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之治:唐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04 点击数:
简介:“”是指中国在位期间的一段盛世。

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治国之道以道家思想为宗提倡文教。

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进

【千问解读】

“”是指中国在位期间的一段盛世。

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治国之道以道家思想为宗提倡文教。

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进入全盛时期,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是唐玄宗开元(713一741年)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局面的艷称。

这是唐朝极盛的时期。

唐朝自煺位到玄宗即位以前的中宗、睿宗统治期间(705—712年)政局极不稳定。

诸王、中宗的及其女儿、武后女儿都参预政权,朝廷大臣也分为几派,相互排挤,因此接连发生政变。

开元元年(713年),玄宗以先发制人的手段消灭了政敌太平公主一伙,才结束了这种混乱局面。

此后,为了稳定政局,玄宗採取了以下措施: (1)把武、韦及太平公主的余党都加以杀戮或贬斥;把武后以及中宗和睿宗时大量委派的斜封官(非正式任命),试、摄、判、知官(非正职的冗官)予以裁撤精简,将宰相员额由睿宗时的10余人减少到二叁人,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用恩礼优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却不给他们以实职,从而削弱了皇室内部发动政变的政治基础。

(3)对那些自恃对玄宗有功而邀求权位的功臣(如刘幽求、鐘绍京、王琚等)坚决予以贬斥。

(4)对有才干的宰相任用不疑,开元初以姚崇为相,他帮助玄宗执行上述几项政策,又裁汰僧尼,整顿吏治,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

姚崇之后,所用宋璟、张说、韩休、等,皆为,对政治均有所建树。

政治的安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于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

开元时期,土地开闢,许多「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叁年封泰山。

米斗至十叁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

酒馔丰溢。

每店皆有驴凭客乘,倏忽数十裡,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塬、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刀。

」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

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7,861,236(最多时逾千万),人口45,431,265,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社会经济的繁荣必然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唐诗最为后世称道。

着名诗人、、,特别是、都生活在这个时代,而中期的着名诗人(所谓大歷十才子)也是这个时期培育出来的。

其他如音乐、绘画、雕刻、塑造等艺术也无不有显着成就。

国力强盛是开元之治的另一重要标帜。

自以后,吐蕾强大,成为唐朝西方严重威胁。

武后时期,东突厥復兴于漠北,契丹崛起于东北,又造成唐朝北方形势的紧张。

许多在贞观、永徽年间(627—655年)归属唐朝的地区重又脱离控制。

唐玄宗加强邻接地区的军队,开立屯田,大大充实了防务;又从东北到西北和南方设立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伊西北庭、剑南等9个节度使和1个岭南五府经略使,以统一指挥战守军事。

于是在开元五年,收復陷于契丹21年的辽西12州,于柳成(今辽宁朝阳)重置营州都督府;漠北的同罗、拔也古等都重新归顺唐朝;西突厥与唐之间的战争也逐渐停止而代之以友好往来;唐又在西域设置安西国镇节度经略使,阻止吐蕃势力的北上;在陇右、河西之西设置军镇,巩固河西走廊的安定,保证了中国和中亚、西亚的交通顺畅。

当时唐朝的声威远达西亚,各国使者和商人往来不绝。

但在繁荣强盛的背面,深刻的社会及政治危机也在发展。

土地兼併激烈,大量农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和租庸调製都濒于崩溃,特别是节度使统辖的军事力量加强而内地军备废弛,导致内轻外重,成为后来的伏因。

唐和开元之治的比较: 唐之盛世,起於贞观之治,而盛极於开元之治,二者的治绩颇有异同之处,现比较如下:相同之处 1.人才方面(知人善任)(政治方面)贞观——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才,不问出身,初期延揽、,后期任用、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之士;其他如李勣、等,亦为一代名将。

