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昏君御驾亲征,70万大军竟然败给2万敌军

辽帝国在北方称霸后,许多民族都沦为了它的附庸,被其予取予求,过着奴隶般的日子。
女
【千问解读】
辽帝国在北方称霸后,许多民族都沦为了它的附庸,被其予取予求,过着奴隶般的日子。
女真人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时期曾建立渤海国,辉煌了一段时日的民族,在契丹人崛起后,就成为被奴役的对象。
不过,自古以来,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如果这个民族拥有一位杰出的首领,就有很大可能破茧成蝶,翻身做主人。
女真人很幸运,他们迎来了自己民族的一位天才人物。
他生活的的时代,辽国已经从鼎盛走向衰落,而且正处于暴君的统治之下。
此人登基之后,就开了昏君的模式,沉迷酒色,任用奸臣,搞得朝政混乱,民不聊生。
当然了,辽国虽然衰落,它毕竟屹立北方一百多年,对于许多受压迫民族来说简直就是庞然大物,不敢与它对抗。
然而天祚帝偏要作死,他的一个做法,激怒了本就有反心的完颜阿骨打。
那是公元1112年,整天无所事事的天祚帝在国都待腻了,于是带领随从们到各个部落耀武扬威,寻欢作乐。
在女真部落中,他受到了隆重的款待。
天祚帝酒过三巡昏了头,居然让女真各部酋长为他跳舞助兴。
这完全就是莫大的羞辱,畏于辽国的强大,酋长们敢怒不敢言,只能被迫就范。
完颜阿骨打也在宴会上,眼见此景,他非常愤慨,拒绝了天祚帝让他跳舞的要求,一场酒宴因此不欢而散。
那场酒宴之后,意识到辽国只会变本加厉的完颜阿骨打,下定决心对抗辽国。
经过两年的努力,在天祚帝眼中没有威胁的完颜阿骨打,征服了周边忠于辽国的部落,羽翼逐渐丰满,正式起兵抗辽。
到了这个时候,天祚帝仍然天真的以为女真作乱,不过是癣疥之疾,所以只派了一些军队去平叛。
结果,前方不断传来辽军战败的消息。
在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后,1115年,,建立了金国。
天祚帝闻讯,这才慌了神,意识到女真人有了动摇辽国根基的实力。
坐不住的天祚帝,为了迅速平息叛乱,决定带兵亲征。
辽国本来就是马上得来的天下,天祚帝虽然,不过他身上倒还有一些从老祖宗那儿传下来的凶悍习气。
就在完颜阿骨打称帝后不久,天祚帝召集大军,。
对于这场亲征的大军数量,对外宣称是七十万。
当然了,古代打仗,虚报数量壮大气势的现象几乎成了一种现惯例,这七十万大军是有水分的,应该在三四十万左右。
得知天祚帝御驾亲征,完颜阿骨打倒是没有慌乱,他早就做好了被辽国征讨的准备,亲自率领两万精锐迎击辽军。
两万对阵所谓的七十万大军,怎么看也有点以卵击石的成分,不过历史上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也表明,金国并非没有胜算。
事情的发展也正如预想的那样,女真人也创造了一个奇迹。
辽军军威雄壮,分成多路向金国占领的黄龙府进发。
天祚帝此时信心极为非常大,觉得在自己亲征下,金国肯定会灰灰湮灭。
然而,事情的发展让他的美梦彻底破碎。
就在完颜阿骨打在爻刺严阵以待,准备与辽军大战时,还在路上的天祚帝收到了国内传来的一个消息。
辽国在他的统治下内忧外患,一些辽国贵族不满他的统治,早就有了夺权的打算。
天祚帝这一次御驾亲征,正好给了辽国贵族们机会。
就在他准备与金国大战时,作为天祚帝亲军副都统的耶律章奴带军脱离部队,回到上京,拥立天祚帝的堂叔登基称帝。
帝国发生内乱,对于天祚帝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辽军上下也是军心动摇。
皇位都快不保了,这下子天祚帝哪还有心思与金国作战,匆忙下令回师。
得知辽军撤退,完颜阿骨打怎会放弃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马上率领大军追击,终于在护布达冈追上了辽军,对其发动了攻击。
金军是有备而来,气势如虹,而辽军是仓促撤退,无心恋战,加上天祚帝对军事,居然没有留下部队殿后,于是这场以少打多的战争,成了一边倒的碾压。
号称七十万的辽军,在金军攻击下毫无还手之力,眼看形势不妙,天祚帝发扬了草原民族行动如风的特点,带领少数亲随从抛下大军,自己逃命去了。
护布达冈之战,以辽国的战败而结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此战过后,辽国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国内的叛乱此起彼伏,金国的崛起已经不可阻挡。
此后,经过十年的征伐战争,金国崛起为北方又一个霸主,天祚帝最后则是成了俘虏,不知所踪,这位昏君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杨修做了什么?为什么一代奸雄曹操会产生杀了他的念头?
