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址之谜:皇太极为什么修筑皇寺庙?

蒙古察哈尔部落的汗,出生于二十年(1592年)。
当年,满、蒙各部落都有“立长为嗣”的观念和习俗。
明代
【千问解读】
蒙古察哈尔部落的汗,出生于二十年(1592年)。
当年,满、蒙各部落都有“立长为嗣”的观念和习俗。
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长孙身份,林丹汗继承了祖父的汗位,成为统辖蒙古的“可汗”。
林丹汗继位不久,便在蒙古漠南巴林部境内的阿巴噶哈喇山,修建了“瓦察尔图察汉浩特”(汉语“白城”),作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除了实力雄厚之外,林丹汗还是的嫡系子孙,并握有“传国玺”、“玛哈噶喇”金佛、《金经》三大法宝,足已号令蒙古各部落。
“传国玺”原先珍藏在的内务府。
顺帝被明代打败后,携带传国玺逃到沙漠,最终死在应昌府(内蒙克什克腾旗西北达里诺尔西),传国玺不知去向。
200多年之后,一个牧羊人发现了一件怪事:他的一只山羊一连3天不吃草,只是一个劲儿地在一个山岗下用蹄子刨地。
牧羊人见状,将地面挖开,惊喜万分地得到了这方“传国玺”。
牧羊人将“传国玺”交给了元代后裔博硕克图汗。
后来,博硕克图被察哈尔侵占,“传国玺”便落到了林丹汗手中。
“玛哈噶喇”是藏语,意为“宝藏怙主”,译成汉语为“大黑天”,为藏传中护法神之一。
沈阳“皇寺庙”中的“玛哈噶喇”佛像,以黄金铸成,高约两尺,重1000两。
据有关专家考证,宝佑四年(1256年),在甘肃凉州(武威)的军营中,工匠巴铸造了“玛哈噶喇”金佛。
当时,这尊佛像被视为的护法神、的战神。
“玛哈噶喇”金佛曾由五台山转至西藏。
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林丹汗下令,在“瓦察尔图察汉浩特”建造金顶白庙,供奉从西藏请来的“玛哈噶喇”金佛。
《金经》是举世闻名的东方佛教经典。
元代大德年间(1297年至1307年),奉铁穆耳之命,藏文《金经》被译成蒙文。
尽管林丹汗握有三大法宝,但他到处兴兵攻掠,专横跋扈,贪得无厌,最终激起蒙古各部落的强烈不满。
林丹汗当政时期,的后金国在辽东崛起。
为扩充实力征讨,努尔哈赤对相邻的漠南蒙古科尔沁部、扎鲁特部、八岳特部等部落,采取了“联姻结盟”政策。
努尔哈赤先后迎娶科尔沁贝勒明安女、孔果尔女为妃;又将胞弟舒尔哈齐之女嫁给八岳特部贝勒之子,从而分化瓦解了林丹汗的势力。
继位后,采取软硬兼施策略,笼络、征服察哈尔外围各部,集中军事力量打击林丹汗。
皇太极先后于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六年(1632年)、九年(1635年),三次征讨林丹汗。
尤其是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三月,皇太极御驾亲征,传令归顺后金的科尔沁、扎鲁特、巴林、奈曼、敖汉、喀喇沁、土默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阿特等蒙古部落出兵,在西拉木伦河(西辽河之一)会盟。
同年四月下旬,皇太极率领满、蒙联军10万兵马,越过兴安岭,驻守都勒河。
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十二月十四日,墨尔根一行抵达盛京(沈阳)边门(沈阳西北平罗堡)。
皇太极闻报之后,随即命毕礼克图囊苏喇嘛、大臣罗礼,带领众多僧人,前往盛京(沈阳)边门平罗堡迎接。
第二天,墨尔根来到盛京(沈阳)城内,向皇太极奉上“玛哈噶喇”金佛、《金经》。
皇太极大礼接见、款待了墨尔根等人。
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二月,皇太极下令,表彰墨尔根等二人,赐给每人鞍马、染貂皮帽、貂镶皮袄、玲珑腰带、玲珑撒袋、股子皮靴各一;其他归顺人员也各有赏赐。
在赏赐送佛有功人员的同时,皇太极还做出西征决定,差遣弟弟,侄子岳托、萨哈廉,长子,远赴黄河“河西”寻找林丹汗的太子额哲,以及“传国玺”。
当年二月二十六日,多尔衮等“四王”率领一万铁骑离开盛京(沈阳),沿着当时林丹汗的逃亡路线,一路向西疾进。