此外,太宗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降将、尉迟敬德等,人材济济。

开元——玄宗亦重视人才,不计前嫌,初期任用武后旧臣姚崇、宋璟为相,后期任用张九龄、韩休为相,诸人均是方正刚直、敢於直谏之臣;其他如李元紘、杜暹、张说等,亦皆德政昭著,廉洁不阿的一代名臣,力洗前弊,一时中央政风肃然。

2.治民方面(整饬吏治)(政治方面)贞观——太宗十分重视吏治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

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一时政治清明。

开元——玄宗留心吏治,把唐初的十道改为十五道,每道设一采访使,监督地方行政。

同时,裁撤冗员,严格推行官吏考核办法,认真审核吏部用人,使吏称其职。

此外,亦确立京官和地方官定期互调的制度,以沟通中央和地方的政情,矫正武韦时官吏败坏的政风, 3.制度方面(改善制度)(政治方面)贞观——太宗在政制上虽无革命性的创造,但他善用隋制,使其更趋於完善。

如中央方面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理施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

此外,行,寓兵於农;均田制、租庸调制、制等皆有所发展。

开元——玄宗即位后,改革各项制度。

政治上,确立京官和地方官定期互调的制度,以沟通中央和地方的政情;经济上,定制徵收地税和户税,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开日后两税制的先河;军事上,太宗以后,天下升平日久,府兵制渐坏。

玄宗采张说之议,废除府兵制,改为,又在沿边要地设置十大兵镇,推行节度使制,用以统领异族,屯防边强。

4.治民方面(崇俭爱民)(经济方面)贞观——(崇俭)太宗崇尚节俭,下令免去四方珍贡,曾遣散宫女三千多人,又注意轻徭薄赋,善用租庸调制,徭役的徵发不夺民时。

(爱民)同时,经常遣使巡察四方,了解民生疾苦,宽简刑律;而隋末天下动乱,太宗亦能招抚流亡回乡,授田给予耕作,且饥荒时能开仓救恤灾民,由是民生安定,社会富足。

开元——(崇俭)玄宗登位之初,力矫武韦时淫奢之风。

他规定后妃以下的佳丽不得佩带金玉饰物,废除车马及御服上的玩饰,并下令全国不准开采金玉、两京的织造坊皆饬令罢止,寺院佛像不许再复建铸。

玄宗亦自奉甚俭,一时大臣如卢怀慎、李元紘等,亦以节俭知名。

(爱民)同时,致力恢复农业,大兴屯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令农业生产力大增;又设十五道采访使巡察天下,关怀民生疾苦情,为民排难解纷。

5.文教方面(提倡学术)(学术方面)贞观——唐太宗即位前已置文学馆,有18学士,即位后更在京设弘文馆,徵集图书20余万卷;同时重建地方州县学校,扩充京师国子监,延聘名儒出任学官,生员多至万人,并接受高丽、吐蕃、日本等的君长皆派子弟来华求学,由是时文教大盛。

又命孔颖达等人修定《五经正义》,统一南北经学;置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朝国史,开官修历史的风气。

开元——玄宗重视儒术,命张说修订《五礼》,颁为「开元礼」,又命人重修「唐六典」。

玄宗亦礼待儒臣,曾延聘名儒褚无量、马怀素等人入官讲论经学,弘扬儒术。

开元年间,大规模搜集天下遣书,加以整理,得四、五万卷,设集贤书院以藏之。

玄宗本人雅好文学,力加鼓励撰文作诗,使文风大盛。

相异之处 对外方面贞观——太宗对外武功成就显赫,曾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蕃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加上太宗能实行王道,恩威共施,并建立都护府制度,终贞观之世,四夷宾服,西北各族共尊太宗为「」。

