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日本人究竟有多矮?153厘米就是巨人身高

这和日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岛国的环境加上所生长的作物,注定了他们的身高要比其他地方的人矮半截,那么日本人到底有多矮呢?网络配图
【千问解读】
这和日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岛国的环境加上所生长的作物,注定了他们的身高要比其他地方的人矮半截,那么日本人到底有多矮呢?网络配图 以下为日本历史书上的一些名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身高吧! 德川五代将军德川纲吉是小儿症患者,他的身高只有124厘米。
日本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武田信玄身高只有153厘米。
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的武将、战国大名,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身高只有159厘米。
之子丰臣秀赖身高豊臣秀頼は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据说他的身高是最高的,约有197厘米。
网络配图 活跃于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织田信长身高170厘米。
战国时期,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为157厘米。
从江户时代开始,日本人的身高逐年增长。
虽然,在江户时期幕府和将军的身高跟现代人比起来不是很高,但在当时,也是平民眼里的巨人吧!可见,日本人平民身高会更矮! 日本人平常的食物中,多是海鲜和稻米,加上平时的生活习惯,共同导致了他们的身高变得特别矮。
在之后,日本政府为了提高人们的品均身高,向人们推广喝牛奶的好处。
网络配图 现在的日本人已经没有当时那么矮了,这其中牛奶占了一大半的功劳,可以说牛奶拯救了一个民族。
不过日本曾经的矮历史,成为了他们永远的笑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狸猫换太子是真实事件吗?宋仁宗生母究竟是哪位
传说中的包公最辉煌的功绩是审出了发生在宫中的一件大案——狸猫换太子案,替找回了自己的亲生母亲。
仁宗,真宗子。
大中祥符八年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为太子。
乾兴元年(1022)即位,由刘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太后死,始亲政。
仁宗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仁宗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阴影之下,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温厚,其武功谋略不及太祖、太宗,在与西朝的长期对峙中表现平平,宋王朝,军事上处于弱势地位。
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时期名臣辈出。
总体而言,仁宗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其中也不乏的情怀。
网络配图 关于赵祯的身世,有一种至今流传的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清末成书的小说称、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工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
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
后来,,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
在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自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演绎,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
尽管历朝历代增加、删改了不少或虚假或真实的内容,而且,戏曲和小说中情节也不尽相同。
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事实也大体如此。
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
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
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
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
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
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
这一传说从侧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态,也是真宗无奈之余求助神灵降子的真实写照。
虽然不尽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后来的确产下一个男婴。
真宗中年得子,自然。
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
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网络配图 乾兴元年,13岁的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
后人或许是出于男权意识,或许是基于正统观念,将刘后比作的,而对她当政非议甚多。
加上宋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确有一个能干的弟弟泾王赵元俨,便出现了许多传闻,说刘后在真宗临终时,以不正当手段排斥赵元俨,从而攫取了最高权力。
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称,在真宗病逝前最后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问疾的诸大臣。
后有人臆测,当时真宗是想让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
但刘后于事后派人对大臣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
元俨闻听此事后,发现自己已成为刘后当权的障碍。
为了避免遭到刘后的残酷政治打击,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后去世,仁宗亲政。
然而,传闻毕竟不是事实。
据可靠资料记载,真宗病危时,惟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
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了大臣们,宰相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
更何况有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
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
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
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点头微笑,表示满意。
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
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
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李顺容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这大概与刘太后有直接关系,毕竟她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
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仁宗身世秘密的。
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
至于是谁最早告诉仁宗实情的,现在已很难弄清楚,凡是那些与刘太后不和的人均有可能向仁宗说明真相,但可能性最大的当是“八千岁”皇叔赵元俨和杨太妃。
赵元俨自真宗死后,过了10余年的隐居生活,闭门谢客,不理朝政,在仁宗亲政之际,赵元俨突然复出,告以真相,应该是情理之中。
杨太妃自仁宗幼年时期便一直照料其饮食起居,仁宗对她也极有感情,在宫中称刘后为大娘娘,呼杨太妃则为小娘娘,杨太妃在那样的政治环境中说出实情也是极有可能的。
无论如何,仁宗了解了自己的身世。
网络配图 蒙受了20年的欺骗,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当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
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
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
”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古时候瘟疫大多数都与军队行动有密切关系?
