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御医有多难?说错一句话就是杀身之祸

后来他留下一篇回忆文章《德宗请脉记》,里面说,自己在诊病前已深知和光绪的忌讳,“皇恶人说皇上肝郁,皇
【千问解读】
后来他留下一篇回忆文章《德宗请脉记》,里面说,自己在诊病前已深知和光绪的忌讳,“皇恶人说皇上肝郁,皇上恶人说自己肾亏”,所以要避开这两点。
在给看病这件事上,讳疾忌医其实只是小事,最要紧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脑袋和前程。
某些皇帝很喜欢杀医生。
的爱女同昌公主病故,参与医治的二十余名医官被杀,还株连了他们的三百多位宗亲。
出面反对的大臣温璋因被革职而服毒自杀,还被皇帝唾骂“恶贯满盈,死有余辜”。
明朝皇帝也很喜欢杀医生。
明仁宗朱高炽做太子时,其妃张氏长达10个月没来例假,御医会诊后一致认为她怀孕了。
只有一位叫盛寅的医生说她没怀孕,而是患了某种疾病,并开了一服被御医认为可能导致堕胎的“禁药”。
后来张氏病情加重,只好死马当活马医,试一试盛寅的药方。
但在试药前,朱高炽已命人将盛寅抓了起来,以致他的家人忧心如焚,担心全家会被“磔死”。
盛寅被关了三天,朱高炽见张氏吃药后没死,才放他回家。
吓尿了的盛寅想方设法离开皇家,调去南京工作。
而嘉靖年间的御医许绅,是直接被吓死的。
“”时,嘉靖差点被饱受他摧残的宫女勒死,许绅奉命急救,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嘉靖前脚封赏许绅为,后脚许绅就死了。
在遗言里,许绅明言自己死于“惊悸”。
杜钟骏入宫给光绪治病,倒不必担心吓尿或吓死,因为当时杀医生已被公认为一件极不文明、极不体面的事。
御医需要担忧的是自己的前程—之前死时,御医李德立等人均被“革职戴罪当差”;光绪与慈禧死后,御医张仲元等人也被革了职。
为规避皇权的惩罚,历代御医都练就了一套“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高超本领。
他们热衷于开无风险的补药,而非真正治病之药;热衷于用“慢治”卸责,而讳言药到病除;热衷于随大流,绝不发表独到见解,如此就可处在“法不责众”的安全位置。
这些才是御医必修的核心职业技能,而非医术。
皇帝当然也不傻。
为防御医的套路,晚廷发明了“轮诊制度”,以若干天为一周期,每天让一名医生前来诊病,并让他单独写出自己的诊断意见和药方,不许他们彼此交流,最后由皇帝和大臣来判断谁的诊断和药方是可信的。
杜钟骏虽不是御医,但也被安排与其他被举荐的医生一起参加“轮诊”。
他很不理解这种做法,对大臣说:“六日轮流一诊,各抒己见,前后不相闻问,如何能愈病?” 大概是懒得跟这些“民间名医”解释,内务府的回复很简单—皇宫制度一向如此。
杜钟骏大约也能明白,这种制度是皇室为防被医生联合蒙蔽而专门设置的,结果往往是:诊断的虽是同一个病人,但有多少医生就会出现多少病名和药方,继而使参与诊断的医生陷入被动。
为求自保,杜钟骏从宫里出来,又去找了陆润庠,说:“六天才允许我进宫开一个药方,还不许我们互相交流,哪有这么治病的?如果将来治不好皇上的病,究竟是谁的过错?”陆润庠的回复与内务府如出一辙—不要想太多,宫里的事一向如此。
杜钟骏对“轮诊制度”的批评并非毫无道理,因为“轮诊制度”走到最后,相当于将判断药方好坏的决定权交给了皇帝、太后及大臣等非专业人士。
1880年,号称“名医”的马文植受诏入宫给慈禧诊脉,开的药方就是先“呈内大臣、诸侍医看过”,再“进呈皇太后御览”,然后由李莲英传旨给众大臣,说太后觉得马文植拟的药方也不错,要他们商议一下,是继续服用御医之前开的药方,还是改服马文植开的新药方。
大臣们不傻,自然不肯表达任何有倾向性的意见,集体回奏说:“我们啥也不懂,还是请决定吃哪种药吧。
”慈禧没办法,只好自己圣裁,很“机智”地将御医和马文植融为一体—用御医的药方,但得让马文植主笔。
对御医的不信任,和御医对专业决策权的让渡,发展到极致,往往会变成皇帝自己出手更改药方,慈禧和光绪都干过这事。
慈禧曾将薛宝田拟定药方里的“续断”改为“当归”。
光绪常改御医开的药方,比如往里面加乳香、紫花地丁、白芷,或圈掉杜仲和菟丝子,有时还会直接下旨对御医进行业务指导,教他们怎么玩“君臣相佐”。
“皇帝自己开药方”这事也见于欧洲。
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常年受痛风困扰,又常暴饮暴食,他觉得宫廷医生都是无能之辈,所以更愿尝试民间偏方。
安德雷亚斯·维萨里(近代人体解剖学的创始人)任宫廷医生期间,查理五世迷上一种叫“菝葜”的草药,不但强迫维萨里将之放入药方,还宣称该草药在治疗痛风方面有奇效。
维萨里不信个案,也不愿糊弄过去。
他在诸多痛风患者身上试验后,否定了查理五世的主观感受,认为他的痛风有所好转是控制饮食所致,与菝葜毫无关系。
但查理五世更愿相信自己,让人调查维萨里,看他究竟是不是包藏祸心的“宗教异端”—在那个时代,被扣上“宗教异端”的帽子是有可能被烧死的。
万幸的是,维萨里在言论方面十分谨慎,教廷什么也没查到。
然而,若让皇帝撤去“轮诊制度”,听任医生互相交流,其结果大概率又会变成一场糊弄。
杜钟骏在《德宗请脉记》里说,他们六位民间医生被举荐进京一段时间后,光绪有次下旨,让他们合拟一个“可以常服之方”,且给出五天商议的时间。
六人接旨后,推举年龄最大的陈秉钧主笔。
陈秉钧拟的药方会凸显御医之前开的药方有问题,众人都不赞成。
杜钟骏还对其他五个人说:你们要是觉得自己能治好皇上的病,那不妨批评御医的药方;否则还是不要说的好,会得罪人。
然后,众人照杜钟骏的主意,保留了陈秉钧的药方的头尾,将中间部分改了,使人看不出是在“明言”御医之前开的药方有问题。
而杜钟骏自己拟的药方,根本就没拿出来给众人讨论。
