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个霸主不是齐桓公?同时也不是晋文公?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7 点击数:
简介:今天开始,脑洞老师给大家连载脑洞老师的《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这是一部全景解读春秋的历史。

话不多说,先上第一篇:噩梦之子公元前722年,通常被认为是春秋的第一

【千问解读】

今天开始,脑洞老师给大家连载脑洞老师的《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这是一部全景解读春秋的历史。

话不多说,先上第一篇:噩梦之子公元前722年,通常被认为是春秋的第一年,是年四海并不升平,全年诸多大事可记,可在鲁国史官左丘明编著的《左传》里,却独独重点描写了一件并没有发生在鲁国的重大事件。

这一事件发生在郑国,从牵涉人员来看,算是郑国的家事,但从影响来说,它又是国际性的大事,足以影响之后数十年的国际形势。

这一年初夏的一天,郑国国君姬寤生走进了祖庙。

他是前来祭告祖先,顺便请个假的。

他马上要出国前往洛邑,朝觐天下诸侯的共主。

献上祭品,焚香祷告后,姬寤生并没有马上退出,他站在祖庙里,祖庙高大肃穆,上面供奉着郑国列祖列宗的牌位。

今天将要做的事情,是他等待了二十二年的大事。

可这件事情关乎大礼,能否得到祖先的认可?姬寤生回想了之前做的一切准备,他再次确定,虽然他自己干的这件事情一向为道德所批判,为舆论所谴责。

但日后到了地下,祖宗见了他,只怕也不会过于责怪吧!从祖庙里出来,姬寤生抬头望向宫殿,他知道在后面的一座大殿里,母亲正密切关注着自己的,随时准备与他的兄弟共叔段联手给他致命的一击。

母亲、兄弟,这些本该给他亲情与支持的人却是时时刻刻都想杀掉他的敌人,命运对这位郑国国君来说,显得何其残酷和讽刺。

不管怎样,姬寤生已经下定决心,是时候决出胜负了。

他不再顾忌总是藏在角落里的那双阴毒的眼睛,迈开腿,坚定地向前走去。

噩梦之子此刻,姬寤生的母亲武姜正处在焦虑不安中。

她已经收到大儿子姬寤生将要去洛邑的消息。

这是自己苦苦等待的一个机会,还是一个陷阱?武姜望向殿外,除去国君将要出行带来的一些忙碌,一切都显得平静而祥和。

也许这一切都是真的,大儿子寤生作为周王室的上卿,去洛邑向周王汇报工作合情合理。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武姜断定,是时候将长子从郑国国君的位子上赶下去了。

说明一下,武姜不是后妈,姬寤生是她如假包换的亲生儿子。

但武姜对这个儿子显然比后妈还要后妈,为什么会这样呢?左丘明在其代表作《左传》里意味深长地描述了这个奇怪感情的缘由。

庄公寤生,惊,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就是姬寤生。

左丘明先生一向惜墨如金,善于用最简单的句子勾画最生动的形象,被誉为文宗史圣。

左丘明大师省了一点笔墨,给我们留下了第一个小小的困惑,什么是寤生?寤生,简单地解释就是牾生,就是传说中的逆产,出生时脚先出来。

就是按照当今先进的科技来说,逆产都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稍不小心,就可能使母子遭遇生命危险,何况当时呢!这次痛苦万分的经历一定深深地刻在了武姜的脑海里,斩不断,挥不去,忘不掉。

甚至,记录这件事情时,左丘明还写了三个字:惊。

“惊”这个字,有人认为武姜在逆产之前,还做了一个很不吉利的梦。

不管是噩梦,还是逆产,对于武姜来说,都是令她惊恐的事情。

家中的仆妇用绢布包裹着新生儿,小心翼翼地送到武姜的面前,武姜没有初为人母的幸福与喜悦,她的脑海里或许还残留着先前的噩梦。

最后,儿子的啼哭声引起了她的注意,她把目光移到儿子的脸上,这是她的血肉,血脉相连的血亲,可她略带着嫌恶的表情,给自己的儿子取了一个奇怪的名字:寤生。

三十五年过去了,武姜依然记得那个痛苦而漫长的夜晚。

那一夜的噩梦常常在她的脑海里显现,提醒她这是一个不祥之子。

这样的儿子怎么可以当国君呢?要是让段来当郑国国君,不是更好吗?想起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共叔段,武姜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脸上露出母亲才有的慈爱和笑容。

