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女皇武则天墓葬有什么惊天谜团?

乾陵位于
【千问解读】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质的山峰,三峰耸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当时群众称为“奶头山”。
从乾陵东边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躯体仰卧大地,北峰为头,南二峰为胸,人们常说它是女皇武则天的绝妙象征。
唐时的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梁山有利于女主。
所以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
乾陵修建的时候,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
唐初,太宗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着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之势的山峦之上。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
至于里面的宝贝,经过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500吨!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4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
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
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
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盗掘:如此丰厚的宝藏使得乾陵吸引着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土匪、军阀,甚至是农民起义军,纷纷抄着铁锹、锄头前来刨上几下。
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刻,梁山就没消停过。
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
这位盐贩子率领60万大军攻进长安后,先是痛痛快快地烧杀抢掠一番,待土匪瘾过足了,他突然发现自己无事可干了。
这时,有人告诉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
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
黄巢大喜,立即调出40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
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铁铲铁锹的运用熟练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
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
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
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愚蠢之极,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
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三百多米远的地方。
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
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三百多米远的地方。
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
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此人似乎生下来就是给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烦的。
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
五代时候,耀州节度使温韬盗掘了包括李世民陵墓在内的17座帝墓,盗得大量钱财后,又命令数万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
但是这一次挖掘中,突然大作。
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
如此三番。
温韬搞不懂是怎么回事,停止了继续发掘乾陵的念头。
乾陵幸免于难。
时期,盗墓成风。
西北军军阀孙连仲学孙殿英盗掘和墓,用军事演习作幌子,带领军队在乾陵,日以继夜地挖了几个月。
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
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由于乾陵完整无好的保留到尽头,被称为中国墓葬修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一是乾陵太坚固了,堪称“”。
寻常工具和小规模盗掘,很难入手。
二是乾陵“因山为陵”,整座山就是墓室的防护层,而地宫所在地点直到现在都无法确定,找不到地宫,除非将整座山翻遍,否则绝不可能挖开乾陵。
三是乾陵墓道极为隐秘。
墓道是由外界进入地宫的唯一通道,地宫修建完成后,大门关闭便永远无法打开。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提出了《乾陵发掘计划》。
周恩来做出批示,说:“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
”随后,国务院发出通知,停止了对乾陵的发掘,乾陵便保存至今,再没动过。
武则天用了35年的时间做了皇帝,死后又用了1300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陵墓的坚固及不朽,由此可见,武则天在生前征服了天下,而在死后又征服了历史。
随机文章乾隆出巡路边吃瓜!对瓜农称讚不已 回宫路上竟令:杀了他请问永乐黄帝1403-1424在位年间的战役?世界上十大最神秘的木乃伊,外星人木乃伊毁掉你的三观什么是fab法则介绍法,属性作用和益处缺一不可(占比因人而异)德国p-1000超级坦克重1000吨,装两门280毫米火炮(堪比巡洋舰)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唐代女人为什么流行离婚?
而时期,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被慢慢淡化,处在被社会舆论所忽略的境地。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还是要把它和中华文明的空前繁盛,全民族自信心的暴涨联系起来。
政治统治有了的宽容,而在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等各方面的制约,要明显地低于其后历代王朝。
盛唐时期,妇女地位也得到了显着的提升。
这是前朝及后世封建王朝都无法比拟的。
网络配图 唐代中前期,女主临朝,参与政事的事情屡见不鲜。
高宗后、中宗后、肃宗后,都是掌握实权、炙手可热的政治女性。
尤其是武氏,后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
称帝后,公开设立“仙鹤阁”,实际和男性皇帝的“”性质相同,育有面首三千。
自此,女性的权利被大大地提升了。
女性不再是被贬低、被奴役的角色,也不再是被丈夫淫欲的奴隶,单纯生孩子的工具,而是在婚姻方面享有空前自由的女性。
