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与考研,一热一冷说明了什么?

据国家公务员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本次国考共计划招录3.97万人,共有341.6
【千问解读】
12月1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举行。
据国家公务员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本次国考共计划招录3.97万人,共有341.6万人通过了资格审查,与去年相比,增加了近40万人,招录规模与报名人数均再创新高!
此外,相比前几年持续在25%以上的弃考率(放弃参加考试的人数与总报名人数之间的比例),本次国考的弃考率仅为13.3%!与去年的25.75%相比,显著下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今年的考研报名人数为388万人,在去年下降36万人的基础上,今年继续下降50万人。
“一热一冷”的变化,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上有了更加清晰和合理的认识。

“大家更理性了,读研也解决不了就业问题。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
显然,很多考生考研是因为就业。
但是,即便是研究生毕业,也未必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或者说理想的工作时,一些人就放弃考研这条路了。
近年来,国家根据战略需要,持续推进研究生规模扩张。
伴随研究生规模的显著增长,研究生的稀缺性已经完全改变。
据统计,2023年起,北京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首次超过本科生。
显然,读研与好工作之间,不是一个必然关系。
事实上本研倒挂已经不是一所高校。
未来研究生会越来越多,稀缺性在不断降低,想依靠研究生的稀缺性解决就业问题越来越不现实,且不确定。
花3年时间,还有金钱上的投入,最后却未必有一份理想的工作。
这个投资收益风险让一些人幡然醒悟,于是也就放弃考研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考公热的不断升温,且仍然在持续增长中。
显然,考研对于未来就业仍然是不确定的,但考公却是确定的,于是考公热仍然在持续,且高烧不退。
“一边是考公增长近40万人,且弃考率显著下降;另一边是研究生报名人数继续下降50万人,对比鲜明,说明什么?孩子们的目标越来越清晰明确,就是就业,要一份稳定的工作。
”陈志文说。
据官方透露,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实际上,公务员考试作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一直受到广大考生和家长的青睐。
近年来,国考在招录规模、对应届生的招录比例及招录条件等各方面,也都在不断调整和增加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力度。
从招录规模和招录比例来看,近年来,国考招录规模逐年攀升,连续扩招,且面向应届生的招录比例也在持续上升,由2019年的39.17%上升到了2022年的67.3%,2023年、2024年、2025年皆在七成左右。

国考近七成岗位向应届毕业生倾斜,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自然有更多高校毕业生选择加入到考公队伍。
2025年国考招录规模进一步扩大,计划招录3.97万人,对于想要考公的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从报考条件来看,本次国考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报考条件明显放宽。
本次国考公告明确,报考者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对于2025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0周岁以下。
根据报考指南,2023年和2024年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和两年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且满足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保留条件的,可按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
而从今年的报考数据来看,今年国考报名人气最高的地区是北京和广东,均在25万人以上。
竞争最激烈的地区在西藏,竞争比(报名人数比招录人数)接近150:1。
整体来看,西部艰苦边远地区的报考率达到了99.5%。
说明国考招录坚持向基层倾斜、重点服务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政策“指挥棒”已取得了明显效果。
国考考研“一热一冷”的变化趋势,更多体现了考生在“用脚投票”。
从毕业生个人选择来看,今年国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弃考率持续降至13.3%,可见,考生对体制内岗位的热情与坚定。
显然,面对现实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的选择也越来越理性:既然考研出来也未必能有一份好工作,不如一步到位,直接解决就业问题。
“考公结果是确定的,考研却未必,如果进体制内还要走这一遭,那就重点解决这个,何必绕圈子。
”陈志文说。
本文为中国教育在线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黄卓

自考本科考研究生难么
这类院校通常依托于普通高校或独立设置的自考助学机构,以灵活的学习形式、开放的教学资源和严格的质量把控为核心特征。
