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好语文的三十个后果

01太轻视语文语文还要花力气学?打娘胎出来我就会说的语言,学个锤子!02搞不懂语文语文可怎么学?学语文有方法吗?为什么有学霸说语文根本不用学?为什么孩子学这么久了还不出成绩?
【千问解读】
丰子恺《种瓜得瓜》 。
01
太轻视语文
语文还要花力气学?打娘胎出来我就会说的语言,学个锤子!
02
搞不懂语文
语文可怎么学?学语文有方法吗?为什么有学霸说语文根本不用学?为什么孩子学这么久了还不出成绩?
03
呆板固执
普通人一生至少要学12年语文,可惜很多人最终只学会死记硬背、强行理解、套模板、背论据,写出一堆毫无生气和亮点的文字,然后将这门学科乃至整个汉语言文学系统拒绝在自己的世界之外。
04
表达低能
网民千千万,一开口大家都难看。
缺乏理性和分析能力,只能在网上随意站队,随口骂街。
互联网开了个门,才发现很多人连路都不会走。
05
沟通不良
缺乏同理心和共情能力,缺乏尊重与关怀,找不到准确得体的措辞,无力维持一段愉快的对话。
2020年6月1日,辽宁,沈阳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的两个学生在手上绘制了笑脸图案,欢庆儿童节。
(图/IC)
06
繁简混用
“幹”“乾”“干”不分,“系”“係”“繫”不分,“鐘”“鍾”不分,“餘”“余”不分,不懂其实不要紧,但有人不懂还喜欢用繁体装×,这叫“不知醜”。
07
字体脱敏
黑体和楷体有什么区别?宋体和圆体有什么区别?我为什么要懂颜柳欧赵苏二王?懂了能吃吗?——好家伙,祖宗把文字写出了花,你把它用土全给埋了。
08
提笔忘字
工具时代的文化悲剧!那些只会用手写输入法的,当我没说。
09
语感稀烂
远看是句人话,近看是一堆汉字之间纠结不清的孽缘。
10
翻译腔重
写东西有翻译腔还真不是英语好的表现,大概率是两种语言都没学好,导致表达冗长累赘。
2017年12月29日,第52届全球生态旅游大使世界总决赛在南京举办,12位先期抵达的佳丽走进南京1865创意园区,分别写下“爱、祝福、友谊、梦”等汉字,感受传统中国文化的魅力。
(图/ 视觉中国)
11
连累外语
语文不好,何谈翻译,遑论信雅达。
余光中说,译者必定相当饱学,也必定擅于运用语言,并且不止一种,而是两种以上:其一他要能尽窥其妙,其二他要能运用自如。
把这段话反过来说,就是很多学不好汉语的人的现状。
12
想象力弱
只能接受最基本的信息,无法展开联想并生发更加绚烂多姿的东西。
13
思想贫瘠
文学评论家克莱夫·詹姆斯花40年写了本《文化失忆》,他不无忧虑地说:“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
”但现实是,很多人根本不在乎自己忘记了什么——大家名篇、璀璨思想和奇思妙想?反正看都没看过,不懂又有什么关系呢?
14
强立人设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在微博装文人的偶像明星们,说你呢。
15
抗拒新词
都0202年了,学点新词不丢人。
知道多一点,乐趣多一些。
2019年11月10日,北京,位于中国传媒大学的中国广告博物馆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中国广告40年主题展览,图为经典广告语的拼接作品。
(图/ 视觉中国)
16
沉湎旧词
都0202年了,不要再拿800年前的僵尸流行语和让人脚趾抠地的词来吓人了好不好?
17
乱掉书袋
看书是好事,博闻是好事,引用是好事,但只会引用,甚至乱用、误用、滥用就本末倒置了。
18
鹦鹉学舌
只能借他人的词语、言论、观点和思想来表达,缺乏分析、归纳、整合与消化的能力,活像个没有脑子的录音机。
19
越俎代庖
作者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曲折的想法和思虑,但有些教育工作者就是知道。
不仅知道,还很笃定:让孩子们背下来,不按标准答案写就是错的,毋庸置疑。
20
母语苦手
语文水准停在初中,编条朋友圈都费劲,标点符号从不讲究,错字病句抬手就来。
没人要求你有卡尔维诺般精细复杂的头脑,但也不要向动物看齐,好吗?
