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文?为什么学生不爱学语文?语文应该回归本来的样子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1-10 点击数:

什么是语文?为什么学生不爱学语文?语文应该回归本来的样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千问解读】

有时候,亲戚朋友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如果聊到小孩成绩的话,多数会主动聊数学、英语,说数学、英语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多少分;也或是打听补课的事,也都会打听在哪儿补数学、英语比较好,很少会有人跟你提起语文或是主动要补语文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家都觉得语文难,语文真的难吗?

一、语文发展史

古人上课基本全是语文类的。

启蒙时有三字经、百家姓什么的,长大些读经,再读书,还有《弟子规》、《增广贤文》等。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材大致可分为蒙学教材、经学教材、文选教材、诗选教材和作文教材5大类。

1、蒙学教材:代表作是《急就篇》。

大致可分为七类:一是综合类,比如《三字经》等;二是伦理道德类,比如《增广贤文》等;三是历史知识类,比如《十七史蒙求》等;四是名物常识类,比如《幼学琼林》等;五是诗歌类,比如《神童诗》等;六是工具书类,比如《文字蒙求》等;七是作文类,比如《声律启蒙》等。

2、经学教材。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学教材不仅是古代语文教育的基本教材,而且是紧接在以识字教育为中心的启蒙阶段之后的读写基础训练阶段的主要教材。

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文选教材:文选教材的编纂始于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是古代语文教材建设的重要创举。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的编选最早的一部诗赋文章总集。

4、诗选教材:《诗经》

5、作文教材:古代的作文教材,一类是属对吟诗教材。

另一类是作文指导教材,着重于写作技法的指导.其代表作是《文章轨范》

我国古代是没有”语文“这个词的,直到近现代才出现”语文“这个词。

“语文”一词产生于19世纪末,1887年张之洞首用。

他在所呈的《创设水陆师学堂折》中就写有“挑选博学馆旧生通晓外国语文算法者三十名为内学生”“其水师则学英国语文”“其陆师则学德国语文”“庸下之才,语文但取粗通”等数句,这里的“语文”指语言。

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

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称为“国文”课一科,传授的仍是历代古文。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

中学仍设国文课,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选用了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了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

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

这一建议被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甚至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一门主课。

1950年8月1日,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令》的公布,一个崭新的学科名——语文,正式开始使用。

并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辑大意”里作了如下说明(小学教材中也有大致相同的陈述):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简称为:"听说读写"。

经历了多次语文改革,形成目前的语文教学体系。

二、怎样解释“语文”二字

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可以这么理解,语指的是语音、语调、语素、语句、语法、语序、语言、语感;文指的是文字、文章、文本、文体、文史、文学、文化。

有人说语文是口语+书面语,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自己的+他人的言论和文字,还有人说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

这么说都对,也不完全对。

因为语文没有一个完整的、被社会各界认可的定义。

三、为什么学生不爱学语文

学生不爱学,这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我认为是教师的问题,也是教材的问题,是教法的问题,是考试的问题。

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几乎是语文的全部问题。

1、教学枯燥:背诵、自己查字典、预习、作业,做卷子,循环往复。

2、学无章法:没有兴趣,什么预习、听课、作笔记、复习、作业,能不干的坚决不干,能混过去的干脆混过去。

3、题海战术:以前,布置作业是在黑板上抄题,量虽不大,题目却都是精选的现在是铺天盖地的《海淀宝典》、《黄岗秘卷》……出资料、卖资料的发了。

网络时代,什么试卷都可以下载下来,收费的、免费的。

只是,孩子们的语文成绩越来越差了。

四、语文应该回归本来的样子

1、语文不是科学,而是学科

不知道是谁把语文定义成一门科学,我完全不同意这个观点。

科学应该有完整的体系,要研究这一学科的规律,一环扣一环的,是循序渐进的,是严密而封闭的。

说语文是“科学”,使语文这门原本应该材料丰富、教学生动、学习活泼、考评人性的学科,变成了僵化、无趣、甚至无聊的课程。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一篇重点课文必须“教到底”,作者想什么,文章表达什么中心思想,全都面面俱到地教给学生。

而实际上,一篇真正的好作品,你是吃不透的。

那么,语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第一,语文学习是活泼的,靠背诵肯定不行;第二,语文不能标准化,认为语文的教、考、评各个方面都要标准化、定量化,这样的结果是排他的,会使语文变得僵化无趣,而僵化无趣与语文的本质特点背道而驰;第三、语文是大众的,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它不应该曲高和寡。

2、语文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能力

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于培养他们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表达,语文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其他各学科都离不开语文。

做汇报、写总结、写论文、追女朋友都离不开语文。

如果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子说:我好想你啊。

换成下面这段话,我想,效果一定是不同的:

有雨的日子你可寂寞?希望听到你的声音,它是一把明代的油纸伞,撑一片流泪的天空。

迢遥于雨季,似哭亦美丽。

3、语文不是现在创造的,而是一种文化传承

虽然语文一词出现得较晚,但每一个汉字都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不能自己去造字。

我们应该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

在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民族、区域、国家的文化,求同存异、兼容并包,我们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才不是狭隘的,我们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才会有新的生命力。

4、语文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一种综合素养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

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

运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求准确、熟练,才能形成语文能力。

形成语文能力又是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

就语文的应用而言,积累篇章结构、写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

至于人文素养的提高,也要经历一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没有终极的关怀。

5、学好语文不单单靠兴趣,还需要靠情怀

孩子小时候都是喜欢语文的,从少儿们在背诵经典诗篇时的那种愉悦、满足的样子可以看出来了。

然而,上了初中、高中,我们越来越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就是因为,我们再也找不到那种愉悦、满足了。

语文,让更多的学生越来越觉得,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永远填不满,再怎么努力,也是不够,也无法看到一丝光亮。

五、语文要怎么学

简而言之,语文学习,记住八个字:阅读、听讲、笔记、写作。

阅读是引起兴趣,听讲是解除疑惑,笔记是积累知识,写作是提升能力。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养成一个好习惯——阅读、遇到一位好老师——听讲、准备一套好工具——笔记、锻炼一项好技能——写作。

愿你的语文成绩越来越好。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