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髡与孟子的“男女”辩论:嫂子落水小叔子到底该不该救?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5 点击数:
简介:是出了名的好辩,诸子百家的学者们看见就头大。

但孟子也有头晕的人,就是当时齐国著名杂家学者、太子老师、滑稽大师和著名外交家淳于髡。

据说现在临淄还流传着“孟子遇见淳

【千问解读】

是出了名的好辩,诸子百家的学者们看见就头大。

但孟子也有头晕的人,就是当时齐国著名杂家学者、太子老师、滑稽大师和著名外交家淳于髡。

据说现在临淄还流传着“孟子遇见淳于髡,不死也得头发昏”,可见,淳于髡是孟子旗鼓相当的对手。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很欣赏淳于髡,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浓墨重彩地为淳于髡列传,而给孟子写的传只有不到150个字,其用心的差别可见一斑。

司马迁说,“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原来,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使国家受过屈辱。

与孟子的好辩一样,淳于髡最鲜明的特点是“滑稽多辩”,尤其喜欢在与人辩论时运用“隐语”。

他在与人辩论和向国君进谏时,经常用讽喻表明自己立场,言辞诙谐、含义深刻,往往令人。

孟子和淳于髡是同事和竞争对手。

在稷下学宫,孟子的学生的规模达到数百人,而淳于髡则有数千个弟子;孟子在齐国享受国策顾问的待遇,而淳于髡是太子老师和外交家,很显然地位和名气高了孟子一头。

淳于髡很不待见孟子,找准机会就要和孟子来一场辩论,攻击他的仁政和王道的政治主张,浇灭孟子那“说大人而藐之”的“嚣张”气焰。

淳于髡和孟子的辩论,是嫂子掉进水里要不要用手拉上来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嫂子掉进水里你不去救,会被你哥痛揍,还要被别人骂作禽兽。

但在战国时期这又是一个大问题,这源于儒家坚守的“男女授受不亲”的“礼”。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子欲手援天下乎?” 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用手递受物品,这是礼吗? 孟子说毫无疑问是礼。

淳于髡问如果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应该用手去救吗?孟子说,那当然要用手去救了,不去救就是豺狼。

不用手传递物品是礼,是常态的情况,而嫂子掉进水里是特殊情况,用手把嫂子拉上来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计。

淳于髡说,天下的人都掉进水里,你为什么不去救? 孟子说,天下人都掉进水里应该用道去救,难道你要用手一个一个拉他们上来? 雄辩的淳于髡一上来就为孟子准备了一个两难的问题。

既然儒家认为男女授受不亲,递东西的时候连手都不许碰,那么自己的嫂子掉进水里,该怎么办?如果孟子坚持男女授受不亲,那就不能用手把嫂子救上来,见死不救孟子就是禽兽;如果孟子用手把嫂子救上来,那就否定了“礼”,孟子就是伪君子。

这难不倒孟子,他最擅长这类两难问题的辩论,秘诀是以我为主转移焦点。

在和告子的辩论中,告子说白马的白和白人的白是一样,这是事实判断,但孟子马上转移焦点,问告子难道老马的老和老人的老是一样吗?这是从事实判断转化到了价值判断。

在和淳于髡的辩论中,孟子再次运用“乾坤大挪移”的方法,淳于髡说的用手救嫂子是伦理问题,而拯救天下是政治问题;男女授受不亲是基本原则,而嫂子掉进水里是特殊情况,特殊情况当然要特殊对待,这叫做“执中行权”。

执中就是坚守一种原则,行权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出适当的改变。

随机文章明朝的戚继光在哪一个皇帝的朝廷任职?科学解释人死后的世界,鬼魂竟然去了四维空间(伪科学)秦始皇陵是谁发现的,陕西临潼县农民杨志发打井时发现照兵马俑为什么不吉利,和兵马俑合影不吉利/秦始皇陪葬品最详细导弹常识大全,军事专家和爱好者必知的常识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鲁恒公的死与文姜有什么关系?文姜有哪些风流韵事?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在古代,男女婚姻讲究 父母之命 ,爱情虽然美好却难得。

所以,有那么多人为了爱情,甚至违背父母意愿、抛弃家族颜面。

与文姜原本是异母兄妹的关系,对于当时的人来说, 同姓不婚 才是基本惯例,他们之间的爱情注定不容于世俗。

为了走到一起,齐襄公设计杀害了文姜的夫君,这样的爱情真的有意义吗? 文姜之美令人艳羡,却莫名其妙被拒婚 文姜的美貌是天下皆知的,诗中形容说 她的样貌如木槿花一般 ,在当时极负盛名。