2018年5月23日,河北,邯郸市第一中学,高考备战期,高三学生在上晚自习。
(图/IC)
21
娱乐至死
什么都看,就是不看书。
什么都想,就是不往深了想。
什么都在意,就是不在意自己没文化这件事。
什么都装懂,就是不自知。
22
阅读失能
要么不读书,要么乱读书,要么只读工具书和考试书,只看成功学和厚黑学——这些都算不得书,顶多是你平凡人生里的一把肥料。
23
无脑跟风
阅读范围仅限于畅销书榜、名人荐书和企业赠书,嘴边都是不明所以的网络新词和自己生造的词,满口陈词滥调,且不以为耻。
24
胡乱出书
在当下,敬惜字纸成为罕见之事。
会写字,再花点钱,就能出书了吗?如果一本书缺乏智性、审美和社会价值,还不如手纸来得柔顺好用。
25
甘于平庸
英国作家尼尔·盖曼说:“图书馆意味着自由,自由阅读、自由表达观点、自由交流,它们意味着教育(这个过程并不是毕业离校那天就结束了)、娱乐消遣、创造避风港,还意味着获取信息。
”当你甘愿与身边的人一同平庸,拒绝阅读输入,禁锢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就关闭了任何变化的可能。
2017年4月3日,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鲁迅的读书生活”展览,展示鲁迅读书、著书、编书、译书的经历。
鲁迅是语文课本中最常出现、最富争议的“时代符号”。
(图/ 视觉中国)
26
耽于安逸
“不看书难道有罪吗?不知道这篇文章/这个作家/这种思想/这类流派有罪吗?我就不看啊,我想过得轻松点怎么了?”
27
附庸恶俗
余光中认为,附庸风雅算是件好事:“风雅而有人争相附庸,就算口是心非,也表示风雅当道,典型犹存,至少还有几分敬畏。
”但遗憾的是,许多人断然抛弃汉语的乐与美,甘愿“从俗”,借爽文、段子、口嗨、短视频和一切不需要用到脑子的消遣度日。
28
互相耽误
有多少语文老师能做到对汉语心存敬畏、对文学满心热爱、对教法独具心得、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悉心教导?知识结构老旧、观念陈腐、公立学校创新步履维艰,才是目前大多数语文教育的常态。
反过来说,有多少孩子能不气死自己的语文老师呢?
29
本末倒置
文化败给权力,权力管束文化。
才不配位,尸位素餐。
远看是老拳师,近看是马保国。
30
浑浑噩噩
看完之后完全不知道自己存在上述哪一条问题,还转发给朋友调侃:看看,这文章是不是在骂你?
✎作者 | 詹腾宇
原标题——学不好语文的三十个后果(2020卷)
首发于《新周刊》576期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焦循家风介绍:《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千百年来,重视家风建设,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家风是家族子孙世代为之恪守的家训、风范与行为准则,是民风世风的根基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知礼仪,重家风,育人才,通儒的家风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从曾祖以来,特别是焦循生活的中后期至末年(1763-1820),已形成了一以贯之、世代相续的优良家风。
主要内涵可概括为十六个字:“《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 精心治《易》 《易》学传家 《易》即《周易》,儒家十三部经传之首。
身为经学大师的焦循对《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传》《论语》等经传都有研究,以专治《易经》《》为著。
其于《易》学着力最多,后期家设读《易》治《易》命名的倚洞渊九容数注《易》室,且自青少年起为治《易》倾注了大半生心血,取得了以《易》学赖以传家和沾溉后世学人的辉煌成就。
焦循治《易》有深厚的家学渊源。
曾祖父文生公焦源深研于《易》,以《读〈易〉图》传世。
