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在消灭韩国的时候,其他几国在干什么?

在
【千问解读】
在战国末期,秦国原本希望一举消灭,不过,因为这位名将的抵挡,秦国损失巨大,进攻受阻(但赵军亦伤亡惨重)。
于是秦国便按原定的中间突破,由近及远,逐个歼灭的方针,将主攻方向指向韩国。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九月,韩国南阳守腾主动投降并献出南阳地(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
接收后南阳地后,秦国却以该地作为前进的基础,作进攻韩国的准备。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内史腾率领秦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今河南新郑),俘获,继而占领韩国全境,灭亡韩国。
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秦灭韩之战中,秦国用绝对优势兵力,突然袭击,将韩国一举攻灭,占领了地处“天下之枢”的战略要地,这为消灭其他五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问题来了,秦国消灭韩国时,其他五国在干什么,为何坐视不理呢? 一 首先,秦国消灭韩国时,其他五国之所以没有前去救援,原因可谓非常无奈。
因为对于这几个诸侯国来说,当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了,也即对韩国的情况可谓爱莫能助。
一方面,就三晋之中的赵国和来说。
众所周知,魏国、韩国、赵国都出自春秋时期的,这导致魏赵韩之间不仅拥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还在地理位置上唇齿相依。
所以,秦国消灭韩国之后,可以直接威胁到赵国和魏国的腹地。
不过,自战国中期以来,魏国和赵国因为靠近秦国,屡屡遭到秦国的进攻,在整体实力上已经是今非昔比了。
如果是在战国中期的话,秦国想要出兵消灭韩国,魏国和赵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不过,在战国末期,魏国和赵国实际上已经在灭亡的边缘了。
就魏国来说,公元前243年,与同年病死。
《·有度第六》称“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卫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
”俨然成为魏国的中兴之主。
二 在魏安釐王这位君主在位时,魏国因为在邯郸之战救援赵国,击败秦国,可谓再次崛起。
不过,在公元前243年,不仅信陵君魏无忌这位名将去世,比较有作为的魏安釐王也病逝了,这让魏国的实力极速下滑,只能在秦国的锋芒之下步步后退。
因此,在公元前230年,秦国消灭韩国时,魏国可谓无动于衷。
至于赵国,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军又大举进攻赵国。
这是第三次攻赵。
其兵力部署是:南路军推进邺邑平阳,从南面威胁赵国都城邯郸,北路军推进太原,经太行山进攻番吾要地。
在消灭韩国之前,秦王嬴政实际上是想先消灭赵国的。
不过,因为李牧这位名将的存在,赵国得以在公元前232年最后一次击退秦国大军。
当然,虽然秦国在攻打赵国上遇到了一定挫折,但是,秦国实力雄厚,通过频繁的进攻,也让赵国疲于奔命,陷入到被动的局面中。
于是,等到秦国消灭韩国时,赵国根本不敢分兵支援韩国,因为一旦秦国获悉这一情况的话,很可能再次发兵进攻赵国。
三 另一方面,就、、这三个诸侯国,在公元前230年同样没有精力来帮助韩国了。
就齐国来说,公元前265年(十九年),齐襄王去世,田建继位,尊母亲为。
君王后与秦国交往十分谨慎,与诸侯交往讲求诚信,齐国又处在远离秦国的东海边上,秦国日夜攻打韩、赵、魏、燕、楚五国,五国在秦国的进攻中忙于自救,因此齐王田建继位四十多年未经受战争。
在战国后期,齐国选择了坐观成败的立场,也即齐国不会帮助另外几个诸侯国攻打秦国,也不会帮助秦国进攻山东六国。
正是因为这一立场,促使齐国在战国后期几乎远离了战火,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消灭其他五国后,顺势进攻齐国,而齐差不多是不战而降。
值得注意的是,齐国之所以在战国后期保持中立,也是因为自身的实力难以争霸中原了。
所以,齐国的中立态度,主要还是为了自保。
毕竟五国伐齐对于齐国的影响,实在太大了,齐国不敢冒险参与诸侯争霸了。
四 最后,就燕国来说,众所周知,五国伐齐是燕国的巅峰。
不过,燕国的巅峰,也仅仅是五国伐齐。
去世后,燕惠王猜忌,导致乐毅投奔赵国。
在乐毅离开后,燕国又被齐国击败,只能从齐国撤军。
自此之后,燕国再也没能向中原地区扩张,又在和赵国的较量中,逐渐在战国末期失去了存在感。
至于看似辽阔的楚国,同样因为等战役的重创,不仅丢失了江汉一带的大片疆域,更缺乏一支争霸中原的精锐之师。
在秦国消灭韩国时,楚国迁都到寿春,也即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一带,为了避其锋芒,楚国只能向着东边迁都。
总的来说,在秦国消灭韩国时,其他五国都已经是奄奄一息,难以派兵救援韩国。
除此之外,公元前230年的秦灭韩之战中,秦国大军可谓速战速决,根本没敢其他诸侯国反应的时间。
此前,在邯郸之战时,秦国大军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围攻了数年之久,这才给了魏国、楚国调集大军,前往救援的充足时间。
而在秦灭韩之战中,秦军只用了数个月甚至更少的时间就消灭了韩国,这意味着魏国、赵国、楚国等诸侯国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即便真的想要救援韩国,很可能也是鞭长莫及了。
举例来说,在三国时期的中,也是因为蜀国没能抵抗更久的时间,大军刚刚出发的时候,就收到了后主放弃抵抗的消息。
