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谁最好色?没料到枭雄一代奸雄曹操竟排第一!

【千问解读】
隋朝官制:建立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及尚书省六部为核心的朝政机构
正如《·百官志》所说:“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
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都水等台。
……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
”隋代朝官制度的最大特点,是集以来朝官制度发展变化之大成,并使其规范化和固定化。
尚书省 尚书作为官职,始设于秦代,但仅是少府属官。
西时,开始提高尚书的权力,赋予其决策的职能。
到东时,尚书增加为六曹,并称为尚书台,成为实际上的国家政务中枢机构,“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
到两晋时期,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称为“尚书省”,正式成为总理全国政务的最高机构,结构也逐渐复杂。
但直到末年的和陈时,尚书省的下层机构与官吏配置,仍未稳定和规范,如的尚书省设置尚书五员,郎官二十一员。
而北齐尚书省设置尚书六员,但下辖二十八曹,其中的都官尚书则统辖都官、二千石、比部、水部、膳部五曹。
其设官数量不等,管辖职权和范围也不同,差异甚大。
隋代的尚书省地位很高,管理全国政务。
《隋书·百官志》说:“尚书省,事无不总”。
这句话说明了尚书省在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权力之大,地位之尊。
当然,这并不是说尚书省包揽一切。
尚书省的总官署名叫尚书都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1人,总领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开皇三年改)、度支(开皇三年改民部)、工部等六部。
六部长官是尚书,与尚书令、左右仆射合称“八座”。
吏部掌文官选授考课,绞吏部侍郎2人,主爵侍郎1人,司勋侍郎2人,考功侍郎1人。
礼部掌学校、礼乐。
统礼部。
祠部侍郎各1人,主客,膳部侍郎各2人。
兵部掌军籍舆马,统兵部,职方侍郎各2人,驾部,库部侍郎各1人。
都官掌刑政司法,都官尚书统都官侍郎2人,刑部,比部侍郎1人,司门侍郎2人。
度支掌财税出纳,度支尚书统领度支。
户部侍郎各2人,金部、仓部侍郎各1人。
工部掌工程建造,统工部。
屯田侍郎各2人,虞部、水部侍郎各1人。
六部共24曹36侍郎,分司曹务,直宿禁省。
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上一般不授人,隋代只有炀帝时的因为有翊戴之功,又平定了汉王谅,方进位尚书令。
但是炀帝对他“外表殊礼,内情甚薄”。
他有病,炀帝虽然频频遣名医赐药,“然密问医者,恒恐不死”。
所以隋代尚书省长官实际上是左右仆射(从二品)。
其中左仆射判吏部,礼部,兵部,兼掌纠弹;右仆射判都官,度支,工部,兼知财政用度。
仆射的属官有左右丞各1人,都事8人。
炀帝时把都事拨到六部去了,另增设左右司郎各一人来代替,他们就是左右司郎中的前身。
隋代尚书是一个机构完整的中枢政务部门,与前代大不相同。
“侍郎”掌一“司”之事,与后代的“侍郎”不同。
中书省 中书也为汉武帝时所设置,以宦官担任,在内廷帮助皇帝传达诏令。
曹魏时正式设立中书省,其“掌赞诏令,记会时事,典作文书”,成为独立的为皇帝起草诏令的机构。
历两晋南北朝,“国之政事,并为中书省……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
形成了中书决策,尚书执行的格局。
但南北朝后期的北齐、北周的中书省兼职太多,如修国史、管理宫廷伎乐、判理刑狱等,不利于决策的专门化。
门下省来源于秦代的皇帝侍从官,作为外朝官吏的加官,还未形成官署机构。
到曹魏时始称为“侍中省”和“散骑省”,到南北朝时期,才开始称为“门下省”。
门下省由掌管对皇帝诏令的传达,逐渐拥有对诏奏的封还与驳正之权,开始形成与尚书、中书两省对朝政决策权力分的态势。
由于门下省从汉代皇帝侍从官演变而来,所以到南北朝末期,仍然负有侍奉皇帝生活起居,如饮食、医药、车马等事务,其宫官性质十分浓重。
如北齐的门下省,下辖有尚食、尚药、主衣、斋帅、殿中诸局,这些完全是侍奉皇帝的机构。
到南北朝末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机构及其在朝廷决策行政系统中的职权地位,虽已基本定型,但其职权的专业化及机构的规范化过程,则还未最后完成。
正是在这一历史演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省制度进行调整使其规范化。
门下省 在隋初是侍奉谏议机关,掌审查政令及封驳诸事。
其长官有纳言二人(正三品),它本是侍奉内廷,以备皇帝之顾问。
