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当兵就有特招:宋朝新兵入伍后要在脸上刺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5 点击数:
简介:眼下,2015年全国夏秋季征兵工作已全面展开,多地高校大学生报名应征“入伍”。

参军为何叫“入伍”?据考,“伍”字最早为最小的军队编制单位。

据《周礼》记载:我国

【千问解读】

眼下,2015年全国夏秋季征兵工作已全面展开,多地高校大学生报名应征“入伍”。

参军为何叫“入伍”?据考,“伍”字最早为最小的军队编制单位。

据《周礼》记载:我国古代军队里“五人为伍”,而古代户籍制度也是五家编为一伍。

征兵时,五户人家各送一名男丁,恰好组成军队中的一伍。

此后,历代军队编制虽然不断变化,但“伍”的叫法却一直流传至今。

由于“五伍为行”,军队又被称为“队伍”,军人出身被称为“行伍”出身,军人复原或转业则被称为“退伍”…… 商周时期实行应征入伍之“征兵制”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中《无衣》一诗里这个尾句,描述了秦国青年踊跃从军的情形:我们的王调兵遣将,修好我们的甲胄和武器,我和你一起奔赴战场杀敌。

《无衣》一诗的时代背景大概在西周末年,周代的社会结构是“国野制”,“国”和“野”是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住在城邑的“国人”才有资格当兵,拿起武器。

其实,“国人”入伍这种制度在就已存在。

虽然“国人”可以从军,但进入军队后,因为家庭地位的不同,所服役的兵种也会有区别。

如贵族往往是“甲士”,乘战车;平民出身的,只能当“步兵”。

在周代,可以说当兵是一种特权。

由于军队规模不大,“国人”中并不是所有的适龄青年都有机会当兵,每家只能有1人成为“正卒”,获得部队正式编制,即《周礼·地官》中所谓:“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

”其余都是“羡卒”,相当于如今的预备役。

当时的步兵是“伍编制”,即所谓“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军队代称“行伍”即由此而来。

到春秋时期,由于战争频发,兵源不足,当兵的特权时代就此结束。

周代这种兵役制度即为“征兵制”,这是一种义务兵役制度。

一直到,征兵制都是古代最主要的兵力来源之一。

隋唐时期出现“应募从军”之“募兵制” 比征兵制产生稍晚的是“募兵制”,这种兵役制度对应征者的要求更高,首先身体条件要过硬。

募来的士兵均有报酬,其实就是“雇佣军”。

这种寻找兵源的办法叫“选募”,应募者即是“募士”。

这些募士大多是自愿当兵,所换得的报酬称为“赏值”、“赐钱”等。

“募兵制”给社会底层的适龄青年和有罪之人提供了当兵的机会。

因为是花钱选拔出来的,募兵在体格、才智诸方面都优于征招来的义务兵。

因为素质高,这些士兵有“奔命”、“精勇”、“壮士”、“勇夫”等一系列美称,往往编入警卫营或突击队、敢死队,俗话说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最早或许就是针对募兵而言的。

隋及唐前期基本上实行征兵制,国民义务服兵役。

开元、天宝以后,募兵成为主要手段,唐后期的神策军、藩镇兵,均实行募兵制。

募兵制在得到进一步推广。

据《宋史·兵志一》记载:“祖宗以兵定天下,凡有征戍则募置,事已则并,故兵日精而用不广。

”宋朝甚至把募兵制当成了一种社会福利制度,往往在灾年扩招。

据晁说之《嵩山文集》“元符三年应诏封事”条记载,曾说:“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

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

” 在宋朝,当兵往往成为穷人的一大出路。

时潭州(今湖南长沙、湘潭一带)发生饥荒,官府“募兵置籍,强梁亡赖者悉拘于军”,一下子有万人前来应募当兵。

一些失业者,也将当兵视为就业机会。

时的“武胜军”,就是“招收沿淮失业壮丁”5000人组成的。

唐宋以后,募兵制与征兵制成为两种最主要的征兵手段,一直到明清时都是古代军队兵力来源的主要途径。

时期流行“世袭当兵”之“世兵制” 除了“征兵制”和“募兵制”这两种入伍方式,事实上,古人当兵的渠道是多元的,如三国时期还实行过“世兵制”,正如《·魏书》记载,“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 世兵制最早出现在先秦时的齐国,兵源出于“军户”。

