哲学家惠子辩论时,指着水中的鱼说:“它从容不迫地游来游去,多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那条鱼,怎么知道?”庄子说:“鱼快不快乐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我们自己快乐,所以可以认为水里的鱼同样非常快乐。

”  [提示]形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23、大器晚成  三国时,有个叫崔林的人,年轻时既没成就又无名望,被亲朋好友看不起,只有堂兄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就,崔林以后一定能成大器的。

”后来,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曹丕当政时做了大官。

  [注释]器:指才能。

  [提示]比喻有大才能的人要经过长期磨练,往往成名较晚。

  24、大义灭亲  春秋时,卫国有位正直的大臣叫石碏,可他的儿子石厚,却帮助卫庄公的儿子州吁杀害了卫桓公,篡夺了国君之位。

州吁和石厚很暴虐,引起了民愤。

石碏对自己的不肖之子也十分愤恨。

他设计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与陈桓公商量好,将两人处决。

人们称赞他的行为是“大义灭亲”。

  [注释]义:正义。

亲:亲属。

  [提示]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加以处罚。

  25、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叫郭象。

他在对老子和庄子学说的研究上很有造诣。

由于他学识渊博,表达能力强,对任何复杂的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学者王衍称赞他说:“听郭象讲话,好像是悬于山上的河流倾泻而下,从无枯竭的时候。

”  [注释]若:好像。

悬河:形容像激流倾泻而下。

  [提示]比喻口才好,能言善辩。

  26、明镜高悬  传说,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进入咸阳宫,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仓库,只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

但是其中最令刘邦惊异的,却是一面长方形的镜子。

它宽四尺,长五尺九寸,反正两面都能照人。

如果用平常姿式走近它,能照出人的倒影。

如果用手捂着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脏六腑(fǔ)。

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去照它,就会从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

如果女子的心术不正,被它一照,就会发现她的胆特别大,心脏跳动也异于常人。

据说秦始皇怕人怀有异心不忠于他,所以经常让宫女们照这面镜子,发现谁的胆特别大,谁的心脏跳得特别,就杀掉谁。

  后来,就用“明镜高悬”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执法严明,判案公正。

  27、一饭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

那时侯,他时常到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以便解决生计。

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

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做工。

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

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

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

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28、声东击西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争雄。

有一年夏天,刘邦在彭城被项羽的楚军杀得大败,本已归顺刘邦的魏王豹倒戈反汉。

  刘邦派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

魏王豹得知汉军进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为大将,统率兵马扼(è)守在黄河东岸的蒲(pú)坂(bǎn),封锁黄河渡口,阻止汉军渡河。

  韩信带领汉军来到前线,看到蒲坂地势险要,柏直又有重兵坚守,知道从这里硬攻很难获胜。

经过反复考虑,他想出一个“声东击西”的战术。

他将军营扎在蒲坂对岸,军营四周插上旗帜,又弄来一些船只。

白天让士兵操练、呐喊,夜里掌灯举火,调兵遣将,做出要从这里强渡黄河的架势。

背地里他却把汉军主力偷偷向北移动,选择了夏阳作为偷渡黄河的据点。

  魏军看到黄河对岸的汉军,调动繁忙,喊杀震天,以为韩信真要从蒲坂渡河。

柏直乐得拍手大笑:“韩信之辈真是一伙笨蛋,我这里坚如磐(pán)石,固若金汤;再加上黄河水深流急,休想渡过河来!”于是他便放心睡觉去了。

  汉军开到夏阳以后,韩信命令士兵赶紧做木桶。

把几个木桶连在一起,上面拴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就成了渡筏。

汉军乘着这些渡筏,偷渡到对岸。

因为魏军在那里没有派兵防守,所以汉军顺利地渡过黄河,攻陷了魏军后方要地安邑(yì)。

魏王豹毫无准备,慌忙领兵迎战,结果惨败,他自己也被韩信活捉了。

  成语“声东击西”,指为了迷惑敌人,表面上宣扬要攻打一边,其实是攻打另一边。

  29、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

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

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

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

范雎(jū)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

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

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

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

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

其后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

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

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

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越过近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

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

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

“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策略。

  成语“远交近攻”,后来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30、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时,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张元素有着怎么样的医学理论?他有哪些行医治病的故事

张元素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有着比较系统、完整的方法。

他将脾胃病的治疗总结为土实泻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胃实泻之,胃虚补之,本热寒之,标热解之等具体治疗原则。

土实泻之,包括泻子、涌吐、泻下。

土虚补之,包括补母、补气、补血。

本湿除之,包括燥中宫、洁净府。

标湿渗之,包括开鬼门。

胃实泻之,包括泻湿热,消饮食。

胃虚补之,包括补胃气以化湿热、散寒湿。

本热寒之,主要是降火。

标热解之,主要是解肌等等。

他根据脾喜温运,胃宜润降的生理特点,分别确定了治脾宜守、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等治则,为后世进一步完善与深化脾胃病辨治纲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张元素还创制了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枳术丸。

