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有儿子,真的就是因为尧觉得儿子不贤德就禅让给了舜么?

尧有儿子,真的就是
【千问解读】
尧有儿子,真的就是因为尧觉得儿子不贤德就禅让给了舜么?事实的真相是怎样呢?尧和舜是有关系的你是否知晓? 一、尧帝与是有血缘关系的 尧与舜都是黄帝的子孙,舜是尧帝的远亲,是尧帝耳孙之孙。
为了能看懂我的文章,先讲一下中国家族内部辈分排列称谓:自高至低依次为高祖、曾祖父、祖父、考(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耳孙,从高祖到玄孙共九辈,称为九族。
老祖宗被称为鼻祖或始祖。
大家知道,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有14个单独得到了姓氏(《·五帝本纪第一》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
什么叫“得其姓者”?当然,我们可以翻译成“单独得到姓氏”,但是,这还不能算是准确的理解。
所谓“单独得到姓氏”者,就是指有14个儿有了封地,后代遂以封地为姓。
哪十四个呢?有姬、酉、祁、己、滕、咸(加个草字头)、任、荀、僖、(女吉)、缳(亻旁)、衣。
这才12个姓啊,是,还有2个儿子的姓氏与黄帝的姓氏相同,都,这就是玄嚣(青阳)和(《国语·胥臣》云:“祖本与黄帝同”,帝喾祖即是指昌意)。
为什么这两个儿子与黄帝同姓啊?因为这两个儿子都留在身边,其它的儿子都封到别的地方去当首领了。
我给黄帝及这两个儿子画了一个简单的家谱,以方便大家的理解: 从上图中大家可以看出,尧帝与舜帝的血缘关系虽说略微远了一点,但也是有血缘关系的。
尧帝与大禹帝的关系更近一些,没出“五服”,他们的“高祖”是同一个人——黄帝;舜帝与大禹帝的也是没出“五服”,舜帝应该叫大禹为“高叔祖”;但尧帝与大舜帝已经出了“五服”——尧帝叫舜帝为“堂玄侄孙”,舜帝应该称尧帝为“堂高叔祖”。
二、舜帝是尧帝的,尧帝是舜帝的老岳父。
尧帝是中国第二位长寿的,有的说活了117岁(皇甫谧云:“尧即位九十八年,通舜摄二十八年,凡年百一十七岁”),有的说活了116岁(孔安国云:“尧寿百一十六岁”)。
按一般说法,活了117岁,在位98年,那么就应该是19岁继位称帝。
这个还是比较符合情理的:既然帝尧那么优秀,而他的父亲帝喾去世后不是让帝尧继位,而是帝尧的哥哥继位,就是因为帝尧那时候还小,才10岁嘛,所以,等到9年后他的哥哥帝挚去世了,帝尧才得以继位。
史书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也就是说,尧帝在位第70年的时候得到了舜,这时候尧帝已经89岁高龄。
我的这个计算与孔安国先生的不太一样。
孔安国先生说:“尧年十六,以唐侯升为天子,在位七十载,时八十六,老将求代也”。
当时,虞舜年已30岁的大龄青年,但还是个单身汉,一介平民,既没有什么官职地位,也没有太多的钱,但是这个人非常孝顺。
帝尧觉得这个年轻人行,为了拉近两个人的关系,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他,然后就重点培养他。
这样,虞舜与尧帝就突破了远亲的关系,一跃而成为尧帝的直系亲属——乘龙快婿了 三、尧帝选择的接班人虞舜,不过是当时社会的“政治”,但却不是那个时候最能干、最贤能的人才。
虞舜的父亲叫瞽叟,是个残疾人——盲人。
瞽叟的高祖父的父亲当过国家一把手,就是颛顼帝。
但是,身为颛顼帝的儿子、舜帝的高祖——穷蝉虽然是那个时期上流社会的一员,但却没有担任什么官职,以后他的儿子、、曾孙以至到舜帝的父亲瞽叟,都没有担任什么官职。
瞽叟还是个盲人,就更不可能担任官职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史书记载,从颛顼帝的儿子穷蝉到瞽叟七代人都是“微为庶人”。
这里的“微为庶人”该如何解释?有的人解释为“老百姓”,我觉得这个解释不太合理。
因为那个时期是中国的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逐渐向奴隶制社会过渡阶段,社会各阶层人员身份情况比较复杂。
至少应该分为部落联盟贵族、部落贵族、平民及战俘等几个阶层。
帝,是部落联盟贵族的最高代表,前两个阶层又分为当官的和不当官的,但即使是不当官的,也可能拥有一定数量的平民和战俘,也属于上流社会的一员。
舜帝的父亲瞽叟就是这样一个部落联盟贵族集团中的一员。
舜的母亲、瞽叟的原配夫人去世后,瞽叟又找了个老婆,给舜生了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象。
瞽叟又很喜爱这个后妻和后妻的儿子象,不喜欢前妻的儿子舜。
《史记》记载:“舜父瞽叟顽”。
什么意思?顽固、不讲理、不讲道德都可以称为“顽”。
他的这个继母词不达意,弟弟象傲慢无礼,都想要杀死舜。
舜做事非常聪明,周旋得非常巧妙,你想杀他的时候,叫你找不着借口和机会下手;等你有事想找他的时候,他又总是马上就能跑到身边侍候着。
于是,舜在20岁的时候就以“极其孝顺”而出了名了,天下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的。
虞舜因为有了这么一个不讲道理的父亲和一个不讲道理的继母,还有一个傲慢无礼的弟弟,而他又能在这三个人中间巧妙周旋,屡次化险为夷,所以,在20岁的时候,他的事迹就已经在贵族阶层广泛流传开来,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非常“孝顺的典型”。
打个比方,雷锋同志早就开始做好事,在抚顺也非常有名,但是,名气还不算大。
直到牺牲后,有人将他的事迹报给了中央,毛泽东同志亲自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于是,雷锋的事迹很快就响遍中国。
舜也是这样,20岁前就十分孝顺,到20岁时已经在上流社会十分闻名了。
