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与薛涛关系之谜:姐弟恋竟是真的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4 点击数:
简介:,与齐名的中唐著名诗人;,中唐最杰出的,两人常有诗文唱酬,因此关于两人的风流韵事就成为耸人听闻的话题,有关的笔记诗话绘声绘色、煞有介事地传扬着元、薛的燕昵私会及

【千问解读】

,与齐名的中唐著名诗人;,中唐最杰出的,两人常有诗文唱酬,因此关于两人的风流韵事就成为耸人听闻的话题,有关的笔记诗话绘声绘色、煞有介事地传扬着元、薛的燕昵私会及其诗歌酬唱。

那么两人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中唐女诗人中以薛涛最为著名。

薛涛,字洪度,本是长安良家女,其父因官寓蜀,早卒。

母孀居,家贫,沦落为官中乐妓。

贞元五年(789年),薛涛因事被罚赴边城松州,献《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获释。

归成都后,即脱离乐籍,居浣花溪。

现在成都还有薛涛井、吟诗楼等遗迹。

薛涛通晓音律,工于诗词,与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等都有唱和。

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对她有“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知”的称誉。

武元衡镇守蜀地时,薛涛曾经奏请授为校书郎,未授职。

薛涛在中晚唐诗界有很高的地位。

晚唐张为《诗人主客图》将中晚唐诗人分立六主,其下是客。

白居易是广大教化主,孟云卿是高古奥逸主,是清奇雅正主,是清奇古僻主,鲍容是博解宏拔主,武元衡是镶奇美丽主。

其中,清奇雅正之上入室为苏郁,人室为刘畋、僧清塞、卢林、于鹄、杨洵美、张籍、杨巨源、杨敬之、僧无可、姚合,升堂为方干、马戴、任藩、、厉元、项斯、薛涛。

薛涛得与方干、贾岛等并列,且《诗人主客图》中所取女诗人仅薛涛一人,可见她在中晚唐诗坛地位之高。

今日流传的薛涛诗多五、七言绝句,篇章短小而情致俊逸清丽。

由于薛涛是个女诗人,名声才学令人叹服,后人总爱把目光集中在她身上。

关于元稹和薛涛的关系,也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

的确,后人很想知道元稹和薛涛的关系究为如何,元稹的人格道德是否很有问题,是否是一个、见异思迁、忘义负情的人? 最早记录元、薛韵事的是唐末范攄《云溪友议》的“艳阳词”条;“安人(仁)元相国应制科之选,历天禄畿尉,则闻西蜀乐籍有薛涛者,能篇咏,饶词辩,常悄悒于怀抱也。

及为监察,求使剑门,以御史推鞫,难得见焉。

及就除拾遗,府公严司空绶知微之之欲,每遣往焉。

临途诀别,不敢攀行。

泊登翰林,以诗寄曰:‘锦江滑腻蛾眉秀,化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君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还云:“(元稹)乃廉问浙东,别涛已逾十载。

方拟驰使往蜀取涛,乃有俳优周季南、季崇及妻刘探春自淮甸而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

篇韵虽不及涛,容华莫之比也,元公似忘薛涛,而赠探春诗……”其后,列代诸多文人笔记都认为这段记载十分重要,如计有功《唐诗纪事》等,均沿袭此说。

当代的很多著作,如谭正壁《中国女性文学史话》、张蓬舟《薛涛诗笺》以及苏者聪《论元稹与薛涛》文等都以这则资料为根据加以演绎,并且更广泛地收录一些著作中关于元、薛的种种艳闻。

针对一些人认为《云溪友议》的记载是不可信的故事传说,苏者聪进行了反驳。

他说即使是流传下来的小说也不能一概否定,虽然其中杜撰之事屡见不鲜,但小说家亦有可能补正史之疏漏、记逸事之长处,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就将小说笔记全盘否定,是不足以服人心的。