瘟疫是古代的严重威胁,更要命的是还可能与战争同时遭遇。
从古代历载,许多瘟疫与战争有关。
如时期的206年到265年之间,共有62年的瘟疫记载,平均7.6年就有一次疫病的大流行。
因此感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显然这是瘟疫与战争叠加的恶果。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65年,平均下来4.9年就有一次流行。
其中的较大的疫情有25年,这其中大多与军事行动有密切关系。
战乱一直延续隋唐五代时期,共有58次瘟疫流行,平均6.5年发生一次,较大规模的疫情有13次,与战乱有关的11次。
历史的线性发展一直到依旧还存在这种现象或者是某种规律。
元朝时期还发生38次疫情,其中大面积疫情有12年,与战争有关的是5次,平均2.3年一次,这其中就包括安徽凤阳的全家因此丧命的局部典型情况。
时期疫情发生156年,平均1.77年流行一次,其中较大规模的是90次,与战争有关的是4次。
这是中国古代瘟疫与战争的总体情况,放眼世界战争来看,瘟疫几乎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果。
公元11到13世纪,罗马教皇组织,由于天花流行,导致全军几乎覆灭。
公元1244年,穆斯林占领了耶路撒冷,路易十一率领两支十字军东征,后来路易十一患病去世 由此这支队伍也宣告解散。
第二次东征,多利勒伊之战,十字军粮草断绝,可怕的是随之又发生瘟疫,属于被瘟疫和战争双面夹击的典型案例。
从这些局部的外国瘟疫与战争来看,二者的发生具有某种偶然性和必然性,是蕴含着某种密切联系的。
抛开这种“国际大视野”来看,从古代以来,瘟疫就对战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古代,医疗技术的十分低下的情况,加之征战的环境十分恶劣,因此给瘟疫产生了创造了流行的许多条件。
从的一些战争和瘟疫来看比较具有代表性。
如“乙巳,以汉王谅师遇疾疫而旋,死者十八九”。
对此,《》给予了相关的佐证,就是在征伐期间,大量的水路军队数十万直插高丽,然而最终却因为传染病造成巨大伤亡,由此导致全局失利。
因此战争与瘟疫的发生往往改变了局势的走向,有学者将他归为三个方面的影响。
如瘟疫加速战争的速度,改变战争的结局和瘟疫被卷入战争,成为战争的武器。
先看瘟疫加速战争的进程,如公元422年,北魏军队大举进犯南朝,随机将金陵包围。
刘宋方面自然进行殊死抵抗,由此双方互相厮杀一度战况呈现焦灼状态。
北魏军队由于伤亡惨重,暴露在野外,缺少卫生防护,由此不久,军队中出现了瘟疫,每天都要死亡十之二三,不得已,最终不得不做出撤军的决定。
因此,正是这场瘟疫解救看南朝。
瘟疫改变战争结局 比如著名的三国战争,曹操在被打败,虽然有着诸多原因,但是瘟疫却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正是这场瘟疫直接削弱了曹操军队的战斗力。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以此可见,正是瘟疫最终改变了战局,确立了三国的鼎足之势。
其实这是彼时战争的常态,瘟疫经常如同并不太意外的伏笔突兀的参与进来,最终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瘟疫被卷入战争,成为战争武器。
将瘟疫故意引进战争之中,古已有之。
1346年西征的蒙古军队围攻黑海港口,因为部队感染上鼠疫,由此迅速瓦解。
詹尼伯格在非常绝望的情形下做出一起毁灭的决定,将患有鼠疫的尸体用巨大的石弩发射到城中,使得城内也感染鼠疫,因此这便是后来的闻之色变的黑死病的巨大毁灭的能力。
对于这种“生物战”,其实早在公元600年,雅典人早已经将此用于战争。
把有毒的黑芦荟投入敌军饮用的河流之中,结果导致对方感染瘟疫,丧失战斗力,然后雅典人趁机取胜。
无独有偶,我国名将在横扫匈奴之际,曾利用感染过的瘟疫牲畜作为战争的武器。
匈奴故意将有病的战马送给汉军,然后导致瘟疫蔓延。
在后期,由于霍去病的军队几乎将匈奴荡平,他,他们就用感染病毒的牛羊尸体扔进汉军取水的水源里,由此导致汉军和霍去病感染病毒而死,这也是霍去病长途奔袭不带任何辎重的致命弱点。
而这些牛羊携带的病毒无疑堪称当时的“生物战争”。
由此,当战争与病毒相遇,局面更加复杂,结果更加残酷甚至。
在茫茫的历史的进程中,这些微小的病毒往往牵动着历史大局的走向,甚至彻底改写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