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和明朝灭亡相比 谁的表现最差

【千问解读】
武松最打的成就擒方腊和打虎 而是干掉了要当帝王的人
《传》是一部历史小说,却又不是纯粹的历史小说,比如说书中存在着种种充满神话色彩的桥段,诸如武松喝了十八碗酒后徒手打死猛虎、用蛮力这种对正常人稍作夸张的描述就不算了,书中可是直接出现过神仙的,比如赐天书给,宋江也实实在在的用那天书来对付高濂,再就是像、、乔道清、李助这样会法术的人也不少,那乔道清是有生擒武松、鲁智深的实力,更能把平原变为大海,一度逼得宋江想要自刎,而李助更是用飞剑让无力招架,当然,最牛的还是公孙胜,他用法术制服了这些牛人,也就是把《》视为纯粹的历史小说是不严谨的,甚至历史上真实的梁山好汉根本是不成气候的一小撮贼寇而已,并无所为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而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经历也是进行了一定的改动,比如本文的主角。
(武松、鲁智深剧照) 前文提到武松打虎的桥段,这个桥段几乎是世人皆知,它的名气甚至超过了《水浒传》这部作品本身,武松这一角色是有凌驾于作品之上的人气的,这得益于一些地方戏曲和电视剧的翻拍,还出现了“武松单臂擒”这种原著中根本没有的桥段,不得不说武松这个角色的确是有个人魅力的,不过武松最值得吹嘘的成就可不是打虎。
(方腊剧照) 而“擒方腊”这事在原著中是由鲁智深来完成的,自然也就与武松无关了,武松武艺高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原著中的武松常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没有战胜顶尖高手的战绩,比如在二龙山时和鲁智深都出战,而施耐庵似乎是有意保护武松这个角色一般没有让他出战,其实是不符合他的性格的,还有在面对卢俊义时他只打了三个回合便诈败而走,这里虽是用计谋诈败,但明眼人都知道,若是能直接拿下卢俊义又何须弄什么诈败呢?说白了武松的实力是不如卢俊义的。
再看看他在书中实实在在击败的对手,先后杀死了西门庆、“飞天蜈蚣”王道人、辽国大将耶律得重、田虎手下沈安、方腊手下方貌、贝应夔,在这些人中没有一位算得上是顶尖高手,所以水浒谜们常常提到的“马上,马下武松”的说法其实根本就站不住脚,至少从战绩方面来看,武松还是配不上这个赞誉的。
(卢俊义剧照) 但是若是仔细读原著中的细节你便会发现武松虽然没有杀什么厉害的敌人,却是杀了一位不得了的大人物,这人在前文已经提到过,便是那辽国的大将耶律得重,说他是大将其实是抬举他了,辽国第一大将是那兀颜光,而这耶律得重不过是蓟州守将,还是辽国的兄弟,从他书中的表现来看,活脱就是一个“关系户”,而他四个儿子对阵梁山好汉的表现也是根本不够看,那最小的儿子耶律宗霖被卢俊义斩杀时其他三个儿子居然是落荒而逃,正所谓“虎父无犬子”,从他儿子的表现来看,这货也就是个“犬父”而已。
但你若是弄清楚这人的历史原型那可就不得了了,此时辽国皇帝的弟弟在历史上的原型乃是那的创立者,他是字“重德”,所以极有可能施耐庵就是在这名字上做了点手脚,把历史上的耶律大石塑造成了一个关系户,事实上怪不得施耐庵黑这耶律大石,因为真实的耶律大石就是个吃里扒外的人,可以说是个彻头彻尾的“辽奸”他多次背叛辽国,否则也不会自己建国称帝了。
(辽人剧照) 不过言归正传,武松在原著中虽是没有真正的杀过一位顶尖高手,却是意外的杀死了一位历史上当皇帝的人,原著第八十九回中提道:“却说鲁智深引着武松等六员头领,众将呐声喊,杀入辽兵太阳阵内。
那耶律得重急待要走,被武松一戒刀,掠断马头,倒撞下马来,揪住头发,一刀取了首级,杀散太阳阵势。
鲁智深道:俺们再去中军,拿了辽主,便是了事也!”这轻描淡写间武松却是了解了一位“皇帝”的性命,这等成就可是梁山其他好汉都没能达成的,可怜的耶律大石就这么在《水浒传》中以耶律得重的身份死在了武松的刀下,冤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灭亡之后国库到底剩下多少钱 整个国库就剩下10个银币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宋朝时期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亿,更低多达702亿亩,时期,1077年国库收入就有7070万贯,最高答案到了1.6亿贯。
宋朝时期一贯有770文,一文钱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0.625元,一贯钱就是481.25元,按照宋神宗时期最低收入7070万贯计算的话,那么当时国库一年的收入就是340.24亿元人民币。
哪怕是到了后来的,已经失去了国家的半壁江山,国库一年的收入也可达1亿贯,这样的财富令后世朝代望尘莫及。
那么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把割地赔款当作家常便饭的清朝来说,是不是也和需要赔款的南库一样有钱呢? 从顺治入关到康熙年间,清朝一直处于战乱频发的状态,因为需要防止明朝遗民复辟,还需要平定三藩,准葛尔叛乱,政局动荡,直到康熙后期才完成了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所以在康熙去世的时候国库只有八百万两白银。
即位后,立即重视起国库空虚的问题,他是清朝在位中最勤恳的一位,最后还是因为积劳成疾死的,所以雍正去世后,清朝国库存银达到了六千万两,之后执政前期,更是达到了八千万两,不过这里面占大头的自然不是乾隆自己赚的,而是站在康熙、雍正的基础之上。
要说清朝最败家的皇帝,非乾隆莫属。
他看到国库充盈之后,就开始四处征战,彰显国威,扩大了清朝的政治版图,不过国库里的银子也消耗不少,但是还是维持在六千万两左右,最主要的还是他频繁出游,动不动就花钱,生生将的风光给耗没了。
皇帝在位时就吸取了自己父皇的教训,没有,而是稳健理财,终于在他去世之后给留下了2700万两的银子。
而在嘉庆之后的道光,可以说是清朝史上最抠的皇帝,甚至达到了吝啬的地步,但是因为碰见了鸦片战争,到了道光十年(1850年)的时候,国库里只剩下了800万两白银。
到了咸丰时期,战乱更是频繁,不仅有内忧,还有外患,咸丰三年(1853年)的时候,国库账面上只有170万两不到了,而实际上有多少呢?据资料记载:“部库仅存正项待支银二十二万七千余两。
” 帝时,执政的是,而慈禧向来是喜欢铺张浪费的,哪怕是一边需要向列强割地赔款,也要一边享受,后来大清的国库一斤刚开始亏空了,甚至沦落到向各国银行贷款的地步。
不过慈禧并没有收敛,她死后还将自己敛来的金银珠宝全带到了地底下,她自己嘴里陪葬的那颗夜就价值8个亿,与当时亏空的国库形成鲜明的对比。
经过慈禧这样的铺张浪费和辛亥革命的爆发,在宣统帝退位后,国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去国库清点时,发现国库里只剩下了10枚银元,一个国家最后的钱只有这么点,如何能不令人唏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