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砂锅煲汤的做法大全(砂锅煲什么汤好吃)
【千问解读】
最近的温度下降的好快啊,还记得前段时间我每天带着宝宝出去玩1-2个小时。
一点都没觉得冷。
而这两天阴雨连绵,天气瞬间就冷了好多,单单取个快递的功夫,我的手指就冻的生疼了。
这种天气下,我天天想吃暖和的菜,汤也好,菜也罢,只要热气腾腾,就觉得整个身体都暖起来了,不知道你们会不会这样。
那么,我今天就分享5道好吃又好做的“砂锅煲”吧,一家子围在蒸汽腾腾的砂锅前一起吃饭,想想不仅身体暖和了,心里也美滋滋的。
砂锅花甲粉丝煲材料:花甲2斤,大虾一斤,粉丝2圈,金针菇半扎,姜丝,蒜末,葱花,干辣椒,郫县豆瓣酱,酱油,蚝油,胡椒粉,白糖,清水
做法:
1.花甲放在水中浸泡,洗净备用;大虾去除虾线、虾脚、虾须(嫌麻烦的话只除虾线也可以);粉丝热水泡发至可以掐断;金针菇去除根部,洗净,掰小柳,备用。
2.调料汁:3勺酱油+1勺蚝油+小半勺糖+半碗清水,调匀,备用。
3.炒锅中放油,油热后放姜丝、蒜末、干辣椒,炒香,放一勺郫县豆瓣酱炒香,倒出备用。
4.取砂锅,依次将金针菇、粉丝、花甲、大虾铺到砂锅上,倒上步骤2中调好的料汁,加入适量清水和干辣椒圈,大火煮5-10分钟,撒葱花即可。
砂锅排骨煲材料:排骨适量,山药半根,胡萝卜一根,玉米2根,香菇8朵,葱段,葱花,香菜碎,姜片,干辣椒2个,八角2个,食盐,胡椒粉,料酒,鸡精
做法:
1.排骨洗净,剁小块。
山药去皮,洗净切滚刀块。
胡萝卜洗净去皮,切滚刀块。
玉米洗净,切小段。
香菇洗净备用。
2.锅中放冷水,放排骨,生姜片,料酒,焯水,除去血沫,洗干净沥干水分,备用。
3.取砂锅,放排骨,生姜,葱段,干辣椒,八角,大火煮沸,放香菇,搅匀,再次沸腾后,转中火煮半小时。
4.放玉米、胡萝卜、山药,调入适量盐,继续煮半小时左右至所有食材熟透,放鸡精和胡椒粉,搅匀,撒香菜,即可。
砂锅豆腐鱼头煲材料:鱼头适量,豆腐1块,生菜半斤,姜片,葱段,食用油,料酒,盐,鸡精,白胡椒粉
做法:
1.鱼头对切两半,将鱼鳃、瘀血、内部腹膜洗净,备用;豆腐洗净切块,备用。
2.锅中放油,放葱段、姜片炒香,再煎鱼头,煎至两面呈金黄色,取出备用。
豆腐略煎一下,备用。
3.取干净砂锅,放煎好的鱼头、葱段、豆腐、姜片,淋入料酒,加适量开水,最好没过鱼头,加盖大火滚煮,煮沸后除去浮沫,继续煮30分钟。
3.半小时后,鱼头差不多熟透了,加入生菜或喜欢的其他蔬菜,调入适量盐、鸡精、胡椒粉,即可。
注:鱼头最好是胖头鱼。
生菜可以换成芹菜,豆腐也可以是冻豆腐。
砂锅三黄鸡煲材料:三黄鸡1只,葱段,姜片,一小把花椒,干辣椒,料酒,盐,酱油,老抽
做法:
1.三黄鸡洗净,切小块。
锅中放冷水,下三黄鸡,姜片,料酒,焯水,除血沫,盛出清洗干净备用。
2.砂锅中放油,油热放葱段、姜片、花椒,炒香。
放三黄鸡,翻炒至鸡表面出油,鸡皮皱缩微黄。
3.放酱油、老抽,翻炒均匀,给鸡块上色,加热水没过鸡块,大火煮沸,小火炖半小时。
4.半小时后,放干辣椒圈,根据口味加入适量食盐,中火再煮5分钟左右即可。
(可加白芝麻、葱段装饰)
注意:鸡块翻炒到炒出油脂再进行下步操作,会更香更好吃
砂锅鲜虾粥材料:大虾适量,大米,杂蔬(玉米、豌豆、胡萝卜),香菇,芹菜,食盐,胡椒,料酒
做法:
1.大米洗净备用。
杂蔬洗净备用。
香菇洗净,切丁。
芹菜洗净,切丁。
大虾剥虾仁,虾头备用。
2.取虾仁,加适量胡椒粉、料酒腌制20分钟。
3.锅中放油,油稍放虾头,小火煎至虾头出红油,虾头盛出备用,虾油备用。
4.用步骤3炒出的虾油小火煸炒香菇丁、杂蔬。
炒后倒入砂锅中。
5.将大米倒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热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左右,至大米开花,期间要经常搅拌。
6.加入杂蔬、虾仁、虾头、芹菜丁,适量胡椒粉和食盐,搅拌均匀,继续煮8分钟左右。
7.8分钟后,关火,再焖10分钟,即可。
古时候没有风扇和空调 古人夏天是如何度过的
