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史上地方割据政权中时间最长的闽越国,最后为什么灭亡?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3 点击数:
简介: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王侵南越国,南越国向汉王朝求救,此时的已经基本解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胁,为解决闽越反复叛乱的问题,决定派兵攻击闽越。

元鼎六年(公元前

【千问解读】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王侵南越国,南越国向汉王朝求救,此时的已经基本解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胁,为解决闽越反复叛乱的问题,决定派兵攻击闽越。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秋,东越王余善得知楼船将军上书“请诛闽越”,便先发制人宣布反汉,建多个军事城堡据守军事要地,并率兵进攻白沙、武林和梅岭的汉军,击败了汉军,汉军首领因临阵脱逃被斩。

余善王自以为得势,便自立为帝。

公元前110年,汉军调集四路大军强攻闽越国,闽越先胜后败,闽越国发生内讧,余善被闽越建成侯敖和繇王居股所杀,闽越国投降。

闽越国从建国至被汉武帝所灭,共历92年。

汉武帝想一劳永逸解决闽越问题,便将闽越民众皆迁往江准之间。

闽越国是福建历史上地方割据政权中时间最长,也最为强盛的诸侯国。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闽越人民既保持了福建远古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宗教观念等,又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效法中原内地,创造出灿烂一时的阔越文化。

被汉武帝灭国后,大多数闽越人被迁往江淮地区,使福建历史出现了数百年空白,感叹之余,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闽越亡国的原因。

越国的社会生产力落后 到了西汉时期,中原地区由于众民族的争夺和融合,经济和文化都得到很大发展,而僻处江南的闽越族的社会生产力仍然落后,被中原视为“蛮夷之邦”、“化外之地”。

《·货殖列传》云:“(闽越)无饥馑之患……,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说明闽越社会商品经济欠发达,而且从其贫富分化并不严重来看,闽越可能还没有进入阶级社会。

作为闽越国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域的崇安汉城遗址至今未发现铜钱,基本上可以推断出闽越国还没有使用钱币来买卖商品,也就是说当时交换形式还停留在以物易物的阶段。

当时闽越国还是一个较封闭的社会,淮南王刘安曾说“(闽越国)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内也”。

地理条件的劣势使闽越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非常缓慢。

越人在农业生产上也比较落后,《史记·货殖列传》云:“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汉书·地理志》也说:“江南地广,或火耕而水耨,民食渔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这里的“火耕而水耨”是指以火烧草,直接栽培,以水淹草,不用牛耕。

这种栽培方式比较粗放,产量较低。

显然,闽越的农业生产长时期处于落后局面。

在手工业方面,虽然有些行业如冶铸业较发达,但总体而言水平不高。

“从生产发展水平总体推断,福建青铜时代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落后于中原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表现为一种不发达的奴隶制经济形态。

”甚至有的学者认为,闽越族“始终未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阶段”思曾说:“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而闽越国还处于原始社会后期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可见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而生产力的低下必然影响到越国的国力,成为间越国败于汉军的一个重要因素。

内政、外交的失败 间越国由于内部的争权夺利,极大地削弱了国力。

闽越国大小头领均有属于自己的部属,一旦有利害冲突,就会出现内讧。

公元前135年,闽越国出兵击南越,南越向汉王朝求救,汉武帝出兵讨伐,闽越王郢出兵抵抗,被其弟余善所杀,余善夺取了政权,后被汉王朝封为东越王。

“余善另立山头,老窝在闽北。

”①从《史记·东越列传》的记载来看,丑和居股先后“奉闽越先祭祀”,余善只是“与繇王并处”。

也就是说,在闽越国后期已经分裂出东越王余善与越繇王两个政权,这使东越王余善抗击汉军的力量大减。

而当余善王最后在闽北战败逃到福州一带时被繇王居股所杀,这也再次证明了闽越内讧是间越战败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外交上,一方面间越与西汉王朝关系没有处理好,对汉王朝很不尊重,而且时有挑衅举动。

自无诸死后,闽越长期不向汉王朝纳贡。

“(闽越)名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用不给上事。

……”②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闽越国经济不好,但更可能的是闽越国不尊重汉中央王朝。

闽越国与汉王朝的一些欲谋反的藩国倒是联系密切,吴楚七国叛乱时吴王刘濞就曾邀请闽越国共举大事,只是后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闽越国没有参与,但在叛乱失败后,吴太子驹为躲避汉王朝的通缉,逃到闽越国,得到了闽越国的收留和保护。