开元——玄宗先后收复了碎叶,打败吐蕃,恢复了在西域的主权;另外还在东北地区设置都督府,加强对当地的管辖,但武功成就始终未及太宗辉煌。

随机文章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秦始皇死后是谁即位?探寻唐代黑石号沉船宝藏,6万件古董价值4000万美金最详海水涨潮退潮时间表,教你如何计算潮水涨退时间奥尔特云保护太阳系,避免太阳系被其他星系侵扰/未证实存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洪武之治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在军队和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洪武之治,又称洪武盛世,明初三大之一,是在位期间出现的治世。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明前期,经过朱元璋的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国力迅速增长,因其年号为“洪武”,所以史称洪武之治。

军事 军队编制 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的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

1380年,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

都督府所管仅是兵籍和军政,不能直接统率军队。

军官的选授权在兵部,而军队的调遣和最高指挥权则在。

打仗时,兵部奉旨调兵,并秉承皇帝意旨,任命总兵将官,发给印信。

战后,统兵官交还印信,士兵回归原来卫所。

在军队编制方面,自京都至府县,皆立卫所。

每卫5600人,置卫指挥使统领;每卫下辖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有兵1120人,指挥官称千户;千户所下辖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有兵120人,指挥官称百户;百户所下辖二总旗,每总旗下又辖五小旗,一小旗10名兵士。

府县各卫归各省都指挥使司管辖,各都指挥使司又分别归统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

京都的卫军分两种,一是五军都督府分统的四十八卫军。

时,定名“五军”,增到七十二卫,并添设三千营和神机营,与五军合称“京军三大营”。

三大营是全国卫军的精锐。

据估计,洪武后期全国兵额约180万以上,永乐时增至280万左右。

统一全国 洪武初年,元在中原的统治虽已结束,但退据上都的还具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仍不时窥视着中原,意欲。

另有元丞相纳哈出率二十万大军屯据东北,夏政权据有四川,元据云南,秦、晋、关、陇地区也有大大小小的武装力量。

在这样的形势下,朱元璋的当务之急,无疑是继续征战,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1387年(洪武二十年),明军出动二十万大军,以冯胜为大将军,、傅友德为副将军,大举征讨东北的元丞相纳哈出。

强兵压境,纳哈出不敌降明,东北的割据势力被消灭。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奉命率十万大军入漠北,追击北元势力,在捕鱼儿海(今贝儿湖),杀元太尉蛮子,元主在逃亡途中为部将所杀。

北元的威胁不复存在。

1371年(洪武四年),朱元璋命、傅友德帅军分两路进击四川,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便攻克重庆、成都,夏主明昇降,夏政权覆灭。

1381(洪武十四年)九月,傅友德、蓝玉、奉命出师征云南。

当年十二月,蓝玉、沐英攻克昆明,傅友德率军攻下乌撒,梁王在逃亡途中自缢而死。

翌年二月,大军攻下大理,云南全境悉平。

经过20年之久,于1388年最终实现统一大业。

朱元璋趁元末农民战争节节胜利之际,针对势力受到极大削弱,其他作战对象各据一方、互不应援等情况,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恰当任用将帅,攻抚兼施,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大部分地区,显示了卓越的用兵才能和驾驭战争的能力。

对外战争 为了彻底解决蒙元贵族的残余势力,从建立开始就不断北伐。

1369年(洪武二年),明军追击北元残余势力,俘虏丞相脱火赤以下一万余人,北元皇帝逃到漠北几百里外。

1370年(洪武三年),明军再次北伐,于沈欲口大破元军主力,俘虏文济王以及国公阎思孝、虎林赤、察罕不花、韩扎儿等十万余人。

1387年(洪武二十年),明军越过长城,轻骑雪夜奔驰,偷袭元军大寨,最后在蒙古捕鱼儿海大败元军,俘虏北元残余势力八万人。

蒙古从此一蹶不振,分裂为、瓦刺、兀良哈三大部。

经济 元末之际,中国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病和瘟疫,以及连年战争,期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也大量减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处在流离失所的过程中。

大明建立并统一全国后,面对、饿殍满路的凄凉局面,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朱元璋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困难,就像刚刚会飞的鸟不可拔羽,才种的树不可摇根一样。