不同意上述观点者认为这段资料存在着明显的疏漏,提出元和四年(809年)三月七月,严绶究竟到过成都还未可知。

《新唐书》对严绶元和四年之事没有记载,但《·严绶传》记载道:“四年,入拜尚书右仆射。

”乍一看,元和四年严绶已经入朝,不在成都,未有撮合元、薛的可能。

但细加斟酌,可知这条记载十分笼统。

如果严绶在元和四年三月至七月间确实到过成都,七月以后入朝,亦可记载为“元和四年,入朝”。

因此,据此不能断定严绶在元和四年没有到过成都。

有人认为笔记小说中关于元稹和薛涛的艳事纯粹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随机文章卢修斯·科尼利厄斯·苏拉简介存在于幻想中的欧洲载人登月计划,意图建造月球村/NASA发声支持涨潮海水颜色会变吗,海水可从蓝色变为绿色/能量可摧毁巨轮九乡溶洞在哪里,云南宜良九乡神田堪称天造奇观(震惊)火山爆发是怎么形成的,两种成因均有可能/岩浆囊压力增大易爆发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十六国之列:南凉的建立与灭亡

南凉(397年-414年)位十六国时期16国之列,鲜卑政权。

河西鲜卑所建,都乐都(今属青海),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和宁夏一部。

历三主,共十八年。

秃发即"拓跋"的异译。

汉魏之际,拓跋氏的一支由酋长统率,从塞北迁到河西凉州,被称为河西鲜卑。

在此居住约两个世纪,部众渐盛,务农桑,修邻好,境内安定。

至秃发乌孤时期,以廉川堡(今青海民和西北)为中心,势力不断发展,初附于后凉。

公元414年,率军西掠时,西秦偷袭乐都,南凉灭亡,立国十七年。

220年(曹魏黄初元年),鲜卑首领拓跋诘汾卒,次子拓跋力微因母为"天女",有神异,故被推举为首领。

而拓跋匹孤虽为长子不得继位,仅分得一些部众。

之后拓跋匹孤及所率部众为获得新牧场,在219年-256年间由塞北阴山、河套一带沿黄河两岸顺贺兰山脉东麓南下,至河西、陇西以北 ,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至宁夏自治区北部游牧。

256年-263年间(甘露元年至景元四年间),魏镇西将军邓艾都督陇右诸军事时,又迁秃发等部鲜卑数万人至河西陇右雍、凉二州之间,即今陕西省中部及甘肃省一带,最后聚居于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以东,与汉、羌等族杂居共处。

主要游牧地东至麦田、牵屯,西到湿罗,南达浇河,北接大漠 ,即大致东起今甘肃省平凉县西北的牵屯山、靖远县北的麦田城,西至今青海湖东,南至今青海省贵德县,北接今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秃发鲜卑自迁入雍、凉后,曹魏及西晋统治者以其与羌、胡相似,设"护羌校尉"监领之,各部仍自有部帅。

但鲜卑等往往被征发为兵,或被掠沦为奴婢或佃客,同时还要缴纳赋税,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西晋初,终于爆发了以秃发树机能为首的西北诸民族反晋斗争。

269年(泰始五年),西晋为了镇压因灾荒而引起的骚乱,设置秦州,派遣"勇而无谋,强于自用"的胡烈担任秦州刺史,以镇抚河陇鲜卑。

但胡烈一上任,即采取高压手段,致"失羌戎之和",成为爆发反晋斗争的导火线,秃发树机能为寿阗孙,寿阗卒后,继统其部众,活动于安定、陇西一带,史称其"壮果多谋略"。

270年(六年)六月起事后,率众击杀秦州刺史胡烈于万斛堆(今甘肃省皋兰县东北黄河北岸),又拒击尚书进讨之师。

陇右、河西其它诸民族纷纷响应。

271年(七年),联合北地胡攻金城,击杀凉州刺史牵弘于青山(今甘肃省环县西),后又败凉州刺史苏愉于金山(今甘肃省山丹县南)。

及275年(泰始末至咸宁元年),秃发鲜卑的势力由凉州金城郡(治榆中县,今甘肃省榆中县西北黄河南岸)西北更向西发展。

高昌以东的一些鲜卑部落也起而反抗统治。

279年(咸宁五年),树机能攻破凉州,占据主要城镇,阻断西晋与河西之交通,西晋朝廷大震,遣威武太守马隆统军攻之。

树机能部碎跋韩、且万能等率众万余落归降,马隆又"前后诛杀及降附者以万计"。

是年十二月,隆遣归降的率善戎设骨能等与树机能大战,树机能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杀,秃发部复降于西晋。

