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和演义中完全不同

【千问解读】
第一种:演义死法 《三国演义》是这样描述的,吕蒙使用奸计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接着俘获并斩首父子。
之后关羽的冤魂前来索命,直接吓死了吕蒙。
《三国演义》之所以如此魔幻地设计吕蒙的死法,最根本原因还是作者罗贯中“尊刘贬曹”的正统思想作祟。
而吕蒙确实是在关羽死后不久过世的,之后便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这里设计成被吓死对之后的历史不影响,所以这个逻辑在某种程度上是行得通的,符合文学创作规律。
不过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吕蒙是武将,参加过大小战役无数,屡次冲锋陷阵,怎么会怕一个死人呢? 所以罗贯中为了解释得通,做了两方面努力:其一是神化关羽,使其成为绝对的正面人物;其二是丑化吕蒙,将其塑造成奸邪小人的形象,二者一同作用,关羽就有了必须报仇“杀死”吕蒙理由,所以冤魂索命很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
而且不管是演义还是正史,孙权对于关羽的死都有所忌惮,知道蜀汉会复仇,所以一直在努力淡化影响,比如将关羽头颅送到那里,派人去蜀汉阵营求和等等。
所以演义里面孙权对吕蒙的死讯表现得相对较为低调,同样地被吕蒙提携过的陆逊也应该是低调的。
所以按照演义的说法,不管孙权还是陆逊,都会低调处理吕蒙的死讯,不会大张旗鼓。
第二种:电视剧死法 毕竟演义冤魂索命太过魔幻,电视剧为了过审便努力改编使其符合现实逻辑,所以才有了这一版被吕蒙因功高震主被孙权给害死了,过世的时候还不忘让吕蒙的继任者陆逊去看望他。
毕竟死后,吕蒙继任,应该就是当时最有权势的人了。
而吕蒙袭取三郡之后,使得东吴得以全据长江,且获得荆州的人口与经济,实力大增,这等功劳自然能达到“功高震主”的程度,所以孙权忌惮吕蒙有一定合理性。
而且对于孙权而言,他的战略意图其实是既想占据荆州,又想稳住蜀汉继续跟自己合作。
接下来如何稳住蜀汉呢?恐怕就是抛弃因功高震主受到忌惮的吕蒙,去讨好——故而电视剧的改变逻辑上是行得通的。
另外还有一个潜在的因素就是吕蒙的出身,他是南渡的汝南郡(徐州一带)人,跟东吴本地豪强之间可能也存在利益冲突,孙权逼死吕蒙,其实也有讨好本地豪强的意思。
至于孙权叫陆逊去看吕蒙,背后也有一点“”的味道。
这么做的道理,可以联系到陆逊晚年受到孙权忌惮被赐死的遭遇。
这说明孙权对陆逊并没有对那种程度的信任,提早告诫陆逊,表露出这种不信任,其实也挺符合历史的。
故而陆逊对吕蒙之死,应该是保持敬畏之心。
不过要是看了正史的死法,你会觉得演义跟电视剧死法简直不要太离谱。
第三种:正史死法 《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吕蒙因病去世,很明确地说明不是被关羽吓死的,也不是被孙权逼死的。
吕蒙准备袭取三郡的时候,就称病了,可能是真的带病的。
而且吕蒙死的时候年仅42岁,属于英年早逝类似,说明所得的疾病可能是当时的。
吕蒙虽然是南渡的汝南郡人,但史书中没有任何关于他跟东吴的地方豪强的矛盾的记载,也没有任何跟孙权矛盾冲突的文字。
相反孙权跟吕蒙一直都是很典型的明君忠臣的组合,属于君臣一心的模范榜样。
吕蒙最开始是依附姐夫邓当投靠的,很早就加入了东吴势力,资历其实是非常深的。
之后孙策遇刺,传位于孙权,吕蒙便开始得到孙权重用,跟随孙权南征北战,屡建战功。
在逍遥津之战中,吕蒙还曾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孙权逃命,对孙权有救命之恩。
吕蒙之所以能位列七十二名将,主要原因是他善于攻心,尤其是安抚敌对势力的人心。
这在军事上被后世很多军事家所研究称颂,是对他的军事才能的肯定。
也正因为吕蒙忠心且能力突出,才得以在鲁肃病逝后接任大都督之位,这也是孙权对其最大的肯定。
所以吕蒙得病之后,孙权非常担心,想尽一切办法为其治病,甚至将其接到宫中方便医治并且自己可以经常来看望他。
但为了不影响吕蒙休息,孙权还曾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偷偷观察吕蒙。
史书中孙权对吕蒙极尽爱护,比曹操对、刘备对还要夸张。
这一对领导与下属,是很多人羡慕不来的。
吕蒙不仅饱受孙权恩宠,他的个人作风也很值得称颂。
他临死前嘱咐家人,丧事一切从简,并且叫他们将之前孙权赏赐的财物全部散发给百姓——可以说吕蒙的形象正面得不能再正面了,所谓的“奸邪小人”之说根本站不住脚。
至于吕蒙用了特殊手段袭取三郡,受到后人反感,根本原因还是后人对关羽乃至蜀汉的喜好,这当中很大一部分是《三国演义》影响所致。
试想一下,大家各为其主,本来就无可厚非,用点计策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所以我认为正史中吕蒙的死法才最合理,孙权跟吕蒙的关系好的不得了,始终如一。
如果孙权派陆逊去看望吕蒙,陆逊也一定是很感激这位曾经提携过自己的上司,说不定还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哪个情报机构最厉害?最牛的还是东厂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比较明朝的哪个情报机构最厉害。
提到、西厂、,你会想到什么?是一手遮天的?或者再具体一点,是《新龙门客栈》中的东厂大太监曹少钦(饰)?《锦衣卫》中指挥使青龙(甄子丹饰),还是《龙门飞甲》中武功高强的雨化田(饰)?网络配图 想到这就没错,他们就是东厂、西厂、锦衣卫的代表。
东厂、西厂、锦衣卫是大明朝著名的三大特务机构,权力巨大,飞扬跋扈,动辄抓人。
那么问题来了,这三家机构到底哪家强? 要分出强弱,就得有比较。
东厂、西厂、锦衣卫可不像新时代的蓝翔一直打广告,还有代言人!咱们这个比较,只能从史料上找了。