如果是这样,杨修又究竟表现出了怎样的智慧,以至于让曹操下令动手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杨修又做了什么,以至于让曹操动了杀他的心思? 说到杨修 ,估计不少人都有点印象,就是那个恃才傲物最后被曹操给找理由杀死的人,而这基本上都是《演义》这本小说里面的杨修形象。
杨修字徳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以知识渊博,文采斐然著称,他的才华在当时是得到公认的,可惜他的不少作品都已经遗失了没有流传下来。
他是“四世太尉”的杨家的继承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世家子弟,在那个年代,世家贵族的人能够得到的教育远远好于平民,所以一般来说世家子,尤其是杨修这样的大世家的人几乎少有无能之人。
杨修的才能也是非常不错的,在建安年间的时候被人推举入朝为官,后来成为了曹操手下的主簿,主簿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小官,这个官职就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如果不是比较信任又有着不错的才能,曹操怎么可能让他当自己的主簿。
而且当时曹操经常在外面征战,而杨修还是能够处理的很好,可见杨修的才能确实非同一般。
杨修虽然才能出众,但是因为犯了曹操的大忌,最后还是被曹操找借口杀了,自然这里所说的大忌肯定不是演义中的所谓“一人一口酥”“鸡肋”这样的事件,相反真正促使杨修死去的关键原因在于他的思想观念和曹操是不同的,那个时候的曹操野心已经非常膨胀了,可以说是就算他自己不称帝,也知道自己的儿子必然称帝,而那个时候杨修这样的汉室党就是自己后人称帝的阻力,因此在曹操死前先后直接或是间接杀了好些尊崇恢复汉室的人,比如、等等,而杨修也是其中的一个。
杨修并不是《三国演义》中创造的文学人物,而是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
那么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首先,杨修有着比较大的来头。
他的祖父是名臣杨震,他的父亲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杨彪,可以说杨修出生在一个簪缨世家之中。
其次,他是一个有着渊博的学问的人。
杨修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有着许多的著作,但是很多都已经失去了踪影,至今为止留存的也就只有《答临淄候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数篇作品。
第三,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
他非常地好学,有俊才,在建安年间的时候便被举荐为孝廉,之后便担任了曹操的主簿。
当时的曹操身居宰相之位,能够成为曹操的主簿必定是有着过人之处的。
史料记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可见在杨修担任了曹操主簿之后,在曹操忙于战事的时候立下了多么大的功劳。
他聪慧异常,就连曹操都自叹不如。
但是同时,他也是自负的。
他总是能够猜到曹操的心思,这让多疑的曹操有些不高兴。
而在曹操考验 的时候,杨修多次帮助曹植通过他的考验,使得曹植越发的高傲起来,曹操知道之后非常恼火。
而在曹操的“鸡肋”口令上,杨修猜出了曹操的意图便径自将其真实的意图告知了旁人,最终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将杨修下令斩首。
虽然在史书上对于杨修的死记载的比较简单,其中的理由也不够充分,但是罗贯中还是自行脑补的非常不错的(虽然在性格上有失偏颇,但趣味性还是很足的)。
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一段是这么说的“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还说了好几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曹操当年修建园子的时候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个活字,打算显摆一下自己的文化水平,结果被杨修一口说破,曹操因此心里就不爽了。
还有一件事情也是比较重要的,就是当年曹操假装梦游杀了的侍卫,这是曹操怕人刺杀自己猜想出的计谋,但是杨修直接就揭穿了,这让曹操非常的尴尬,一番谋划全部失败,还白杀了一个亲卫。
后来杨修还帮助曹植夺嫡,就更让曹操厌恶了,直到后来在攻打汉中的时候,杨修揣测曹操有了退兵的心思,听到鸡肋的口号,就私下里传要撤兵,结果曹操再也忍不住了,以扰乱军心为由杀了他。
罗贯中本来的意思是要说明曹操嫉妒贤才,这也是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这件事的观点,但是从描述来看,杨修真算不上什么贤才,顶多是有点小聪明罢了,要知道“看破别说破,还是好朋友。
”朋友之间尚且很多事情不能说破,杨修这个为人臣子的就这样把曹操这个主公的心思都讲明了,这让曹操怎么能忍,所以就把杨修给杀了。
那么《三国演义》里面的死法到底是不是真的呢?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杨修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之中所描述的因为一个“鸡肋”被曹操杀害的,在史书的记载之中,曹操是用“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被杀的,也就说杨修的死并不是因为在当时私自传什么鸡肋的事情,涣散了军心,是因为泄露了上面的意思,同时和外面的诸侯关系密切,所以才被杀的?但是问题来了,杨修到底和谁关系密切呢? 很多人都说是因为杨修和袁术有着亲戚的关系,但是其实不然,一来杨修死的时候已经是建安二十四年了,而早在将近20年前袁术就已经死了,所以因为这样的关系处死自己手下的高级谋臣明显是不科学的。
再来也是曹操手下的大将,而他的弟弟也在 手下,庞德依旧很得信任,而且那时候那些个大世家之间通婚很常见,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一些 的关系,曹操不可能因为这种理由杀害杨修的。
所以说在这些书上记载的曹操杀杨修的理由是不够充分的,而曹操真正杀杨修的理由也未必是因此立嗣的缘故,毕竟杨修和曹植的关系虽然比较亲近,但还没有到非要辅助曹植不可,他和的关系也不差,所以说曹操杀杨修说白了还是因为杨修真正忠的是汉室,这和曹操的利益是相矛盾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询问世子的人选,毒士贾诩是如何回答的呢?
