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古城详细介绍 由皇帝钦定唯一城墙高度可超过北京的城市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3-04-16 点击数:

榆林古城详细介绍 由皇帝钦定唯一城墙高度可超过北京的城市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千问解读】

榆林古城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榆林市,2008年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之一,东依驼山,南凭榆阳河,西临榆溪,北踞红山。

明成化年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将镇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卫以后,曾多次修建。

此城至今已历600余年沧桑,虽屡遭兵火,迭经风雨侵蚀,但大部完好,不失为塞上明珠。

为重现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风采,对古城墙的研究很有必要。

榆林古城详细介绍 由皇帝钦定唯一城墙高度可超过北京的城市(1)

历史上榆林还是首都北京的安全战略屏障,榆林是全国唯一由皇帝钦定城墙高度可以超过北京的城市,榆林与北京是休戚与共的生态安全共同体。

古代的榆林不但是军事重地,也是边疆贸易的中心和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交会和交流的地方。

榆林城建位置在长乐堡与保宁堡之中,左山右水,巍然雄镇。

其城东依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南带榆阳水,北镇红石峡,故明代列为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驻地。

由于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榆林城池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扩建。

第一次,明成化22年(1486年)巡抚黄献向北展筑城廓,南城至今上帝庙一带,俗称北城。

第二次,弘治五年(1492年)巡抚熊绣展筑南城廓至凯歌楼(原名怀德门,正德末年巡抚都御史姚摸改为此名),俗称中城。

第三次,正德十年(1515年)总制邓璋扩筑建成南关外城,推至榆阳河沿,俗称南城。

此即历史上所称“三拓榆阳”。

从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历代驻榆官员对榆林城垣屡加修筑,除增高加厚外,并相继完成全城墙外部的青砖包砌。

榆林古城详细介绍 由皇帝钦定唯一城墙高度可超过北京的城市(2)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榆林城垣建有东城门两座,即威宁门、振武门;南城门一座,即镇远门;西城门四座,即广榆门、宣武门、龙德门、新乐门;北城垣无城门;中部建有镇北楼,加上各城门楼,城墙四角楼及东城上的讯敌楼、观远楼,全城墙上共建有城楼14座,城周长5354步,东门、南门有瓮城,并设千斤闸,与城墙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清代,榆林城墙多次进行修筑,同治二年(1863年)北城部分城垣被流沙埋没,时值关中等地回民造反,道宪常瀚令弃北城,在广榆门东西缩筑北城墙,长438丈。

其后同治六年(1867年)、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十年(1884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次较大规模地修整加固城垣,直到民国年间,榆林城墙保存完好:其城廓面积2.1平方公里。

但后因兵资大部分城楼塌毁。

解放前夕宣威门(俗称大西门)犹保存完好。

今日城东南角之魁星楼遗迹尚在。

榆林城是座古城,城内外至今仍保存有很多古迹名胜,其中以星明楼、凌霄塔最负盛名。

星明楼坐落在榆林南街上,当地称为鼓楼,为三层木楼,其整个建筑全部为木料卯结而成,梁架精巧,结构合理。

星明楼底层分列四个砖石台基,每个台上排列七根粗壮的松柏木柱,支撑着高楼的全部重量。

楼顶无一根横梁,三层楼阁皆为斗拱逐层互相叠接,楼体四面飞檐外翘,宏伟壮丽。

榆林古城详细介绍 由皇帝钦定唯一城墙高度可超过北京的城市(3)

榆林城内外遗存有古代寺庙,在榆林未立城之前的唐、宋时期有普惠泉南的天界寺。

据明代马希龙《延绥镇志》记载,榆林先后建有寿宁寺(明正统重建)、东岳庙(成化年建)、玄帝庙(成化年建)、圣母祠(成化年建)、慈恩寺(成化年建)、凌云寺(正德年建)、城隍庙(正德年重建)、戴兴寺(正德年建,原为总兵戴钦家佛祠)、龙王庙(嘉靖年建)、马王庙(嘉靖年建),龙泉寺(天启年建),以及万历年所建观音庵、洪济寺、圆觉寺、三清祠、海潮寺、金刚寺等21处,建余子俊、刘厚基等6处官祠。

清代,仍盛行建庙宇,并将明代一些官祠扩建成寺庙,如官秉忠祠改建为官福寺,张天禄祠扩建为延寿寺,至清末全城庙宇总数达50余处。

规模较大的有戴兴寺、老爷庙(在戴兴寺东)、洪济寺(在戴兴寺北)、马王庙(原市党校)、寿宁寺(今梅花楼)、大龙王庙(今区文工团)、准提寺(今区第二小学),定慧寺(今市第二医院)、龙泉寺(今一毛)、无量殿(东门外)、三义庙(榆阳桥南)、榆阳寺(凌霄塔北)、文庙(今世纪广场北)、金刚寺等。

这些庙宇几经整修形成各庙宇群体,院落有一进或多进,庙殿有一层或二层,大殿、配殿高低错落有致,主殿多为歇山顶式,墀头水磨砖或雕刻人物、花卉、鸟兽等,斗栱飞檐、五脊六兽阳合瓦顶。

寺内存有精美的明、清时期的壁画、造像、碑刻,珍贵异常。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梳理现有建筑行业的乱象和文化的缺失与断档,最大程度创造集多种功能和需求为一体的建筑文化实体空间。

强势连接建筑、文创、文化行业上下游企业和专业学术人士,联动相关部委和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共同传承建筑文化。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