这些军户就是当兵专业户,与“乐户”专事一样,军户世袭当兵,也称“营户”、“士家”。

俗话说的“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最初就是世兵制的一种现象。

世兵制在和得到进一步强化,还建立了更为严格的军户和军籍制度。

与曹魏时期一样,军户得世代服兵役,没有朝廷恩准,不得随便更换户籍或脱免。

如果军户全家死光了,则要到其原籍所在地,勾取其族人顶充,这就是所谓“勾军”。

明朝还有一种“恩军”,由犯人充军,罪人因有机会从军得以免死遣戍,当感怀上恩,故名“恩军”。

恩军有“世代服役”和“终身服役”的区别,很像秦汉时期的“谪兵”,其充实兵源的手段又叫“谪发”。

犯人谪发为军户后,由于子孙世代服役,恩军又被称为“长生军”。

古代征兵“人高马大”为“兵样” 古代征兵同样有条件限制,正常服兵役最低年龄一般在20岁上下。

如西汉,初年定为17岁,后改定在20岁和23岁。

最大服役年龄在先秦周代,30岁正式当兵,即所谓“三十受兵”;最小的15岁可当兵,如、清朝及某些战争时期。

古代最重视士兵的身高。

规定,当兵的最低身高是六尺二寸,在150厘米左右;宋朝规定征兵的身高标准在五尺二寸至五尺八寸,相当于162厘米至18l厘米。

不同兵种对身高还有不同的要求。

如时,招募骑兵,要求身高在五尺至五尺七寸以上,相当于150厘米至171厘米;而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征兵时,则要求最低五尺五寸,即165厘米。

对持重兵器的士兵往往要求“人高马大”。

如金代,在征选重弩手时,要求身高六尺,相当于187厘米以上。

对担任皇家警卫的御林军(禁军)也都要求是大高个。

如北宋禁军要求在六尺以上,个头不足六尺的只能当“厢兵”,在军中做杂役。

那么,古代招兵时如何体检?“兵样”是常用模式之一。

所谓兵样,即标准军人。

宋太祖赵匡胤征募兵力时便从军中选出一部分精壮士卒当兵样,分送各地,作为参照标准。

后来,宋朝改用“木梃”代替兵样。

所谓“木梃”,就是刻有尺寸的木棍,也叫“等杖”,又称“等长杖”,是各地新兵体检身高的硬杠子。

除了身高,对体型也很在意。

据宋张舜民《画墁录》:“(宋)太祖招军格,不全取长人,要琵琶腿,车轴身,取多力。

” 古代当兵视力也必须过关,据《嘉泰会稽志》“军营条”记载,北宋招兵体检大致程序是:“先度人材,次阅驰跃,次试瞻视。

”所谓“次试瞻视”,便是检查视力。

此外,为了选出合格士兵,很多时候还要进行现场体能测试。

据《荀子·议兵》记载,先秦时魏国在招募武卒时即是“以度取之”。

宋代当兵流行“黥兵制” 对于俗话说的“开小差”,古代有一套用人质作押的手段。

人质作押又叫“质任制”,曹操当年就在军中实行了质任制。

本来最初只在将领中间实行,防止叛逃,将其家属统一安排住在京城,公开说是解决将领的后顾之忧,实际上是当人质。

后来,这一方法扩大到了士兵中间,指定士兵家属移居于官方指定的地区,由此渐渐形成了“随军家属村”,最后变成了军户。

唐末五代时期,鉴于士兵开小差的情况严重,出现了“黵面”。

所谓“黵面”,就是在脸上刺字,这原本是一种惩罚犯人的方式。

《宋史·兵志七》记载:“唐末,士卒疲于征役,多亡命者, 梁祖令诸军悉黵面为字,以识军号。

” 当兵“黵面”手段又称“黥兵制”。

北宋名将狄青是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一位高级将领,人称“”,就因为当年入伍时被黵面。

如何黵面?据《嘉泰会稽志》“军营”条,宋朝招募士兵,体验合格后,接着就是“黵面”程序。

黵面后,新兵才能拿到相应的报酬“衣屦、缗钱”,称为“招刺利物”。

除脸上外,手臂、手背等部位也可刺字。

如北宋的禁兵、厢兵往往刺面。

时一般在脸上刺“××指挥”,以识别军士隶属部队的番号。

时,湖南安抚司设置的亲兵,除已刺面外,还在左手拇指下添刺“湖南安抚司亲兵”七字。

如果士兵改投他部,则要“改刺”;如果开小差被抓,则要加刺“逃走”二字。

因为黵面在宋朝的使用和流行,可以想见,岳母在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字并不意外,如果没有黵面制度,岳母也可能不会想起用刺字这种手段,来提醒儿子“爱国”。

随机文章两晋十六国风云录:西晋刘琨(西晋)美军发现重庆不明飞行物,直径18米圆形飞行器被迫降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样子,是炙热奇点没有时间和空间千万别让不值得定律击中你,避免人性的弱点影响前程为什么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连爱因斯坦都发现障碍物后面的神学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古时候的满汉婚姻制度有什么不同?