当文姜到了适婚年龄以后,开始千挑万选给她找夫婿,这不仅关乎女儿的婚姻幸福,更与两国联姻有关,所以必须得慎之又慎。

层层筛选过后,齐僖公看中了世子姬忽,那真是一段、郎才女貌的好姻缘。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公子忽便是未来的郑国之主,与文姜的公主身份正好相配。

而且,公子忽长得又颇具才能,绝对不是平庸之辈,这样的好女婿才是齐僖公的首选。

这场联姻堪称完美,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公子忽不但拒婚,还找了一个相当冠冕堂皇的借口。

他对齐僖公说: 咱们两家门第悬殊太大,我不敢高攀。

公子忽的话说得好听,但拒婚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这件事让文姜大受打击。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拒婚时影响最大的始终是女方,而且,文姜是天下闻名的美女公主,丢脸程度比普通女子更甚。

有人猜测说,公子忽之所以选择拒婚,是因为听到了文姜与诸儿的流言,像公子忽这样才貌双全的人,自然不愿意被戴 绿帽子 。

当然,后来发生的事也能说明,公子忽的拒婚再明智不过,如果他娶了文姜,可能也会被齐襄公除掉。

因为拒婚一事,文姜心中郁闷病了一场,她的兄长常常前去探望,感情变得越来越深厚。

爱情固然是美好的,但文姜与姜诸儿毕竟是血脉相连的兄妹,这份爱情从一开始便是个错误。

我们无法探究先动心的是谁,只知道 纸包不住火 ,齐僖公最终还是发现了。

刚开始的时候,齐僖公想要处置二人,但一个是未来的国君继承人,一个是宠爱已久的宝贝女儿,齐僖公实在是下不了狠心。

就在这个时候,前来求娶文姜,齐僖公便,用婚事掩盖住了这桩丑闻。

在齐僖公看来,文姜之所以喜欢兄长,只是因为年龄小没有定心,只要把她远远地嫁出去,日后再育嗣,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文姜与齐襄公旧情复燃,鲁桓公被杀害 自成亲以后,文姜再也没有回过。

一方面,齐僖公担心兄妹二人旧情复燃,万一此时事情闹出来,损伤颜面事小,影响两国邦交才是大事。

另一方面,文姜婚后有两个孩子,照顾幼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自然没机会回娘家。

除此以外,鲁桓公与文姜成婚多年,估计也听说了外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们再见面。

只是百密总有一疏,齐襄公求娶周王室公主,而鲁桓公恰恰是最合适的主婚人选,他不得不带着妻子回了齐国。

说起来,这个周也是个可怜人,丈夫与自己的妹妹有私情,还借着婚礼的机会 重蹈覆辙 ,完全不顾及她的脸面。

在此后的日子里,齐襄公与文姜常常纠缠在一起,至于人伦纲常、道德脸面,全都被二人抛诸脑后。

没过多久,这桩丑闻便被鲁桓公发现,只不过,他并没有当众揭穿这件事,而是想带着妻子回国,实在是窝囊得很。

分别十几年,好不容易找到机会在一起,齐襄公无论如何都不想放弃。

而且,文姜也舍不得自己的情郎,想要留在齐国留在兄长身边。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齐襄公对自己的妹夫起了杀心。

当然,这种杀人灭口的事容易出纰漏,任何主使者都不会亲自动手,齐襄公选中的人名叫彭生,职位是齐国大夫。

在宴席上,齐襄公等人费尽心思让鲁桓公喝酒,后来,又派彭生送醉酒的鲁桓公回家,在路上勒死了鲁桓公。

事后,齐襄公将彭生推出去 认罪 ,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解决了心腹大患后,文姜终于获得了自由,可以肆无忌惮地跟兄长在一起。

为了方便约会,文姜与齐襄公先后在齐鲁边境修建宫殿,完全不管外面沸沸扬扬的传言。

当然,鲁桓公的死与文姜脱不了干系,她也不敢再去。

为了追求爱情,文姜与齐襄公不顾身份与流言蜚语,只想跟对方在一起,这份勇气值得尊重。

但是,他们的爱情为什么要别人付出代价呢?鲁桓公何其无辜,只因娶了文姜便丢了性命。

再来说一下文姜的名字,古代女子婚后冠夫姓,只不过,文姜是个才华横溢的女子,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