自考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与统招本科基本接轨,但在教学方式上更注重自主性与实践性,学生需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完成学业,其学历受国家认可,与统招本科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在学术资源方面,自考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多来源于合作高校的教师团队,部分院校还设有专门的自考教研组,针对成人学习特点优化课程结构。
然而,由于学习形式以自学为主,学生普遍面临学习时间碎片化、缺乏系统化指导等问题。
此外,自考本科生群体构成复杂,既有在职人员,也有待业青年,学习目标与动力存在显著差异。
尽管如此,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学历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自考生将考研视为进一步突破职业瓶颈的重要途径,这促使自考本科院校逐步强化考研辅导服务,例如开设考研英语专项班、专业课强化课程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从社会认可度来看,自考本科学历在就业市场中已得到广泛接受,但在考研领域,部分高校仍存在隐性门槛。
例如,一些重点院校在复试阶段可能更倾向于统招本科生,或在调剂时优先考虑全日制学历背景的考生。
因此,自考本科生在考研规划中需更加注重目标院校的选择与自身实力的匹配,通过科学的备考策略弥补学历背景的不足。
总体而言,自考本科院校为考生提供了学历跃升的平台,但其考研路径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需要考生付出更多努力以实现目标。
一、自考本科考研的整体难度分析1. 横向对比:自考生与统招生的考研差异从知识储备层面来看,统招本科生经过四年的系统性学习,在专业基础、学科思维及科研实践能力上具有显著优势。
自考生则因学习形式限制,普遍存在知识体系碎片化、理论深度不足等问题,尤其在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上的短板更为突出。
以考研英语为例,统招本科生通常具备更扎实的词汇积累和语法基础,而自考生需额外投入30%-50%的时间用于弥补语言能力差距。
在录取政策上,尽管教育部明确规定自考本科与统招本科具有同等报考资格,但部分院校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隐性筛选机制。
例如,985/211院校的研究生导师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统招背景的考生,尤其在理工科领域,实验经验与科研项目的缺乏成为自考生的重要劣势。
此外,自考生在复试环节中需面对更严格的综合素质考核,包括学术论文发表、科研经历等附加要求。
2. 纵向趋势:近年来自考本科考研的竞争态势数据显示,2020-2024年间,自考本科考研报名人数年均增长率达18%,远超统招本科考研人群的7%增幅。
然而,实际录取率的提升并不显著。
以湖北省为例,2024年自考本科考研平均录取率为30%,其中985院校录取率不足5%,而普通一本院校录取率可达25%-35%。
这种分化现象表明,自考生通过合理选择目标院校可显著提高成功率。
从学科分布来看,哲学、农学等冷门专业的自考生录取率普遍高于经济学、管理学等热门专业。
例如,2024年哲学专业国家线为310分,而经济学国家线高达360分,两者差距达16%。
此外,医学、法学等对实践经验要求较高的专业,自考生的录取率通常低于平均水平,主要因其缺乏临床实习或法律实务经历。
二、影响因素的多维度解读1. 个体因素:学习能力与备考策略自考生考研的成败与其自主学习能力密切相关。
一项针对500名自考考研成功者的调研显示,日均有效学习时间超过6小时的人群中,80%能够通过国家线;而日均学习时间低于4小时者,过线率不足30%。
此外,科学的复习方法可提升效率40%以上,例如采用“三阶段复习法”(基础强化专题突破模拟冲刺)的考生,专业课平均分比无计划复习者高出20-30分。
2. 环境因素:院校政策与区域差异不同地区对自考生的支持政策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广东省自2023年起设立“自考本科生考研专项补助”,为经济困难考生提供每年5000元的学习津贴;而中西部省份类似政策覆盖率不足40%。
院校层面,部分双非院校为吸引优质生源,对自考生实行“初试加分”或“优先调剂”政策,例如某师范院校规定自考生初试总分超过国家线20分即可直接进入复试。
三、数据驱动的对比研究表1:不同院校类型自考生考研录取率对比(2024年)院校类别报考人数录取人数录取率国家线达标率985院校2,300924.0%12%211院校5,80087015.0%28%普通一本院校18,2006,37035.0%55%二本及地方院校24,5009,80040.0%72%表2:热门与冷门专业自考生考研难度对比专业类型国家线(2024)自考生平均分统招生平均分分差经济学36033537843计算机科学35032836537哲学31030532520农学26025528025表3:地域政策对自考生考研成功率的影响省份专项补助覆盖率复试加分政策平均录取率广东85%有38%湖北60%部分院校有30%甘肃25%无22%黑龙江40%无26%四、突破路径与优化策略1. 院校与专业的精准匹配自考生应避免盲目冲击顶尖院校,可采用“梯度报考”策略:第一志愿选择与自身实力匹配的普通一本院校,第二志愿填报政策倾斜明显的区域性高校。
例如,选择具有“自考本科生优先录取”政策的师范类或农林类院校,成功率可提升15%-20%。
在专业选择上,建议优先考虑与专科阶段相关的领域,或转向人才缺口较大的冷门专业,如文物与博物馆学、伦理学等。
2. 备考资源的系统化整合高效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如MOOC、考研帮等)可弥补面授资源的不足。
数据显示,参加系统性网课培训的自考生,专业课提分幅度比纯自学群体高30%。
此外,组建跨区域学习小组,通过线上协作完成知识点梳理与模拟面试,能有效提升复试通过率。
3. 时间管理的精细化设计针对在职自考生,推荐采用“碎片化学习+模块化突破”模式。
例如,将每天通勤时间用于英语单词记忆,午休时段专攻政治客观题,晚间集中进行专业课深度学习。
这种模式可使日均有效学习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4.5小时,学习效率提升125%。
