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好语文的三十个后果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1-1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丰子恺《种瓜得瓜》 。

01

太轻视语文

语文还要花力气学?打娘胎出来我就会说的语言,学个锤子!

02

搞不懂语文

语文可怎么学?学语文有方法吗?为什么有学霸说语文根本不用学?为什么孩子学这么久了还不出成绩?

03

呆板固执

普通人一生至少要学12年语文,可惜很多人最终只学会死记硬背、强行理解、套模板、背论据,写出一堆毫无生气和亮点的文字,然后将这门学科乃至整个汉语言文学系统拒绝在自己的世界之外。

04

表达低能

网民千千万,一开口大家都难看。

缺乏理性和分析能力,只能在网上随意站队,随口骂街。

互联网开了个门,才发现很多人连路都不会走。

05

沟通不良

缺乏同理心和共情能力,缺乏尊重与关怀,找不到准确得体的措辞,无力维持一段愉快的对话。

2020年6月1日,辽宁,沈阳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的两个学生在手上绘制了笑脸图案,欢庆儿童节。

(图/IC)

06

繁简混用

“幹”“乾”“干”不分,“系”“係”“繫”不分,“鐘”“鍾”不分,“餘”“余”不分,不懂其实不要紧,但有人不懂还喜欢用繁体装×,这叫“不知醜”。

07

字体脱敏

黑体和楷体有什么区别?宋体和圆体有什么区别?我为什么要懂颜柳欧赵苏二王?懂了能吃吗?——好家伙,祖宗把文字写出了花,你把它用土全给埋了。

08

提笔忘字

工具时代的文化悲剧!那些只会用手写输入法的,当我没说。

09

语感稀烂

远看是句人话,近看是一堆汉字之间纠结不清的孽缘。

10

翻译腔重

写东西有翻译腔还真不是英语好的表现,大概率是两种语言都没学好,导致表达冗长累赘。

2017年12月29日,第52届全球生态旅游大使世界总决赛在南京举办,12位先期抵达的佳丽走进南京1865创意园区,分别写下“爱、祝福、友谊、梦”等汉字,感受传统中国文化的魅力。

(图/ 视觉中国)

11

连累外语

语文不好,何谈翻译,遑论信雅达。

余光中说,译者必定相当饱学,也必定擅于运用语言,并且不止一种,而是两种以上:其一他要能尽窥其妙,其二他要能运用自如。

把这段话反过来说,就是很多学不好汉语的人的现状。

12

想象力弱

只能接受最基本的信息,无法展开联想并生发更加绚烂多姿的东西。

13

思想贫瘠

文学评论家克莱夫·詹姆斯花40年写了本《文化失忆》,他不无忧虑地说:“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

”但现实是,很多人根本不在乎自己忘记了什么——大家名篇、璀璨思想和奇思妙想?反正看都没看过,不懂又有什么关系呢?

14

强立人设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在微博装文人的偶像明星们,说你呢。

15

抗拒新词

都0202年了,学点新词不丢人。

知道多一点,乐趣多一些。

2019年11月10日,北京,位于中国传媒大学的中国广告博物馆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中国广告40年主题展览,图为经典广告语的拼接作品。

(图/ 视觉中国)

16

沉湎旧词

都0202年了,不要再拿800年前的僵尸流行语和让人脚趾抠地的词来吓人了好不好?

17

乱掉书袋

看书是好事,博闻是好事,引用是好事,但只会引用,甚至乱用、误用、滥用就本末倒置了。

18

鹦鹉学舌

只能借他人的词语、言论、观点和思想来表达,缺乏分析、归纳、整合与消化的能力,活像个没有脑子的录音机。

19

越俎代庖

作者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曲折的想法和思虑,但有些教育工作者就是知道。

不仅知道,还很笃定:让孩子们背下来,不按标准答案写就是错的,毋庸置疑。

20

母语苦手

语文水准停在初中,编条朋友圈都费劲,标点符号从不讲究,错字病句抬手就来。

没人要求你有卡尔维诺般精细复杂的头脑,但也不要向动物看齐,好吗?

