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早期是如何铁腕改造自己的军队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6 点击数:
简介:早期的,看似是一方枭雄,面临的局面,却是极其严峻的。

那么他是怎么铁腕改造自己的军队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他的做法吧。

朱元璋占领南京

【千问解读】

早期的,看似是一方枭雄,面临的局面,却是极其严峻的。

那么他是怎么铁腕改造自己的军队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他的做法吧。

朱元璋占领南京后的中国,其实是四角鼎力。

北方是以中央政府自居,占有中原以及蒙古草原和西域的元王朝。

南方除了占有淮西以及南京的朱元璋外,更有占有湖北荆襄平原的“汉王朝”,以及表面向称臣,其实却占据苏南地区割据自立的枭雄。

在这四家里,朱元璋不但是力量最弱的,而且还是处境最危险的,他的地盘其实是夹在三家中间。

论军队实力,他比不上陈友谅,论经济实力,他比不上张士诚。

而且更严峻的形势是,就算打败了张士诚和陈友谅,如果想统一天下,就必须要战胜元王朝,也就是要打败当时天下自强的——蒙古骑兵。

可当时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在朱元璋之前,红巾军起义也曾一度席卷南中国,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北伐,然而当进入北方平原,与强悍的蒙古骑兵交手后,由南方农民组成的红巾军却大多败下阵来,当时的元王朝,虽然后世史家常他们的“腐败无能”“昏庸”,但军事方面,彼时担负平定农民军大任,执掌元王朝军事大权的扩敦帖木儿(名)等人,可以说是不世出的,他们麾下的元军,也一改早期腐败无能的形象,战斗力直线恢复。

凶险的局面外加强悍的对手,使朱元璋必须要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他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比如严明纪律,比如每攻克一处城池,都格外注意招降敌人中具有骑兵训练经验的将官并委以重任,甚至不惜重金,通过各种渠道在北方购买战马,然而大明军队真正摆脱“流寇”形象,实现脱胎换骨,成功升格为“国家军队”,却是以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为转折,因为那一年朱元璋遇到了一个人,并展开了一番决定大明军队命运的谈话——。

那一年,也是刘伯温第一次受朱元璋邀请,到朱元璋麾下效力,在谈话中,朱元璋面对这位早已声名在外的浙东大儒,提出了一个困惑自己已久的问题:为什么天下义军这么多,却屡起屡灭,始终难以成事。

刘伯温却给出了朱元璋一个令人震惊的回答:因为农民起义有“九恶”,所谓的九恶,就是历代农民起义都不曾避免的九条错误,一恶“不敬孔孟,亵渎圣人之道,败坏天理人伦”;二恶“攻伐无度,形同流寇”;三恶“时降时反,相互猜疑”;四恶“粮饷不能自足,临阵不知兵法”;五恶“掠人妻女财产,只知取之于民,而不知养于民”;六恶“为将者心胸狭隘”;七恶“为士者缺乏训练,作战形同群殴”;八恶“胜时聚集,败时作”;九恶“此义军与彼义军之间,相互猜疑,互相攻伐”。

史载朱元璋边听边“闻之勃然色变”。

而刘基却毫无惧色,继而总结发言:“九恶不除,虽称义军,实则草寇流贼。

” 放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番宏论,等于打了朱元璋一巴掌,但朱元璋到底是朱元璋,挨了巴掌后不但不怒,反而如获至宝,不但对刘伯温大加重用,而且依照刘伯温的九恶,开始了针对性的改革。

这“九恶”中,涉及到军队的最重要问题,朱元璋也有了自己的办法,元朝“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设大都督府,并正式确立军规二十二条,同年在南京设刑台,公斩二十二名犯事军官,从而震慑全军。

这个改革最重要的效果是,之前的明军虽然阵容庞大,但制度松散,管理疏散,可以说是草台班子,这之后的明军,却有了自上而下完备的军事制度,和条令森严的军规。

之前朱元璋抓军纪,虽然常如,但基本就是一阵风。

风声紧的时候军队纪律就好,风声松了军队纪律就坏,这以后一切有了规章制度,不管风声松紧,一切都按制度来。

军事制度立刻焕然。

这之前的明军,好像一个内力深厚,却经脉不通的习武者,虽然不断的集聚力量,但始终不能把力量爆发出来,反而经常闹得内力失调,在这以后,明军算是彻底打通了任督二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欲与日交好,却屡碰钉子

