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是如何死的?真的是被赵高杀死的吗?

【千问解读】
解析什么是九星连珠?九星连珠真的会穿越?
九大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转,它们的轨道大小不同,运行的速度和周期也不一样,通常它们散布在太阳系的不同区域中。
但经过一定的时期,九颗行星会同时运行到太阳的一侧,汇聚在一个角度不大的扇形区域中,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联珠”。
一般来说,行星的数目越多,会聚在一起或排成一线的机会也越少。
按这个“定义”,就算把行星的运动在画面上表示出来,就得一直关注行星的运动并找到“行星连珠”的这个时刻,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更不用说对于“行星连珠”在视觉上因人而异。
科学家们根据下列四个前提来确定“行星连珠”: 首先,行星的位置取为在黄道面上的投影位置;其次,在黄道面上,把行星聚集在太阳与地球连线的附近,视为“行星连珠”,不考虑不包括太阳的“行星连珠”;第三,把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连线与太阳与地球的连线构成的夹角(θ),作为“行星连珠”的量化“指标”。
这个夹角取小于90度的锐角;第四,求出同一时刻各行星的θ角,取其构成的最大夹角,把θ角的最大值变为最小值的时刻视为“行星连珠”。
这里,考虑的行星数目从6个到9个,并研究所有太阳系行星的组合。
地球必须包括在内。
九星连珠 科学家根据计算结果,选出了近300年间(1850——2150年)7个以上行星的“行星连珠”,θ角的最大值,把角度小于13度的列入“行星连珠”,这种天象共有17次,距现在最近的一次“行星连珠”发生在2000年5月20日零时,θ角12.6度。
此时,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冥王星,这七大行星排列在12.6度的范围内。
上一次“七星连珠”发生在1965年3月6日9时,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星、冥王星排列在9.3度的范围内。
2149年12月6日4时发生的将是九星连珠,其余16次都是“七星连珠”。
2000年5月20日这样的“行星连珠”为30年一遇,就人的一生来说是少见的,但从时间的大尺度来看是频繁发生的,并不罕见。
历录:在公元前3001年到公元3000年,这6000年间情况如何呢?科学家告诉我们,θ角在5度以下的“六星连珠”发生49次,“七星连珠”3次,“八星连珠”以上的情况没有或不会发生。
如果把θ角扩大到10度,“六星连珠”有709次,“七星连珠”有52次,“八星连珠”有3次。
要认定发生“九星连珠”的话,得把θ角扩大到15度,即使这样,“九星连珠”在6000年间也只发生一次,这就是1149年12月10日发生的“九星连珠”,θ角是14.8度。
行星聚合在夜空特定范围。
九星连珠原理 简而言之,其他行星来到地球与太阳连线附近时,将会发生“行星连珠”的现象。
不过,这是在一个扇形的范围内发生的“行星连珠”,所以远离地球的其他行星距直线l也相当遥远。
确定上述条件的理由是,在这个扇形范围内的行星作用于地球的引力方向大致相同。
九星连珠 也有人把行星与太阳与地球连线的距离作为量化的“指标”,在这种思路中,只是根据行星是否构成直线直观地判断。
不过,在考虑其他行星给予地球的引力影响方面,采用θ角来判断更合情理。
根据上述前提制成电子计算机程序,就可以相当方便地检索出“行星连珠”,在公元前3001年到公元3000年,每0.1天(约两个半小时)出现的行星排列,θ角的最大值,取出所有30度以下的情况。
电子计算机根据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公布的“DE404”这一高精度行星历,计算出行星的位置。
九星连珠会发生什么 九星连珠发生时,地球上不会发生什么特别的事件。
不仅对地球,对其他行星和小行星、彗星等也一样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当然,来自行星的引力会作用于各种天体上,无论行星的相互位置怎样排列,都不会带来什么可以察觉的变异。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九星连珠并不是那么容易发生和发现的,而且即使发生了九星连珠也不会出现穿越的现象,一切也只是我们幻想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也有“普通话”:古时候普通话是什么呢?
区别于现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中国古代也有着独特的标准音。
官话是最早的“普通话”么?网络配图汉语方言纷繁复杂,自古已然。
慎在《说文解字》里就说过:“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根据西汉所著《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的记载,汉初的方言大致已有十来种。
方言太多,还差别很大,于是人们需要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大多数人可以交流的语言。
这就出现了所谓的“通语”,即通用的语言。
扬雄的《方言》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并与方言对应。
不过,这种通用的语言实际比“通语”这个概念要早得多,各个历史时期通语的具体称谓也不一样。
夏商周时期的通语叫什么指什么,现在已不可考。
先秦时期的通语叫“雅言”,《论语·述而第七》里说:“子所雅言,《诗》、《书》、《礼》,皆雅言也。
”不过,这里所说的雅言,更多的可能是指一种书面语。
到了秦汉时期,多称“通语”,隋唐时期多称为“汉音”。
至宋元时期,则称为“正音”或“雅音”。
一直到了才叫做“官话”,并且沿用至清末。
1909年清政府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可见至少在这时候的通语已经改称“国语”了。
这个叫名一直在台湾地区保留至今,但大陆地区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就改称“普通话”。
“国语”与“普通话”实际上是异名同实。
网络配图历朝的“普通话”是什么?各个时期的通语都是以某种通行范围比较广泛的方言为基础的,这个方言流行的区域通常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
从先秦的“雅言”,秦汉的“通语”到隋唐的“汉音”,其通语都是以现今河南洛阳、陕西关中地区一带的方言为基础的。
在这之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移,因此宋元的“正音”或“雅音”改为以现今河南北部至河北、北京一带的方言为基础。
明初至明中期的“官话”是以现今南京一带的方言为基础的。
明中期以后至后来的普通话则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方言为基础。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赵元任在划分汉语方言时,把具备一定共性的方言统称之为“官话方言”,并沿用至今。
从此“官话”一词只用于指称“普通话”或“国语”的基础方言,而跟“通语”的含义分道扬镳。
古人不会说“普通话”能当“公务员”么?自通语诞生之日起,官方对使用这种“普通话”的要求就日益严格。
早在“雅言”时期说不上什么官方的约束和规范,更多的是从俗从众而已。
但到了秦汉的“通语”,隋唐的“汉音”以后就不同了,陆续出现半官方或官方性质的规范约束加之于通语。
《魏书·咸阳王禧传》中就记载了一次孝文帝就推广“普通话”征询咸阳王禧意见的对话,孝文帝说道:“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网络配图而对于故意不说正音的人,则要处以降爵黜官的惩罚。
孝文帝更是表达了对持反对意见的大臣李冲的不满,“冲言:‘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何必改旧从新。
’冲之此言,应合死罪。
”可见那个时候,在正式场合学通语,说通语已经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质。
到了“官话”,“普通话”阶段更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