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秦叔宝为什么是门神?
【千问解读】
李世民能在玄武门成功杀掉自己的两位兄弟,光靠自己肯定是不行的。
不过好在李世民征战多年,身边聚集了很多好兄弟帮助李世民完成这件史诗级别的历史事件。
今天就和大家讲讲参与到玄武门事变的当事人之一秦叔宝,看过隋唐英雄传的朋友肯定都会知道秦叔宝这个人物,在影视剧里秦叔宝还是主角,那真实历史上秦叔宝在李世民身边的地位又是如何呢?还有秦叔宝为什么后来会被人们称之为门神?一起来看看吧。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所绘的真人大小的画像,那我们来看看这个名单吧。
第一长孙无忌,第二李孝恭,第三杜如晦,第四魏征,第五房玄龄,第六高士廉,第七尉迟敬德,第八李靖,第九萧瑀,第十段志玄,第十一刘弘基,第十二屈突通。
第十三殷开山,第十四柴绍,第十五长孙顺德,第十六张亮,第十工侯君集,第十八张公谨,第十九程知节,第二十虞世南,第二十一刘政会,第二十二唐俭,第二十三李勣,第二十四秦琼。
我们挑几个我们比较熟悉的武将,比如第七的尉迟敬德,第八的李靖,第十九的程知节,也就是程咬金,第二十三的李勣,第二十四的秦琼,也就是秦叔宝。
说句最简单的话,秦叔宝在唐太宗时期的地位就是第二十四位,民间将尉迟敬德,也就是尉迟恭和秦叔宝当做两大门神,为什么尉迟敬德的名次这么高呢,远远在秦叔宝之上,甚至还在李靖之上呢?因为尉迟恭救了李世民两次,第一次是尉迟恭跟着李世民去打猎,刚好碰上了王世充的几万骑兵,当单雄信率着骑兵来追赶李世民的时候,是尉迟恭将单雄信一枪挑下马来,然后护着李世民杀出重围的。
第二次是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骑马追赶李元吉,刚好衣服被树枝给挂到了,坠马于地,李元吉拿着弓想要扼杀李世民,是尉迟恭及时赶到,一声把李元吉喝住,李元吉松手,跑向武德殿,被尉迟恭一箭射死的。
我们再来说说程咬金,在玄武门之变后,程咬金被封为右武卫大将军,食邑七百户,而秦叔宝是左武卫大将军,也是食邑七百户,就从功劳上面是差不多的,但是因为唐朝是左尊,所以秦叔宝要比程咬金稍微高一点。
因为不管是在瓦岗寨,还是王世充,还是投奔唐军后,秦叔宝都要比程咬金稍微高一点,那么为什么程咬金的排名反而要比秦叔宝要高呢?主要是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后,就一直生病,所以表现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到贞观十七年的时候,程咬金就在秦叔宝之上了。
不过,秦叔宝能排名在二十四名也不错了,毕竟赫赫大名的李勣也只比他高一名,排在第二十三名。
崖山海战为什么会输 总共死了多少人
在崖山海战进行的时候,当时已经只剩下崖山这一座城池,并且只有参与崖山海战的这20万兵力了。
而当时的已经统一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只剩下崖山这个地方没有攻下。
网络配图 历朝历代有很多人探究崖山海战为什么会输。
宋朝的兵力有20万,战船有一千余艘,元朝有2万余人,四百艘战船。
按道理来说,宋朝的兵力远远大于元朝的兵力,但为何宋朝会输得一败涂地。
宋朝的兵力虽然有20万,但是这20万,其中有文官、、宫女,还有士兵的家属。
其中到底有多少士兵,不得而知。
因此,宋朝这20万兵力中能够充当士兵的数目不是很多。
宋朝在当时只剩下崖山和海南岛地区,集中在崖山的兵力都是南方各地溃退的士兵,这些士兵是从各地汇集的,并没有在一起集中作战过,因此配合性不好。
这个原因可以很好地解释宋朝崖山海战为什么会输。
网络配图 探讨崖山海战为什么会输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元朝方面的情况。
元朝的兵力有2万人,这两万人中有2000蒙古人,其他的士兵有汉人、契丹人、西夏人、金人,虽然民族成分复杂,但是这些士兵都是各民族中的精锐。
虽然是海战,但是作战的时候,双方船只碰撞在一起,双方的士兵是在船上进行白刃战,在白刃战方面,元朝的军队有很大的优势。
崖山海战死了多少人 崖山海战是中国古代军事作战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大规模海上战役,崖山海战死了多少人?在不同的历史资料中也有不同的说法,但是主要的参战人数有三十万和五十万两种说法,对于伤亡人数,蒙古军队在各个史籍资料中都没有详细的记载,的伤亡人数也有些争议。
网络配图 先说参战人数,南宋面临着灭亡的危险,所以有些人说南宋参战人数约20余万,这其中包括了跟随南宋部队的老百姓以及南宋军队带过来的家眷。
按照史料的记载,南宋实际上具有作战能力的军队人数只有几万人,其中舰船大约有1000艘,而这些并不全都是舰艇,具备作战能力的舰艇只有700艘左右。
而元军有将近二十多万人,其中蒙古人只有一千余人,但是这二十余万人都是可以进行作战的人员。
从这个角度来看,元军在人数上有巨大的优势的,但是蒙古自古都是游牧民族,所以在海战中只是集合了400余艘舰艇,但是相比于南宋的舰船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崖山海战中,元军开始尝试用火攻,在失败后开始使用弓弩直到最后的白刃战。
最后是以宋军失败而告终,那么崖山海战死了多少人,按照史料记载,海上浮尸十余万,加上作战身亡的人数,崖山海战伤亡应该在十五万左右,因为没有史料记载,蒙古军队损失人数具体不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枭雄的顾虑: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致死都不敢自己称帝
董卓死后,曹操接受、所议,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接至,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把15岁的小变成自己手中的傀儡,使自己的发号施令变得名正言顺。
依靠天子这张王牌,曹操在政治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从此他挫、平,逐步统一了黄河流域,官拜丞相,封魏王,成就了一番霸业,奠定了鼎立的局面。
对于曹操的评价历来,一部《》将其描绘成了大奸大恶的代表,而且影响深远。
相比之下,与他同时代的许邵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来形容更显客观。
曹操的一生可谓是戎马倥偬、刀光剑影,历经无数次的征战杀伐,最终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然而,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世人:此时的曹操,可以说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他可以轻松地废掉小皇帝并取而代之,可是为什么在25年的时间里,也就是从公元196年“挟天子”直到公元220年去世,曹操始终没有跨越这一步呢?推究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网络配图 第一,曹操不想背上的骂名。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但朝纲伦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着,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等理念依然是当时的价值标准,、董卓等把持朝政后都不敢贸然称帝。
