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教起义为什么会发生在衣食无忧的永乐之治时期?

“白莲教起义”是我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场起义活动,因为起义发生时正值永乐之治,当时百姓虽然不算
【千问解读】
“白莲教起义”是我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场起义活动,因为起义发生时正值永乐之治,当时百姓虽然不算富足,但起码衣食无忧。
那么,为什么这种时候还会有人呢? 发动这场起义的领袖唐赛儿,其起义的初衷是“私仇”。
唐父被朝廷征召到卸石棚里当劳役,唐赛儿的丈夫又因向官府索要粮食时被公差殴打致死,公公婆婆咽不下这口气含恨离世。
仇恨使唐赛儿不再对生活抱有希望,所以,她决意走上一条不归路,笼络当地百姓揭竿作乱。
那么,为何山东百姓会群起响应呢? 这还要从山东特殊的地理位置讲起。
不论是元明之战还是,山东都曾是主战场。
所以,在靖难结束后,山东境内已沦为,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夺取江山后,为了国家大计将首都迁往燕京。
迁都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为了修桥铺路无数山东劳力沦为苦役,无法从事农业生产。
前面我们也说了,我国古代百分守己,是建立在“吃饱饭”这一先决条件下的。
山东一带的百姓食不果腹,自然不会再顺从大明的统治,况且,山东向来不缺绿林豪杰。
那么,为何在《》中,一闪而逝,仿佛从未发生过一般呢? 这就得聊聊贯穿我国半个封建史的白莲教了。
从“白莲”这个名字我们就能看出,该教派的教义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之所以白莲教能在以后广为盛行,就是因为其教义脱胎自佛教,且教义通俗易懂。
经过长期流传,白莲教的组织和教义都起了变化,戒律松懈,宗派林立。
一部分教派崇奉,宣扬“弥勒下生”这一本属弥勒净土法门的宗教谶言。
有的教徒夜聚明散,集众滋事,间或武装反抗元廷统治。
至大元年,朝廷忌白莲教势力过大,下令禁止。
仁宗即位后,曾恢复合法地位。
但十年后英宗即位,活动又遭限制。
因此,许多地方的白莲教组织对官府抱敌对态度。
加之其信徒以下层群众居多,故当元末社会矛盾激化时,一些白莲教组织成为率先反元的力量。
并且,红巾起义领导人、刘福通、徐寿辉、邹普胜等都是白莲教徒,他们以明王出世和弥勒下生的谶言鼓动群众,产生了很大影响。
很多历史爱好者提到“白莲教”时,想到的就是起义造反。
其实,这也是一种谬误。
白莲教并不是“反贼”的代称,自宋朝以来,直至清末民初,白莲教亦不乏行善事者。
那些靠宗教名义敛财或造反挑战社会秩序的,只占半数。
这些以白莲教当做幌子的起义者,都拥有一些共性。
这些领导人自称、佛母、金刚奴,与统治者唱反调,且他们起义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官逼民反”,一些起义者是带有“占地为王”的目的的。
至于唐赛儿造反,既“官逼民反”也不属于“占山为王”,她只是想为丈夫报仇,多杀掉几个官兵泄愤而已。
像这样单纯地以“私仇”作为目的的造反活动,势必不会走的长久。
之所以唐赛儿在举事之初能打几场胜仗,完全是因为她占了官兵没有防备的便宜。
且看整个起义活动,唐赛儿自发动起义到遭到剿杀,仅持续了两个月时间,而且,她选择的起义根据地也不是什么兵家要地。
卸石棚只是一处相对偏僻的山寨,附近没有水源,也没有粮草补给线。
明军想要对付这支起义军,根本不用强攻,只需以数倍的兵力将其团团围住,这支起义军必将不战自溃,内部瓦解。
那么,唐赛儿最终是生是死呢?这个问题史书中并无定论。
有人猜测,她死在了的秘密追捕中,也有人说她来到另一处山寨占山为王成为女土匪,更有一种离奇的说法称她遭到了官兵的缉捕,锒铛入狱后化作一缕青烟平地飞升,成为神仙。
为了抓捕唐赛儿,朱棣甚至命人在青州一带大量屠杀年轻的女冠、尼姑,本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对唐赛儿进行剿杀。
笔者认为,更大的一种可能性是官兵没能找到唐赛儿及其残余势力的踪迹,毕竟,唐赛儿活跃于山区官兵很难追查踪迹。
至于她有没有及时地逃出青州一带,这就不是我们能知道的了。
在一些明朝戏剧中,出现了唐赛儿被锦衣卫缉拿,并剃光头发万般凌辱,以“骑木驴”之刑让她生不如死。
估计,这些戏剧都是为了迎合明朝统治者而编写的,并不符合现实情况。
毕竟,作为统治者来说,最看不得的就是唐赛儿凭空消失,只有将白莲教对百姓的影响全部消弭,将其抹黑,才是统治者所希望的。
当然,这场没有掀起太大风浪的起义事件,如今已成过眼云烟。
既然,唐赛儿行踪成谜,那么,作为后来人的我们也没必要对这场意义不大的起义故事再行炒作了。
值得一提的是,滨州人民为了纪念唐赛儿,在滨州城南、滨州黄河大桥以北修建了唐赛儿雕像,在原蒲台县西关原址上还修建了唐赛儿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成人教育自考本
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教育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为在职人员、社会青年及各类群体提供灵活、开放的学历提升通道。
自考本以“宽进严出”为原则,不设入学考试,但通过严格的课程考核与学分制管理保障教育质量。
这一模式既体现了教育公平性,又兼顾了学术严谨性,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补充形式。
当前,自考本覆盖专业广泛,涵盖经济学、法学、工学、管理学等十大学科门类,适应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
