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闯王李自成是掉进米缸的一只老鼠?

随着甲申年脚步的临近,李自成越来越兴奋地意识到,大明的江山就要成为自家的产业了。
但
【千问解读】
随着甲申年脚步的临近,李自成越来越兴奋地意识到,大明的江山就要成为自家的产业了。
但正如一部著名影片的台词说的那样,他猜到了故事的开头,却没猜到故事的结尾。
甲申年的李自成猜到了自己将成为大明帝国的掘墓人,将坐上金銮殿上那把高贵的龙椅,却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他只能坐一天。
为了这一天,他付出了二十多年的努力。
三年(1630),李自成加入到造反者的行列。
这一年,21岁的崇祯一方面任命素有能臣之称的杨鹤为三边总督,运用剿抚并重的方式处理民变,另一方面却宣布加派辽饷。
更多的农民卖儿鬻女后仍然无路可走,他们被政府这根绳子越来越紧地勒住了脖子,任何挣扎都力不从心,只能纷纷揭竿而起。
网络配图 有人说,一个人的才华是掩盖不了的,——除非由他自己来掩盖,否则,它就会像装在布袋里的锥子一样,早晚会崭露锋利的头角。
驿卒李自成本是个任人宰割呵斥的小角色,在帝国亿万兆民中,他的存在并不比一只蚂蚁更重要。
但加入造反者的行列后,他变得重要起来。
与其他农民军首领相比,李自成的个人素质明显高出一筹。
就连官方修订的《》也不得不承认,李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
因此,他才会很快从众多农民军将领中脱颖而出,由闯将而闯王,由闯王而挥师京城。
但是,李自成不可能意识得到,攻下京城其实才走完了第一步,他还有许多甚至比打下北京城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但他和他的兄弟们都以为革命已经大功告成,现在,享受和收获的季节已经来临。
他们以为打天下坐天下也如同春种一料粟,秋收万颗籽那样简单而顺理成章:既然此前的几千个日过着刀头舔血、担惊受怕的苦日子,现在已死,大明已灭,紫禁城都在咱们手中了,不正该好好过几天舒心日子吗? 郭沫若在那篇影响巨大的《甲申三百年祭》中对李自成的悲剧作了这样的总结:“在过短的时期之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却使自成以下如、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沦进了过分的陶醉里去了。
进入北京以后,自成便进了皇宫,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登极大典,招揽门生,开科选举。
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夹降官,搜括赃款,严刑杀人。
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像以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的一样。
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他们似乎全不在意。
……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种族的悲剧,这意义不能说是不够深刻的。
” 可以说,刚入城时的农民军还有严格的军纪,对民众基本保持了秋毫不犯的良好作风,与抢劫民间、杀良冒功的之辈的政府军相比,农民军更受民众拥护。
然而,事情很快就向另一个极端发展,那就是农民军加速度地失掉了人心,被越来越多的吏民认定是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流贼。
以貌似正义之举的拷掠百官为开端,大顺农民军这支刚进城时曾令京师吏民不胜欢欣的队伍很快就裂变成令人谈虎色变的嗜血狂。
他们抢掠、拷打的对象,很快从高级官员扩大到一般富户,再进一步扩大到了寻常百姓。
网络配图 《甲申传信录》说,大顺军队刚进京师时,初入民舍,还只是借借锅灶和床榻之类的生活用品,很快,他们闯进居民家中,声称“借汝女妻作伴”。
——面对这些刀鲜剑亮的征服者,倒霉的居民只能是刀俎上的鱼肉。
由此,这支原本深受民众拥护的军队,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失掉了民心。
至于后来向借兵,以致清军入关,这是历史的插曲,——可以断言,没有清军入关,失掉了民心的李自成的江山也坐不长。