受宠的幼子一开始,共叔段并不是这场权力游戏的参与者,他不过是一件道具,母亲的道具。

共叔段出生于三十二年前,出生时没有给母亲添麻烦,顺产而生。

这让他的母亲武姜格外欣喜,特地取名为段,段为锤炼的意思。

母亲对他充满期望,决定用心栽培。

从出生那一刻起,共叔段就得到了过多的母爱,可这不是他能决定的,甚至也不是他索取的,一如眼下他所居住的大邑京。

二十二年前,共叔段十岁,他的大哥姬寤生十三岁,两人的人生第一次出现重大的分岔:他们的父亲郑武公去世了,大哥因为是嫡长子,得以继承君位;他作为幼子,则要到自己的封地去。

他的母亲为他争取到了京邑这个大城,这是一个规模与郑国都城新郑相当的城市。

可他并没有感到多少快乐,刚刚失去父亲,马上又要离开自己的母亲,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独自生活,对一个十岁的小孩来说,不是一件容易面对的事情。

共叔段依然记得,离开新郑去京邑的那一天,他的母亲,咒骂他的哥哥让他们母子分离。

母亲又给共叔段挑选了一些知识渊博的老师和细心的仆人,保证他在京能得到很好的照料和指导。

临别时,母亲嘱咐他一定好好努力,并告诉他,总有一天,他会再回到新郑的。

共叔段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不管怎样,共叔段的新生活还是无可避免地开始了。

京邑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他的父亲在这里花费了不少心血,城池修整得干净整齐,商人往来不断,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各地乃至四夷的新鲜事物和各种消息,显得繁华而热闹。

共叔段成为了京邑的城主,而郑国的百姓也颇具精神,奉送了这位城主一个很幽默的雅号:京城大叔(大读“太”音)。

不难看出,郑国的百姓是很喜欢这位郑国公子的。

共叔段长大后外表英俊、举止优雅、身体健硕、武艺高超,《》里有一首《大叔于田》的诗就是描写他的。

摘录如下:叔于田,乘乘马。

执辔如组,两骖如舞。

叔在薮,火烈具举。

袒裼暴虎,献于公所。

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诗经•国风•郑风•大叔于田》)这首诗描写了共叔段驾起四马大车去打猎,驾车本领高强,箭术高超,还十分勇敢,冲到茂密的丛林中,赤膊与猛虎搏斗,最后把老虎打死献给了国君。

根据该诗推测,大概是他的哥哥寤生到他的京邑视察工作,共叔段组织了一场狩猎活动。

在狩猎中,共叔段打死了一只老虎,最后献给了姬寤生。

这简直就是春秋版的打虎,而且主人公还是堂堂的公子,比武松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

又据说,这首诗是一个女子写的,她因为暗恋共叔段,所以特地写了这首诗表达爱慕之情。

从这首诗里,我们还可以猜测,共叔段与大哥姬寤生的感情还是不错的,不然姬寤生也不会跑到弟弟的京邑去玩,还一起去狩猎;共叔段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打虎,打到老虎也没忘记献给大哥。

然而,这一切恐怕只能是美好的回忆了。

此刻,共叔段在自己的封邑京坐立不安。

前不久,他接到了来自母亲的密信,里面告诉他,他的大哥将要去洛邑,新郑空虚,机不可失。

母亲让他马上率领自己的兵马来国都新郑,到时,她将打开城门接应。

终于到了可以再回新郑的时候,共叔段却有些犹豫了。

自己真的要从大哥的手里抢走君位,甚至不惜杀死他吗? 随机文章西汉武帝以后外戚主掌朝正的原因是什么?克苏鲁神话没有善神么,古神只是利用人类并非善意中国千岛湖水下古城探秘,因水电站而沉没于湖底的千年古城(保存完好)宇宙中黑洞是怎么被发现的,黑洞最早是谁提出的(爱因斯坦)什么梦预示姻缘到了,做梦梦见自己去相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东周前期为什么被称作“春秋”,而不是别的?

历史上的东周前期,为什么叫“春秋”,而不叫“冬夏”什么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孔子影视剧照 第一,“春秋”一词出自于孔子修订过的史书《春秋》。

这本史书记录了东周时期,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前后一共242年的各种大事。

这个时间段,和历史上认定的东周前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时间大致吻合。

因此,就把东周前期这一段叫做春秋时期。

不过,鲁国的《春秋》其实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历史,虽然也涉及到其它诸侯国,但是并不完善。

为什么却能以一个诸侯国的历史代表整个东周前期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这本鲁国史书《春秋》是经过孔子编纂的。