甲午海战、马关条约、南京大屠杀……中国跟日本有着说不清的恩怨情仇。

如果当初攻打日本的计划付诸实施,也许…… 中国与日本在地理上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唇齿相依的邻邦,历史上有过漫长的蜜月期,如汉唐。

也有过水火不容的时候,后者最典型的莫过于时的两征日本,其声势浩大,规模可谓空前。

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明初建国的时候,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也有过进攻日本的打算。

“倭寇”是的关键词之一,“倭患”一直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

尽管在后期有诸如、等名将的一力抗击,但是一直要到德川幕府17世纪,连续三次发布锁国令的时候,“倭寇”才真正意义上在我国东南沿海绝迹,“倭患”也才真正解决。

网络配图 早在朱元璋统治的洪武时期,倭寇就长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骚扰。

据统计,洪武年间有记载的倭寇入侵达44次之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平均每年超过两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可谓殚精竭虑,绞尽脑汁。

洪武元年,他派永嘉侯朱亮祖镇守广东,在沿海要地设置卫所,派兵防守,同时发国书给日本诸国(当时日本正处于分裂的“”时期)表达了自己希望与日本诸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一起消灭倭寇,共享太平之福的愿望。

但当时的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诠以“倭寇乃九洲海贼所为,日本政府根本就不知道”为由予以搪塞。

洪武二年,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朱元璋又派杨栽等七人出使日本,并亲自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威胁“倭寇”。

接到信后,日本国的怀良亲王大怒,斩杀明使五人,其他的悉数扣留,朱元璋的这一次交涉毫无成果可言。

洪武三年三月,不死心的朱元璋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等再次出使日本。

赵秩经过一番惊险的周旋和唇枪舌剑后,终于软化了怀良亲王的立场。

怀良亲王派和尚祖来捎带了大量的贡马和土特产向明朝“奉表称臣”,而且还送还了七十多个被倭寇抓去的中国人。

朱元璋十分高兴,在皇宫设宴款待日本来使,并赏赐了大量的财物。

考虑到日本人普遍信仰,朱元璋还派了八个和尚护送祖来回国。

但是朱元璋对当时的日本缺乏最起码的认识,他高估了怀良亲王的影响力,怀良亲王只是一个亲王而不是国王,他的意志并不能代表整个日本国的意志,那么当时最有势力的日本国王是怎么想的呢?说来还真是凑巧,这位仁兄的想好与怀良亲王相反,他并不认为跟中国交好是一件多么急切而急需解决的事。

于是这次曾给朱元璋带来希望的交涉就这样再次搁浅。

网络配图 后来日本国也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朝贡,但因为这些多是地方实力派官员贪图大明朝的赏赐而搞的私人活动,没有正规的表文和印信,所以朱元璋都不怎么搭理。

洪武十三年,日使再次来贡,情况同前几次一样也是没有表文,但带了一封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奉丞相书,文章写得极其嚣张,朱元璋看后很不开心,便拒绝了日本的朝贡。

洪武十四年日本再次来贡,朱元璋又一次推却,并让礼部写了一封信责备日本国王和他们的那个征夷将军:“王居沧溟之中,传世久长,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环海为险,限山为固。

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

上帝将,祸有日矣。

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与王。

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嫌之源乎?”。

日本不甘示弱,也回了一封极其强硬的信,而且文采斐然:“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

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

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

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

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

地发杀机,龙蛇走陆。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

汤、武施仁,八方奉贡……”网络配图 朱元璋看了这封表文大怒,史载“帝得表愠甚”,但考虑到元朝两次出征日本损兵折将的前车之鉴,朱元璋忍住了这一口恶气。

虽然如虎将者也曾建议朱元璋征日本以雪前恨,但朱元璋在深思熟虑之后还是没有率领大明朝的舟师东渡。

不过这一件事后,朱元璋改变了以往企图交好日本的策略,而改为在内部积极设防,在沿海各地加强防守和卫所建设等,尽量减少倭寇造成的损失。

最后他以日本支持造反为由,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果断地断绝了跟日本的往来。

把日本列为“不庭之国”,永远不准日本来中国贸易,并把这写入了传给后世子孙万世不变的《皇明祖训》中。

正是在这同一本《祖训》中,日本还被列入了永不攻打的十五国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信早期非常穷困,他的军队才能都是如何来的?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加入收藏
               

明太祖朱元璋早期是如何铁腕改造自己的军队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