该方具有治痞、消食、强胃的功效。

用白术二两,枳实麸炒黄色去穰一两。

同为极细末,用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多用白汤下,不拘时日。

本方系从《金匮要略》中枳术汤演变而来。

《金匮要略》此方是枳实用量重于白术,以消化水饮为主,兼顾脾胃。

改汤为丸,白术用量多于枳实,则以补养脾胃为主,兼治痞消食。

配荷叶芬芳升清,以之裹烧。

又用米饭为丸,与术协力,则更能增强其养胃气的作用。

于此可见,张氏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其主导思想,乃是以扶养后天之本为先,而辅之以治痞消食,此即张氏所谓“养正积自除”的治疗观点。

张元素以研究脏腑病机为中心,成为一派医家之开山。

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方法成为易水学派师弟相传的家法,其弟子李东垣、王好古均为中国医学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

张氏对药物学的贡献很大,其所撰《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一文,探讨药物功效及临床应用,后被收入《本草纲目》之中,可见其学术影响之一斑。

行医之初,他没有什么名气。

有一次,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刘完素病了,害伤寒八天昨不进东西,正不知该怎么办,张元素赶去探望他的病。

刘完素有点瞧不起他,脸转过去冲着墙壁不作声。

张元素说:“你凭什么对我这样不客气呢?”等到他诊完脉,说出脉情,又问是否服用的某种药,刘完素点头称是。

张元素说,你这就错了。

那种药是主寒的,只能越服越重。

你的病情这样,应该服用某某药才能奏效。

刘完素听了,大为叹服。

按他指示的药服后,病很快就好了。

张元素从此名声大震,与刘完素。

后来,竟独成一家体系,形成了一个易水学派。

随机文章喜马拉雅山脉红雪之谜,仿佛山脉哭泣流下的血泪长剑20巡航导弹射程,俄专家认为在3000公里以上银河系有多少个太阳系,一千多亿颗恒星与太阳相似/可能有生命存在刚果魔克拉-姆边贝,科学推论由腕龙进化而成/躲水底专吃河马下凡神仙如何恢复法力,自我修炼/行善积德/度过情劫/死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董小宛和冒襄的爱情故事

敢爱敢恨的,主动向表达自己的思慕之情,并且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

于是就有了这段生死与共的爱情佳话。

冒襄,字辟疆,自号巢民,又号朴巢,江苏如皋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

冒襄生于官僚家庭,其父冒起宗为明朝大臣,官至佥都御史。

冒襄自幼聪明,生性敏慧,仪貌出众,举止蕴藉,吐纳风流,他早负才名,精于音律,长于书法,诗文俱佳,得晚明文坛领袖董其昌、陈继儒的赏识。

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

明季他又以风节文章领导复社,主盟文坛,名列“”之目。

卓绝的修养,得天独厚的际遇,使其享有盛誉。

才自清明志自高,冒襄有过人的才艺,十岁能作诗文,十四岁刊行诗集,十六岁中。

他聪颖勤学,博通经史,下笔千言,但道路都不顺利。

主要是因为其见解与权贵不合,结果六次参加乡试,仅两中副榜。

后来“督抚以监军荐,御史以人才荐,皆以亲老辞,中复以及博学鸿词荐,亦不就”,冒氏负才使气,轻财高义,刚毅沉稳,疾恶如仇,眼界甚高,终身没有涉足官场。

结良缘,冒襄不仅是热血书生,还是风月场上的,据说其人“姿仪天出,神清彻肤……举凡女子见之,有不乐为贵人妇,愿为夫子妾者无数”。

可见冒襄魅力无穷。

自古才子佳人的故事不胜枚举,而大才子冒襄的情感故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年),冒襄来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在闲谈中,他听到方以智、侯方域对董小宛,不禁对这位传说中的冰清玉洁的“冷美人”大感好奇。

董小宛,名白,字青莲,又名宛君,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

她容貌秀丽,气质超尘脱俗。

名与字均同于,是因仰慕大诗人李白而起的。

她与秦淮南曲名妓、、马湘兰、、、、八人,被时人誉为“金陵八绝”“”。

小宛生于南曲青楼之中,其母为南曲歌妓,其父董旻为门下清客。

小宛自小聪颖,八岁时就跟一班清客文人学诗、习画、作戏、操琴,十三四岁的时候,琴样书画莫不知晓,诗词文赋样样精通。

15岁时做的《彩蝶图》,上有小宛题词,并有二方图章印记,还有近人评价很高的题诗。

小宛还自幼爱读的《》,、的诗以及,宫的词;并编有记载古代才女事迹的《奁艳》一书。

小宛不但才思敏捷,通诗达词,精琴工画,擅长昆曲,而且善于食经茶道,董小宛真正算得上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大美女。