尽管有在白骆驼卧地不起闭目死去之地建造佛堂之说,但李凤民先生认为,金佛佛堂,即“皇寺庙”选址的依据,与盛京方位制度有关。
初期,将盛京(沈阳)内外城东、西、南、北四面划分为八等份,“八旗”的每个“旗”各占一份。
以清初崇德年间的盛京(沈阳)外城为例:北面(由西向东排列)为正黄、正蓝两旗;东面(由北向南排列)为正白、镶白两旗;南面(由东向西排列)为正红、镶红两旗;西面(由南向北排列)为镶黄、镶蓝两旗。
于是,“八旗”均拥有各自的固定土地。
皇太极虽为一国之君,但在传统的“八旗”制度上,皇太极仅为正黄、镶黄两旗的旗主,拥有相应的固定土地。
“皇寺庙”位于小西边门大御路以北、小北边门大御路以西之间。
这个位置,恰恰是正黄旗的地界,为皇太极拥有的土地。
以此推断,建造金佛佛堂用地,是清太宗皇太极所拨的正黄旗旗地。
那么,金佛佛堂便自然是皇家寺院了。
所以,尽管金佛佛堂扩建后,全称叫做“莲花净土实胜寺”,但人们还是习惯称之为“皇寺庙”。
再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定制:喇嘛寺庙必须建在城外。
由此可见,“皇寺庙”的选址,也显然遵循了这一定制。
皇太极建造“皇寺庙”,完全出于政治需要。
“蒙古三宝”到手后,又建造了金佛佛堂,使得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贝勒齐聚盛京(沈阳)城,一致拥戴皇太极为蒙古“共主”。
皇太极不失机宜地接受满、蒙、汉诸王大臣上奏的尊号,改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
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清代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
所有事情的开端都是有原因的,这建“皇寺庙”听起来有些荒唐,不能让人理解。
但细究起来,还真是有很多含义。
也正是因为皇寺庙建造的过程如此重视,所以现在才有许多人去参观吧。
随机文章历史上的杨家将到底有多强害死曹昂、典伟!被曹丕痛恨曹操却坚持重用这名大将明朝皇帝朱允是谁?未来的中国600吨重型运输机,超越美俄成空中巨无霸30秒电梯法则的应用,交流时用3句话完整的描述自己观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古时候皇室为什么很少出现双胞胎 要么只留一个,要么一个不留
现如今,我们走在大街上经常会发现双胞胎在一起的画面,让人感到十分新奇。
现在双胞胎的出现概率似乎越来越高了,其实在古代也一样,古代人把双胞胎叫双生子。
在民间有不少双胞胎的记录,可见古代也是有不少双胞胎出现的。
但是有一个现象非常奇怪,那就是在古代皇家的后宫里,两千多年来,我们几乎没有看到过一次古代皇宫诞生过双胞胎的记录。
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吗? 如果碰巧在这么漫长的历史中,的后宫里没有一个双胞胎,那这种概率应该是非常非常小的。
皇帝的后宫可不止一两个妃子,那可是,三千佳丽,虽然她们只为皇帝一个人服务,但这也不是没有双胞胎的理由。
其实说白了,古代皇宫绝对出现过双胞胎,但他们的生命可能在一开始就结束了。
古代有一种迷信的观点,认为生出双胞胎不是一件好事情。
尤其在皇家,有一种说法叫“双生为阴”,认为双胞胎对于祖宗江山社稷是不利的。
一旦皇室出现双胞胎的话,那就意味着江山社稷将面临动荡,这是任何一个帝王都不得不防的事情。
此外,在现实意义上,双胞胎出现在皇室也非常麻烦。
如果未来其中有一个人继承了皇位,那另一个长得的双胞胎,岂不是让人难以分辨,等于天上有了两个太阳?而且古代人讲究嫡长制度,双胞胎怎么来确定嫡长子? 所以我们在正史当中,几乎看不到皇室有双胞胎的记录,因为一般有双胞胎的话,要么只留下一个,要么两个都不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执意将皇位传给皇孙朱允炆的真相是什么?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率军控制了北京全城,监禁总统曹锟,修订《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溥仪帝号,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至此,紫禁城才成为全国人民的公共财产。