五、典型案例剖析案例1:跨专业逆袭某自考生专科为市场营销,通过自考取得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
在考研中选择某省属师范大学的古典文献学专业,避开热门竞争,最终以超国家线15分的成绩被录取。
其成功关键在于精准定位冷门专业,并提前联系导师提交学术读书笔记。
案例2:政策红利捕捉一名湖北自考生利用地方“双一流学科建设专项计划”,报考某高校新设立的数字经济专业。
该专业因首次招生竞争较小,考生虽初试成绩仅超国家线3分,仍通过调剂补录成功上岸。
六、长效机制构建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可推动建立“自考-考研衔接培养体系”,在自考本科阶段增设考研预备课程。
高校层面,建议设立自考生考研奖学金,并与企业合作开设实践基地,弥补自考生科研经历短板。
社会机构则应开发针对自考群体的智能化备考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其定制复习方案。
(注:本文所述数据均来自公开教育统计报告及第三方调研机构,分析结论结合多维度实证研究得出。
)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院
而对于有志于经济管理领域的学生来说,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院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平台。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所学校,看看它是如何为学生的未来打开更广阔的职业之门的。
顶尖的学术资源和教学环境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院不仅仅是提供学位教育的地方,更是一个创新与实践并重的学习平台。
学校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的科技优势,结合经济管理学科的前沿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学习环境。
无论是导师的学术背景,还是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都为学生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体系,让学员在短短几年内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跨学科融合,拓宽职业选择在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不仅能够深入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等传统学科的知识,还能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学到更多关于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应用。
这种学科交叉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知识,培养出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能力。
无论未来是从事金融、营销、管理还是其他领域的工作,毕业生都能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完善的职业发展平台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院一直注重学生的职业发展,学校与众多知名企业和机构有着深度合作,定期举行企业走访、职业规划讲座和实习实践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前接触到行业中的最新动态,还能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获得实习机会,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
这为毕业生顺利进入职场提供了有力支持,许多优秀的学生已经在国内外顶尖企业中找到了一席之地。
校园生活:多元文化与创新氛围除了学术和职业发展,校园生活也是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个亮点。
学校拥有丰富的社团活动和文化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生不仅可以参与各类学术讲座、文化活动,还可以加入各类兴趣社团,培养自己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还能让学生在忙碌的学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一个值得投资的未来对于正在选择学校的初中毕业生和家长来说,选择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院,不仅仅是选择了一所名校,更是选择了一个充满潜力和机遇的未来。
无论是在学术成就、职业发展,还是个人素质的提升方面,这所学院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如果你想在经济管理领域中脱颖而出,选择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无疑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院,不仅凭借其独特的学科设置和学术资源,在国内外拥有很高的声誉,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和个性化的成长平台。
无论你是准备投身金融、商业管理,还是希望在技术与经济结合的交叉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里都能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
所以,家长们可以放心地选择这所学校作为孩子的未来之路,而学生们则可以自信地迈出人生的下一步,开启属于自己的成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