对参与药方商议的杜钟骏来说,不得罪御医、不用自己的药方为底稿进行讨论,比御医们的药方是否正确、自己的药方是否更好,要重要得多。
如此这般,皇帝与他的医生就陷入漫长的僵局。
皇帝不信任医生,医生也不敢给皇帝提供关于疾病的独立见解。
双方不再是简单的医患关系,更像在玩一种两败俱伤的攻防游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宁夏理科520分能上哪些公办大学?可以报考的本科有哪些
在2023年高考,宁夏理科520分对应的公办大学数量为0。
在2022年高考,宁夏理科520分对应的公办大学数量为0。
圆梦小编将在本文为2025年宁夏理科520分的高考生详细展示:往年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20分的大学名单!一、宁夏理科520分能上哪些公办大学?宁夏理科2024年最低分为520分的大学名单:学校名批次2024分数2024位次东华大学第一批本科5203413接下来,我将为2025年高考生重点介绍宁夏理科520分能上的这几所公办大学!东华大学东华大学的学校标签是“211、卓越工程师、中央部属、保研资格、双万计划、国家重点、双一流”,该校位于上海市,2024年在宁夏理科第一批本科的招生专业包含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数学类、新闻传播学类等专业。
二、宁夏理科520分对应的全区排名宁夏理科近年520分对应的高考位次在 1857位 - 3413位 之间。
2024年高考成绩为520分的宁夏理科考生,在全区排名第3413名。
2023年高考成绩为520分的宁夏理科考生,在全区排名第1857名。
2022年高考成绩为520分的宁夏理科考生,在全区排名第1974名。
如果你的高考成绩能考到520分,那么就意味着你超过了宁夏理科93% ~ 96%的考生。
理科520分2024年2023年2022年高考位次341318571974
燕德妃是否有女儿之谜
关于她是否有女儿这一问题,引发了诸多历史爱好者的好奇与探究。
史料记载中的子女情况 燕德妃(609年—671年),涿郡昌平人,唐太宗的妃嫔,洛川郡公燕荣孙女,也是的姨表姐。
据史书记载,她育有二子,分别为越王李贞和江王李嚣。
李贞生于627年,是唐太宗第八子,官至太子太傅,先后被封为汉王、原王、越王,在武则天当政时起兵失败后饮毒自尽,开元五年(716年),将其重新改葬,追为敬。
李嚣则生于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生母为燕德妃,631年进封江王,翌年便去世,谥号殇,且无后嗣,死后封国被废除。
然而,在现有的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燕德妃有女儿的相关信息。
从历史背景推测可能性 唐朝时期,宫廷生活复杂,妃嫔众多,生育情况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宫廷中的生育记录可能存在不完整的情况。
在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婴儿的存活率相对较低,即使妃嫔有生育,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婴儿夭折,且未被详细记录下来。
另一方面,宫廷的权力斗争和政治环境也可能对妃嫔的生育情况产生影响。
燕德妃在宫廷中的地位并非最为显赫,她与唐太宗之间的感情关系也并非如一些宠妃那般深厚,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生育机会和生育记录的完整性。
此外,从家族传承的角度来看,在古代,男性子嗣往往被视为家族延续和传承的重要标志。
燕德妃的两个儿子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记载和作为,这可能使得家族和史官更关注她的儿子们,而相对忽略了她是否有女儿这一情况。
而且,在当时的宫廷文化中,对于妃嫔生育女儿的记录可能并不像生育儿子那样受到重视,这也可能导致相关记载的缺失。
与其他妃嫔的对比分析 将燕德妃与其他唐太宗的妃嫔进行对比,也能为判断她是否有女儿提供一些线索。
例如,有纪王李慎和李孟姜等子女,有齐王李祐,有吴王和李愔等。
这些妃嫔的生育情况在史料中有较为明确的记载,而燕德妃除了两个儿子外,并无女儿的相关记载。
当然,这种对比并不能完全确定燕德妃没有女儿,因为每个妃嫔的情况都有其独特性,不能一概而论。
但从整体来看,其他妃嫔有女儿的记载较为常见,而燕德妃缺乏这方面的记录,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她没有女儿的可能性。
综合结论 综合现有的史料记载、历史背景推测以及与其他妃嫔的对比分析,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燕德妃有女儿。
虽然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燕德妃生育女儿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在历史研究中,对于一些缺乏明确记载的问题,我们需要以客观、审慎的态度去对待,不断探索和挖掘更多的历史资料,以期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情况。
燕德妃是否有女儿这一问题,也将继续吸引着历史研究者们去深入探究,为唐朝历史的研究增添更多的细节和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