祖父鉴千公焦镜、父佩士公焦葱俱好以《易》;因循祖母王孺人的祖父王方魏承祖纳谏翁之学,一生善《易》,并以《易》授徒,故焦循祖、父俱闻外家《易》说。
到焦循治《易》,则集大成而发扬光大,至以《易》学名扬后世。
焦循治《易》的突出贡献,是大著《易学三书》,凡四十卷,包括《易章句》十二卷,《易通释》二十卷,《易图略》八卷。
此外著《易话》二卷,《易广记》三卷,《注易日记》三卷。
又有治《易》之余,遍览诸典籍累积卓识而撰的杂著《易余籥录》二十卷。
其《易》学成果丰硕,成就卓著,令世人瞩目。
焦循治《易》,一方面以所谓“旁通”、“相错”、“时行”作为创立《易》学架构的重要法则,揭示了《易》学“通变”思想的精髓;另一方面,他又会通中西算学中的逻辑思维进行逻辑推演,呈现出以数理模式和数理思想沟通《易》理的鲜明特征。
利用“乘方”计算六十四卦的排列组合,以及运用“天元术”、“齐同”,是焦循援入《周易》研究的三个主要数理法则。
可以说,焦循是历史上第一个能运用数理方法研究《易经》之人。
据记载,焦循家每一道门都有对联,对联都是自己撰写,其中贴在大门堂上的对联如此写道:“易学传家,读书执理。
” 焦循依次给孙取名“授易”、“授书”、“授诗”。
从中既可见他以儒家经学承继家学世业的殷切期望,先命名长孙为“授易”,也足见他把《易》学作为传家固业的主要根基。
好学深思 读书执理 博览载籍、博闻强记,善于读书、识力精卓,皆是通儒焦循治学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父母亲、戚良良好教育与学风熏陶下,天资颖悟的焦循自幼就喜读书,爱学习。
三岁时,嫡母教以书数,口授《毛诗》及古孝悌忠信故事;多置纸笔,令临摹写字。
时舅母、表叔王容若,皆以字音反切相授。
五六岁,谢氏并授以唐人绝句诗。
六岁入塾读书,从学于表兄范徵麟,学《诗》,辨别音韵。
当年三月,父佩士始教其吟咏《毛诗》。
十岁前,表叔王容若又授以《诗》和书数,使他习九九,好算学;且常说古孝悌忠烈故事,对焦循忠孝仁义观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十一岁范表兄以爱国诗人编《文章轨范》为蓝本,要求焦循读古文,教他应善于从中寻规律,求大义。
于是他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日后尤偏好文。
族父熊符受循父所托,训导焦循学诗赋,常为他改诗,并授以“六书”之学。
焦循后来以“六书”之假借、转注独辟治《易》途径,当发端于此。
十二三岁时,好为小诗,父教以唐司空图《诗品》,嘱咐循:“作诗必知诗之品。
读《诗品》又必知作《诗品》者之品。
”焦循谨记父训。
十四岁受父亲之教,焦循开始学习撰古文,特善钻研作文之法。
此前除学习诗文辞赋外,已广泛涉猎经史天算地理医农等典籍。
十七岁,应童子试,即取为补学生员。
正是在他复试时,得到督学江苏来到扬州的侍郎赏识,谨记其嘱咐:“识之!不学经,无以为生员也。
”焦循未辜负刘公期望,从此专心学经。
十八岁时又入著名的府城安定书院肄业三年。
从青少年起,焦循就孜孜不倦于博学求知,作诗习文,为后来治学成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遍览经史子集,兼阅当代学人著作,旁及九流之书,是焦循读书的显著特点。
他也多方求购书籍,以得好书为乐。
焦廷琥《先府君事略》记道:“府君性俭约。
而购买书籍,则必丰其值,不少吝。
”荒岁为购《通志堂经解》丛书,不惜以变卖良田之价银,又亏赖以贤妻脱卖金簪相助,方得此书,传为士林佳话。
此外,焦廷琥言:“府君每得一书,无论其著名与否,必详阅首尾,心有所契,必手录之。
或友朋以著作来者,无论经史子集以至小说词曲,必详读至再至三,心有所契,则手录之。
如此者三十年,所录者盈二尺许。
”可见,焦循不仅广博阅读,也是一个善读书者。
其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还表现在教季弟徵上,“读书不熟,必先为解说其义,后分章画段,教以整读、碎读、分读、串读之法”。
读书贵在执理。
“执”指执着,坚持不懈;“理”即精髓要义,真谛所在。
读书执理,焦循身体力行。
