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什么
【千问解读】
写下上面这个标题,顿觉哑然。
曾看到网上一位数学老师对一位语文老师说的话,很有意思:“语文是什么,语文不是什么,充其量是一门学科,而数学是一门科学。
”
那位数学老师的话是说“语文是一门学科”,但“数学是一门科学”。
查百度:“学科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社会、人文之“三分说”)概念的下位概念。
”“科学指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
”
是不是有点“烧脑”。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叶圣陶语)就明白晓畅得多了。
但后又对“书面为文”“生义”: “文字说”、“文学说”、“文章说”、“文化说”等等。
于是查《辞源》《辞海》,都未收录“语文”一词。
查到的较早收录“语文”一词,是196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解释为:“1.语言和文字:~程度(指阅读、写作等能力)。
2.语言和文学。
”此后1978年第1版、1983年第2版,义项1相同,义项2直接解释为“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自1996年第3版起,义项2径释为“语言和文学”,并增例证“中学~课本”。
既是始创“语文”一说,时(1949年8月,叶老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叶圣陶先生提出了“语文”这个新概念后,《现代汉语词典》编撰者又对“语文”界定进行了多次地修改。
这样看来,薄识如吾,觉得那位数学老师说的话有些道理。
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语文是什么”。
想起了几则“课例”来了:
课例一:时值深冬,大雪纷飞,“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触景生智,在黑板上写了“雪化了是什么?”一位充满着童真童趣,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不停地扑闪着的孩子,举起了充满灵性的右手,脆生生自信信地说“老师,雪化了是春天!”还没等那位孩子音落,老师就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一字一顿地说“错了。
雪化了,是水。
”
课例二:一位初中语文老师上朱自清的《背影》, 多媒体正在播放配乐朗诵“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朗诵戛然而止,突然偌大地屏幕“唰——”地一下变成了“白板”,老师出了一道“情景口占题”:“朱自清的老爸穿越铁道,浦口车站的民警要不要抓他?”
课例三:一位初中语文老师上《黔之驴》,当一位学生不无好奇地问“老师,那只驴是公的还是母的?”那位老师是乎对久时沉寂的课堂感到不悦,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成”百感交集,万分兴奋地把书往讲桌上一掷,欢欣鼓舞地说“对啊,对啊,教了那么多年,我怎么没想到这个问题呢,是得好好探究探究啦……”
也许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则“课例”的老师,是不是在回答“语文是什么”?
是啊,语文到底是什么?生性驽钝如我,实在莫名其“妙”。
记得自己常常对学生说的几句话:
“世上什么最美丽,世上汉字最美丽。
”
“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
“读,是把汉字变成画面;写,是把画面变成汉字。
”
就以“雪”为例吧,当我们读到“雪”时,是不是在我们的眼前,浮现出千姿百态的雪景画面?美不美丽?动不动心?有没有想写下来的冲动?这不就成了嘛:雪景、雪美、雪趣、雪感、雪思、雪悟……是不是运笔如飞啦……
说不出“语文是什么”,那就干脆说“什么是语文”吧: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语文;“咽不下金莼玉粒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是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语文;“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语文;“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语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语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语文;“月影移墙”,是语文……
灵光一闪,脑洞顿开。
原来,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语文是一种灵性,一种尊重,一种人格,更是一种精神。
这,就是语文。
是啊,想来曾让学生寻找四大古典文学之魁,字字珠玑的《红楼梦》中哪四个字写得最好?(写林黛玉之死的四个字,当然见仁见智)几天后,居然有一位学生和我看法相同“月影移墙”:想想真是,一边是锣鼓喧天,洞房花烛;一边是孤影焚稿,香消玉殒。
此情此景,除了“月影移墙”,任何词语都难于描述林黛玉死时的情景——是那样的无声无息,无知无觉……形象生动到了极致。
这样看来,上面三则“案例”,第一位老师把语文上成了化学,第二位老师把语文上成了法律,第三位老师把语文上成了生物。
“语言文字”、“语言文学”也好,“语言文章”、“语言文化”也罢,其实是对课程内涵的论辩;“思想性”、“工具性”也好,“思想性和工具性并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也罢,其实是对课程性质的论辩,凡此种种,反映了人文科学本身的模糊性。
而“数学”等学科,反映了自然科学本身的精确性。
人文科学如语文,具有以生俱来的形象思维,而自然科学如数学,具有以生俱来的逻辑思维。
运笔至此,可否这样说:学科的不同,归根结蒂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明悟了这一点,就知道了自己应该怎么样对待所任学科了,就知道了“文科理科化”“理科文科化”会是一种怎样的结果。