2018年5月23日,河北,邯郸市第一中学,高考备战期,高三学生在上晚自习。

(图/IC)

21

娱乐至死

什么都看,就是不看书。

什么都想,就是不往深了想。

什么都在意,就是不在意自己没文化这件事。

什么都装懂,就是不自知。

22

阅读失能

要么不读书,要么乱读书,要么只读工具书和考试书,只看成功学和厚黑学——这些都算不得书,顶多是你平凡人生里的一把肥料。

23

无脑跟风

阅读范围仅限于畅销书榜、名人荐书和企业赠书,嘴边都是不明所以的网络新词和自己生造的词,满口陈词滥调,且不以为耻。

24

胡乱出书

在当下,敬惜字纸成为罕见之事。

会写字,再花点钱,就能出书了吗?如果一本书缺乏智性、审美和社会价值,还不如手纸来得柔顺好用。

25

甘于平庸

英国作家尼尔·盖曼说:“图书馆意味着自由,自由阅读、自由表达观点、自由交流,它们意味着教育(这个过程并不是毕业离校那天就结束了)、娱乐消遣、创造避风港,还意味着获取信息。

”当你甘愿与身边的人一同平庸,拒绝阅读输入,禁锢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就关闭了任何变化的可能。

2017年4月3日,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鲁迅的读书生活”展览,展示鲁迅读书、著书、编书、译书的经历。

鲁迅是语文课本中最常出现、最富争议的“时代符号”。

(图/ 视觉中国)

26

耽于安逸

“不看书难道有罪吗?不知道这篇文章/这个作家/这种思想/这类流派有罪吗?我就不看啊,我想过得轻松点怎么了?”

27

附庸恶俗

余光中认为,附庸风雅算是件好事:“风雅而有人争相附庸,就算口是心非,也表示风雅当道,典型犹存,至少还有几分敬畏。

”但遗憾的是,许多人断然抛弃汉语的乐与美,甘愿“从俗”,借爽文、段子、口嗨、短视频和一切不需要用到脑子的消遣度日。

28

互相耽误

有多少语文老师能做到对汉语心存敬畏、对文学满心热爱、对教法独具心得、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悉心教导?知识结构老旧、观念陈腐、公立学校创新步履维艰,才是目前大多数语文教育的常态。

反过来说,有多少孩子能不气死自己的语文老师呢?

29

本末倒置

文化败给权力,权力管束文化。

才不配位,尸位素餐。

远看是老拳师,近看是马保国。

30

浑浑噩噩

看完之后完全不知道自己存在上述哪一条问题,还转发给朋友调侃:看看,这文章是不是在骂你?

✎作者 | 詹腾宇

原标题——学不好语文的三十个后果(2020卷)

首发于《新周刊》576期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张鷟为什么不停的参加考试?他在文学方面成就如何?

张鷟,字文成,道号浮休子,时期大臣、小说家,深州陆泽县人。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张鷟(约660—740),其名鷟(zhuó),源于幼时梦中见一只飞舞的大彩鸟,他爷爷认为是五凤之一的鸑鷟,就以此为名,“吾儿当以文章瑞于明廷。

”望孙成凤(凤为雄性,古龙笔下陆小凤就用对了)之意,十分殷切。

为什么说张鷟是唐朝资深公务员呢?我们来看看他的“公务员”的光辉历程:上元二年(675年)参加考试,高中;仪凤二年(677年),参加“”科目,过关;垂拱(688年)前后,参加“词标文苑”科考,高中;长寿元年(692年)和证圣元年(695年),两次参加皆过;神龙元年(705年),复位,参加“才膺管乐”和“才高下位”两科,同时中举;景云二年(711年),参加“”科,又双叒叕高中。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举的张鷟要不停地参加考试呢?这就涉及到唐朝的。

首先,当时的读书人即便通过科举之后,也不能直接为官,只是取得了通向仕途的一个资格,还要到吏部参加铨选。

其次,通过了吏部铨选考试,仍不能得到合适的官职,还要再等待“守选”。

以上仅指“常举”,是为那些有关系的人准备的。

那么有能力无关系的读书人除了进士科之外,还有一个“制举”,朝廷不定期会举行考试,从而选拔合适的人才。

但是,你认为这样就,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吗?读书人,你太天真了。

唐朝六品以下官员任期期满后,是往往不能连续任职的,需要再次等待“守选”,才能获取下一个官职。

明白为什么有句教诲叫“朝廷有人好做官”了吗?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幸好,除了靠关系,朝廷是不会忘记有能力的读书人和官员的。