首先,读书不随波逐流,勇于有疑而问。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焦循幼时入塾读书,听塾师解说《论语》《孟子》,每按讲章,常疑之不以为信。
他人认为难读之书,如《毛诗·三颂》《尚书·盘庚》《礼记·内则》,焦循偏乐于探索其中。
其次,读书深思熟虑,融会贯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焦循常说:“学贵善用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
学有辍时,思无辍时也。
食时、衣时、寝时、行路时、栉沐时、便溺时,凡不能学时,皆当即所学而思之。
”其学术著作《晓庵遗书》《学春秋随笔》《春秋说》《音学五书》《古文尚书疏证》《尚书后案》《古文尚书集注音疏》《历算全书》《赤水遗珍》等四十八部,就是焦循熟读精思、知人论世后的心血结晶。
第三,读书能不懈探索,把握其微言大义、精华要旨。
幼即以好《易》颖悟著称的焦循,在读《易》进而治《易》的道路上,艰辛备尝,以至付出年寿不永的生命代价。
嘉庆十二年(1807)四十五岁时,春三月,焦循“遘寒疾”,重病昏卧垂绝者七日。
他事不复知,惟《周易·杂卦传》一篇往来胸中,明白了析,曲折毕著,平日用力之浅深,嗜好之诚伪,于此时验之。
昏厥醒来,遂一心专于《易》。
为探其真理精义,焦循痴迷执着其中,尽弃科第仕宦之心,不惮寒暑,不与世俗酬接,而于参五错综中,引申触类,豁然贯通,尽改旧稿,更创新篇。
尽管日后身体状态一直不好,脾病时发,并屡发足疾,疾发时痛彻骨,然而他咬牙坚持治《易》不辍。
五十岁时,又作《告先圣先师文》发誓明志,尽屏他务,专理《易》经。
且自立一簿,以稽考其业。
最终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五十四岁时成就《易学三书》书稿。
次年自二月二十日起,焦循手写《雕菰楼易学》四十卷,先《图略》,次《通释》,次《章句》,至九月十二日,写完全帙。
还不时校改之。
数十年学《易》、治《易》,足见其艰辛、勤苦、执着和严谨。
《易》学大著既成,焦循又投入《孟子》的深研与《孟子正义》的撰著中。
在病痛的折磨下,又用十九个月时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辞世前夕,终完成《孟子正义》草稿三十卷约70万言。
《孟子正义》既显乾嘉“朴学”之风,具汉学精于训诂考据之所长,又显微言大义,而具宋学精求义理之特征。
焦循从九个方面淋漓尽致阐发孟子的性善论。
1.人有“四端”,所以人性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人能知,故善。
3.人可教而明,故人性善。
4.人知情有欲求精妍,故性善。
5.人可使“欲”从自然达至必然,所以人性善。
6.人知尊贤采善,故人性善。
7.人有神明之德,故性善。
8.人知权善变,故人性善。
9.人可“旁通”情欲,所以性善。
他以性、灵、情、欲、德、才、知、智来区别人与禽兽,以赞扬、申明人性之善,明白晓畅,可谓是“善”的宣言。
人生信条 忠厚廉让 在焦循心目中,忠厚廉让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焦家世代重德、修德、厚德不可缺少的家风重要内容。
父佩士公曾对焦循说:“吾家世世以忠厚退让为法。
”循玄祖仰湖公文科,为江都刑房吏,以慈祥仁爱著称,常救无辜于水火之中,清正廉洁,未尝妄受一钱。
高祖震鸣公明旸,行二,为人忠厚礼让,曾与三兄弟析居。
既而诸兄弟疑其产厚,以其多得财产为由,要求再分其产,索承分田补之。
明旸认为自己所得本来就是先人所赐,所以满足诸兄弟所愿,而不与计较。
曾祖父文生公源,性情醇笃,莫与人争。
曾祖母卞孺人,生于富饶之家,幼年惟知作诗及画。
既归循曾祖,诸嫂嫉孺人奁厚,又笑其不能针黹,迫之分家,分以瘠田,且以先世之债委与曾祖。
孺人尽以钗珥偿债。
时仅薄田数十亩,孺人与文生公躬耕自给,并达高寿,子孙林立,家业复旧。
孺人还时以钱谷周恤诸侄,而不念旧憾,亲戚乡邻奉为家范。
祖父鉴千公镜,生性厚实,广施仁爱,从不与人计较得失,甚至以德报怨,深受乡邻爱戴。