又想起开笔那位数学老师了,其实他还有一句话:“得数学得天下。
”笔者是否这样“狗尾续貂”一句:“失语文失天下。
”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最低分的大学排名:看一本、二本分数线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二本理科最低分的学校是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民办)。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提前批理科最低分的大学是河套学院(公立)。
圆梦小编将以内蒙古高考为例,在下文为2025年高考生展示:数学与应用数学往年最低分的大学全部名单,参考价值较大。
一、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一本最低分的大学排名小编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各大学按照录取分从低到高排序,得出了下面这份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最低分的大学排名。
分数不高、但是只想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不想被调剂的高考生,可以重点参考。
理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本科一批理科招生的院校中,收分最低、最容易考上的大学是内蒙古财经大学,2024年仅需481分就能被录取。
排名学校名专业名2024分数1内蒙古财经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4812西南民族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4893江苏海洋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4894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4895内蒙古民族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4966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5107山东财经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5118西安工业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5129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51310济南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517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二本最低分大学排名理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二本理科的最低分大学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以367分的录取线成为2024年二本理科想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考生最容易考上的学校。
排名第二的是长春人文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最低分为368分。
排名第三的是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最低分为376分。
排名学校名专业名2024分数1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3672长春人文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3683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3764呼伦贝尔学院(校企合作和中外合作)数学与应用数学3775新疆政法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3816河套学院(校企合作)数学与应用数学3857昌吉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3888信阳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3979河套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40010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402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提前批最低分的大学排名理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本科提前批理科招生的院校中,收分最低、最容易考上的大学是河套学院,2024年仅需437分就能被录取。
排名学校名专业名2024分数1河套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4372集宁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4833内蒙古民族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5044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5065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5096内蒙古民族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5307内蒙古民族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5348内蒙古民族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5349内蒙古民族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53510内蒙古民族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537