揭秘:古代的满汉婚姻制度有什么不同?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关于古代的婚姻制度,满汉之间存在不同,是一夫一妻多妾,一妻是属于主人范畴,而妾属于下人。

妻生孩子是嫡生,地位高。

妾生的孩子,孩子算主人行列,但比嫡生的要低,但比生他们的亲生母亲地位高。

因为妾属于下人,不属于主人。

汉族中还有通房丫鬟,也是要跟男主人陪睡,但地位比妾还低,妾可以不劳动,通房丫鬟则跟丫鬟没大区别,还要劳动,只是晚上需要陪男主人睡觉。

关于汉族婚姻制度里的媵,媵嫁成为制度始于春秋,属于贵族婚姻的一种特例。

所谓媵嫁,是指一国一姓的女子出嫁,在原则上必须有同姓之女跟随,送新娘去夫家。

相当是陪嫁去的人,也要跟男方睡。

所以男方可以一下子娶了好多,但正妻仍然只有一个。

因为是同姓女子,所以一般来说新娘与一同嫁过去的至少是堂姐妹,有时候甚至是亲姐妹。

专家认为是群婚制的一种演变。

媵的地位就比妾高,但低于妻,可以算是候补妻子。

满洲人则是福晋制度,一个正福晋,地位最高,贵族还可以有侧福晋,侧福晋地位比正福晋低一些,但也是主人。

实行婚姻,不分满汉,但问旗民。

就是在制度内通婚,、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之间都可以通婚,所以福晋和侧福晋都需要在旗。

亲王和郡王的妻子,原配当然是福晋,侧室就是侧福晋。

福晋要皇上封,侧福晋也要在存有玉碟。

满洲贵族跟汉族大臣相处中,也知道了纳妾。

所以也引入妾,因为妾还属于下人,所以妾可以不在旗,也不属于国家管的正式范围,国家管的和认可的只限于福晋和侧福晋。

上边都分别说了地位,其汉族的妻和满洲贵族的正福晋地位最高,其他的女人或下人也是属于正妻和正福晋管辖。

汉族的正妻可以对妾等动私刑,甚至有打死。

即使打死跟打死丫鬟一样,处罚很低。

但满洲贵族的正福晋则这么大权利,一般是不能动私刑,如出了事被告发,是要受到严厉处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赈灾为什么是熬粥而不是做饭 喝粥能解决两大问题

还不知道:古代赈灾熬粥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我们在古装剧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某地发生灾荒,就会安排赈济,地方官员会选择在各地建立粥场,通过舍粥的方式,赈济灾民。

这种赈济灾民的智慧,被历朝历代使用,似乎也并没有人怀疑,为什么赈灾熬粥,而不是做干饭呢?我们先从现代营养学观点来分析一下中国人对粥的眷恋和认可,自古有之。

在古代,粥就是穷人的救命神器,大文学家,在困顿之时,也写过“举家食粥酒常赊。

”,在《》赵策中,老臣在和赵唠闲磕的时候,说到了的饮食,赵太后回答:恃粥耳。

可见,粥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非常重要。

从现代营养学观点看,喝粥易于消化和吸收,对于肠胃很有好处。

就是一个缺点,不顶饿。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让很多人认为,干饭更顶饿,所以对灾民更好。

看似如此,实际上不是。

当一个人的时候,他身体里缺少的,并不只是食物,更多的是水分,再加上肠胃长时间缺乏食物,猛然暴饮暴食,会有生命危险。

而喝粥,则成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首先,可以让灾民最快的补充生命所需的水分,第二可以让灾民有一定的饱胀感,让灾民恢复一些体能,避免因为脱水和体质衰弱而死亡。

古代义仓古代赈济灾民的粥,很有讲究喝粥对灾民的身体有很大的好处,但如何保证灾民不在饥饿呢?在古代,对于救灾开粥场,有严格的规定。

在救灾过程中的粥,可不是现在人们说的稀粥,而是一种很稠的粥。

几年前,央视热播的一个电视剧叫《天下粮仓》,其中有个情节,朝廷大员刘统勋,在赈灾过程中,下了一道指令,“筷子浮起,人头落地。

”这是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指令,意思是在锅里扔几根筷子,筷子浮起来,就说明粥太稀,地方官员就会掉脑袋。

那么,这个指令有没有历史依据呢?历史中的确存在这样的情况,在每次救灾过程中,粥的标准都有严格规定,绝对不能稀。

只是这个标准并没有“筷子浮起,人口落地”这么夸张,而是筷子倾斜,赈灾官员就会受到惩罚。

具体做法就是,把筷子插进锅里,如果筷子顺直,说明这锅粥是合格的。

如果粥过稀,筷子就会倾斜,说明粥不符合标准。

从这些历史细节可以看出,古人赈灾的智慧非常高超,虽然是舍粥,但舍的都是煮得很烂,而且很稠的粥,面对大灾,历朝历代都会相当重视,对粥也有严格标准。

虽然这些都不是干饭,但稠如面糊的粥,既能保证灾民的身体不会受到影响,又能让灾民吃饱,这是的做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古时候当兵就有特招:宋朝新兵入伍后要在脸上刺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