焦循《先考事略》引父言云:“吾族自(明)永乐间聚处于湖,分上下两庄,今惟吾屋尚存。
”“(父)指楼屋曰:"此嘉靖间物,得不拆者,忠厚退让所积而留也。
" 焦循父佩士公葱,以咯血病,应小试一次,即纳粟为太学生。
予。
族姓亲戚有待以举火者,死丧济以棺敛之费,于孀妇孤子周之尤力。
乾隆三十三年(1768),岁闹饥荒,出粟救济穷困者。
时焦循六岁,亲见之。
父承祖遗田八九百亩,以施故,家渐落,仍不懈施舍穷人……家既中落,复屡值凶岁,循父乃称贷于人,将到期,卖田以偿贷。
适亲戚有丧事,循父怅然曰:“吾尚有田卖,不可使亲戚无所殡。
”分而予之。
循父性情和易,无疾言厉色,间或有横逆至,受而不报。
居家俭约,衣裘器物,与亲戚朋友共享用,不还者未尝往索,往往至损坏而后归之,也未尝脸有难色。
乾隆四十九年(1784),循父为自己占卜预测未来,测知自己气数将尽,于是从家中取出多年他人欠自己的“数千金”债务和十几年前买族人房屋的凭据,全部烧掉,凡欠别人的债务一律还清,惟恐子孙日后逼人还债或欠他人之债不还,有失忠厚之道。
(见《先考事略》,《雕菰集》卷二十三) 查阅史料,家族并未传有治家规范要求的完整文本,但焦循父留下了一些治家教子训诫的格言。
如:“昨闻谈科名者,有"敲门砖"之说,谓不必根柢经术,但求涂饰有司耳目,便可骗得。
余为之骇甚!……乃以骗为名,不愿子孙之效之也。
”“学颜子者学其虚心,又当学其立志。
”“可知处己接物,必要正大磊落,不独免为人鄙,亦且免为人疑。
否则不足立名,亦不足保身。
”“读书就正有道,则宜用求,而断绝忮(zhì,嫉妒)心。
”“父子兄弟之间,惟相通以诚,有所疑必使释之,令共见其心。
”“尔辈好作诗,宜细读《诗品》,尤宜学作《诗品》者之人品。
”……父亲的训诫格言,焦循牢记终身,也受用终身。
从焦循玄祖、高祖、曾祖,到祖、父,忠厚退让的家风数代相传,并传承给焦循及其子孙辈。
其中先父佩士公的言传身教更给焦循以深远的影响。
“忠厚退让”,焦循则增一“廉”字,为“忠厚廉让”。
他曾应一位“好读书,,予爱之敬之”的青年所求,书写一联,馈之:“书读秦汉已上,家在廉让之间。
”焦循与人交往,忠心耿直,诚挚质朴,是非分明,且善于引导,诲人不倦。
如焦廷琥言:“府君与人交,不徒在言语仪接不蹈涉虚文,不匿怨而友其人,以故与世疏而真笃之意挚如也。
辨论是非,必正色庄论,务使明晰。
人有所质,必忠告善导之,穷流溯源。
有所叩,则娓娓不倦。
”焦循既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又践行厚道,与人为善,对己能多做自我批评,不仅为人如此,为文治学亦如此。
焦循生性俭约,淡泊仕途与名利。
以清廉自束。
嘉庆六年(1801)应乡试获取举人的出身资格,但他却自嘉庆七年会试下第后,不再应和出游,奉母家居、授徒为生,尤读书著书不辍。
总之,以“忠厚廉让”为法,在焦循身上得到了最突出的展现与最切实的践行。
知行诚笃 大儒曾赞通儒焦循:“君性诚笃直朴,孝友最著。
恬淡寡欲,不干仕禄。
居恒布衣蔬食,不入城市,惟以著书为事,湖山为娱。
”焦循高足弟子,阮元从弟阮亨亦云 :“焦里堂先生,学行诚笃,尤精推步(按古称推算历法)之术。
四十外足不入城,筑雕菰楼,藏书数千卷。
著《北湖小志》《雕菰集》《易学》《孟子义疏》行世。
”所谓“君性诚笃”、“学行诚笃”的赞语与焦循终生为之信守和践行的“知行诚笃”相一致,并是其形象性格、卓行和精神的生动诠释。
而“知行诚笃”,则为其家风极为重要的内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焦循一生除青壮年时期应岁考、乡试、多次往来于扬州、泰州、南京之间外,曾于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元年(1796)、五年、六年、七年,即33岁至40岁时,接受先后任浙江学政、巡抚的阮元邀请入幕参予衡文校士、编书等务,而二往山东、七游浙江;嘉庆七年参加会试一上京师。