锦衣卫,产生最早,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设立的“拱卫司”,主要负责仪仗和侍卫,这就像现在的中南海保镖和仪仗队。
首领是锦衣卫指挥使,正三品,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锦衣卫人数众多,一般的卫只统辖5个所,定额5600人,而锦衣卫却辖有17个所,在籍人数一度超过6万。
并且,除17个所之外,锦衣卫还辖有一个经历司和南北两个镇抚司。
南镇抚司掌管本卫的刑法事务,兼理军匠;北镇抚司专掌诏狱,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任何有可能威胁皇权的官吏军民都在他们的侦缉和惩治范围之内,权势极大,地位很特殊。
网络配图 东厂,设立,全称为东缉事厂,简称东厂。
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
实际上,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设立之初就有监视锦衣卫的意图。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
司礼监秉笔太监有多厉害?要知道,在明中后期,秉笔太监是代为“批红”的。
即各部公文奏议交司礼监分类后,拣选其要呈送皇帝。
皇帝或亲批,或由秉笔口述大要而皇帝口决,秉笔代为“批红”,发还内阁与各部依据批红撰写正式诏书执行。
这一点,司礼监秉笔太监要比身为锦衣卫首领的武将的权力大得多!东厂的首领较为有名的是王振、、、。
尤其是魏忠贤,号称“”,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西厂,设立,全称 西缉事厂 ,简称西厂。
西厂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但西厂是个短命机构,只存在10年,有两任提督,分别是和刘瑾。
网络配图 所以,综合开看,最牛的还是东厂,锦衣卫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奏,东厂可口头直达;锦衣卫拷问重犯,东厂要派人听审。
以至于到了明后期,东厂都有了自己的监狱,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要下跪叩头。
锦衣卫在整个明朝一直存在,人数众多,势力庞大,况且首领为武将,掌握一定兵权,地位当在西厂之上。
西厂虽曾权势遮天,可毕竟就存在那几年,随后即被取消,自然比不上东厂、锦衣卫。
整个明朝,厂、卫虽也有过积极作用,可毕竟劣迹斑斑,所以电影中的东厂首领大都是武功高强,杀人不眨眼的魔头。
有意思的是,东厂入内即摆设大幅画像,提醒东厂缇骑办案毋枉毋纵,岂不是很讽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百日维新的真实目的竟然是为了杀死慈禧太后吗
“围园杀后”计划 变法至同年9月21日西发动政变,缉拿维新派,前后共103天,历史上称其为 “百日维新”。
政变的导火线是“礼部六堂官事件”。
当时礼部有一位官员,名叫王照,他上书建议与西太后二位“最高领导”到外国考察。
一则显示帝、后团结;二则开阔眼界。
慈禧 礼部六堂官(正副部长)不同意向上转达,并说王照,发生激烈冲突。
光绪知道后,认为礼部六堂官阻挠新政,为了“立威”,光绪决定把这六名堂官全部罢免。
其中有一位名叫怀塔布的堂官,他老婆是通天的,就把此事上告西太后。
在此之前,任用和罢免高级官吏的大权都掌握在西太后手上,光绪皇帝罢免礼部六堂官未向西太后请示,自然被视为“侵权”。
与此同时,怀塔布也到天津去找直隶总督荣禄密谋,共同阻止变法。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加剧。
维新派担心掌握军权的荣禄先动手,计划武力夺权。
他们准备利用正在天津训练新军的袁世凯,让他夺取荣禄兵权,然后带兵进京,包围,请湖南的一位好汉毕永年领100名敢死队员,冲进园中将西太后捕杀,这就是康有为的“围园杀后”之计。
过去史学界不相信此说,1985年在日本查阅档案看到了毕永年事后追写的日记,才证实了以上说法。
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向荣禄告密也确有其事,但却是在西太后动手之后。
西太后是在看了御史杨崇伊的奏折以后,才决定动手的。
杨崇伊的奏折主要指责维新派改旧法、逐老臣,而且想把日本的前首相请到中国当朝廷顾问。
这就促使西太后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抓捕康有为等维新派。
袁世凯的告密,加剧和扩大了西太后的镇压行动。
这样,维新变法不可避免地失败了。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百日维新 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
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
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
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
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其三,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
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
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
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