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中秋原文及古诗词赏析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简介:折桂令·中秋原文及古诗词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没少做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就是对古诗词中的语言、形象、手法、意境等内容进行赏析。

想必很多人

【千问解读】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古诗词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没少做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就是对古诗词中的语言、形象、手法、意境等内容进行赏析。

想必很多人提起古诗词鉴赏依旧是非常苦恼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折桂令·中秋原文及古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折桂令·中秋》  元朝·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译文  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

秋天的露珠清凉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夜空里,银河平静无波。

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

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好的夜晚,何不纵情一醉?  注释  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

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银汉:天河。

  桂:指传说中月中的桂树。

  婆娑:形容桂树的影子舞动。

  嫦娥:传说中月官里的仙女。

  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赏析  月亮因其朦胧、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

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

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

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

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这首散曲作者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

通过对澄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异常清幽宁静的意境与氛围,最后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

而其结构则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

凡此皆别具一格。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即是写月。

天空中这一轮飞镜般的明月,是谁将它打磨得这般圆滑清亮?比喻和语言虽简单,但不失优雅。

这一句反问好像作者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明亮的月光仿佛照彻了乾坤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

这句紧承上句反问而来,写“飞镜”的实际效果,也是作者直观感受的延伸。

张养浩没有直视月亮的光芒,而是描绘它遍洒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

月光与日光不同,不会给人强烈、充满穿透力的印象。

月光是阴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彻”“印透”是月光无孔不人的渗透、无声无息的轻抚。

  “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四句,写秋夜里清澈透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映衬得更加洁白、优美。

透明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夜的天空里,洗净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

中秋之夜的月,较平常更盛,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

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

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最后四句又是反问。

作者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纵情一醉?这四句表现作者月夜赏景中澎湃的情感。

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美丽和孤独的象征。

  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

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

这种现世世界的情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起了作者无限悲伤的情绪,所以说“不醉如何”。

  总体来说,《折桂令》一曲所描写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确实实继承了先辈文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阐释,独具空灵、幽远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蒙元王朝建立后,官场黑暗腐败,张养浩为官廉正,主张清除吏弊,改革政局,虽处位不低,终因直言敢谏两次获罪遭贬,以致晚年在山林过了较长一段隐居生活。

这是一篇熔铸前人诗句、巧妙地以景抒情的佳构,前有姚燧以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书潜赋》作底子写出情思迥异的《黑漆弩》,张养浩则复将辛词加以翻演,写出了这篇咏中秋的《折桂令》。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宇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散曲家。

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辞官,居于济南云庄,度过了八年隐居岁月。

在这段时间,他游山玩水,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早,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由于积劳威疾,其到任四月便因病去世。

张养浩聪颖好学,饱读诗书,诗赋文章无所不通,尤其擅长散曲,著有《归田类稿》其散曲小令今存一百六十多首。

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玉树临风”。

加入收藏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古诗词赏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