多次出行和览游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与实践活动,极大开拓了胸襟和眼界,使焦循对文化典籍、历史传说、山川地理、人文风俗、民族状况、社会现实多所了解;同时也因此广交了文人学士、同道师友,切磋诗文,探讨学术,相互促进,大有裨于自身学术的精进,而成就了部分著述,又即兴赋下不少诗词文篇章,更为他今后从事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焦循尝说:“循往年家居,每岁诗不过数首,去年游齐鲁,半年得诗五十首,今游吴越,半年得六七十首。
盖山川旧迹与客怀相摩荡,心神血气颇为之动,动则诗思自然溢出。
境与时不同,则诗思亦异。
” 至于精研以《易》学为首要代表的经学,兼治他学,并立足、执着于通经明道、著书立说,以达“经世致用”,则无疑是焦循“知行诚笃”的核心要义和集中体现。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经学家焦循深知文章的重要功能、作用,而特把研治经学之文提高到压倒一切文章的地位。
他说:“文何用?有用之一身者,有用之天下者,有用之当时者,用用之百世者。
科举应试之文,用之一身者也;应酬交际之文,用之当时者也。
二者之于文,皆无足重轻。
若夫朝廷之诰,军旅之檄,铭功纪德之作,兴利除弊之议,关于军国之重,民物之生,是文之用于天下也。
然必仕而在上,有才艺足以达者任之。
布衣之士,穷经好古,嗣续先儒,阐彰圣道,竭一生之精力,以所独得者聚而成书,使《诗》、《书》、六艺有其传,后学之思,有所发,则百世之文也。
”这是焦循一生探《易》理、治经学、安身立命学以致用的形象写照。
焦循的一生,欣逢清代学术繁荣的鼎盛时期。
其用功勤勉,不懈于学,著作宏富,经史子集皆多涉及,诗词歌赋都有所作。
据学者基本统计,著述达九十一种,多至四百五十余卷,约六百万字。
在经学、文学、史学、数学、医学等领域均取得杰出成就,而以经学、数学、曲学成就最为显著。
焦循对其子孙能够传承并弘扬焦氏祖传家风的希冀,在其暮年愈加强烈迫切。
嘉庆二十四年(1819),焦循于枕上作七律:“梦中亲友未凋零,笑语方温梦又醒。
鬓雪半因陈籍白,眼花时共远山青。
烈风窗外鸣鸦鹊,活火铛边煮术苓。
且喜雏孙初学咏,吟声不与岁华停。
”幼孙吟声不断的景象,蕴含着他对“书香”延续,家学后继有人的期待和喜悦。
次年七月二十四日,自感不久辞世的焦循,呼子廷琥于榻下,谆谆嘱以后事。
曰:“吾之病不能起矣。
汝宜绩学,子孙宜读书。
惜诸孙尚未成立。
然长孙授易年十四,粗习属文之法;次孙授书年十一,吾教之作文,作试贴,伊亦稍稍能领会;三孙授诗尚幼;俱宜教诲之,使勿坠先业可也……” 《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作为焦氏祖训、焦循家风的精义蕴含,也是中华民族古代家风宝库中的精华遗产,值得后人批判地继承与弘扬。
随机文章武则天被逼退位!李显却不清算她还天天上门请安汉武帝马邑之谋之后世界徒手攀登失手频发,男子从20米高悬崖掉下摔成粉碎金钱活门蛛有毒吗,金钱活门蛛值多少钱/值不值得饲养飞机遇到气流危险吗,有坠机的风险/只要合理操作都能逃出生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2025北京人大附中初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三3月月考结束,为方便考生巩固练习,自主选拔在线整理2025北京人大附中初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PDF资料,欢迎下载。
2025北京人大附中初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温馨提示:为了方便大家下载练习,自主选拔在线团队特汇总整理高清无水印版《2025北京人大附中初三3月月考试题答案》PDF版,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北京中考升学交流群】。
扫码加群群内有各区重点初高中试题、中考签约、点招等北京中考政策分析,还有以大学为目标的初高中升学规划指导,欢迎广大考生家长加入。
1 23413前往页扫码进群领取无水印版试题及答案(北京初中)点击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