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刘禅被后人误解千年 是仁德之君吗?

“扶不起的阿斗”、“”等典故,对蜀后主刘禅作了无情嘲弄。
不过,在提交15日举行的纪念
【千问解读】
“扶不起的阿斗”、“”等典故,对蜀后主刘禅作了无情嘲弄。
不过,在提交15日举行的纪念入蜀180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中,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三国文化专家罗开玉和谢辉所著《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认为,从帝业上看,刘禅不失为中常之君;从帝品上看,刘禅是中国历史上肚量大的、节俭的、真正爱民、宁愿自己蒙怨,又确被后人误解千年的仁德之君。
《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作者认为,刘禅为帝41年,大体可分三阶段:诸葛亮时期(223-234年),刘禅“以父事之”;、执政时期,时期(234-253年);帝权失控期(253-263年)。
作者认为,诸葛亮对刘禅评价较高,如赞其“知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而在诸葛亮时期,刘禅对诸葛亮“以父事之”,始终如一,凡事谦让,表现出大气的特点。
刘禅对诸葛亮大小权独揽的代政方式,虽有不满,但以大局为重,始终克制。
在无为而治时期,从蒋琬执政开始,刘禅便基本掌握了帝权,实际上控制着蜀汉,这主要表现在刘禅实际上掌握着最高大臣的任命权。
费祎死后,执政,蜀汉进入最后十年的急剧衰亡阶段,日趋没落。
蜀汉猝亡之时,国势并没耗尽,本还可能苟延,但这种可能之所以没成为现实,作者认为主要与后主帝权失控和他的仁德有关。
后主帝权失控表现在不能很好地控制姜维,而多以失败告终,极大耗损国力;帝权失控还表现在宦官干政上,黄皓的无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蜀汉的猝亡。
关于后主的评价,历史上主要有可次齐桓、中常之君、昏弱之君三种。
《》作者陈寿持中常之君的观点,评论“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而持刘禅是昏弱之君看法的,则占了绝大多数。
《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认为,对刘禅的评价是一个综合课题,不可一概而论。
从帝业来看,北伐都是刘禅为帝之后的事,不能说与刘禅完全无关。
刘禅营造了一个安定的大后方,本身就是巨大贡献。
在蒋琬、费祎时期,刘禅无为而治,维持了国家正常发展。
故帝业上不能完全否认刘禅,应该说其不失为中常之君。
至于帝品,综观其为帝四十多年的生涯,肚量大为其显著特征。
期间主要首辅换了一批又一批,与同期魏吴相比,最大特征是完全避免了朝廷要员之间的内部倾轧,执政班子相当平稳。
刘禅能够大胆用人,无为而治,唯一的问题是晚节不保,放纵了宦官黄皓。
在生活作风方面,刘禅应属简朴型君王。
同时,他也是一个爱民的君王,除了善待土著、不之外,更表现在面临江山社稷和百危之间二者只能选一的难题时,他选择了百姓的安危,听从谯周之劝说,在前线尚未败亡之时决定降魏。
蜀汉是否该降,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有史家认为,刘禅选择不战而降,主要是从减少当地战祸角度着眼。
这与当年刘备在败走长坂时的选择异曲同工。
真正爱民的刘禅损害了自己的名誉而让人民多得实惠。
正因如此,成都人民是怀念刘禅的,如成都武侯祠在北宋庆历之前,一直有刘禅的专祠。
庆历年间蒋堂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下令拆毁刘禅祠,曾引起蜀人的普遍不满。
对刘禅亡国后“乐不思蜀”的丢人表演,《新论》的作者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
这一表演与刘备“”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究竟是哪位“偷了”秦始皇嬴政陵兵马俑的兵器?
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
展现在人们眼中的兵马佣更是威风凛凛,这些守卫在秦陵的士兵为何赤手空拳,工作人员对此也是十分费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兵马俑一号坑先后出土了2000多件陶俑,步兵、战车等,形成了一个威武的军阵。
但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威武的士兵全都赤手空拳,那么他们的武器到哪儿去了呢? 仔细观察陈列在兵马俑一号坑中的两千多个秦俑会发现,他们手型主要呈两种姿态:一种是半握拳式,另外一种则是手臂下垂,呈钩状。
秦陵博物院 研究员 许卫红:每一个俑手里面都拿有武器,一个俑配备的武器不仅仅是一类,比如说左手和右手,手型有区别。
在左位经常出现铜剑的部件,比如剑鞘上的附件,在它的右手位,尤其是右手位的右角这个位置,经常出现铜镦和长兵器把和铜矛这一类东西。
在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兵俑手里仍然紧紧握着的长兵器。
这件武器被埋藏在隔墙当中,因此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这件兵器的出土印证了兵俑手中应该持有兵器的推测。
那么,军阵中其它的武器到哪儿去了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研究员 许卫红:大量的武器遗失跟被盗扰有关系,我们明确发现了一处长兵器的把,已经脱离了原位大概十多公分,就是有人原来拔过它,后来没有拔动,就和原来的位置差了十几公分。
/我们这次发现了一个盗洞,从这些分析,不排除大量的破坏是人为有意造成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人破坏了兵马俑,又为什么拿走武器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研究员 许卫红:在秦末,与农民战争有关,不能说是本人,但跟他是有关系的。
再一个兵器历来被认为是国之重器,这些金属兵器是最重要的。
因为这些兵俑手持的都是可以用于实战的兵器,而金属当时属于一种贵重而稀缺的资源,因此考古人员推断,当年盗掘兵马俑的人,在破坏了兵马俑后,把大部分兵器都拿走了。
只剩下了一些青铜箭头和少量青铜剑以及部分铁质兵器,而兵器中的木质部分,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后,早已经腐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2009年开始,秦陵兵马俑1号坑展开了第三次考古发掘。
昨天,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首次对外公布了这次发掘成果。
目前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出土小件器物,包括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310多件(组),发现一批新的色彩艳丽的彩绘陶俑。
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考古队领队 申茂盛:这次我们发掘,将表层土揭露之后,发现了大量彩绘,而且颜色之鲜艳,确实出乎我们的想象。
考古人员首次发现了防御性兵器——藤制的漆盾,虽然已经腐朽,但完整的痕迹和彩色的纹饰得以保留,另外还有两件鼓面清楚的彩绘战鼓和完整的弩弓痕迹。
推断:焚毁兵马俑的人是项羽? 在第三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在一号坑内发现了疑似的盗洞,这为曾经有人进入兵马俑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现场还发现了大量的木条、麻绳等物件焚烧过后留下的炭迹,这证明焚烧时间距离秦俑坑建成并不是太久,因为如果时间长,麻绳、木条等都会化为灰烬,难以成炭。
根据诸多线索,有“秦俑之父”美称的袁仲一大胆推断:焚毁兵马俑的人是项羽。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陵博物院前任院长袁仲一:这样看起来,只有在秦汉之际,有大规模的社会变动的时候,项羽烧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些,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这个问题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
秦始皇陵规模太大,也许这些兵器还没来得及造好,楚人就来了。
不过历史趣闻的小编更希望的是这些兵器还藏在某个角落,等待人们去发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姓家奴吕布、关羽本来都死于一个字:“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