根据教育部数据,全国每年报考自考本的考生规模稳定在数百万人次,其中约30%的考生年龄在25至35岁之间,反映出其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然而,自考本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社会认可度差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亟需通过政策优化与教育模式创新加以改善。
一、自考本的历史发展与政策演变自考本起源于1981年国务院批准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最初作为弥补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应急措施,后逐渐发展为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体系。
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探索期(1981-1998年)此阶段以法律框架构建为主,自考本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其国家考试地位。
专业设置侧重于基础学科,考试形式以笔试为主。
扩张期(1999-2012年)伴随高校扩招,自考本转向服务在职人员,推出业余制、网络助学等模式。
2004年起,部分省份试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增强实用性。
转型期(2013年至今)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自考本逐步实现考试信息化,部分课程采用机考形式。
同时,政策强调“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互通”,推动学分银行建设。
表1:自考本政策关键节点年份政策名称核心内容198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确立自考制度框架1998《高等教育法》明确自考法律地位2016《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实施细则》规范专业审批流程2020《关于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推动学历与职业技能衔接二、自考本的学习模式与考试体系自考本采用“自主学+社会助学”的混合模式,考生可选择完全自学或通过培训机构、主考院校提供的辅导课程备考。
考试体系包含以下特点:课程结构每专业需通过12-20门课程考核,包含公共课、专业课与实践环节。
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需修读《中国现代文学史》《语言学概论》等核心课程。
考试安排全国统考每年举办2次(4月、10月),省级统考可增加1-2次。
单科成绩有效期多数省份不设时限,部分省份要求8年内完成学业。
评分标准笔试课程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线;实践课按优秀、良好、及格分级评定。
毕业论文需通过答辩方可获得学位。
表2:典型专业课程与学分要求(以江苏省为例)专业名称总学分公共课学分专业课学分实践课学分行政管理701644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0145610英语6512485三、自考本的社会认可度与就业影响尽管自考本学历受《高等教育法》保护,与统招学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在实际就业市场中仍存在显著差异:企业招聘倾向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编制考试中普遍承认自考学历,但部分民营企业将“全日制”作为硬性门槛。
据2022年抽样调查,约45%的雇主明确接受自考本科学历。
薪资对比自考本科毕业生起薪较统招生低10%-15%,但工作5年后薪资差距缩小至5%以内,显示其职业发展后劲。
继续教育路径自考本学历可报考硕士研究生,但部分“双一流”高校在复试阶段会加强专业能力审查。
表3:自考本与统招本科就业关键指标对比指标自考本科统招本科应届生就业率68%85%平均求职周期4.2个月2.8个月在职人员晋升占比72%38%创业比例9%6%四、自考本的区域差异与优化方向各省自考本政策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考试科目差异如北京、上海等地允许用英语四级成绩替代《英语(二)》考试,而多数省份仍需参加统考。
学位授予标准广东省要求平均分68分且论文评级良好以上;湖南省则要求平均分65分且通过学位英语考试。
助学资源分布东部地区主考院校普遍提供在线题库与模拟考试系统,中西部省份仍以纸质教材为主。
未来改革需聚焦三大方向: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位授予标准、加强欠发达地区助学资源投入、推动企业招聘中的学历歧视消除。
五、技术赋能下的模式创新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正在重塑自考本生态:学习过程追溯广东省试点“区块链+自考”平台,实现学习记录不可篡改存储,增强成绩公信力。
智能备考系统部分教育机构开发AI题库,通过错题分析精准推送复习内容,使通过率提升12%-18%。
虚拟实训平台工程类专业引入VR技术模拟实操环境,解决实践环节资源不足问题。
(注:以上内容严格按需求说明撰写,无摘要、总结及额外备注,总字数符合要求。
)
教训弟弟唾面自干的唐朝宰相娄师德后来怎么样了?
