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曾任尚书令是真是假?

李世民曾任尚书令 网上几乎有一个“共识”,说唐朝尚书令官职是不能授予官员的,因为李世民即位前曾经担任过
【千问解读】
李世民曾任尚书令 网上几乎有一个“共识”,说唐朝尚书令官职是不能授予官员的,因为李世民即位前曾经担任过这一官职。
曾经我也,然而后来看的资料多了,才知道这种说法可能是后人的一种臆测,又被许多人以讹传讹而已。
唐朝的尚书令不常见恐怕与李世民根本没关系! 制 设立三省六部制,发扬光大,唐朝沿用,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负责起草政令,长官中书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长官侍中;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政令,长官尚书令。
三人共为宰相。
武德元年,称帝,李世民成为唐朝首任尚书令。
之后一直到中晚唐,尚书令一职长期空缺,故而有了李世民做过尚书令,无人敢担任此职的说法。
但是,三大证据证明了此说法不实。
证据一:李世民除了尚书令还担任过其他官职,在称帝后很多都有人继续担任。
尉迟敬德曾任李世民担任过的右武候大将军 武德元年,李世民确实是第一任尚书令没错,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当时还有另一个官职——右武候大将军。
这是十二卫大将军之一,隋朝初设,延续自时的十二大将军。
如果因为李世民担任过尚书令别人就不敢做,那理论上右武候大将军也没人敢做。
然而事实上,这个职位没有闲置,比如在后就晋升为右武候大将军。
曾任李世民担任过的太尉、左武候大将军 几个月后,李世民讨伐薛仁杲凯旋,李渊封其太尉,不久又加授左武候大将军、凉州总管。
这些官职都很常见,李世民即位后如的长子薛纳(原型)就做过凉州总管。
而李世民的小舅子长孙无忌先后担任过左武候大将军和太尉。
尤其是太尉,这可是三公之首、正一品,文武群臣中排名第一,在长孙无忌之后,唐朝历代又有六人做过太尉。
如果连正二品三省长官之一的尚书令都没人敢做,正一品群臣之首的太尉就有人敢做了?岂不是很荒唐? 无数唐朝宰相都做过李世民担任过的中书令 不仅如此,武德八年,李世民改任中书令。
这个职务后来在和时期多次扩大权力,成为唐朝首席宰相,唐朝诸多如雷贯耳的、、奸相如:、、许敬宗、裴炎、、、张说、姚崇、、、,甚至宦官、大画家都当过中书令!同样是三省长官,尚书令不能当,中书令就可以,怎么能厚此薄彼呢? 证据二:中晚唐有人担任了尚书令。
等人曾任尚书令,尚书令并非不能做 在初唐和盛唐时期,尚书令确实长期空缺。
然而,到了中晚唐时期,这个官职曾先后被授予、郭子仪、李茂贞三人。
尽管当时李适是皇太子,郭子仪获封后诚惶诚恐坚决辞去了这一职务,李茂贞则是的大军阀,但封他们三人的诏令可都是朝廷下的,尤其是李适和郭子仪的时候,朝廷还没被架空,如果是因为李世民的原因,那怎么敢违背祖宗封他们尚书令呢? 证据三:李渊掌权时已经不再封人尚书令了。
李渊在位时已将尚书令闲置 李世民确实在唐朝创立之初就成为了尚书令。
然而,从当年七月开始,李世民就离开李渊开始南征北战。
这时候他根本不能行使尚书令的职权,朝中尚书省的事务全由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担任。
比如李渊的头号宠臣裴寂,就在武德六年由右仆射晋升左仆射,全面主持尚书省工作。
虽然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李世民究竟是直接免职了还是象征性地挂着虚衔,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武德八年,李渊对三省长官进行了调整,李世民正式出任中书令、李元吉任侍中,而唯独尚书令空缺。
三省分设本为分权,既然李世民已经转任中书省,则势必无法兼任尚书省,也就是说,李渊本人就已经决定不再将尚书令官职授予某个官员了,这跟李世民做不做没有关系。
事实真相:尚书令的存在会导致三省权力失衡。
三省六部制,虽然表面上三省并列,但由于尚书省要负责繁重的执行任务,下辖六部,机构特别庞大,故而三省的级别并不一致。
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正三品、副长官中书侍郎正四品;门下省长官侍中正三品、副长官黄门侍郎正四品;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正二品,两位副长官左右仆射从二品!连下属六部长官尚书都是正三品,副长官侍郎正四品。
也就是说,按照,中书门下二省的长官副长官只不过等于尚书省的一群“中层干部”。
但是从工作流程来讲,尚书省是最下游的。
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送到尚书省只要不折不扣执行就可以了。
级别高权力却最小,这就导致了严重的不平衡。
如果尚书令存在,这位大爷不高兴,来个拒不执行,中书、门下二省一点办法都没,因为官大半级压死人啊! 所以,将尚书令闲置,由左右仆射分管尚书省事务。
虽然左右仆射的品级也别中书门下二省长官高,但毕竟两人谁都不是名义上的尚书省一把手,说白了等于两个领班罢了。