起初,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是长子,等到曹昂在宛城遇难后,曹操开始属意幼子。
可等到曹冲夭折后,曹操能选择的对象便只有、兄弟二人而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曹丕、曹植因争夺世子之位势若水火 此时以嫡以长,身居五官中郎将、副宰相职务的曹丕都是接班人的“不二人选”,这也是绝大多数朝臣的共识。
然而,曹操出于某些原因却迟迟不让他接班,而是极喜欢才华横溢的嫡三子曹植,并多次流露出想要立其为世子的意思。
曹操在立储上的迟疑、暧昧态度,导致兄弟二人为此闹出过动静很大的争储风波,把好端端的亲兄弟之情搞得势如水火。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曹操被册封为魏王,此时的他已是年过花甲的老翁,现实迫切地需要他尽快选定世子,以备突发事件。
对于让谁来出任世子,曹操的心中依然没有底,为此便向臣僚们征询意见,其中便问到了谋士。
贾诩谋略出众,号称三国第一“毒士” 贾诩在汉末三国是位不世出的谋略奇才,洞察人心、善使诡计,能力跟、不相上下,为曹操出谋划策,立下不少的功绩。
不仅如此,贾诩还深谙帝王心术,从来不说过头话,跟各个集团间都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联。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贾诩好比一只修炼成仙的“老狐狸”,不管谁上台执政,都拿不到他的把柄,而且还得对他重用。
曹丕迫于曹植的逼迫,曾派人想贾诩求计,贾诩虽然看好曹丕,但又不肯明说,只对来人讲:“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恢弘的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在做事方面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要做违背孝道的事情,只要能做到这些,也就可以了。
”曹丕是个聪明人,立刻便明白贾诩的深意,于是刻意磨练,打造自己良好的个人形象。
曹丕按照贾诩的建议,把自己打扮成孝子形象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
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
如此而已。
”文帝从之,深自砥砺。
见《·卷十·荀彧贾诩传》。
在当上魏王后的第二年(217年),曹操也派人将贾诩召进王宫,私下里向他征询意见,应该选择谁来做世子。
贾诩很清楚这是个两难问题,无论支持哪一位,都必然会引起另一位的敌视,闹不好还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所以面对曹操的询问,贾诩发挥“老狐狸”的一贯作风,长时间装傻充愣,不肯回答一句话,但心中却在加紧盘算对策。
贾诩用、为例劝谏曹操,后者恍然大悟 曹操等得有些不耐烦,便问他为何不说话,此时贾诩已找到最恰当的答复,便徐徐回复说:“请大罪,我刚才在想袁绍父子、刘表父子的遭遇,所以没有即刻回复。
”袁绍、刘表皆因废长立幼导致内乱,并最终败亡,一直以来都是曹操试图避免的结果,如今经贾诩之口得到“点拨”,自然理会其中的深意。
曹操对贾诩的回答哈哈大笑,随即便做出立曹丕为世子的决定。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
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
”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父子也。
”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引文同上。
曹丕称帝后,拜贾诩为太尉 曹丕称帝后感激于贾诩的帮助,便进拜他为太尉,身居三公之首,又进封为魏寿乡侯,可谓位极人臣。
贾诩做了三年宰相,以七十七岁的高龄病逝,死后配享魏文帝庙,可谓极尽哀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