风流才子冒襄自然十分渴望结识这样的佳人,尤其是在科考失意之后,更想舒解心中的郁闷,于是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董小宛,可惜她外出了,几次都没有见着。

直到准备离开金陵的前夕,冒襄由方以智引见,终于得以与董小宛在苏州半塘相晤。

当夜董小宛刚刚参加酒宴归来,正微带醉意斜倚在床头。

冒公子只好隔帘相望,称赞小宛可谓是“香姿玉色,神韵天然”。

冒襄自我介绍后,董小宛称赞说:“早闻四公子大名,心中倾佩已久!冒公子果然是异人!异人!”之后董小宛话语不多,冒襄见她娇弱不堪,怜惜伊人酒后神倦,坐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匆匆离去。

就是这半个时辰的交谈,却使董小宛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董小宛其实早已经从李香君处听说了冒襄的才名,和许多秦淮女子一样,她心中企慕不已。

自从那一次见面后,她便开始了对冒襄的期盼和含而不露的追求。

虽然董小宛多次向冒襄表示过倾慕,但均未得到他的首肯。

后来众人才知道,风流多情的冒襄早已属意吴门名妓陈圆圆,并于1641年“订嫁娶之约”。

然而次年冒襄第六次乡试途经苏州,重访陈圆圆时,已是人去楼空,陈圆圆被国丈田弘强买而去,送进了宫中。

他遍寻陈圆圆不着,一时心情抑郁,怅惘无及。

于是与朋友一道乘舟夜游,竟然地又来到了董小宛的门前。

第二次冒董相会,小宛正在病中,也是斜卧床头,只是上次带着淡淡的笑容,这次却是满脸的凄怆,一副心力交瘁的样子。

冒襄大有同病相怜之感,满怀同情地将她宽慰一番。

见她病体虚弱,冒襄几次提出早早归去,董小宛却殷勤挽留,两人直谈到深夜才分手告别。

小宛告诉冒襄:“我十有八日寝食俱废,沉沉若梦,惊魂不安。

今一见君,便觉神怡气爽。

”没想到冒公子的神采风姿竟然能起到药石所不及的作用。

这次相会董小宛向冒襄表达委身之意,然而董小宛的这一番款款深情,冒公子确是始料不及的。

冒襄借酒醉敷衍过去,第二天匆忙告别。

小宛无奈之下只好说:“既然公子要走,我都梳好妆了,就一路送送你吧。

”这一送,就一连送了二十七天,从浒关走到北固,冒襄也一连回绝了她二十七次。

到了金山的时候小宛指江发誓说:“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这样,相送相追,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情感愈来愈浓。

《影梅庵忆语》中,冒襄偕董小宛同游金山、苏州、杭州,登金山时,“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两人,指为神仙”,可谓轰动一时。

就在这年冬天,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出面给小宛赎身,然后从半塘雇船送到如皋。

次年春,冒董结成伉俪,他们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九年。

夫妻二人时常弹琴和唱,吟诗作对,游山玩水,真是一对神仙眷侣。

小宛来到冒家后一洗铅华,服侍冒襄家人,事事亲力亲为。

冒襄的母亲和正妻也都很喜欢她,不但如此,小宛还要负责督导冒襄的两个儿子读书,算是兼任家庭教师,董小宛虽然生性温柔,但看来却是非常有管理才能的女性。

她到冒家之后,日常琐事都是由小宛一手操办,井井有条。

可谓是冒襄的贤内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宛有一手过人的厨艺,据说现在扬州的名小吃“董糖”和“董肉”是小宛发明出来。

人们把小宛列为古代十大名厨之一。

冒襄自称在与董小宛共同生活的这九年里是“折尽一生清福”。

短暂的幸福宁静生活很快过去了。

甲申之变后清军南下,冒襄一家不得不辗转逃难。

明亡后冒家生活艰难,冒襄大病了三次,全靠董小宛悉心照顾才保住了性命。

冒襄患病,都是小宛一路不眠不休地照顾。

他后来回忆道:“此百五十日,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

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摸,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身起伏,为之左右翼。

”董小宛辛苦侍疾、无微不至,这种劳累的生活,最终吞噬了董小宛年轻的生命。

在八年(1651年)正月初二,一代名妓董小宛病死在水绘园影梅庵家中,年仅二十八岁。

冒襄作《影梅庵忆语》二千四百言以哭之,家人和亲友都哀悼不胜。

随机文章隋文帝杨坚都有哪些政治举措如果没有秦始皇,那秦国是否能够统一天下?汉景帝和亲政策对汉武帝的影响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120多万颗或许存在外星文明帕金森定律的解释,无能领导任用能力低下的助手致组织臃肿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中华成语故事30个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