树机能反晋斗争虽然失败,但秃发鲜卑部落并没有因此而溃散。

数传至秃发乌孤立,采取养民务农的经济政策,在政治上礼俊贤,修政刑,对外"循结邻好",不事争战。

十余年间,秃发部在后凉东南广武一带势力渐盛。

394年(太元十九年,后凉麟嘉六年),后凉吕光"遣使署为假节冠军大将军、河西鲜卑大都统、广武县侯"。

次年,破乙弗、折掘等部,筑廉川堡(今青海省民和县西北)以居之,又陆续征服意云鲜卑等部。

河西一带豪门士族如广武人赵振等纷纷投奔乌孤,充当谋士,吕光见其日益壮大,遣使拜之为"广武郡公"。

396年(太元二十一年),吕光即位,改国号为大凉,遣使拜乌孤为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

乌孤决意摆脱吕光控制,谢绝封爵。

次年,自称大部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年号太初,建立政权,以弟为骠骑将军,傉檀为车骑将军。

继而治兵广武,攻取金城,败吕光将军窦苟于街亭(今甘肃省永登县乌鞘岭)。

398年(太初二年),乘后凉衰弱,郭广黁、杨轨反之机,取得洪池岭南五郡(广武、西平、乐都、浇河、湟河)之地,改称武威王。

399年(三年),徙都乐都(今青海省乐都县),专力经营河湟地区,并以利鹿孤镇安夷(治今青海省化隆县南),傉檀镇西平(治今西宁市西),叔素渥镇湟河(今化隆县南),族人分镇各地,又量才叙用汉、夷各族豪门及"杰俊之士",使南凉政权得以逐渐完善和巩固。

是年(399)八月,乌孤因酒醉坠马受伤死,弟利鹿孤即武威王位,迁都西平,并遣记室监鞠梁明聘于,进一步加强与北凉联盟,以对付后凉,南凉开始兴盛。

次年正月改元建和,遣傉檀败后凉兵于三堆(今大通河南),并进围其都城。

灭亡 401年(建和二年),利鹿孤改称河西王。

同年三月,败后凉军,徙2000 余户而还。

后又遣兵攻北凉临松,虏6000余户、遣质请和,始还所掠,召军返。

十二月,南凉攻围后凉姑臧,又攻昌松郡,执后凉太守孟祎。

402年(建和三年)三月,利鹿孤卒,弟傉檀立,更号为凉王,迁都乐都,改元弘昌,史称南凉。

十月,傉檀攻后凉姑臧。

十二月,后秦拜傉檀为车骑将军、广武公。

404年(弘昌三年),因后秦势盛,傉檀去年号,称臣于后秦。

408年(弘始十年),傉檀大败后秦军,复称凉王,改元嘉平,置百官。

414年(嘉平七年),南凉连年不收,上下饥窘,傉檀率军西击乙弗鲜卑,留太子武台(虎台)守乐都。

西秦乘机袭取乐都,俘武台等及百余迁于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南),傉檀降西秦,年终被毒死,南凉亡。

共历3主,17年。

随机文章中国古代哲学简介罗得斯岛太阳神巨像遗址,仅活56年的世界七大奇迹蘑菇定律是什么意思,新人不被重用还可能背锅(每人必经阶段)揭秘现在还存活着美人鱼吗,美国海军抓到活体美人鱼秘密研究揭秘希腊文物费斯托斯圆盘,4000年前老古董拥有241个神秘符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汉晋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安的成就与贡献

道安,是东晋时代杰出的学者,生于东永嘉六年(312),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年七十四(一说年七十二),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州境)的一个读书人家里。