同样的道理,如果韩国可以拖住秦国大军,确实有机会迎来转机,不过,在公元前230年,韩国疆域的三分为二已经被秦国占据,这让其缺乏拖住秦国的战略纵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褒国是如何建立的?真实地址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刘备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 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还对刘备刮目相看
刘备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让曹操对他“”? 末年皇权旁落,先有朝廷内的宦官、集团乱政,后有农民起义和接连引发的军阀割据,可以说这个时期天下都是纷争不断,战火连绵的。
可也正是这样一种历史大背景下,才催生了无数的英雄豪杰,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时代”。
在这段时期里,天下诸侯之中要说人气最旺、成就最高的无疑是曹操,他出身不错,以一己之力战胜、、、等军阀,成功一统了北方,为此后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强大奠定了基础。
要说他刚刚起步的时候,虽然实力很弱,却心气很高,一般人入不了法眼,唯独一人例外,他就是“草根出身”,、颠沛流离大半生的刘备,那么刘备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能让曹操对他“刮目相看”呢? 图片:刘备屡战屡败剧照 一、正史《》中的记载 1、曹操对刘备的重视 想要理清这里面的原因,我们应该区分出小说《》和正史《三国志》,毕竟其中的描述以及作者本身带有的主张倾向是不一样的。
大家都听说过“”这个故事,这也是曹操高看刘备一眼的出处,事实上,除了在小说中出现过这个故事,在正史中也确有其事,虽然其中有一些细节不一样。
根据《三国志》记载:“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这句话就是《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原型。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当时曹操正在和刘备喝酒吃肉,用现代话说这完全是酒桌上的吹捧之词,当不得真,可信度会大打折扣,不过从曹操后来的表现来看,他确实很“重视”刘备,或者说想不关注都不行。
官渡大战前夕,曹操的敌人袁绍拥有数倍于己的兵力,手下人都忧心忡忡,思考如何应对袁绍的时候,曹操却破天荒的要求先进攻刘备。
《三国志》载:“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说实话,虽然要干掉刘备,可这评价确实不低,毕竟当时没多人看得起这个“织席贩履之辈”。
2、曹操的想法 曹操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呢?大慧认为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曹操本人对袁绍是非常了解的,他了解对方什么事情都犹豫不决,在没有所谓“”的情况下肯定不会进攻,所以自己有充足的机会。
抓住这个空档,即便是打了刘备,袁绍也一定不会进行。
第二,如果不选择先打刘备,一旦和袁绍大战开始,刘备这个人是很有可能趁火打劫的。
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如果曹操没有提前把吕布和刘备解决掉,那么必然是后顾之忧,两面夹击下曹操必败无疑。
这就是曹操“关注”刘备的原因。
最后一点,刘备固然可以小看,但他身边的吕布、等人却不能忽视,这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原因。
图片:曹操剧照 早在刘备还依附曹操的时候,曾经派他攻打过袁术势力,结果刘备表面上答应得很痛快,转过头就和董承这帮反曹的人勾结在一起,弄了个所谓的密诏准备召集兵马“勤王”,所以曹操看刘备,首先他是个出尔反尔、阴奉阳违的人,被曹操“看得起”有一部分原因是内心的嫉恨。
其次,密诏事件让曹操发掘了刘备的野心,作为老板,曹操本可以给他平台和机会,但刘备明显是要自己单干,所以曹操认为刘备不是个省心的人,最起码有野心,对自己更是心怀不轨。
二、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倾向 1、小说的主旨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因此人们对社会制度、自然现象都没有太多正确的理解。
大多数人认为,主宰自己命运的是上天,而上天的儿子——“天子”就是那个能够管理,赐福自己的人。
于是在历朝历代中,人们始终都被一种所谓“正统”的思想禁锢着,而小说《三国演义》就有很明显的“尊刘贬曹”的政治倾向。
随着这部卓越的古典小说不断地在民间流传,大家也都对其中的思想倾向有了固定思维。
比如在正史中只承认刘备是汉室后裔,但在小说原著中还加上了一层“皇叔”的身份,这很明显是作者为了迎合老百姓的“正统思想”,把刘备塑造为一个“真命天子”。
之所以是“真命天子”,那么和他相关的所有事情怎么能和普通人一样呢?所以从刘备出场时,对他的出生异象、相貌特征、举止神态,甚至是胸怀眼界都有极大的“特殊”之处,这也是当时人们乐于看到的。
所以,《三国演义》的作者会抓住历史上的很多小细节大写特写,讴歌一下刘备的过人之处和忠君爱民等等。
图片:刘备骑马剧照 2、内容上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曹操的感觉完全是相反的,在书中,刘备始终都保持着宽广的胸襟,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都是本着国之大义,诉说的也都是如何的勤政爱民,最后的结果多么的。
这就让他成为了东汉乱世英雄豪杰中“”的存在,即便是在被之为“奸雄”的眼中,他也是个与众不同的人物,这在凸显出曹操狡猾、阴险的同时,再次给刘备的完美形象增添了无比光辉,这是典型的一种文学渲染手法。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这部作品是伟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而在伟大的同时,作者也较为主观的表达出了一种中心思想:刘备是所有诸侯中的唯一正统。
换句话说,这也是后来民间大兴“拥刘反曹”思想的根源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