没空调没电扇,古人如何消暑? 大暑是中国传统24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大暑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大暑到,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到了。
现代科技发达,对付暑气,有空调电扇冷饮……那么在没有空调电扇的古代,古人如何消暑呢?办法自然有,只是帝王权贵和百姓悬殊太大。
帝王和权贵们,再热的天气对于他们而言也不算什么。
先说吃的吧,西瓜凉茶这些自不必说,什么冰棍冰水冰镇食品也是有的。
古代没冰箱,但是大自然有啊。
《·幽风·七月》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意思是说三九隆冬把冰雪藏储起来,到夏时纳凉用。
宫廷中有冰窖来储存冬天的冰,古代称为“凌阴”;战国时就已经有了类似于现在的冰箱的容器,称之为“冰鉴”,古代宫中还有专门负责藏冰事务的官吏,的时候叫“凌人”。
帝王权贵们也有“空调房”。
唐代起有临水而建的避暑凉屋,用水车将凉气送进屋内,或者把水传到房顶再流下,降温效果非常明显。
以后的建筑业发达,皇宫的设计极为科学,夏天的太阳很难进到屋内。
当然,遇上极端酷热的天气,帝王们还可以到专门的避暑山庄去小住。
有钱人可以借地利建避暑的房屋,高濂记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 至于现在的电扇,对于帝王甚至是普通富豪来说都不算什么,因为他们有“人扇”啊,现代再智能的风扇,也不如人力摇的扇子人性化吧。
然而,寻常百,消暑就是个难度很大的课题了。
先说住的吧,古人一般把房子建得很幽深。
有“别院深深夏簟清”的句子,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都反映出古代建筑物的特点,高宅深院,冬暖夏凉,本身就适合避暑,现在我们走到一些古旧的老祠堂当中,就很有体会。
再者尽量别让暑气进屋,所以古人对帘子很重视,有关帘子的古诗文名句俯拾即是:水晶帘动微风起、帘幕深深清昼永、帘幕无重数、美人卷珠帘…… 再说睡的床上用品。
一是凉席,古代称凉席为“簟”,普通百姓的凉席和现在差不多,一般是草或者竹篾织成的,甚至很多人自己都懂得编织;当然帝王们的凉席就太贵重了,竟然有象牙做的。
二是枕头,为了凉快,古人一般睡硬质枕头,如木枕、竹枕、玉枕、金枕、瓦枕、瓷枕等。
但金玉之类贵重的枕头,平民百姓自然睡不起的。
出身于官宦家庭,嫁于官宦之家,所以她有“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词句。
古代老百姓消费得起的,最寻常的是陶瓷制成的枕头,这是从年间开始的。
当然帝王也不一定非得用金枕玉枕,老头就对瓷枕情有独钟,曾作诗云“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
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 要散热,老百姓用得最多的当然是扇子了,只是没有专人服侍,只能自己摇了。
古人称扇子为“摇风”、“凉友”或“快哉风”。
扇子的用材、形状,各个朝代也不尽相同。
扇子应当是古人夏天最离不开的生活用品了。
唐代杜枚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名句;北宋有咏扇诗:“宫纱蜂赶梅,宝扇鸾开翅;数折聚清风,一捻生秋意。
摇摇云母轻,袅袅琼枝细。
莫解玉连环,怕作飞花坠”。
古代百姓消暑的食物则较为丰富,什么西瓜、凉茶、鲤鱼汤、绿豆汤、薏米粥……等等,这些食物今人照样推崇。
其实古人还有最天然原始的消暑办法。
先看的《夏日山中》这首诗:“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扇子也懒得摇,干脆到山中脱个精光,再沐浴着山风,何等惬意!又如的散曲:“兰舟斜缆垂杨下,只宜辅枕簟向凉亭披襟散发”,小船停在杨柳树下,诗人躺在凉席上,宽衣解带,披头散发,这又是一种别样的消夏方式。
当然也只有文人雅士才有这样的闲情了。