现在必须采取这种政策,同时主张藏富于民。

朱元璋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生产的措施,使得明朝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到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民户达1605万户,人口达6054万人,垦地面积达850万顷,为明朝后世的经济发展打下极为牢固的基础。

明初的经济也迅速恢复,国力迅速成长,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朱元璋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

发展农业 解放生产力 朱元璋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中,把发展农业放在了首位,为了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力资源。

朱元璋通令全国,地主不得蓄养奴婢,所养的奴婢一律释放为良民。

凡因饥饿而典卖为奴者,由朝廷代为赎身;严格控制寺院的发展,明令各州府县只能有一个大寺院,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严禁寺院收养童僧,二十岁以上的青年如果要是出家,必须得到父母和官方同意,出家后三年内还要赴京考试,不合格者潜发为民。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社会增加了一只庞大的劳动力大军。

全国的农业生产在大规模战争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向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无之地、垦荒填充移民,使人口得以稳定增长。

度 明政府还大力推行屯田政策。

屯田主要有民屯和军屯两种。

民屯包括把地少人多地区的农民移往地多人少的地区垦荒,以及招募、罪徙耕种。

1388年迁山西泽、潞二州无地农民到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置屯耕种。

凡移民屯种,官给耕牛、种子,免征三年租税,其后亩纳税一斗。

军屯是让卫所士兵屯耕自给。

明朝建立后,在腹里和边境普遍设卫开屯。

军士屯田以分计,每军一分;有的地方按户授田,每一屯军户止许二分。

每分一般是五十亩,也有百亩、七十亩、三十亩或二十亩不等,依屯地肥瘠、远近的实际情况而定。

军屯的耕牛、种子、农具由政府供给。

屯军要按分纳税,称“屯田子粒”或“屯粮”。

军屯面积占全国耕地的近十分之一。

此外,商屯也相当盛行,政府以买卖食盐的专卖证(称之为盐引)作为交换,利诱商人将粮食运往边疆,以确保边防的粮食需求。

朱元璋也曾派遣下乡督导水利建设、赈灾,并以减免税赋奖励耕作。

这些措施使得过去很多饱受战乱损毁的地区恢复了生气,使明朝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

兴修水利 明初,政府多次组织农民大规模兴修水利。

广西的灵渠、四川的等,都曾在洪武年间先后修复。

陕西洪渠堰疏浚后,可灌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田二百余里。

宁夏卫所修渠道灌田数万顷。

浙江定海(镇海)、鄞县疏浚的东钱湖也能灌田数万顷。

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府县计开塘堰40987处,浚河4162处,修陂渠堤岸5048处。

这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朱元璋还采取了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等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土地制度 明初的田地有二大类:官田和民田。

官田包括宋元以来原额官田,战后籍没敌对政治集团的土地,开国后抄没官民罪犯的土地,以及战乱中的抛荒地,江河湖海新涨的沙田、湖田等等。

这些官田,除佃给农民耕种收租外,有的作百官职田以代俸禄,有的作边臣养廉田,有的作卫所军的牧马草地,有的作御马监种植饲料的苜蓿地,有的作府县学田,有的赐与诸王、公主和公侯功臣作庄田,还有授给军士或让民、商占有作屯田的。

民田属于官僚、地主和小自耕农所有,允许买卖。

官田属国家所有,买卖私占则是非法的。

明初官田,佃种于民的,其田赋与民田赋的差别一般悬殊不大。

民田亩征三升三合,官田亩征五升三合。

田赋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

夏交麦,称“夏税”;秋交米,为“秋粮”。

交粮的叫“本色”,折成银、钞、绢、布、棉、苎等交纳的,叫“折色”。

为给征收田赋提供依据,明政府编造了鱼鳞图册。

鱼鳞图册按“随粮定区”原则,以税粮万石为一编造单位,称一区。

每区土地经丈量后,绘成鱼鳞状的图册。

册上载明所有田亩方圆、四周界至、土地沃瘠、户主姓名。

凡图册上的土地买卖,要向地府办理田赋过割手续。

朱元璋还采取了“以良民治良民”的办法,在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福建等地,创立了粮长制。