曹操虽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军阀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摆脱不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他争夺权力、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义进行,以天子的名义兴师问罪,使自己站在正义的一面,取得道义上的支持。
曹操平定董卓、吕布叛乱打的正是朝廷这张王牌,如果曹操废掉汉献帝,登上皇帝宝座,那他跟董卓、吕布还有什么区别呢?董卓、吕布可是当时天下公认的残暴之人,是人人欲得而诛之的对象,曹操的智慧谋略都远在这二人之上,当然不愿成为的罪人。
虽然曹操竭力宣称自己是奉天子诏,但天子权力被架空,却也是之事。
、早已唾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曹操并不惧怕这种责骂,因为当时天下分裂,群雄并起,相互之间的责骂和攻讦本属正常,曹操同样以乱臣逆贼的名义指责他们,他所惧怕的乃是留下历史的骂名,那可是有口难辩、影响深远的。
因此曹操一直保持宰相的身份而不敢随便僭越称帝。
据《春秋》记载,夏侯敦曾对曹操说:“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
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
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著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由此可见,曹操为自己所设的标准是非常高的,他是想做周文王那样的圣人,成为千古传诵的对象。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亘古流传的圣人称号比一个身背骂名的皇帝的称号美好得多了! 曹操在《述志令》中进一步明示:“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意思是说和作为“春秋五霸”的霸主,称霸之后还名垂千秋,就是因为他们仍然以周王朝为尊。
言外之意,如果两者之一取代了周王朝,就不会是这个结果了,而曹操也正是想借机澄清,尽管他势力非常大,但他决无二心,他并不是想篡汉的“奸雄”,而是一心辅佐幼主的“能臣”。
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曹操深受儒家正统文化影响,不想背上的历史骂名,而是想做一个流传千古的圣人。
网络配图 第二,从当时形势来看,曹操生前还不具备称帝的条件。
虽然当时曹操已经取得汉王室的绝对控制权,但他的势力还是局限于中国北方,孙权和刘备还在东南、西南,国家还未统一,天下并不太平。
如果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称帝,势必成为众矢之的,让刘备、孙权抓住把柄,带领天下英雄讨伐他,这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便不复存在,就会陷于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动,甚至引起新一轮军阀混战。
虽说曹操此时兵精将广,但以乱臣贼子的身份与天下豪杰对抗,却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反而有可能使自己的大好形势,这显然是对曹操不利的,所以他对称帝一事非常谨慎。
但是,曹操的许多部下都曾劝说过他称帝,孙权也曾劝曹操废汉建魏,但曹操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
据《》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上书给曹操,表示愿意俯首称臣尊奉曹操为帝,曹操当即识破了孙权的伎俩,笑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也就是说,一旦自己称帝,势必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曹操的识见实非一般。
曹操清楚:只要紧紧靠着汉献帝这棵大树,谁也奈何不了他,谁也动不了他,否则便是自取灭亡。
曹操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内部的反对派和外部的敌对派凡有所行动者,都得不到好下场,就证实了这一点。
第三,曹操坚持实用主义,并不看重虚名。
曹操是一个志向远大、雄心勃勃的人,年轻时即打算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然而生逢乱世、朝政废弛,才华得不到发挥,因而走上了军阀争战的道路。
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统一天下,安邦定国,其他的都是手段,只要有利于他实现这个目的,什么方法都可以用。
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非常高明的手段,这一选择让他在军阀混战中处于极大的优势。
他的这种实用主义还表现在用人上,他的用人原则是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等人正是因此而被招到他的麾下,帮助他奠定了霸王功业。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以荀彧之死为代价受封魏公及九锡,并把全国合并为九州,最大的冀州归他管辖,魏郡也是最大的郡。
网络配图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逼迫献帝诏令他设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头戴悬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礼帽,乘坐专门的金银车,套六马。
至此,曹操既把持了朝廷的一切大权,也具备了身为天子才能有的装束礼仪,此时,、桓阶、夏侯敦等人都劝曹操称帝,然而曹操不为所动,坚持不做皇帝。
曹操在《述志令》中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意思是自己做到宰相已经非常尊贵,已经非常满足了。
成为事实上的皇帝,曹操当然满足了,已经享受到了皇帝的各种待遇,也就没有必要去公然登基称帝了,那样反而会让刘备、孙权抓住把柄,陷于被动,实在是没有必要!如果一定要这个皇帝的名号,那就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吧,所以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曹操的确是为自己的儿子称帝做好了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