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铜镜使用史发生过哪些趣事?

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代,镜指的就是铜镜,漫长的铜镜在历史上发生了哪些趣事
【千问解读】
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代,镜指的就是铜镜,漫长的铜镜在历史上发生了哪些趣事?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是,陈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叫,他将自己的妹妹乐昌公主嫁给了太子舍人徐德言。
那时已在北方崛起,孱弱的陈朝,徐德言知道在即将到来的动荡中,他难与妻子长相厮守,遂将一块铜镜破为两半,倘若情缘未断,还能再见一面,当以此为信物。
陈朝灭亡,乐昌公主入隋朝名将之家,徐德言颠沛流离、饱尝艰辛。
在约定的时间约定的地点,徐德言发现有位老人高价售卖半个镜子,与自己怀揣的半个镜子刚好能拼成一个完整的镜子。
他请老人带一首诗给乐昌公主:“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读到后,悲泣不已,杨素得知事情原委,让徐德言夫妇团聚。
这就是“破镜重圆”的故事。
中国古代铜镜以圆镜最多。
圆镜没有棱角,不会弄伤照镜人,圆镜也寓意团团圆圆,家庭美满。
圆镜之外,自然也有方镜、葵花镜等。
历史上有一面方镜相当有名。
传说率先进入都城咸阳后,在宫中发现了许多收藏的珍奇异宝,其中有一面很大的方镜,能够照出人的,还能鉴别人心的正邪,秦始皇常用此镜来照人,以判断是好人还是坏人。
这面秦镜在古人的笔记小说中被说得神乎其神,并产生了“秦镜高悬”这个,后来又演变成“明镜高悬”。
古代公堂之上,常见一块牌匾,上面写的便是“明镜高悬”。
为官者当如明镜,判断是非曲直,使奸邪受到惩罚,使良善得到保护。
明镜也会蒙尘,这就需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为官者也要持续砥砺品性。
镜子为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提供了一个参照物。
战国时期,相国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
邹忌高八尺有余,说得上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他问妻子自己与相比谁更美,妻子回答当然是自己的丈夫美。
邹忌不自信,接连问了另外两个人,得到的答案都是邹忌更美。
第二天,徐公来访,邹忌自以为不如徐公美,待送走客人,对镜自视,更加确认了自己的判断。
邹忌想到,别人认为他更美,或是偏爱于他,或是畏惧于他,或是有求于他。
一面镜子,照出了真实,也照出了偏见。
失去了这面镜子,便难以发现真实,而迷失在偏见中。
许多具有参照功能的事物,都可以用镜子来比喻。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可以明得失”,唐太宗以谏臣魏徵为镜,从而知道自己为政之得失,魏徵逝世,唐太宗恸哭,因为他失去了一面可以匡正自己的镜子。
四百多年后,中国诞生了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这部书因“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得名。
以史为鉴是中国历史书写经久不衰的传统,《资治通鉴》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之作。
早在三千年前,有言:“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要以和的兴衰成败作为的参照。
监、鉴的本意都是镜子。
以古为镜、以史为鉴,并非追求像秦镜一样直接给出某个问题的具体答案,而是在参照这一认知活动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历史智慧。
正是在这个维度上,中国人认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弟之乱是如何爆发的?耶律阿保机是如何平定叛乱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前因: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 公元907年,契丹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受推举成为契丹可汗。