又过了10年,到他30岁时,当对尧帝有影响力的“四岳”将他推荐给尧帝后,尧帝的肯定使舜很快就成为了一颗“政治明星”。
但是,通过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舜的道德品质优秀,但从才能和政绩的角度讲,舜却并不是那个时代最能干、最贤能的人才。
那个时期,至少还有几个人比舜更有才能!除了大禹外,当时另有三个人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受到一定范围的群众支持和拥护,都是曾被群众所推荐过的:一个是丹朱、一个是,一个是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宁夏理科520分能上哪些公办大学?可以报考的本科有哪些
在2023年高考,宁夏理科520分对应的公办大学数量为0。
在2022年高考,宁夏理科520分对应的公办大学数量为0。
圆梦小编将在本文为2025年宁夏理科520分的高考生详细展示:往年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20分的大学名单!一、宁夏理科520分能上哪些公办大学?宁夏理科2024年最低分为520分的大学名单:学校名批次2024分数2024位次东华大学第一批本科5203413接下来,我将为2025年高考生重点介绍宁夏理科520分能上的这几所公办大学!东华大学东华大学的学校标签是“211、卓越工程师、中央部属、保研资格、双万计划、国家重点、双一流”,该校位于上海市,2024年在宁夏理科第一批本科的招生专业包含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数学类、新闻传播学类等专业。
二、宁夏理科520分对应的全区排名宁夏理科近年520分对应的高考位次在 1857位 - 3413位 之间。
2024年高考成绩为520分的宁夏理科考生,在全区排名第3413名。
2023年高考成绩为520分的宁夏理科考生,在全区排名第1857名。
2022年高考成绩为520分的宁夏理科考生,在全区排名第1974名。
如果你的高考成绩能考到520分,那么就意味着你超过了宁夏理科93% ~ 96%的考生。
理科520分2024年2023年2022年高考位次341318571974
燕德妃是否有女儿之谜
关于她是否有女儿这一问题,引发了诸多历史爱好者的好奇与探究。
史料记载中的子女情况 燕德妃(609年—671年),涿郡昌平人,唐太宗的妃嫔,洛川郡公燕荣孙女,也是的姨表姐。
据史书记载,她育有二子,分别为越王李贞和江王李嚣。
李贞生于627年,是唐太宗第八子,官至太子太傅,先后被封为汉王、原王、越王,在武则天当政时起兵失败后饮毒自尽,开元五年(716年),将其重新改葬,追为敬。
李嚣则生于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生母为燕德妃,631年进封江王,翌年便去世,谥号殇,且无后嗣,死后封国被废除。
然而,在现有的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燕德妃有女儿的相关信息。
从历史背景推测可能性 唐朝时期,宫廷生活复杂,妃嫔众多,生育情况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宫廷中的生育记录可能存在不完整的情况。
在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婴儿的存活率相对较低,即使妃嫔有生育,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婴儿夭折,且未被详细记录下来。
另一方面,宫廷的权力斗争和政治环境也可能对妃嫔的生育情况产生影响。
燕德妃在宫廷中的地位并非最为显赫,她与唐太宗之间的感情关系也并非如一些宠妃那般深厚,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生育机会和生育记录的完整性。
此外,从家族传承的角度来看,在古代,男性子嗣往往被视为家族延续和传承的重要标志。
燕德妃的两个儿子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记载和作为,这可能使得家族和史官更关注她的儿子们,而相对忽略了她是否有女儿这一情况。
而且,在当时的宫廷文化中,对于妃嫔生育女儿的记录可能并不像生育儿子那样受到重视,这也可能导致相关记载的缺失。
与其他妃嫔的对比分析 将燕德妃与其他唐太宗的妃嫔进行对比,也能为判断她是否有女儿提供一些线索。
例如,有纪王李慎和李孟姜等子女,有齐王李祐,有吴王和李愔等。
这些妃嫔的生育情况在史料中有较为明确的记载,而燕德妃除了两个儿子外,并无女儿的相关记载。
当然,这种对比并不能完全确定燕德妃没有女儿,因为每个妃嫔的情况都有其独特性,不能一概而论。
但从整体来看,其他妃嫔有女儿的记载较为常见,而燕德妃缺乏这方面的记录,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她没有女儿的可能性。
综合结论 综合现有的史料记载、历史背景推测以及与其他妃嫔的对比分析,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燕德妃有女儿。
虽然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燕德妃生育女儿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在历史研究中,对于一些缺乏明确记载的问题,我们需要以客观、审慎的态度去对待,不断探索和挖掘更多的历史资料,以期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情况。
燕德妃是否有女儿这一问题,也将继续吸引着历史研究者们去深入探究,为唐朝历史的研究增添更多的细节和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