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

十八岁出家(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等作"年十二出家")。

制定规范 在当时见到很好的效果,如习凿齿致书中有云: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

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高僧传》卷五)。

这是习凿齿亲自所见的事实。

道安的风范对当时佛教界的影响很大,所以"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东晋的封疆大吏如桓朗子、朱序、杨弘忠、郄超等都非常敬重他,有的请他去开示,有的供养食米千斛,有的送铜万斤。

他创立檀溪寺,"建塔五层,起房四百",可见工程之大。

的是东晋的敌人,也遣使送来外国的金箔倚像、金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箔绣像、织成像各一尊,可能也是为了庄严檀溪寺。

东晋孝武帝曾经下诏书表扬道安,并且要当地政府给他像王公一样的俸禄。

这都说明道安在襄阳十五年,各方面都很成功。

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苻坚遣攻占襄阳,道安和习凿齿皆被延致。

苻坚并认为襄阳之役只得到一个半人,一人指道安,半人为习凿齿。

苻坚既得道安,就请他住在长安五重寺,时年六十七。

翻译事业 道安在长安的七、八年当中,除了领导几千人的大道场,经常讲说之外,最主要的是组织翻译事业。

如昙摩难提翻译《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三法度论》,僧伽提婆翻译《阿毗昙八犍度论》,鸠摩罗跋提翻译《毗昙心论》、《四阿鋡暮抄》,昙摩鞞翻译《摩诃钵罗蜜经抄》,耶舍翻译《鼻奈耶》,他都亲自和竺佛念、道整、法和等参加了翻译工作,有时对于不正确的译文还加以考正或劝令重译。

他在《摩诃钵罗蜜经抄序》上所说的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都是他的经验之谈,为后来的译经工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据《高僧传》卷五说,魏晋沙门依师为姓,姓各不同;道安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才改姓释氏。

又他广博的学问和文学的素养,成为长安一般衣冠子弟请教的目标,当时有"学不师安,义不中难"的谚语,可以想见他为社会所推重的情形。

因此当苻坚要想进攻东晋,朝臣劝谏无效的时候,大家又请安乘机"为苍生致一言"。

道安在一次和苻坚同车的机会中进言规劝,而苻坚不听,终至败亡。

苻坚建元二十一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二月,道安圆寂于长安五重寺。

代表著作 现存的除了收于各大藏内的《人本欲生经注》一卷外,有《出三藏记集》所收录的经论序十四篇,又同《集》标名未详作者而可肯定为道安所作的经论序七篇,和同《集》的《综理众经目录》原文两段;此外还有《鼻那耶经》卷首的《序》一篇。

佚失的著作还很多。

道安的著作现存的不多,对他的治学方法和学说只能知其梗概。

例如:上面所引的"起尽之义",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科判。

吉藏《法华义疏》讲到注疏的体例时,有"预科起尽"的说法;良贲《仁王经疏》说:"昔有道安法师,科判诸经以为三分:序分、正宗、流通分。

"道安法师用科判的方法把佛经的内容分章分节标列清楚,研究起来就容易抓住它的中心环节;同时再用"析疑"、"甄解"的方法,对于每一个名词或每一种句义加以分析推详,自然就"文理会通,经义克明"了。

此外道安在搜求经本,考校异同方面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如《渐备经十住胡名并书叙》说:……《渐备经》恨不得上一卷,冀因缘冥中之助,忽复得之。

……《大品》上两卷,若有可寻之阶,亦勤以为意。

……《首楞严》、《须赖》,并皆与《渐备》俱至。

凉州道人释慧常,岁在壬申,于内苑寺中写此经,以酉年因寄,至子年四月二十三日达襄阳。

《首楞严经》事事多于先者,非第一第二第九,此章最多,近三四百言许,于文句极有所益。

《须赖经》亦复小多,能有佳处,云有五百戒,不知何以不至,此乃最急。

……常以为深恨,若有缘便尽访求之。

从这一段文字上,可以知道道安在收集和运用资料方面是非常热心和认真的。

他就以这样的治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撰写著作,养成佛教界朴实谨严的学风,开创了纯正的佛学研究。

