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1-4单元课文要点及阅读要素知识点归纳
【千问解读】
六年级语文上册,1-4单元课文要点及阅读要素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课文要点:
1.《草原》是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细腻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初入草原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
2.《丁香结》记叙了作者目睹丁香花开得格外繁茂,不禁想到自己斗室外年年绽放的三株白丁香,又由丁香花联想起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最后由此发出感叹,表达了她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
3.《古诗词三首》中《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4.《花之歌》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诗人以花自喻,运用第一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替花开花落的现象,表现了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求,抒发了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
无论处于哪种境遇,总是积极地向往和追求光明。
阅读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既要立足课文,又要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草原》将所读的内容想象成画面: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一望无垠、翠色欲流、充满生机的画面。
《草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想开去:读到文中主客相聚与惜别的场景,联想到自己与亲朋好友相聚和惜别的情景。
《丁香结》由具体的事物引发人生的思考:由“丁香结”联想到人的“心结”,追求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由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想到人生的其他追求。
《古诗三首》根据诗句以及生活经验想象画面,感受诗词中的意境:读《宿建德江》时,想象秋江暮色的画面,体会诗人孤独愁苦的心情;
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结合生活经验想象夏天阵雨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奇景;
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由“明月”“清风”“惊鹊”“稻花”等想象画面,体会人们谈论丰收的喜悦以及作者对宁静、闲适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花之歌》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感受花儿的形象和特点。
《花之歌》结合生活实际和阅读经验想开去:由课文中花的各种形象,联想到生活中的人,获得人生的启迪。
《语文园地》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过故人庄》中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以及好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一、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1.知道从哪些方面想开去:一是充分发挥想象,将所读的内容还原成画面,身临其境地去阅读、体验;二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与作者产生共鸣;三是由此及彼,从课文内容产生相似的联想。
2.借助想开去感悟情感,不仅要通过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还要了解作者是如何借助事物展开联想的,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本单元“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
3.能主动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活跃思维;能通过强化训练,逐步养成阅读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好习惯。
二、阅读答题技巧
考点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常考题型:阅读画线句(第×自然段),你想象到了哪些画面?
答题模板:我想象到了……的画面。
考点②:体会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事物的。
常考题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某事物的?写出了它的什么特点?
答题模板:作者从……几个方面展开描写,写出了它……的特点。
第二单元
课文要点:
1.《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歌热情赞颂了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狼牙山五壮士》主要描写了八路军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连队主力及群众的撤退转移,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继续痛击,最后壮烈跳崖,英勇牺牲,表现了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
3.《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4.《灯光》通过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愿望。
5.《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作者以目击者的身份回忆了抗美援朝英雄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为了避免暴露目标, 任凭烈火烧身纹丝不动,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赞颂了邱少云同志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革命精神。
阅读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联系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是如何点面结合展开描写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七律·长征》点面结合写场面:诗歌采取了“先面后点”的写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面”的概述;“五岭”“乌蒙“金沙”等是“点”的分述。
《狼牙山五壮士》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第2自然段中战士们痛击日寇的情是“面”的描写,每位战士的表现是“点”的描写。
《狼牙山五壮士》对“点”的选择各有不同:第4、5自然段“顶峰歼敌”,第6~9自然段“英勇跳崖”都属于“点”的描写,但“点”的选择却不同。
《开国大典》场面的恢宏与个体的表现相结合:第5~10自然段写举行典礼时,采用了“点面交
替”的写法:“点”主要聚焦在毛主席身上,群众的反应则是“面”的体现。
《开国大典》整体场面和各方阵的描写相结合:第11自然段整体场面整齐有序是“面”的描写;第12自然段每个方阵各自的特点是“点”的描写。
《灯光》点面结合描写战斗场面:第8、9自然段回忆战斗场面,既有对突击连英勇战斗的“面”的描写,也有对郝副营长为突击部队指引方向的“点”的描写。
《我的战友邱少云》点面结合描写潜伏场景:
文章第4自然段“班长和几个战士都……很难发现他们”属于“面”的描写;“我又看了看伏在不远处的邱少云……几乎都找不到他”是“点”的描写。
