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华北平原没有大城市(华北平原那么大)
【千问解读】
如果打开中国的夜间灯光分布图,
我们会发现,中国灯光比较密集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这其中,又以华北平原最为集中。
华北平原密密麻麻的灯光,织成一张灯光网,成为中国最亮最大的一块区域。
然而,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华北平原比较大的城市群一般都分布在边缘地带。
像北部比较亮的京津唐,处在燕山南麓,西部比较亮的城市一般分布在太行山东麓,比如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新乡、一直延伸到郑州,东部则分布在济南到青岛的鲁中山区北麓,南面则一直到长三角。
在华北平原的广大腹地中,则几乎没有大的城市群分布,按理说平原的优势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农业发达,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理应出现更多更大的城市群才是,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从郑州以东的华北平原,历来都是黄泛区。
黄河是有名的害河,黄河造就了华北平原,但是也在这片平原上往来肆虐,宋朝以前的黄河都是往北流,在河南、河北、山东一带肆虐,宋朝以后,黄河又往南流,在河南、安徽、江苏一带肆虐,一旦决口,城池毁灭,也就导致城市无法延续。
所以在黄泛区一带很少有延续长久的古城存在。
像开封,就是被层层封印了好几层,屡废屡建。
今天的开封城还是清朝时重建的。
另一个就是徐州,同样是屡建屡废,至今也是保持着城压城的奇观。
当然,更多像开封、徐州一样的城池早就被黄河冲垮,淹没在黄土之下了。
而幸存的城市则一般位于高地,比如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鲁中山区一带。
因此,频繁的黄河泛滥是城市不能延续发展的原因之一。
其次,平原腹地虽然有地利优势,便于修路搭桥,但却并不是决定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城市的孕育一般都是能够控制交通节点,要么是铁路,要么是水路,要么是海路。
海路与平原腹地肯定是绝缘了,其次水路,华北平原河流不少,但能够通航的却几乎没有。
黄河是最大的河流,水量也很大,但黄河季节性太强,泥沙含量太大,河道时常淤塞,经常摆动,又是地上悬河,能够保证不发生洪灾就已经是万幸了,更别提通航。
所以黄河只能是短途季节性航行,长途常年通航是不可能的。
至于其它的河流,同样是季节性河流,水量涨跌不定,冬季结冰问题,也无法通航。
唯一能够常年保持通航的可能就是京杭大运河了。
而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大通道,当年在华北平原上确实造就了一批繁盛一时的大城市,比如枣庄、济宁、聊城、临清、沧州,但等到京杭大运河断绝,这些城市就迅速衰落了下去。
所以水路不畅是华北平原无法诞生大城市的一个原因。
对比一下长江,成就了多少大城市,也就可见一斑了。
另外就是铁路,对于平原来说,铁路可能是现代唯一成就平原城市的因素。
但华北平原最早的铁路,
一条是京汉铁路,沿太行山东麓修建,成就了石家庄、郑州这两个大城市,一条是津浦铁路,沿东部一带通过,巩固了济南、徐州这些城市的地位,中部的京九铁路直到八九十年代才开通,这时铁路技术已经具备了穿山打洞的能力,铁路开始在全国铺设,已经没有先发优势了。
如今的高铁,穿山越岭不在话下,平原连铁路优势也就没有了。
所以,华北平原腹地的城市,顶多有个铁路优势,但相比于南方铁路和水运兼备,或者沿海铁路和海运兼备来说,优势就丧失了一大半了,没有交通上的优势,华北平原的城市也就发展不起来。
再次,华北平原虽然有优越的农业条件,能够养活大量的人口,但现代社会农业作为一个低附加值的产业,利润微薄,是无法承载大量就业人口的。
人在逐利的情况下,必然会流向工业、服务业等附加值更高的产业。
所以从现实情况来说,华北平原确实养活了非常多的人口 ,在华北平原上的省份一般也都是人口大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省份人口外流严重,一般都去了沿海发达地区,成为劳动力供应大省。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