收留叛王之子与叛乱无异,可见闽越在外交上与汉王朝一直不合。

在对待周边邻国方面,闽越国“又数举兵侵陵百越,并兼邻国,以国暴缰,阴计奇策,入燔阴楼船,欲招会稽之地,以践之迹”。

闽越国希望恢复先祖勾践当年的霸业,经常侵扰周边小国。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国攻东瓯,东瓯敌不过闽越国,向汉王朝求救,汉武帝发兵,闽越引兵退回。

东瓯四万余人归汉,并迁往江淮地区,闽越随后占领了东瓯的故地。

对东瓯国的攻 掠虽然有所收获,但同时也使闽越国在外交上更加孤立。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国又出兵击南越,引得汉军出兵讨伐。

闽越国对周边的攻 掠使汉武帝得出了“闽越悍,数反复”的结论,最终出动大军平定闽越,并将闽越人尽迁往江淮之间,“东越地遂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何评价行省制:幸免地方割据是怎么回事?权力大而不专?

综观上述情节,行省之权大而不专,确实反映了行省官在权力结构上的基本属性。

权大而不专,还防止了元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

这对元行省的政治作用也是极有意义的。

汉唐以来,中央政府派出控驭各地或监察都县的刺史、都督、节度使等,均因朝廷政策失误,逐渐走向反面,最终转化为地方分权割据势力。

元行省却没有重蹈两汉刺史、魏晋都督、唐节度使的覆辙。

这无疑应主要归功于行省本身权大而不专的机制。

在元代文献典籍中,不乏行省官“便宜行事”的记载。

如廉希宪以中书右丞行省江陵,持有“承制授三品以下官”的特诏 ;仁宗朝,康里脱脱任江浙行省左丞相,自称:“吾陛辞之日,密旨许以便宜行事” 。

然而,迄顺帝至正十一年( 1351年),这种情况只是极少数。

正如许有壬所云:“世皇宏规远模,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

行省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 。

许有壬从顺帝元统二年到至正三年担任中书省参知政事、左丞长达八年,对制度应该说是。

他所说的“遵成宪以治所属”及“报可而后行”,显然与“便宜行事”相左。

而且,基本反映了迄任宰执时朝廷对行省的职权规定。

换言之,迄许有壬担任宰执的顺帝朝前期,大多数行省官并不能“便宜行事”,只能“遵成宪以治所属”,“中书报可而后行”。

总之,通过以上四项措施和政策,元廷实现了对行省的严格控驭和有效监督,使其诸权力基本保持在大而不专的范围或限度内。

保持这样的限度,朝廷对行省就能始终处于以重驭轻、以内驭外的有利地位。

行省则始终从属于中央,禀命和效忠于朝廷。

正因为如此,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中,行省大体站在中央一边,主要发挥代表中央控制地方,为中央集权服务的作用,就不足为奇了。

随机文章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导弹,威力令美国恐惧(相当于1500枚原子弹)美国NASA不敢公布的照片,登月期间惊现外星人宇宙飞船挪威NSM精确制导导弹,曾受到F35青睐(制导方式奇特)冥王星为什么叫冥王星​,英国小女孩随口一说(被天文学家认可)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区别,冥王星最小天王星最大(八大行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福建刚过本科线的公办大学 适合低分录取2025参考

福建省内刚过本科线可以报的公办大学有闽南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等,本文将介绍在福建省刚过本科线能上什么公办大学。

2024年福建高考本科线为历史类431分、物理类449分。

以下会介绍在福建省本科线附近有哪些公办大学。

1、福建历史类:闽南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2024年福建省内历史类中在本科线附近(431-451分)的公办大学共有4所。

其中本科线附近的师范类大学有闽南师范大学(中高计划)(441分)。

下表为福建历史类本科线附近的公办大学分数: 学校名 批次 专业组 2024分数 武夷学院(闽台合作办学) 本科批 专业组:999 451 福建农林大学(中外合作) 本科批 专业组:999 443 闽南师范大学(中高计划) 本科批 专业组:999 441 闽江学院(中外合作) 本科批 专业组:999 432 2、福建物理类: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院2024年福建省内物理类中在本科线附近(449-489分)的公办大学共有3所。

下表为福建省内物理类本科线附近的公办大学分数: 学校名 批次 专业组 2024分数 闽南师范大学(中美合作) 本科批 专业组:500 481 闽江学院(中外合作) 本科批 专业组:999 480 三明学院(国际课程教育项目) 本科批 专业组:500 480 闽南师范大学(中高计划) 本科批 专业组:999 475 其中闽南师范大学(省重点)、闽江学院(省重点)等都是不错的大学。

加入收藏
               

福建史上地方割据政权中时间最长的闽越国,最后为什么灭亡?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