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考研报名人数388万 12月21日开考
【千问解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2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洁)记者今天从教育部了解到,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举行。
据统计,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
近日,教育部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召开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安全工作视频会议。
会议指出,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是重要的国家教育考试。
各地、各有关部门、各招生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准确把握研考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切实扛起政治责任,聚焦关键问题,全力确保研考安全。
会议强调,各地、各有关部门、各招生单位要强化风险意识,联合开展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风险源头防控,提高风险处置效率,积极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
强化安全保密,坚持最严标准狠抓安全保密落实,守牢试题试卷安全底线。
强化部门联动,加强安防体系建设,严格考生入场检查和考场管理,全力维护考试安全秩序。
强化应急处突,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演练,快速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强化服务保障,加强宣传咨询服务,积极提供合理考试便利,竭诚为考生办好暖心实事。
会议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各招生单位要强化政治担当,按照“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工作要求,以钉钉子精神狠抓部署落实、督促检查,确保研考安全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胡朝有着怎么样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又是如何样的
对内推行专制统治,对外实行扩张政策。
为此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改组中央政府机构 任命杜满为水军都将、陈松(赐)为步军都将、陈问(赐姓胡)为左圣翊军都将、杜元拓都将。
遣三馆属官、只侯内人、内寝学生分行各路,潜访官吏得失,民间利病,以为黜陟,永为定式,自此辄易守令,试大学生刘叔俭等20人。
李子晋、武梦原、阮诚仕今朝,为国子监祭酒。
建西都清化 早在1396年,胡理元欲迁都清化,以便,遂派官员修筑西都城于安孙洞(今在永禄县孙社尚有遗址,俗称西斋)。
强迫陈顺宗迁都城于西都。
1402年,胡汉苍令修治道路,自西都至化州,沿途置舍传书,谓之千里衢。
诏定试举人格,定文体 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胡氏改以前科试未定文体,现定出“四场文字体,罢暗写古文法(即弃用默写之法)。
第一场用本经义一篇,五百字以上;第二场用诗一篇,写唐律赋一篇,用古体,或骚或选,亦五百字以上;第三场用诏一篇,用汉体,制一篇、表一篇,唐体四六;第四场策一篇,用经史时务中出题,一千字以上,以前年乡试,次年会试,中者御试策一篇,定其第。
” 定文武冠服 1396年“定文武冠服,一品紫色,二品大红,三品桃红,四品绿色,五、六、七品碧,八、九品青。
惟内侍开裙,皆不用裳,无品及宏奴(家官奴婢)白色。
文从官职爵六品以上,用高山巾;正六品得束带,着舄巾;正皂色从青色,宗室皂方胜;武爵六品用折冲巾;爵高无职,得束带,戴角顶巾;七品以下用太古巾;从七品攒花巾;王侯戴远游巾;御史台却非巾,纱法冠服制,皆从少保王汝舟之言也。
地方管理 改外诸路(府)为镇并在诸路府设官职另定外任官制。
1396年,改清化镇为清都镇、国威镇为广威镇、沱江镇为天兴镇、义安镇为临安镇、长安镇为天关镇、谅江镇为谅山镇、演州镇为望江镇、新平镇为西平镇。
定外任官职,“路置安抚使副,府置镇抚使副,州置通判、佥判、县置令,尉主簿以管之。
路统府、府统州、州统县。
凡户籍、钱谷、狱讼,总为一路之簿,岁季报省,以凭稽考。
” 又将全国分为诸辖区:“府置都督、都护、都统、总管府、太守司以辖之。
以副将黎汉苍领东都路都护府、太保陈元沆领北江路都统府,陈元杼领三江路都统府、少保王汝舟知天长府路军民事、行遣阿德邻行新安府路太守、又州镇置教授、监书库。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两宋灭亡都和文官政治有密切关系 帝王为什么还实施文官政治
两宋为什么一定要实行文官政治? 两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
但是,在军事方面,却鲜有建树。
面对北方的进攻,宋代基本都处于守势,北宋和更是直接灭亡于游牧民族的大举进攻。
不少人说,两宋的灭亡其实和文官政治关系密切。
那么,两宋为什么一定要实行文官政治?还不是因为本身得位不正! 一、什么是文官政治 所谓的文官政治,和贵族政治、武人政治相对。
文官政治以文官治理天下,文官占据官僚的主体地位。
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确立,和取士有着紧密的联系。
不过,真正建立文官政治的主导地位,还是要到两宋。
宋代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糊名、誊录、锁钥等制度让考试更加公平,取士人数和士人地位也是大大提升。
北宋时期,汪珠曾经写过一首诗: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足以见得当时的读书人地位之高。
而读书,应考,做官,更是成为一条稳定的晋升渠道。
管他什么出身,考试考得好,自然就能鲤鱼跃龙门。
因此,不论是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下,对于读书人做官,都有着一种偏执。
仿佛做官不是因为高中,那么,便足以一般。
而读书人在朝为官也是身居高位,不仅拥有实权,而且可以制衡武将。
文官任知州、文官任,满朝官员,文官之数更是泰半。
甚至,还立起了一块“不杀士人”的石碑。
这些,都为文官政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两宋为什么一定要实行文官政治 是怎么夺得的皇位? ,黄袍加身,从孤儿寡母中窃取的天下权柄罢了。
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吃绝户”。
由于天下得之不正,所以,赵匡胤就非常害怕有人也效仿自己。
加之当时五代之风仍然盛行,“天子,者为之”的思想依然深入武将之心。
因此,为了稳固统治,瓦解反叛因素,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要重用文官,抑制武官。
为何? 武官向来不知仁义道德为何物,战场杀敌,功绩卓著者为首。
天子?彼可取而代之! 正如章碣《焚书坑》中的名句一样:“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 文官不同,忠君爱国,这可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所以,文官反叛的可能性远比武官小得多,相反,文官最大的毛病是贪财。
赵匡胤曾感慨:“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
朕另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 因此,对于宋代来说,贪财事小,反叛事大。
所以,文官政治就成为了必选项。
三、文官政治的利弊 两宋的文官政治,自然是一体两面,有利有弊。
至于好处,大致如下: 1、消灭了地方割据反叛的基础; 2、保证了政令的一统; 3、繁荣了文化; 4、发展了中央集权。
至于弊端,倒也不少: 1、造成了冗官现象,行政效率低下; 2、自古文人相轻,造成了拉帮结派,朋党相争; 3、文官不知兵,但是却专权,造成地方军事对外弱小,经常一触即溃。
总得来看,文官政治对于两宋来说,利弊大概参半,对内而言,文官政治利大于弊;对外而言,文官政治弊大于利。
好在大批重臣文官还是有气节的,崖山海战,足见一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