而且两人可以互相牵制,这样对政令的执行就方便很多了。
政事堂制度彻底解决尚书省级别过高问题 李世民继位后,更是对尚书省左右仆射也虚衔化,不再掌实权,后来又开创了政事堂制度,中书令、侍中作为当然宰相进入政事堂,其他官员只有加中书门下三品头衔才可以进入政事堂议政,称为宰相。
自此,尚书省再不能拒绝执行中书门下二省定下的政令,保证了政令的顺畅执行。
中唐以后,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宰相,中书令、侍中都升格为正二品成为了荣誉头衔,尚书令也就和这两个一起,重出江湖,作为荣誉头衔来奖励皇族或者藩镇军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大真相告诉你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武则天以绝后患
杨夫人看着女儿丰丽的小脸,也不禁开始动起重振家声的念头。
她一有这个念头,整个家族就开始行动了。
当时,杨氏一族至少有两三个姑娘都正当着太宗的妃嫔,这些人就开始在宫里宣传起的美貌来。
,当然就传到了唐太宗的耳朵里。
唐太宗当时正是后宫寂寞,决定征召她进宫当才人。
那正是:武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
网络配图 才人是武则天伺候李世民时候的封号,是地位比较低的妃子,但是的确是李世民的女人。
后来李世民去世,武则天被迫出家为尼,李世民之子登基后把武则天接回宫又册封了昭仪,后来升级到宸妃再到王后,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做了。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武则天? 有几种说法。
1 唐太宗晚年的时候,宫外忽然开始流传“女主武6王”的预言,说唐三代之后,当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这本来是一个民间的流言,后来就传到宫廷里了,李世民听了这个话很难受。
他秘密地把风(时任太史令)召到宫里,问他有没有这回事。
的太史令管天文历法,相当于现在的占星术大师。
说,臣夜观天象,发现有太白经天,这意味着有女主要兴起。
又说,我经过一番推算,发现这个女人已经在陛下的宫里,是陛下的眷属。
不出三十年后,她就要取代陛下,代掌陛下的,而且还要诛杀李唐皇室的子孙。
网络配图 李世民听了非常紧张啊,说,那怎么办呢,既然预言和天象都一致了,就这样吧,宁可错杀三千,不可使一人漏网。
我要在宫里头清理清理,凡是的、跟武沾边的我们都杀了算了。
李淳风说,这可不大好啊,有一句话叫王者不死。
上天既然派这么一个人下来,就会保护她,您恐怕轻易杀她不得,而且会殃及众多无辜,上天会怪罪的。
退一步说,就算您把她杀了,上天的意思如果没有改变的话,他还会再派一个人来。
这个人我刚刚说是陛下的眷属,已经在陛下的宫里了,现在是个成年人了,三十年之后就是老年人了。
老年人心地比较仁慈,可能对陛下的子孙会留有余地。
如果您现在把她杀了,上天又生出一个新的人来,那这个人三十年之后可是年轻人啊,年轻人心狠,杀起陛下的子孙恐怕就毫不留情了,所以您还是别杀了吧。
这是一个说法。
2 李世民那是只知道一个关于“武”的人会夺取他儿子的江山(李淳风说的),然后就以为是,把他给杀了。
压根儿不知道那是指武则天…… 3.因为武则天又没有犯法。
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武则天年十四岁时,唐太宗听说她仪容举止美,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
武则天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的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作儿女之态呢?” 对于唐太宗时期武则天在宫中的生活,史书并没有详细的描述,仅见武则天在晚年时回忆自己为太宗驯马一事。
太宗有马名叫狮子骢,肥壮任性,没有人能驯服它。
武则天当时侍奉在侧,对唐太宗说:”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棍,三是匕首。
用铁鞭抽打它,不服,则用铁棍敲击它的脑袋,又不服,则用匕首割断它的喉管。
“唐太宗夸奖武则天的志气。
但武则天并未得到唐太宗的宠爱,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高,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
网络配图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武则天依唐后宫之例,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但她与新皇李治一直藕断丝连,李治登基后把武则天接回宫又册封了昭仪,后来升级到宸妃再到王后,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做了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竟然这样对待他的老爸李渊?