你不想“守选”?可以。

只要再参加“制举”考试过关,便能够留任,迁任,甚至还可以等到上官青睐破格提拔。

大家通过以上的操作方式,可以清楚地认知做个“唐朝公务员”是有多么的困难。

但是,这完全就是为张鷟这种“考试小能手”量身打造的好不好啊。

我们可以回头再去看看张鷟的数次考试,简直还要太简单太容易。

“天才”的世界,果然不好懂得。

这个科举制度的“宠儿”,其为官当然不是白做的,因为从地方官一步步做到中央官,积累下丰富律法经验,张鷟写了一部《龙筋凤髓判》。

所以说“天下最怕认真二字”,又所以说“处处皆学问,最怕有心人”。

这部书影响后世宋元明清各代,遍及日本、朝鲜诸国,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法律体系。

张鷟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他不仅是一名合格的“唐朝公务员”的典范,而且他还是一位具有超前意识的小说家。

这种才华不光表现在他写了一部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而是写了一部传奇小说《游仙窟》。

这真是一部“传奇”的小说!首先,它是带有自传色彩的;其次,它是玄幻的;第三,它是婚外情的;第四,最最重要的来了,它是一部具有鲜明色彩的“色彩小说”。

这样的小说,放在“404”扫荡之前,搁网上肯定引领潮流,称霸“YY流”网络小说。

张鷟在当时已经颇负文名,时人称其文章如“青钱”,就是说大家喜爱他的文章,已经达到像喜爱流行的铜钱一样。

因此,张鷟得了一个外号:“青钱学士”。

现在作为一个,专门用来夸赞人的文采好。

史载:“是时天下知名,无贤不肖,皆记诵其文”,不仅如此,而且:“新罗日本使至,必出重金购其文。

”可惜,后来因为写了那部传奇小说《游仙窟》之后,遭到正统朝廷重臣的鄙视,张鷟被人诬告遭到贬谪。

他的为官人生就像画了一个圆圈,起于襄乐县尉,最后终于临桂县尉。

张鷟在垂拱四年又一次制举,参加“词标文苑”科考,再次高中之后,被升任为洛阳县尉。

相比于第一次的襄乐县尉,不仅是升官,更是从偏远的小县城转任到了当时的一线城市洛阳。

这种愉悦的心情,让张鷟写了《咏燕》,此生唯一一首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

《咏燕》 [唐]张鷟 变石身犹重, 衔泥力尚微。

从来赴甲第, 两起一双飞。

对于此诗写作时间,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载的更为详细:“张文成以词学知名,应下笔成章、才高位下、词标文苑等三入科,俱登上第。

转洛阳尉,故有《咏燕》诗。

其末章,时人无不讽咏。

” 在诗的开端,诗人表现得非常沉稳,并没有飘起来。

“变石身犹重”,变石,据庾仲雍《湘中记》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雷风则飞,颉颃如真燕。

”此处,诗人谦虚地打了个比方,把自己没有得志时的样子比作一只石燕。

这个说法非常形象,有点儿“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感觉。

其中自然蕴藏着诗人的大抱负,不过为了矜持,还是需要故作姿态,装出一副沉稳的模样。

既然谦虚,那就继续下去,一“牵”到底。

“衔泥力尚微”,燕子衔泥筑巢,常用来比喻其人非常勤勉,积极向上。

燕子筑巢于某处,亦常被认作是吉兆,“衔泥金屋外,表瑞玉筐中”(陈萧诠《咏衔泥双燕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乌衣巷》),燕子被作为富贵的代名词。