何况,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占据京师的李自成应该做而没有做或者说没做好的事情还有四件:第一,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明政府军的王牌,它还守卫在山海关,还处于东摇西摆的骑墙状态,而吴襄在李自成手中,吴三桂一家都在李自成手中,这正是招降王牌军的王牌,李自成做了,却做砸了;第二,虎视关外的清军随时可能入关,是战是和,李自成完全没有考虑;第三,即便南京政府为了谁续大统而忙于内讧,一时间不可能派军队北伐,但农民军与南朝的势不两立是必然的,李自成应该趁着南朝的混乱南征;第四,农民军一下子占领了如此辽阔的地盘,却没有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稳定政权。
以上四件,任何一件都比拷掠百官追索金银重要十倍百倍,可惜的是,人在深宫的李自成没能看到,他的谋士们和将军们也没能看到。
他们只看到了一个的叫做北京的花花世界。
窃以为,李自成身上,更多的混合了流氓无产者、江湖好汉和下级军官的特质,形成了他粗放又狭隘、率真又任性的性格。
也就是说,他本身基本不具备一个成大业者的素质,他至多只能领导一支打家劫舍的农民军队伍。
他适合与士卒称兄道弟,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当一个草莽英雄,却没有开创一个王朝、治理一个国家的才干和胸襟。
甚至,如果不是箭在弦上,他也许并不曾想过要称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两件蹊跷之事:其一,李自成,攻陷北京已指日可待时,却主动向瓮中之鳖崇祯提出议和,条件仅是分国而王。
这说明,他的最高理想,也不过是接受朝廷的高层次招安,他毕竟不愿意背负弑君的恶名;虽然原本也是由农民军首领打下的,但与朱元璋相比,这位相隔两百多年的另一代农民军领袖,却没有朱元璋那样大的野心和魄力。
其二,李自成在北京一共呆了42天,之前的41天,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穿上龙袍称孤道寡,但他没这么干,而是在被清军打败后,必须撤离北京的最后一天,他才草率地宣布登基。
这一行为不像有预谋的政治活动,倒像一个任性的孩子在破罐子破摔。
野载的一个故事,更形象地白描了李自成的草莽英雄形象: 李自成最重要的谋士牛金星劝说他在甲申年四月十五日举行祭天仪式。
祭告上天,这是历代帝王登基之前都要走的过场。
为了走好这一过场,牛金星请李自成在宫中演习一番,李自成很不情愿,但勉强同意了。
演习要求李自成不慌不忙,表现出稳重庄严的样子,但李自成根本没耐心,他很快就厌烦了,几把脱下过于夸张的皇袍,取下沉重的头冠,有些恼怒地对目瞪口呆的礼官说:我马上天子耳,何用礼为?转身就离开了演习现场。
经过御膳房时,还顺手抓起一块生肉放进嘴里大口啃食起来。
网络配图 接下来的故事人所共知:李自成亲征吴三桂,两军于山海关激战时,满洲铁骑横空杀出,自成大败,逃回北京。
甲申年四月二十八日,李自成在的北京城登基即位。
次日凌晨,这位真正登上帝位还不到一天的草莽英雄怆然撤离北京。
这个故事说明:第一,李自成是一只掉进米缸的老鼠。
一只老鼠偶然掉进了盛米的缸子,先是惊,继是喜,接着就是疯狂大吃,等到把米缸里的米吃得差不多了时,才猛然发现要跳出空荡荡的米缸已经十分困难,它的最终结局只能是。
——要么在米吃完之后饿死,要么被闻声赶来的米缸主人打死。
第二,这个故事说的其实既不是老鼠,也不是李自成,而是人类身上固有的劣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武则天根本没有还政,为什么书人们都要这么说?
其实是这么回事吗?根本不是。
武则天在晚年的确是想到了立储的问题,当然不想也不行,在立还是立的问题上特别纠结。
李显虽然是她的亲生儿子,但是是她一手从位置上拉下来的,废黜庐陵王多年,于是好端端的一个守成皇帝被她废掉了,整日疑神疑鬼,差点得了抑郁症自杀。
有人从李显复辟之后的差评表现就说武则天篡了李唐江山是正确的,要是不篡的话李唐早垮了。
易中天就持这种观点,其实这都哪跟哪啊。
人们都忘了一件事,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能不能做出成绩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是需要培养和磨砺的。
牛逼吧,你把他废黜二十年再让他重新上岗试试。
网络配图 所以李显并不是有多差,起码做一个守成之君绰绰有余。
可惜二十年的庐陵王把他给废掉了,精神受到极度摧残。
另一个就是武三思。
武三思也是家族里面少有的一个像样的子弟了。
武氏家族整体办事水平不高,好多人非傻即蠢,武三思也可以算是矮子里面拔高个了。
但是跟李显比起来,武三思还是有优势的。
因为武三思没受过多大的摧残和折磨,在武则天篡唐的血雨腥风的清洗中他是最大的受益者。
所以在办事能力上来说,他此时比李显要强。
所以武则天最想立的是武三思。