从汉代把儒学提到至高无上地位的时候,作为儒学宗师的孔子。

他所修订过的史书,当然也具有了崇高的地位,成为儒家也是整个国家的经典之一。

因此,把鲁国的史书名字,作为一个时期的名字称谓,也是说得过去的。

二是鲁国在诸侯国中具有特殊地位。

鲁国当年是旦的封国,鲁国的面积虽小(最早方圆不过百里),但是它具有特殊地位,是负责掌管“周礼”的,也就是执礼的。

在周朝,“周礼”是最高准则,是各诸侯国都必须尊崇的。

因此“执礼”的鲁国就非常尊贵。

既然鲁国有这样特殊的地位,说鲁国的历史。

代表东周前期的历史,用鲁国的史书名,命名东周前期的这一段历史,也是说得过去的。

第二,“春秋”是代表年的时间概念,“冬夏”不是。

有人还可能问,就算东周前期的命名,是根据鲁国的史书《春秋》来的。

为什么鲁国的史书要以“春秋”命名,而不是以“冬夏”命名呢? 这主要是在古人的时间概念中,春天是萌发的季节,秋天是衰败的季节。

或者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收割的季节。

春天到秋天,然后秋天到春天,就是草木生命的一个轮回,这就有了时间的概念。

而“冬夏”没有这种的典型意义,用以表示时间概念,显然是不够恰当的。

古代的史书,在写《》之前,主要是编年体,相当于一年的大事记(《史记》用的是纪传体)。

司马迁 这个一年的大事记,就是以年为单位的。

因此,以“春秋”来命名这个时期,也是比较合适的。

第三,“春秋”一词可以概括东周前期的时代特点。

从东周开始,社会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诸侯们开始不听周天子的话了,不遵守“周礼”了。

同时,那些大诸侯们又依靠自己的强大,任意攻打并兼并其它弱小的诸侯,侵吞瓜分小诸侯们的土地,并且把小诸侯给灭了。

同时,那些大的诸侯国内部,也会产生分裂,比如韩赵魏三家分晋等等。

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有的诸侯变大了,蓬勃发展起来了。

而有的诸侯变小的,被别的诸侯给灭了。

这种特点,和春天和秋天的万物态势,有着天然的相似性。

因此,用“春秋”来作为中国历史发展这个时期的命名,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春秋时期的吴国是如何称霸的 吴国靠的是什么

很多人都不了解称霸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在春秋时期,各国想要称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当时人们打仗更多的就要靠人数了,因为兵器都差不多。

但是吴国能首先称霸就是因为用上了不一样的青铜剑,这在当时显得尤为关键。

当时只要装备够好基本上就能称霸战场,虽然大家都是用冷兵器但不要以为差距就不大了。

只要你的剑比别人坚固一点,就是获胜的关键因素。

诸侯吴国位于长江下游,当时还是蛮夷之地。

吴国开始穷的一辆战车也没有,春秋时期为什么能称霸呢?一件兵器说明了问题。

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

商朝后期,周太王古公亶父偏爱小儿,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为顺父意传位与季历,逃亡南方。

泰伯和仲雍逃到了今天的江南一带,长江流域当时有良渚文明,与中原文明不同,断发文身,他们适应了当地环境,在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附近建立起了一个国家,称为句吴。

周太王的孙子周文王姬昌时期,周人开始强大。

后来周武王姬发率领周部落以及追随周的部落一起讨伐,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的奴隶大军,周朝建立。

周武王将王室成员和有功之臣分封为诸侯,派人去南方找到了泰伯和仲雍的后人。

周武王将周章依然封为吴王,另外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故地。

吴国被分封在遥远的吴地,国家的主体民族是长江流域的良渚人,与中原诸侯差异很大。

西周时期,徐夷和淮夷兴起,吴国被隔绝在江东。

徐夷和淮夷在不断讨伐逐渐南迁,诸侯国势力向南扩展。

公元前601年,《春秋》首次记载吴越两国会盟,吴国才逐渐与中原诸侯建立了联系。

春秋时期,和争霸,拥有战车的数量已达4000乘以上。

而吴国地处江南,水系较多,同时文化技术落后于中原,竟然一辆战车也没有。

, 公元前584年,中原霸主晋国送给吴国15辆兵车,同时送给吴国弓箭手、御者,教吴国人怎么驾车、怎么射箭,还教给吴国人战斗阵列。

在晋国帮助下,吴国开始与中原各国交往,走上了强兵之路。

春秋中期开始,吴国凭借着丰富的矿藏资源和雄厚的冶铸实力,在楚越争霸的战争需要激发下,加强武器装备,创新青铜兵器特别是青铜剑的铸造与装饰。

春秋时期的剑用青铜铸造,在不同的部位加入了一定量的锡、铅、铁、硫等成分,以保证剑身的韧性和刃部的锋利,使其刚柔相济。

吴国青铜剑种类主要有短剑、扉耳剑、窄格无箍剑、宽格有箍剑、扁茎剑等,吴国的兵器领先于春秋时期诸侯。

吴王崛起过程中,青铜兵器起了重要作用。

吴王夫差时期被越国灭亡,吴国兵器流落到各诸侯国。

近代共发现了9把吴王夫差剑,被各地博物馆收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春秋第一个霸主不是齐桓公?同时也不是晋文公?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