《隋书·柳机传》载,柳机在文帝开皇年间为纳言,“当近侍,无所损益,又好饮酒,不亲细务”。
所以不久就出为华州刺史。
次官有给事黄门侍郎4人,负责纠正奏章得失。
《隋书·柳雄亮传》载,雄亮任给事黄门侍郎时,“尚书省凡有奏事,雄亮多所驳正,深为公卿所惮”。
炀帝时去“给事”二字,另加置给事郎4人,这就是唐代给事中的前身。
此外,还有录事、通事令史各6人。
隋初还有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4人、谏议大夫7人,都是谏官。
炀帝说他生性不喜人谏,所以把谏官全部罢废了。
隋初,门下省还掌皇帝衣食供奉等日常生活事务,统城门、尚食、尚药、符玺、御府、殿内等六局。
城门局:设校尉2人,直长4人。
尚食局:设典御2人,直长4人、食药4人。
尚药局:置典御2人,侍御医、直长各4人,医师40人。
符玺、御府、殿内局:置监各2人、直长各4人。
内史省 后来改为内书省,为中枢的制令机关,专司起草皇帝诏令。
隋初置监、令各1人,后来废监,置令1人(正三品)。
内书令,本称中书令,在汉代本是掌禁中书记的,所以称“中书”。
汉武帝时,受腐刑出狱后就当过中书(谒者)令。
魏晋以来,中书令掌出纳王命,南朝多以诸公兼之,至隋代才以专人任其职。
炀帝时,内书令已不常置,往往以其次官内书侍郎行其职。
内书省的属官还有舍人8人,掌起草制令;通事舍人16人,掌宣奏。
不过,在隋代也偶有内书侍郎亲自草拟诏敕,如《隋书·传》载:高祖时薛道衡任内书侍郎,“每至构文,必稳定空斋,蹋壁而卧,闻户外有人,便怒。
”其劳心焦思若此,所以文帝赞扬他说:“薛道衡作文书,称我意。
” 秘书省 这是掌握具体事务的官署,秘书省掌图书籍藏整理。
这个官署一般比较清闲,长官为秘书监(正三品)1人,次官有秘书丞1人。
属官有秘书郎4人、校书郎12人、正字4人、录事2人,领著作曹、太史曹。
著作曹掌国史修撰,有著作郎2人,佐郎8人,校书郎、正字各2人。
太史曹掌天文历法,置太史令、太史丞、司历各2人,监候四人。
大业年间,又新置儒林郎10人,掌明经顾问,唯诏所使。
文林郎21人,掌撰录文史,检讨旧事。
内侍省 是内廷的侍奉机关,隋初由宦官担任。
置内侍(从四品上)2人为其省长。
次官有内常侍2人。
属官有内谒者监6人,内寺伯2人,内谒者12人,寺人6人,伺非8人,统领尚食、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等六局。
炀帝时改内侍省为长秋监,有长秋令、少令、丞等皆用士人,低级役使人员则用宦官。
以上是隋代中枢机构的“五省”,朝廷内外政务皆由其统辖,为中央最高执政机关。
随机文章有关秦.隋朝的灭王和功迹?世界十大天坑望而生畏,燕子洞天坑深达426米(可跳伞)七/八/九/十/级地震威力有多大,12级地震直接震碎整个地球(吓尿)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处破产边缘,硅谷钢铁侠火星移民计划将破碎aidma销售法则简析,消费者心理过程总结出的最佳销售策略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2025强基计划开始报名了吗?高三考生家长现在开始准备应该从哪里入手?
谁能想到往年3月底4月初就发布招生简章的强基计划,到今年4月10日还迟迟没有消息。
部分家长猜测是不是政策有大变动,而更多的家长陷入茫然不知所措中。
什么时候报名?能不能报名?要不要报名?需要准备什么?家长能帮考生什么?消息政策哪些渠道靠谱?今天,桃兮老师就详细说说大家都在焦急的等待招生简章时,作为家长要如何为考生做好充足准备,清醒冷静的规划强基升入名校之路!一、到底要不要报强基?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信息获取渠道多而冗杂,经常能见到关于强基计划的各种传言,“降分录取”“竞赛生才能报”“冷门专业”“工作不好找”等等。
各位考生家长报名前一定要正确认识到强基计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招生政策,它绝不是进入名校的捷径!强基计划的定位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招生专业聚焦在数理化生文史哲等基础学科,逐渐拓展到一些关键领域工科专业,绝大部分高校本科阶段不允许转专业。
所以说,强基报考择志>择校!家长需要同考生明确个人生涯规划,全面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报考强基计划。
如果考生存在对专业有执念,缺乏科研精神等情况,建议放弃强基报考。
如果考生打算深造,能接受在某一专业领域长足发展,那将非常适合报考强基计划!也有很多考生家长现在还不能完全确定,那就建议可以先报名强基试试。
虽然不鼓励,但强基报名一旦错过就没有机会了,而高考风险又很大,需要强基作为兜底支撑,不确定的考生家长尽可一试。
二、强基政策了解如何入手?确定是否报名后,要尽快投入对强基政策的了解研究,无论是报名入围还是校测录取都需要考生家长对政策足够了解,才能发挥考生最大优势!如今强基简章迟迟未发布,正好给还不熟悉政策的家长朋友一些时间,深度了解强基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