这里需要大家认识一个问题,武则天建立的朝代名叫周,是武家的天下。
所以武则天找一个的人当继承人理所当然。
李显,根本没有当接班人的资格。
那么为何无数朝臣都敢上书让李显当继承人,因为当时李显并不叫李显,而叫武显。
武则天是先把李显赐姓武然后才让他当太子的。
李显只了武,才有继承武周江山的资格。
网络配图 但是这一条被许多史家忽略了。
大家异口同声的说,武则天立了李显为太子,还政大唐,是个高明的政治家云云,其实扯的都是犊子。
武则天在李显还是武三思的问题上纠结之后,才有了把关到小黑屋问他该立谁的问题。
这个桥段大家都熟悉,狄仁杰说,李显是儿子,武三思是侄儿,您万岁之后要有人给您上坟烧纸,请问是儿子亲还是侄儿亲。
到时候如果武三思当了皇帝,人家立的庙是他爸他妈的庙,您这个姑姑有没有庙还不一定呢。
到头来您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其实这是明面上的话,里面还有意思,当时武则天的统治已经,老百姓怨声载道,如果武三思上位为了得民心,把他姑姑武则天清算了,那也不是没可能的事。
到时候武则天这辈子可就白干了。
所以说武则天把武周江山传给儿子,这既是现实的需要,又是为身后的考量。
而且当时人心思唐。
武则天把李显立为太子之后,幽州地区契丹人犯乱,武则天让李显前去平乱。
开始李显没出面,让别人招募老百姓打仗,结果都跑没影了,招不到。
于是让李显出面,老百姓一下子从涌来,要跟李显上前线,契丹人一听说赶紧溜了。
李显的太子之位这才保住。
但是他这时候叫武显。
网络配图 长安四年,八十岁的武则天病重,五王发动了神龙之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武显当了皇帝,宣布复辟李唐,才把周朝改为,武显改为李显。
所以根本不存在武则天还政李唐一说,她是被政变逼宫下台的。
如果说这也叫还政的话,那么李世民玄武门政变逼宫,李渊下令让位李世民,也叫正常让位了。
这不扯吗。
对于武则天,我们当然不能抹杀她在历史上所做的贡献,可是也不能无限拔高,弄的就如完人一样。
把武则天篡唐立周说成是武则天为了大唐能够繁荣富强,不惜冒着千古骂名把儿子废了,自己改朝换代,把江山治理好之后又还给儿子。
李唐因此有了后来的开元盛世。
咱们能不这么玛丽苏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唐朝大将尉迟恭为什么在晚年闭门谢客?
尉迟恭除了建功立业,辅佐李世民开创大唐江山外,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头,他和是千年来中国公认的“门神”组合。
仅此就可以看出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传说此人面如黑炭,我想是对他性格果敢勇猛的形象化吧,就像京剧的脸谱一样。
一、身怀绝技,万军丛中来去自如网络配图在民间传说中,尉迟恭使用的兵器是竹节钢鞭,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尉迟恭使用的是马槊。
马槊这种武器,是又大又沉的骑兵武器,一般只有臂力过人的勇将才会用这种武器,由此可见尉迟恭的体力和臂力都很惊人。
民间传说中尉迟恭以前是个打铁的,后来阴差阳错加入了周的武装。
说到这里还有个传说,就是尉迟恭原本也是想投唐的,结果在潼关遇到了和李元吉兄弟,这两个兄弟老是嫌尉迟恭吃的多、饭量大.尉迟恭总是吃不饱,一怒之下投了刘武周,当然,这些都是民间传闻,但也可以看出尉迟恭为人耿直,脾气火爆。
尉迟恭自从参加了刘武周武装之后,所到之处,连战连捷,打得李唐的军队是望风而逃。
但刘武周终究不是李世民的对手,李世民亲临战场后,击溃了刘武周,收服了尉迟恭。
有一次,齐王李元吉听说尉迟恭擅长使用马槊,不仅能格挡、闪避敌方的马槊,还能夺过敌人的马槊,反身刺杀敌人。
李元吉很不服气,因为他也擅长使用马槊,想要和尉迟恭比试比试。
尉迟恭当然也不会退缩,只见两人骑马拼杀,一连几十个回合,李元吉始终没能刺到尉迟恭。
中场休息时,李世民问尉迟恭:“夺取马槊和躲开马槊,哪个更难?”尉迟恭说:“夺取更难!”于是,李世民便让尉迟恭夺取李元吉的马槊,没一会儿工夫,尉迟恭便已三次夺得李元吉的马槊。
凭着这样的绝技,尉迟恭可以说是万军丛中来去自如。
当他们攻打时,尉迟恭数次在乱军中救了李世民的性命,也逐渐得到李世民的信任。
有一次,尉迟恭随李世民在虎牢关和王世充对峙。
当时王世充的侄子王琬骑着的青骢马在阵前向众人炫耀。
李世民作为征战沙场的老手,对战马十分喜爱,也很识货,便随口说了句,这真是匹好马!于是,尉迟恭请求去夺马。
李世民虽然喜爱好马,但更喜爱尉迟恭这员猛将,怎么能让他为了一匹马而涉险呢!因此,李世民制止了他,但尉迟恭没有听从。
只见尉迟恭骑马冲入敌阵,王琬还未反应过来,便已被活捉。
尉迟恭牵着青骢马奔回唐营,敌军竟没有人敢上前阻拦。