大体上以每收粮万石为一区,挑选纳粮的地主充当粮长,负责征收该区税粮,督运到京。

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长往往依仗权力,勾结官吏、里长,向农民敲榨勒索,并将自己应交的赋税摊到小农头上。

轻徭薄赋 朱元璋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

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型的租税蠲免。

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规模地蠲免赋税。

之后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应天、河南、北平、山东、江西、两浙等地陆续蠲免赋税。

到洪武二十四年统计时天下田土,已达到3,874,746顷。

手工业 明初,手工业以棉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和造船业等的发展最为迅速。

纺纱织布是明初农村的重要家庭副业。

洪武年间景德镇有官窑20座,景德镇瓷器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在制瓷工艺方面取得许多新的成就。

在矿冶业上,全国官营铁矿有13所。

这些铁冶,除炼生铁之外,还炼熟铁和钢。

同时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前列。

商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明初商业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南京是当时的国都,人口近20万,人烟稠密,住宅连廓栉比,旅店一榻之室,月钱高数千。

明政府为征收商税,京都设宣课司,府设税课司,州县设税课局、库。

洪武年间商税较轻,“三十而取一”。

明处时期还铸“洪武通宝钱”。

由于铜钱份量重,价值小,不便于大量的贸易,朱元璋决定发行纸币,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用银。

但是明朝禁海的原因却源自朱元璋:是因为当时朝廷需要安顿内部、打击北元,对逃到海上的、等反军余孽以及海盗一时腾不出手来清剿,故而下令实施海禁。

这也导致明朝中末期沿海平民无以为生,之祸影响甚深,也使明朝来不及发展出。

推行开中法 1370年夏,旨在恢复受严重战祸之害的地区的经济政策正在贯彻之中。

这时推行了开中法,把粮食分配到山西这个萧条和贫困的地区。

这是一种颁发凭证的制度,给商人提供了利润的刺激;它诱使商人用自己的资财运粮食到西北去。

为了酬报商人水运的粮食,商人们被授以盐引,从而能从政府处买回食盐,然后又在零售市场销售获利。

经营积极性很高的商人们发现,他们可以雇佣农民在边境地区种植粮食,因此节省了从内地运输粮食的费用。

他们照旧收取盐引:盐引是按照距离边境的远近和交纳谷物的质量来计算的。

这个制度刺激了边境的农业生产,也为洪武时期提供了平稳的粮价。

户籍管理 朱元璋还创造了一套严密的户籍制度,来确保这些流民能够跟土地捆绑在一起,不产生二次流徙,这便是黄册制度。

皇帝命令户部要求全国所有户口在当地政府注籍并领取官方的户帖,户帖上面开列成年男子的名字、年龄以及财产。

安徽徽州祁门县在1371年的一份现存户帖就载明,该户主有耕地0.854亩,一间草屋和一头黄牛。

因此,户帖制度要求提供和记录国家为制订财政计划而感兴趣的详细的资料。

除了黄册,朱元璋还沿用了的“分户制”,即把户口按照从事的职业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类别。

不同户别的人户,祖祖辈辈必须从事同一类工作,承担此类的赋役。

这是因为的黄册不光是户口册,亦是赋税册。

所有载于黄册上的丁口,都要承担国家的赋税。

如果隐匿不报,就相当于隐匿赋税。

黄册制度,在明朝初年稳固国家统治、迅速恢复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极大程度地减少了豪强的隐占和人口的流徙,大大增加了全国的赋税,并能大致公允地按照人户的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征发赋役,从而遏制了各类苛捐杂税。

《》称之为“府州县验册丁口多寡,事产厚薄,以均适其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治世分为之治,盛世和中兴 三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加入收藏
               

开元之治:唐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