因此道安的学说在当时砥柱中流的作用。

元康《肇论疏》说:"安法师立义以性空为宗,作性空论;什法师立义以实相为宗,作实相论。

是谓命宗也。

"又僧睿《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说:"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以来,虽日讲肄,格义迂而乖本,六家便而不即。

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

"对于道安法师的学说都备加颂扬,也的确是函盖相称的。

创立学说 道安关于定学或禅学,道安的前期思想主要重禅学,受佛图澄影响较深,后期则转向般若学。

道安讲,定有三义,即禅义、等义、空义,以此对治贪嗔痴三毒。

禅定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认识本无,"执寂以御有,崇本以动末"(《安般注序》)。

可以看出其禅学也是和本无论相联系的。

大约可以从戒定慧三个方面来谈。

在戒律方面,当时虽然戒本未备,广律也只有竺佛念所译的十卷《鼻奈耶》,他认为戒是断三恶道的利剑,无论在家出家都应以戒为基础。

他又以为持戒而只重形式也是片面的;也就是说,为了众生的利益,戒律是可以有"开缘"的。

这与后来所传菩萨戒的精神相符,也与《般若经》的义理一致。

由此可见,道安在戒律方面虽然很严正,而并不是胶柱鼓瑟、偏执不通。

道安的亲教师佛图澄以神变见称,而神变出于禅修;道安自始就注重禅定止观,不能不说是受了佛图澄的影响。

他认为禅修达到高深的境界时,"雷霆不能骇其念,火燋不能伤其虑"(《人本欲生经注》),同时还能够发生种种神变(《安般注序》),但它并不是禅修的真正目的。

禅修的真正目的在于契入"无本"(即本无)、"无为"而"开物成务"。

开物是使天下兼忘我,成务是无事而不适(《道地经序》及《安般注序》)。

也就是要从禅修所得到的境界中,使大家忘我、尽性而造成世界的安乐,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精神上的享受或所谓超自然力。

《大十二门经序》说:"明乎匪禅无以统乎无方而不留,匪定无以周乎万形而不碍,禅定不愆,于神变乎何有也。

"这就说得非常明白。

习凿齿致谢安书,称赞道安法师"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如果从这里去理解,就更觉意味深长了。

又佛图澄的教理以般若为宗,道安自始就重视《般若经》的研究。

他认为研究般若经典不能单用"考文"、"察句"的方法,而要披开繁复的文句体会它的精神实质(《道行经序》)。

有了这样的体会,才不至于把虚豁的真如或本无当作能生万有的第一因(《名僧传抄·昙济传》),也才能把第一义谛与世俗谛不一不异、不即不离的义理表现在行动上。

《合放光光赞略解序》(译意)说:没有智慧则无往而不生窒碍,终日所言都不合理,所以成为尘劳门。

有了智慧则无往而不发生良好的作用,终日所言无不合理,故为八万四千波罗蜜。

所谓执大净而万行正,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平常所说的"举足下足皆道场",或者"头头是道",也不外乎这个道理。

那么,道安虽然处在般若弘传的初期,而对于般若性空的义理的确是已经有了相当正确的了解了。

戒定慧三学是成佛的梯航,而道安都有卓越的见解;因此他在中国佛教史上,不但是杰出的学者,而且也是"完人"之一。

他的一言一行在当时起过典范的作用,也为后来佛法的弘传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佛教信徒永远纪念着他。

道安对中华佛教还有一项突出贡献,那就是道先开始制定"僧尼轨范"。

当时各地的教团纷纷遵从。

道安所制定的僧尼轨范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方面为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

第二方面为常日六时饮食之法。

第三方面为布萨悔过之法。

随机文章最严重香港启德机场事故,美陆战队飞机坠海致56人死亡帕金森定律的解释,无能领导任用能力低下的助手致组织臃肿揭秘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成因,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长达446公里)中国有舰载巡航导弹吗,东海10先进程度超战斧(未证实)外星人帮助中国抗日,外星人暗中帮忙中国打赢日本(纯属扯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元稹与薛涛关系之谜:姐弟恋竟是真的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