由此可知,古代人虽然看不惯她混乱的私生活,却并没有否定她的能力与功绩。

而且,古代女子的命运大多,像文姜这般勇敢追爱的姑娘,未必不是别人羡慕的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崔湜先后依附过哪些人?他与太平公主是什么关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今天小编来说说崔湜的故事。

可能很多朋友都是通过影视剧得知崔湜这个人物,崔湜是宰相,曾先后依附、门下。

后,崔湜又改投,还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不过崔湜的选择依然是站错了队,后来将太平公主除掉,崔湜这次也没办法脱身了,最后是被流放岭南,在途中被赐死。

其实崔湜和太平公主并没有什么复杂的关系,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如何保命才是他们最为重要的事情。

崔湜出生于五姓七望的博陵,而且以文辞见称,及第。

但是崔湜并不满足于此,为了在官场上,他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甚至成为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的面首。

当然这样的崔湜也并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在赐死了姑姑太平公主之后,崔湜也被流放岭南,进而被赐死,结束了他丰富多彩但并不光彩的一生。

当时的他不过才43岁。

崔湜最初的官职并不大,曾参与编纂《三教珠英》升任从七品下的殿中侍御史。

在神龙元年(705年),复位后,崔湜成为考功员外郎。

我们知道是由以张柬之、桓彦范等五位大臣联合李唐王室成员发动的以诛杀二张兄弟为目的的政变,然后顺便又逼着让位于中宗李显。

李显复位后,张柬之等五人封王,权倾朝野,逐渐被孤立无援的李显所猜忌,李显遂扶植以及武三思代表的武家,试图平衡朝政。

桓彦范害怕武三思在李显面前对他们不利,就把崔湜派到武三思身边打探消息,结果崔湜看到武三思和李显的关系越来越好,于是出卖五王依附于武三思。

在武三思的提携下,崔湜很快成为中书舍人。

第二年,桓彦范、敬晖等人被流放岭南,崔湜落井下石,建议武三思矫诏杀死他们,武三思询问崔湜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来做这件事,崔湜就推荐了表兄周利贞,周利贞曾与桓、敬等人有过矛盾。

武三思就秘密让周利贞前往岭南,几人都被周利贞杀死。

景龙二年(708年),崔湜成为兵部侍郎,开始依附于专秉内政的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比崔湜大了八岁,在史书中也曾记载崔湜和上官婉儿有私情,但真相如何,已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崔湜确实依附于上官婉儿。

《》记载:“时昭容屡出外宅,湜托附之。

”“婉儿又通于吏部侍郎崔湜,引知政事。

”《太平广记》也有“上官昭容屡出外,湜谄附之”的话。

崔湜很快就成了宰相,即便他在执掌典选时公然卖官鬻爵,收受贿赂,被弹劾后贬为江州司马,却还是因为上官婉儿和的求情而被召回,做了尚书左丞。

景云元年(710年),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党羽,波及到了上官婉儿,李隆基下令将上官婉儿也杀死。

崔湜也被贬为华州刺史。

上官婉儿被杀后,崔湜虽然一时被贬,但并没有从此一蹶不振,很快他又投到太平公主的石榴裙下。

李隆基虽然在登基前后曾很看重崔湜,但是崔湜还是坚定地站在了太平公主这一边。

睿宗时期,太平公主权倾朝野,和时为皇太子的李隆基摩擦不断,彼此都想除掉对方。

先天元年(712年)让位于李隆基,但李旦还是保留了很大一部分权力。

这让太平公主有机可乘,继续干涉朝政,宰相多出其门。

开元元年(713年),太平公主与崔湜、窦怀贞等人密谋废黜唐玄宗,而且崔湜还曾与宫人密谋在李隆基使用的赤箭粉中下毒。

但是李隆基在发动之前还曾争取过崔湜,崔湜的弟弟崔涤也劝他对李隆基和盘托出,但是崔湜并没有听从。

结果在先天政变中,太平公主的党羽都被杀死,太平公主也被赐死,而崔湜只是被流放岭南。

只是在崔湜去岭南的路上,李隆基知道了崔湜曾经的谋划,于是一道旨令追上了崔湜。

崔湜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淳于髡与孟子的“男女”辩论:嫂子落水小叔子到底该不该救?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