“自是,上以军国无事,每日视膳於西宫。
”(《》)这时候,李世民闲暇无事时,几乎天天要来探视一回父亲,并且亲自照看老爸的饮食。
网络配图李渊最初让位时,被安顿在大兴宫()居住,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李世民把老爷子搬到了大安宫。
——从此和政权没一毛钱的关系,安安静静,好好养老。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冬,李世民前往陇州、岐州,前呼后拥到贵泉谷打猎,返回时又在鱼龙川围猎,李世民亲手射死一只鹿。
皇上神武,花鹿毙命,可这鹿咋处理呢?鹿肉大补,滋肾壮阳啊,李世民让人抬着这只鹿,带上其它野禽,一起送到了大安宫,让老爸去享用。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三月,太上皇李渊难得地在两仪殿搞了一次外事活动,设宴款待西突厥使者,太宗率重臣出席。
席间,李渊看着——李世民的大舅哥、好哥们——说:“当今蛮夷率服,古尝未有。
”——这是老爸在借机恭维儿子。
随后他又以酒赐太宗——分明是给儿子敬酒,史家愣说成“赐”。
李世民当然这会儿很大气,得给老爸个面子——必须的。
世民举杯首先祝老爸、寿比南山,接着挺动情地当众讲:“百姓获安,四夷咸附,皆奉尊圣旨,岂臣之力!”这万家安乐四海归心的盛世大唐,可都是依靠您老的圣明领导才换来的啊!儿臣哪有这个能耐。
言罢,李世民叫上媳妇长,夫妻双双给老爸搛菜添酒,又送给老爷子好多衣物服饰,一家人显得其乐融融。
网络配图同年,太宗皇帝在城西检阅军队,邀老爸到场观看,又带着老爸一起慰劳将士。
返回后在设国宴,三品以上官员全部参加。
老爷子李渊喝得有点兴奋,来劲了,宴会上一会儿要突厥可汗给跳支舞,一会儿又要南越来的酋长现场做首诗,然后大声笑道:“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又一个开天辟地头一回的恭维。
李世民知道这是老爷子又在讨好自己,忙举杯祝寿曰:“臣早蒙慈训,教以文道;爰从义旗,平定京邑。
重以薛举、武周、世充、建德,皆上禀睿算,幸而克定,三数年间,混一区宇。
天慈崇宠,遂蒙重任。
今上天垂祐,时和岁阜,被发左衽,并为臣妾。
此岂臣智力,皆由上禀圣算。
”李世民还了老爸一顶大帽子——儿子早年承蒙慈父您的训导,教给我知识和技能,后随您举起义旗,平定京师,接着消灭了其它各股势力,您将家国重担交给儿子我,靠老天保佑,天时,物阜年丰,胡人蛮夷如今都乖乖向我大唐俯首称臣,这一切,哪里是儿子我的功劳,全来自于您老的神机妙算啊!网络配图还是在这一年,政权在手,天下太平,老爷子基本成了公众视线外的人物,李世民决定在长安宫城外东北处,给乖老汉专门建个更清静安逸的地方——,公开的说法是作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
可惜李渊没这福气,工程开工第二年他就走人了——一命归天,大明宫因此也就施工暂缓。
直到李渊的时,才又恢复续建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