大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学的一大特色,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 有的成语豪情万丈,有的成语引人深思,有的成语平静安谧……。
今天要说的这则成语,让人憋气!足以让人把肚子憋的鼓鼓的!这则成语就是"唾面自干"。
下面先看看这则成语的出处。
在时期,大臣娄师德曾与爱憎分明、锋芒毕露的宰相李昭德同朝为相。
由于娄师德身体肥胖,行动迟缓笨拙,他每天上朝的时候都走得慢慢吞吞的,而且占满了通道,走路快的李昭德偶尔跟在他后面,被堵着半天过不去,不禁恨恨地骂道:"田舍夫!" 田舍夫的意思就是农民,含义应该是"俗人""乡下人"等。
在,这估计是一句官场的国骂,因为当年太宗李世民被诤臣魏徵气得够呛的时候,也曾经狠狠地骂他田舍夫。
如今娄师德招来这句国骂,换成其他有火性的人,估计一回头就跟李昭德干起来,"凭什么骂人?"。
可是娄师德却慢慢地回过头来,地说:"师德不为田舍夫,谁当为之?"(《》卷二〇五) 此言一出,当场把李昭德搞得有点不好意思了。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面对这种人,再大的脾气你也消了。
娄师德的弟弟也在朝中任职,有一次外放为代州刺史(就是现在的山西代县),来跟大哥辞行。
娄师德语重心长地说:"我贵为宰相,而今你又担任州牧,咱们家荣宠过盛,必定招人嫉妒,也许会碰到故意找茬的。
你去了之后,怎么对待这些对你不满的人?"他弟弟不假思索,随口说道:"大哥放心,从今往后,就算有人把唾沫吐到我脸上,我也只会擦去而已,不同他计较,绝不给大哥惹祸。
" 他弟弟以为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大哥一定满意。
没想到娄师德却直摇头,忧心忡忡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心的!人家把唾沫吐到你脸上,证明他对你火气大;你把唾沫擦了,那就是表示不服气,这不是让人家的火气更大吗?你应该任唾沫留在脸上,让它自己干掉,然后还要面带笑容,表示你欣然接受这口唾沫。
"(《资治通鉴》卷二〇五) 列位,看到这里,你憋气吗?脸上挂着唾沫,不擦,还要满脸堆笑,委曲求全到这个程度,是不是有点过了? 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出处。
如果人们仅仅透过这则著名的典故了解娄师德,那完全有理由把他当成一个怯懦、胆小、胸无大志、没有骨气的混世官僚,官场老油条。
然而,真正的娄师德绝非这样的人。
上元初年,吐蕃大举入寇,征召勇士御敌,时任监察御史、年已四十多岁的娄师德毅然投笔从戎,奔赴边疆,其后在对蕃战争中屡建功勋,遂率部驻守西部边陲,令吐蕃人数年不敢犯边;同时又创设屯田之举,让边关的戍卫部队得以自给自足,使朝廷免却了"和籴(征购军粮)之费"与"转输之艰",故而深受武则天赏识(当时的唐高宗当家不主事)。
入朝为相后,娄师德看透了当时的状况,告密成风,酷吏当道,只有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才会生存下去。
他一方面忍辱负重,在酷吏和群小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另一方面又为朝廷拔擢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正直之士,默默地为朝廷选拔并储备人才资源,以待日后的拨乱反正。
比如名垂青史的一代良相,正是得益于娄师德的推荐援引。
但是娄师德却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自己的引荐之功,甚至连狄仁杰本人也长期误会娄师德。
狄仁杰对娄师德表面上的为人颇为鄙视,好几次想把他排挤出朝。
武则天察觉狄仁杰对娄师德的误会后,故意问狄仁杰:"你认为娄师德是否贤能?"狄仁杰说:"当大将,尚能谨守边陲,至于贤不贤能,臣不知。
"武则天又问:"娄师德可有知人之明?"狄仁杰答:"臣与他同朝为官,从未听说他有知人之明。
" 武则天最后微笑着告诉狄仁杰:"朕之所以能了解重用你狄卿,正是因为娄师德的引荐。
就此而言,他也算是有知人之明吧。
"狄仁杰闻言,顿时惭悚不已。
过后他时常感叹,并屡屡对人说:"娄公可谓盛德之人,我被他包容了这么久,竟然从未看出他有如此博大的胸怀!" 《》对娄师德有一段非常中肯的评价:"师德颇有学涉,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
自专综边任,前后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
虽,深怀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终,甚为识者所重。
"《资治通鉴》也说:"师德在河陇(今甘肃及青海东部)……恭勤不怠,民夷安之。
性沉厚宽恕……是时罗织纷纭,师德久为将相,独能以功名终,人以是重之。
"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文韬武略、智勇双全之人,却不得不在武堂上以一副圆滑世故、苟且偷生的模样自保,足见当时的政治环境之苛酷与恐怖! 这就是"唾面自干"成语的出处背景,不禁令人唏嘘不已啊! 随机文章觉得鲁肃憨厚老实?他在单刀会中把关羽骂到无言以对广州不明飞行物悬浮湖面,引8万人讨论10%的人相信是真牛鞭效应可不是用来壮阳的,而是商品销售流程中产生的波动马斯克的超级高铁时速,从纽约到华盛顿特区仅需要29分钟宇航员如果暴露在太空会怎么样,几分钟内就会因太空环境而死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