《语文园地二》点面结合描写大的场面:《开国大典》写阅兵式,既从整体上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整齐威武的情景,又通过细节展现了各个方阵的风采。
一、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1.能够找出文中点面结合描写场景的内容,并能够分清“点”“面”分别对应的内容。
2.关注场景描写的内容时,学习并掌握作者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来展开描写的。
3.阅读文章时,要关注对整体的概述,即“面”的部分;同时也要注意对具体细节的刻画,即“点”的部分。
二、阅读答题技巧
考点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常考题型:这段话中哪些语句是“点”的描写,哪些语句是“面”的描写?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题模板:这段话中……是“点”的描写,……是“面”的描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
考点②:借助相关背景资料和重点语句,感受英雄气概。
常考题型:结合第×自然段,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题模板:从第×自然段中的……我了解到他是一个……的人。
第三单元
课文要点
1.《竹节人》一文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情景,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同时也写出了老师童心未泯的一面,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儿时玩具带来的心灵快乐。
2.《宇宙生命之谜》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介绍了科学家对“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3.《故宫博物院》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由四份材料组成,有对故宫博物院进行全景介绍的说明性文字,有关于太和门被烧的故事,以及来自官方网站的游览须知和平面示意图。
阅读要素: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可以选择泛读、精读、通读等阅读方法,从而达到不同的阅读目的。
《竹节人》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阅读内容,使用不一样的阅读方法:采用“提取关键信息”的阅读方法:阅读第3自然段,将制作的步骤和要点圈画出来;阅读第8、9自然段,关注玩竹节人的方法。
阅读第8~23自然段,采用“提取关键信息”的阅读方法,想象竹节人的形态以及斗竹节人时的生动画面,体会竹节人带来的无限乐趣。
《宇宙生命之谜》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第3~8自然段,采用“大致浏览”和“重点段落细读”的方法。
第3自然段是重点段落,要细读,并勾画重点词句;第6~8自然段应采用“提取关键信息”和“查找资料”的方法进行阅读。
《故宫博物院》根据阅读目的筛选材料,结合材料特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阅读材料一、三、四,可采用“快速浏览”“提取重要信息”“图文对照”等方法进行阅读。
阅读材料二、四,可采用“图文对照”“抓住主要景点特点”“记忆景点故事”等方法进行阅读。
《语文园地三》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最恰当的阅读方法:明确文章的阅读目的以及任务后,定位到具体文段,选择最合适的阅读方法,如“提取关键信息”“快速浏览文章”“查找相关料”等。
一、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1.“有目的地阅读”指示我们应选择恰当的内容和方法,达到阅读的目的。
2.能够围绕阅读目的,选择与之关联性较强的文段或材料进行阅读。
3.选定阅读内容后,根据阅读目的和内容特点,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阅读。
二、阅读答题技巧
考点①:有目的地阅读,选取合适的阅读方法。
常考题型:为了完成阅读任务,可以采取什么阅读方法?
答题模板:为了完成……的阅读,可以采取……的阅读方法。
考点②:体会文中重点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常考题型:“XX”一词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答题模板:联系上下文可知,文中的“XX”指……
第四单元
课文要点
1.《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最后与儿子不幸遇难的故事。
文章赞扬了这位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
2.《穷人》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仍本能地向别人伸出援手的可贵品质。
3.《金色的鱼钩》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事迹,颂扬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阅读要素: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学会抓住小说中对人物、故事情节的描写和环境描写,去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桥》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文中洪水“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和“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营造出形势危急的氛围,烘托出老汉沉着无畏的英雄形象。
《桥》从一波三折的情节中感受老支书的崇高品质:作者在前文层层铺垫,最后才揭示二人关系,在结尾处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在震撼中体悟英雄的崇高境界。
《穷人》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读第1自然段,“屋外寒风呼啸”和“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主人公桑娜的勤劳。
文中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以及桑娜的心理活动,都反映了夫妻二人的善良。
《金色的鱼钩》从细节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第21~23自然段中“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毛拧成了疙瘩“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等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都能表现出老班长的舍己为人。
《语文园地四》抓住情节感受人物形象:“长坂桥张飞退曹军”这一经典情节中,短短几句话就写出了张飞的神勇无比。
一、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1.留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2.通过小说的情节和环境描写,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二、阅读答题技巧
考点①: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常考题型:这句话(第×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板:这句话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的氛围(表现了……),起到了……的作用。
考点②:从故事情节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常考题型:文中的XX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看法。
答题模板:文中运用……描写来刻画……的形象/从……中可看出XX是一个……的人。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