总而言之,古人消暑,方式不重要,不同的阶层和贫富决定了一切。
正如施耐庵《传》中的歌谣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夏天用的冰块是如何来的 古人是如何用热水制冰的
古代夏季的冰是哪来的?2000年前的热水制冰,是真是假? 冰块、冰棍、冰淇淋,这些冰饮是我们夏季所不可或缺的,它们陪伴着我们度过炎炎夏日。
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之下,想要在夏季获得冰块,并不是什么难事,只需要有一台电冰箱就可以了,然而用冰块来消夏并不是今人独创的,早在古代,便已经有了使用冰块消夏的传统,在一些宫斗剧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炎炎夏日,一盆冰摆放在屋子的中间,几个宫女用扇子对着冰块扇风,以使屋内气温得以下降,那么古人所使用的冰块是哪里来的呢?我国古代夏季所使用的冰块通常有两种来路,第一种就是“储存冰”。
夏季虽热,但也并不是什么地方都热,在一些高山洞窟和地下洞穴之中,就可以持续保持低温,而这些地方就被古人当成了天然的冷库。
冰块在夏季是稀罕物,但在冬季却是十分易得,所以只需要在冬季开凿冰块,并将这些冰块储存到洞穴之中,便可以留到夏季使用了。
后来,为了能够更好地储存冰块,古人便对这些地下洞穴进行了修缮,或者干脆人工挖掘专用的冰窖。
不过“储存冰”并不是谁都用得起的,因为并不是谁都能拥有庞大的冰窖,能够用上“储存冰”的,一般都是王室贵胄。
那么,普通人是不是就没有办法在夏季享受这一份清凉呢?也不是,可以用热水制冰。
在没有现代化制冷工具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使用热水制冰的呢?即便是现在,中国古人的热水制冰仍然是物理学界存在争议的问题之一。
西汉时期所著的《淮南万毕书》用一句话记载了古人制冰的方法,原文如下:“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沈中三日成冰”,就是说将热水放在瓮里,用布料密封起来,在井中放三天就可以结成冰块了。
《淮南万毕书》中的记载,乍一看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它不符合基本的物理学原理,想要结冰,温度就必须要降到0度以下,井中虽然清凉,可距离0度还差得远,既然井中的温度都没有达到0度,放在井里的瓮中之水怎么可能冻成冰块呢? 科学家们很快想到了一个物理学效应,那就是“焦汤效应”,当气体穿过一个多孔性物质时发生了不可逆的绝热膨胀,就会导致温度的急剧变化。
通俗一点来讲,就是除去氢和氦以外的多数气体,在节流膨胀后,温度会下降,产生制冷效应。
根据《淮南万毕书》的记载来看,用来进行密封的布料就可以算是一个多孔性物质,而热水制冰也与焦汤效应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验证古人热水制冰的真实性,学者李志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使用玻璃容器代替了书中所说的瓮,又使用装有冷水的桶代替了井。
在实验刚开始时,玻璃容器中的热水冷却得非常快,很快便从接近100度下降到了20度左右,之后温度下降开始变缓,数个小时后才从20度下降到了7.5度,最终温度停留在了6度左右。
这个实验虽然证实了古人热水制冰方法的确可以降低水的温度,但却并没有真的使容器中的水结冰,所以仍旧无法证明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热水制冰是真是假。
也许是因为《淮南万毕书》中的记载过于简洁,使某些关键的因素缺失了,又或者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些细节被我们忽视了,当然,也有可能是书中的记载失实。
关于中国古代的热水制冰,你觉得是真的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