张鷟为什么不停的参加考试?他在文学方面成就如何?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张鷟(约660—740),其名鷟(zhuó),源于幼时梦中见一只飞舞的大彩鸟,他爷爷认为是五凤之一的鸑鷟,就以此为名,“吾儿当以文章瑞于明廷。
”望孙成凤(凤为雄性,古龙笔下陆小凤就用对了)之意,十分殷切。
为什么说张鷟是唐朝资深公务员呢?我们来看看他的“公务员”的光辉历程:上元二年(675年)参加考试,高中;仪凤二年(677年),参加“”科目,过关;垂拱(688年)前后,参加“词标文苑”科考,高中;长寿元年(692年)和证圣元年(695年),两次参加皆过;神龙元年(705年),复位,参加“才膺管乐”和“才高下位”两科,同时中举;景云二年(711年),参加“”科,又双叒叕高中。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举的张鷟要不停地参加考试呢?这就涉及到唐朝的。
首先,当时的读书人即便通过科举之后,也不能直接为官,只是取得了通向仕途的一个资格,还要到吏部参加铨选。
其次,通过了吏部铨选考试,仍不能得到合适的官职,还要再等待“守选”。
以上仅指“常举”,是为那些有关系的人准备的。
那么有能力无关系的读书人除了进士科之外,还有一个“制举”,朝廷不定期会举行考试,从而选拔合适的人才。
但是,你认为这样就,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吗?读书人,你太天真了。
唐朝六品以下官员任期期满后,是往往不能连续任职的,需要再次等待“守选”,才能获取下一个官职。
明白为什么有句教诲叫“朝廷有人好做官”了吗?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幸好,除了靠关系,朝廷是不会忘记有能力的读书人和官员的。
你不想“守选”?可以。
只要再参加“制举”考试过关,便能够留任,迁任,甚至还可以等到上官青睐破格提拔。
大家通过以上的操作方式,可以清楚地认知做个“唐朝公务员”是有多么的困难。
但是,这完全就是为张鷟这种“考试小能手”量身打造的好不好啊。
我们可以回头再去看看张鷟的数次考试,简直还要太简单太容易。
“天才”的世界,果然不好懂得。
这个科举制度的“宠儿”,其为官当然不是白做的,因为从地方官一步步做到中央官,积累下丰富律法经验,张鷟写了一部《龙筋凤髓判》。
所以说“天下最怕认真二字”,又所以说“处处皆学问,最怕有心人”。
这部书影响后世宋元明清各代,遍及日本、朝鲜诸国,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法律体系。
张鷟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他不仅是一名合格的“唐朝公务员”的典范,而且他还是一位具有超前意识的小说家。
这种才华不光表现在他写了一部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而是写了一部传奇小说《游仙窟》。
这真是一部“传奇”的小说!首先,它是带有自传色彩的;其次,它是玄幻的;第三,它是婚外情的;第四,最最重要的来了,它是一部具有鲜明色彩的“色彩小说”。
这样的小说,放在“404”扫荡之前,搁网上肯定引领潮流,称霸“YY流”网络小说。
张鷟在当时已经颇负文名,时人称其文章如“青钱”,就是说大家喜爱他的文章,已经达到像喜爱流行的铜钱一样。
因此,张鷟得了一个外号:“青钱学士”。
现在作为一个,专门用来夸赞人的文采好。
史载:“是时天下知名,无贤不肖,皆记诵其文”,不仅如此,而且:“新罗日本使至,必出重金购其文。
”可惜,后来因为写了那部传奇小说《游仙窟》之后,遭到正统朝廷重臣的鄙视,张鷟被人诬告遭到贬谪。
他的为官人生就像画了一个圆圈,起于襄乐县尉,最后终于临桂县尉。
张鷟在垂拱四年又一次制举,参加“词标文苑”科考,再次高中之后,被升任为洛阳县尉。
相比于第一次的襄乐县尉,不仅是升官,更是从偏远的小县城转任到了当时的一线城市洛阳。
这种愉悦的心情,让张鷟写了《咏燕》,此生唯一一首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
《咏燕》 [唐]张鷟 变石身犹重, 衔泥力尚微。
从来赴甲第, 两起一双飞。
对于此诗写作时间,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载的更为详细:“张文成以词学知名,应下笔成章、才高位下、词标文苑等三入科,俱登上第。
转洛阳尉,故有《咏燕》诗。
其末章,时人无不讽咏。
” 在诗的开端,诗人表现得非常沉稳,并没有飘起来。
“变石身犹重”,变石,据庾仲雍《湘中记》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雷风则飞,颉颃如真燕。
”此处,诗人谦虚地打了个比方,把自己没有得志时的样子比作一只石燕。
这个说法非常形象,有点儿“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感觉。
其中自然蕴藏着诗人的大抱负,不过为了矜持,还是需要故作姿态,装出一副沉稳的模样。
既然谦虚,那就继续下去,一“牵”到底。
“衔泥力尚微”,燕子衔泥筑巢,常用来比喻其人非常勤勉,积极向上。
燕子筑巢于某处,亦常被认作是吉兆,“衔泥金屋外,表瑞玉筐中”(陈萧诠《咏衔泥双燕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乌衣巷》),燕子被作为富贵的代名词。
在这里,诗人看上去是说自己的才能低微,有些不堪重任,其实骨子里透露的却是希望给自己更好的官职。
毕竟,对于我们的诗人而言,这不是第一次,他已经是一位官场老手了。
正因如此,在末尾两句,诗人终归是展露出自己的满腔愉悦,还有那么丝丝缕缕的期盼。
“从来赴甲第,两起一双飞”,据《艺文类聚》引《宣城记》记载:“侍中纪昌睦初生,有白燕一双出屋,既表素质,宦途亦通。
”这么一来再仔细去看这两句,似乎是写燕子把自己的美巢筑在豪门贵族的里,飞进飞出的时候总是对对双双,此种情景看上去毫不恩爱甜蜜,格外令人羡慕不已。
然而,结合到当时的实际状况,我们大约就可会心一笑。
话里话外,无不露出诗人喜悦的面孔,仿佛在说来夸奖我啊,此次参加制举考试,我又通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