一、玄武门之变的主角随着统一天下战争的逐渐结束,李家兄弟的矛盾也开始逐渐县漏出来。
为了皇位继承的问题,李世民和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的矛盾日渐加深。
这个时候的尉迟恭,由于其卓越的战功和对秦王的忠心,已经是秦王府的核心人物。
本来按照中国的传统,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哥李建成坐上太子之位也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江山大半却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李世民多年来东征西讨,打,灭王世充,历尽艰辛才打下大唐的天下,让他拱手让给李建成,他当然不服气。
更让李建成不安的是李世民手下的那帮虎狼战将,这些东征西讨的沙场战将可不会像李世民那样顾及兄弟之情,谁下手就要下手,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本来还想贿赂李世民的部将,最好能拉过来一两个,可是结果不但一个也没成功,还引起了李世民的警惕。
网络配图当然也不能说李建成没有才干,李建成其实人还是不错的,礼贤下士,待人谦恭有礼,如果能当,也是个不错的守成之君。
原来在李建成手下的曾经回忆起一件小事。
魏征有一次去太子府办事,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在。
李建成见魏征来了,就亲自下来迎接,因为当天魏征身体不太好,李建成就亲自给魏征端茶,做的非常自然,当时魏征就很感动,觉的李建成是个忠厚之人,这样的人当皇帝也不会太差。
当然,李世民和李建成究竟谁能够当皇帝,最后拼的还是实力,李建成想到挖墙脚,把李世民手下大将挖过来几个。
他们把头一个目标就定在了李世民的忠实追随者尉迟恭身上,但是这次他们彻底失败了,恼羞成怒的李建成兄弟转而向李渊告状,说尉迟恭意图谋反,想除掉尉迟恭。
多亏李世民求情,尉迟恭才保住性命。
李建成兄弟还向唐高祖建议,将秦王府的大将调到各地分散驻扎,这样就能将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情势危急,尉迟恭和等人纷纷向李世民表示,不能再等了,一旦府中将领被分散,就没有机会了,所以,李世民决定先动手。
李世民先跑去向李渊报告建成和元吉淫乱后宫的事,李渊答应第二天召他们兄弟到皇宫来对质。
第二天,李世民率尉迟恭、、张公谨、刘师立、公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将伏兵玄武门(长安北面正门)内,等待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到来。
走过玄武门的李建成和李元吉觉得情况不对,决定返回东宫和齐王府,就在这时,李世民从背后走出,向建成和元吉打招呼,并一马当先箭射李建成。
这下轮到尉迟恭和众将惊讶了,他们原先还有顾虑,深怕伤到建成和元吉无法交代,可李世民一上来就做了个榜样,众军不再顾虑,开始追击李元吉。
此时,尉迟恭带领十几名骑兵和李世民左右夹击,箭射李元吉。
奈何李元吉骁勇,还是让他冲出了重围,逃到了树林中。
李元吉逃到树林,转身看到李世民的衣服被树枝挂住,就搭弓要射李世民,关键时刻,还是尉迟恭赶到,跃马喝叱李元吉,李元吉见到尉迟恭,放开李世民,想跑到武德殿向李渊求救,尉迟恭边追边射,将李元吉射杀。
当尉迟恭拿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来到玄武门时,众军都知道李世民胜了,自己败了,只好四散溃逃。
李世民终于登上了皇位,这场手足相残的惨剧虽然就此告一段落,虽然李世民的登基过程不太光彩,但是历史证明尉迟恭的眼光不错,李世民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网络配图三、低调处事,安享晚年尉迟恭是一个性格憨直的人,一个屡立战功的武将难免有些居功自傲,时间长了就会和同僚发生矛盾。
一次,李世民大摆酒宴,尉迟恭见到江李道宗的席位在他之上,大怒道:“你有什么功劳,配坐在我的上席?”李道宗也是一代名臣,为大唐征吐谷浑和西域立下过大功,不像小说中的那样是个奸臣。
李道宗刚要好心给尉迟恭解释一下,哪知尉迟恭不分,上来就是一拳,差点打瞎了李道宗的眼睛。
李世民也不高兴了,说:“我以前一直责怪杀了许多功臣,现在想想,他也有许多不得已之处!”尉迟恭知道说的是自己,赶忙叩头谢罪。
自此,尉迟恭开始约束自己的行为,闭门谢客,低调处世。
晚年的尉迟恭,迷信仙丹,服食各种丹药。
而且学着演奏清商乐曲自娱自乐,不跟外人交往,得以安享晚年,享年七十四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