后果: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大契丹国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在漠北兴建国都,建立大契丹国。
过程始末 一、耶律阿保机平息诸弟之乱 公元913年,耶律阿保机平息诸弟之乱,消除了皇族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坐稳了契丹可汗的位子。
907年,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被推举为契丹可汗。
这次推举非常顺利,因为迭剌部在契丹诸部中实力最强,而且阿保机已经担任了多年的大迭烈府夷离堇,也就是掌管军队的大官。
此外,阿保机率领契丹各部,连续征服了奚族、东北女直等部落,又和的晋王在云州会盟,功劳大,声望高,所以他差不多就是汗位的唯一候选人。
不过,阿保机坐在可汗宝座上的屁股,并没有受推举时那么稳。
二、首领要经过推选产生 契丹存在一种世选制度,就是说首领要经过推选产生,没有明确的继承顺序。
阿保机有四个弟弟,他们作为迭剌部贵族男性,同样有成为可汗的资格。
看着大哥风光无限,阿保机的这几个弟弟心里难免有想法。
911年,阿保机的弟弟们密谋造反,却因为被告发而失败。
史书没有记载事情的详细经过,只是说阿保机没有惩罚几个弟弟,而是带着他们登山祭祀,让他们发誓不再谋反。
作为安抚,阿保机让二弟剌葛接替自己,做了迭剌部首领。
阿保机的处理非常大度,丝毫没有宫廷斗争常见的残酷狠毒。
可惜他的弟弟们仍不甘心。
第二年,剌葛再次带着弟弟谋反,阿保机反应迅速,带兵拦住了叛军。
几个弟弟眼看占不到便宜,派人面见阿保机谢罪,阿保机嘱咐剌葛等人好好反省,又放过了他们。
估计在弟弟们看来,阿保机的宽容是因为软弱,或者根本就是,想收买人心。
过了一年,一场更大规模的反叛爆发了。
三、剌葛带领本部人马,准备自立为可汗 阿保机的三弟迭剌、五弟安端率先起事,带了一千多面见阿保机,请求封迭剌为王。
这其实就是逼宫,阿保机非常生气,下令扣押迭剌和安端。
不久,剌葛带领本部人马,准备自立为可汗。
偷偷派人报信,告诉剌葛赶紧逃跑。
这时,阿保机平叛的大军已经到了,击溃了剌葛的军队。
剌葛没做成可汗,干脆派人烧了阿保机的行宫。
阿保机的妻子急忙救援,但是仅仅保住了象征可汗权力的天子旗鼓。
契丹北宰相迪辇奉命追击逃亡的剌葛,最终在榆河岸边抓住了剌葛和阿保机的族叔辖底。
这时,叛乱的真相才水落石出:阿保机的弟弟们是受辖底挑唆。
阿保机质问辖底,我继位时,还想把汗位让给叔叔,你推辞了。
现在为什么又怂恿我的弟弟谋反? 辖底回答说,我当时不知道可汗有那么尊贵,看见陛下仪仗威严,和常人不同,才有了觊觎之心。
我盘算着陛下英明神武,不容易直接取代,几个皇弟懦弱,帮他们称汗,我才有机会掌权。
阿保机转过头来,对几个弟弟说,你们几个听的就是这种人的话啊! 阿保机下令勒死辖底,但是再次赦免了几个弟弟。
然后用青牛白马祭祀祖先,宣布平息了这场叛乱。
四、诸弟和叔叔叛乱 诸弟和叔叔叛乱,连太后都向着剌葛,证明在耶律氏皇族眼中,阿保机作为可汗并不是不可替代的。
耶律氏其实已经把契丹汗位当作自己家的私有物了,所以开始谋求个人的利益,而不是维护大家族的和谐。
阿保机也是这样。
他可能是不忍心手足相残,也可能就是故意纵容弟弟们谋反,利用他们找出潜藏的反对势力。
总之,阿保机铲除了皇族内的威胁,保证汗位可以在自己的子孙内传承。
这次叛乱也暴露了契丹的虚弱。
原本阿保机就是靠军功上位,所以称汗之后仍在对外扩张,国力消耗巨大。
平叛军队没有补给,只能杀马、采野菜来填饱肚子。
契丹原本是马背民族,这时已经有很多人只能徒步,连游牧都做不到了。
于是,阿保机改变战略,命令各部专心放牧,减免赋税,不再轻易发动战争。
随着契丹国力恢复,阿保机正式称帝的条件也慢慢成熟了。
916年,阿保机效仿中原,上尊号为“大圣大明天皇帝”。
同时在漠北修建都城,建立了“大契丹国”,也就是辽国的前身。
结论: 平息诸弟之乱,标志着耶律阿保机铲除了家族内部的分裂因素,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为建立世袭君主政权做好了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按照三国武将的实力排行 三姓家奴吕布是不是三国最厉害的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