在这里,诗人看上去是说自己的才能低微,有些不堪重任,其实骨子里透露的却是希望给自己更好的官职。

毕竟,对于我们的诗人而言,这不是第一次,他已经是一位官场老手了。

正因如此,在末尾两句,诗人终归是展露出自己的满腔愉悦,还有那么丝丝缕缕的期盼。

“从来赴甲第,两起一双飞”,据《艺文类聚》引《宣城记》记载:“侍中纪昌睦初生,有白燕一双出屋,既表素质,宦途亦通。

”这么一来再仔细去看这两句,似乎是写燕子把自己的美巢筑在豪门贵族的里,飞进飞出的时候总是对对双双,此种情景看上去毫不恩爱甜蜜,格外令人羡慕不已。

然而,结合到当时的实际状况,我们大约就可会心一笑。

话里话外,无不露出诗人喜悦的面孔,仿佛在说来夸奖我啊,此次参加制举考试,我又通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许多读书人为什么对汉高祖刘邦没有好感呢?

是大的开国,此人自从芒砀山斩白蛇起义以来,亡秦灭楚,遂有天下。

这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英雄事迹经过、汉书等经典文章的传播,早已家喻户晓。

不过有一点,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似乎对刘邦没有好感,即使那位看起来婉约的女词人也把目光投向,用一种近乎女汉子的声音,慷慨地宣布: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中国的读书人为何对刘邦没有好感,因为他们下意识的认为刘邦这个人不地道,刘邦不喜欢读书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吗?看吧,历史上对刘邦口诛笔伐的忒多了。

下面举个例子:像那个非常有名,被选入高中课本的元人睢景臣的《高祖还乡》,说穿了,也就是说上一些的俏皮话,将一个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贬得一钱不值。

真是灭了大人物的威风,长了小人物的志气。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几百年前的恶搞片段: 〔二煞〕你身须,你妻须。

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

你本身做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犋扶锄。

〔一煞〕春采了俺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

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

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现放着文书。

〔尾〕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撮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 看看一个不学无术、以大欺小、无恶不作的无赖跃然纸上,其实这只是艺术形象,虽然如此,这败坏了刘邦雄才大略的形象。

历史上刘邦做的错事,经过史记等书的渲染: 一、刘邦“生有异象”。

据说,刘邦的母亲曾经在一个大水湖的旁边休息,梦与神龙交合生下刘邦。

二、刘邦少小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喜欢,结交社会闲散朋友,且好酒及色。

三、刘邦“弃子抛父”。

比如为楚汉相争时,刘邦彭城兵败,只身逃走,由于后面楚军追赶急迫,刘邦嫌车重太慢将两个孩子推下车去;后来一次项羽为了要挟刘邦,将刘邦的父亲抓去做人质,两军阵中项羽将刘父推至阵前,说:“你若不撤兵,我就把你的父亲烹吃了”,刘邦居然不为所动,吵吵着要分一杯羹。

四、刘邦脸皮厚,喜好。

一次沛县好友吕公,为避仇携带家眷来到沛县投靠朋友,城里众官吏前往祝贺,刘邦身无分文却在自己的贺柬上手书“贺钱万”,并不谦让,做了宴会的第一嘉宾,并且因祸得福,娶了吕公的女儿。

五、刘邦为人倨傲,轻侮儒生。

据可知的事例来看主要有他“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史记高祖本纪》),当然这个书生见面也自称我是高阳酒徒,不敢说自己是读书人。

尤其是这里面的第五点看不起读书人,更引起读书人的不满。

事实上,写书的是读书人,读书的也是读书人。

刘邦如此不厚道,当然引起全体读书人的一致讨伐。

看看刘邦的后人对那是多么的诚恳,请出了大贤诸葛亮,那多让人羡慕。

还有那个周文王对待的态度,都是不识字的刘邦所无法比拟的。

事实上,刘邦很有才,也并非不厚道,他很聪明,也有灵气。

尽管先天学识不足,但后天对于人才的渴望却是很真诚的。

刘邦能发现人才,也能重用人才,这一点他自己也说:“夫运筹帷幄之中,之外,吾不如子房(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 想起古人那首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看来作这首诗的,也认为刘邦是个大老粗,不过就是这大老粗打下了四百年的江山让后人敬佩,还让我们的以自居,由此看来刘邦不能小觑,其实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而是看不起谨小慎微无所事事的穷酸文人。

对于那些胸怀锦绣满腹经纶的岂止是看得起,而且非常看得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学不好语文的三十个后果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