改嫁、再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据《新唐书·公主传》的记载,唐代中前期的公主中,改嫁的有二十九人之多,其中五人甚至有三次改嫁的历史。
着名的襄城公主、,都曾改嫁过。
皇室如此,间的婚姻转换更是家常便饭了。
被世人熟知的的女儿都曾改嫁。
可见当时,“女无再嫁之文”的古训早已经被人们淡忘了,即使是社会上的那些“主张道德文章”的正统知识分子们也对改嫁一事表默许态度。
网络配图 据《·列女传》记载:“楚王灵龟妃,王死,服终,诸兄谓曰:‘妃年尚少,又无所生,改醮异门,礼仪常范。
’”这说明当时年轻又无子嗣的孀妇改嫁,是社会的常例,是受到社会道德的宽容的。
而“守节”说没准儿才是不正常的。
以上皆是从“皇亲贵族”的角度分析,那么,民间普通百姓是否在婚姻上也可以“享有皇亲贵族般的自由呢”? 其实,唐代妇女再婚的现象并不能代表唐代社会的全部,“改嫁、再婚”只是在一部分贵族、皇室间流行的普遍现象。
当时社会的主导舆论还是遵行理智的精神,提倡合乎纲常的男女观念,鼓励贞节、守节。
在《唐代墓志汇编》、《续编》收录的3000多个墓志中,有混合改嫁史的妇女只占10例,而明确记载妇女坚守贞洁者就达264例之多,其中守寡时间最长的妇女甚至守寡达80年之久。
而这些寡妇的命运也不像我们想的那样清闲自在。
相反的,大多数的寡居妇女要承担起抚育子女、侍奉公婆、安排生计、主持家务等等繁重的责任;也有一部分妇女在丧夫后回到娘家,与父母、兄弟相扶相知地度过余生。
没有公婆、子女需要侍奉照料的寡妇,日子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贫穷的她们可能要依靠兄弟的施舍才能生活。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得出“民间的妇女在丧夫后,选择改嫁的很少”。
完全自由的婚姻选择只是贵族的游戏,大部分的民间妇女还是受着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很大。
网络配图 即使民间有少数寡居妇女改嫁,也确有其迫不得已的原因。
从这些寡居妇女的生活经历来看,孩子年幼,本人尚且年轻,不具备担当的能力,所以才选择改嫁,也是无奈之举。
与此同时,寡妇再嫁也有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因素,比如说有的寡妇无法忍受丧夫后的孤独而选择再嫁,不过,一般的寡居妇女即使再婚,能够允许她们选择的余地也是比较小的。
一个天生生理就有缺陷的58岁老头儿,因为听得江湖医生的劝解,服用了某种药物。
由于此药药效惊人,老头儿“忽思人道,累旬力轻健,欲不制,遂娶寡妇”。
只一“遂”字,便向我们透漏出,老头要想结束光棍儿的生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娶一位寡妇,这从另外一方面反映出一般的寡妇若是选择再婚,其选择余地已经没有多大了的现实。
历史的车轮是不断向前转的,后,唐王朝元气大伤,开始由盛转衰,皇帝相继走马般上任,思想控制反而更甚于从前。
公主改嫁、母后临朝等情况都趋于绝迹了。
因此,盛唐时期对于女子再婚问题的宽容,是中国法制史和社会习惯史中的特例,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武则天墓考古现真容 陪葬珍宝至少500吨!
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这在全世界也是稀罕的。
更让世人无法弄明白的还有,武则天为何要为自己竖一块无字碑?乾陵被盗过么?以及乾陵“藏宝500吨”猜测是否有科学依据?所有这一切,在发掘之前,都是谜。
在考古界,围绕着挖与不挖的问题,一场持久的纷争就此展开。
其间,虽有几次较大范围的讨论,但发掘乾陵始终未能实现。
网络配图 乾陵的巨大魅力不光在于它是世界上的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更在于它体内珍藏的无价文物瑰宝。
据乾陵《述圣纪》碑记载,唐高宗临终遗言,要求将他生前所珍爱的书籍、字画等全部埋入陵中。
武则天营建乾陵的目的是为了报答唐高宗的知遇之恩,因此,陪葬入乾陵的稀世一定不少。
这是一个满藏无价瑰宝的地宫。
有关专家对乾陵地宫的探测工作,结合已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推测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
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
皇帝身穿12套大敛之衣,头枕玉匣,口含玉贝,仰卧于褥上,面朝棺盖。
盖内侧镶饰黄帛,帛上绘日、月、星辰及金乌、玉兔、龙、鹤等物。
关于乾陵地宫是否被盗和它体内的珍藏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据文献记载,五代时,温韬为后梁耀州节度使期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 唐末农民起义,声势浩大。
因缺少军资,他动用四十万将士盗挖乾陵,直挖出一条四十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后因官军追剿,黄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
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
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
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
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
后来,当士兵们盲目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盗掘不成,孙连仲匆匆率部离开了乾陵。
网络配图 古往今来,多少歹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找不到的乾陵地宫墓道口,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被几个农民意外发现。
经勘验,乾陵葬墓至今未被盗过。
1966年至1971年,中国考古学家曾多次对此墓进行勘察,结论是其墓坚固异常,据勘查从墓道口到墓门长631米,宽3.9米,共39层,全用石条填砌,各层石条再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铁汁,这些情况与文献所载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确信此墓确实难以开掘。
乾陵石刻是乾陵地面重点文物之一,主要分布在乾陵司马道两侧,华表、翼马、翁仲、六十一蕃臣像、无字碑和述圣纪碑等是其杰出代表。
乾陵石刻题材新颖、生动逼真、雕刻简炼浓厚,这些的大型石刻,代表了唐王朝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和石刻艺术,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也是中国现存古代组成大型石刻艺术的杰作。
在陵园的东南隅分布有17座陪葬墓。
目前已发掘了其中的5座,出土了以唐三彩为代表的珍贵文物4000余件,壁画1200多平方米,石雕线刻画150平方米。
经保护性整修后,永寿公主墓、墓和懿德太子墓地宫全年对外开放,供中外游客参观。
网络配图 壁画是乾陵陪葬墓的主要出土文物之一,面积大、品位高、题材广、内容新。
永泰、章怀、懿德等陪葬墓出土了约1200平方米绚丽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瑰丽的地下艺术画廊。
其中《宫女图》、《打马球图》、《客使图》、《狩猎出行图》、《观鸟捕蝉图》等壁画,对研究唐代建筑、服务、风俗、体育活动、宫廷生活等都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的一个特殊种类。
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唐三彩,分为生活用器(三彩盘、绿釉瓶)、俑(三彩俑、武士俑)、动物(三彩大马)和各种模型四大类,尤以生活用器、各种俑和动物最多。
表现形式多样,体现了社会开放、繁荣昌盛的时代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