1925年,政府组织文人清点文物,其中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在清宫之中发现了一本朱元璋密件——《太祖钦录》。
《太祖皇帝钦录》记载的全是朱元璋对的圣旨或函件,共一百零六件,内容多是《实录》所没有记载的,由于属于皇家密件,没有经过史家的“润色”,所以暴露出许多不为人知的皇家辛秘,其中就有朱元璋为何执意传位皇孙的另一真相! 关于朱元璋为何传位朱允炆,答案是“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在严格执行“”的朱元璋眼里,去世之后,自然应该由朱允炆继位。
但实际上,朱允炆并非嫡子,而是由庶长子升级为嫡次子! 朱标一共有五子,按照年龄排序是:朱雄英(1374年出生)、朱允炆(1377年)、朱允(1378年)、朱允熞(1385年)、朱允熙(1391年)。
其中,长女是正妃,育有二子,为朱雄英、朱允熥;次妃育有三子,为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
因此,朱雄英、朱允熥才是正儿八经的嫡子,朱允炆只是庶长子。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应该优先传位朱雄英或朱允熥,其次才会考虑朱允等,那么为何朱元璋却传位朱允炆呢?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悲剧。
1378年,朱允熥出生,但第二天生母太子妃常氏去世,四岁的朱雄英和刚出生的朱允熥,就成了没娘的孩子。
正妃常氏去世之后,吕氏上位,成为东宫之主,朱允炆升级为嫡子。
四年之后,嫡长子朱雄英去世,于是朱允炆成为事实上的嫡长子,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就传位皇孙朱允炆。
在这一过程中,最悲剧的是原来的嫡次子朱允熥,由嫡次子降级为嫡三子。
因为朱允熥的独特地位,所以朱允炆、都非常提防朱允熥,此君几乎一生悲剧,暂且不谈。
以上解释看似完美,但并不能解释所有疑问,比如:朱元璋为何不传位更正统的朱允熥,朱元璋为何看不到“弃子立孙”的危害,而执意传位朱允炆?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朱允熥,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应该更与朱元璋提防做大有关,朱允熥的外公是常遇春,舅爷是,而常遇春与蓝玉在军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朱元璋害怕自己死后,朱允熥根本控制不了外戚势力尤其是蓝玉。
相较而言,朱允炆母亲是太常寺卿吕本之女,宋末名将吕文焕之后,为显贵一族,但却在明初没什么势力可言,因此朱允炆没什么外戚威胁。
朱元璋提防外戚的思路,后来也成为选妃的原则,基本上只选小门小户之女。
而朱元璋为何看不到“弃子立孙”的危害,执意传位朱允炆?1925年发现的《太祖皇帝钦录》揭开了另一真相,朱元璋或许不是没有考虑传位儿子,只是最终无奈才传位朱允炆! 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子,其中有五个嫡子,分别为太子朱标、嫡次子秦王、嫡三子晋王朱、嫡四子燕王朱棣、嫡五子周王。
对帝王家来说,嫡子和庶子在名分上有重大差别,因此太子朱标去世之后,如果朱元璋有意传位儿子的话,那么基本上只有四个选择。
但根据《太祖皇帝钦录》的记载,朱元璋实在不敢传位这剩下的四个嫡子。
首先来看秦王朱樉,是嫡次子,只比朱标小一岁,封地西安,被称为“天下首藩”,1389年被授为宗人令,皇室宗亲都归朱樉管,深得朱元璋喜爱,朱标去世之后,朱樉最可能获得继承权,但《太祖皇帝钦录》却揭开了朱元璋对朱樉的真实看法,让朱樉彻底告别了皇位。
《皇明祖训》中,朱元璋要求子孙坐卧有度,但朱樉不睡寝宫而睡门边,且行事多有荒唐,因此朱元璋责骂他:“予此观之,非人所为, 禽兽也”。
朱元璋为人节俭,朱樉却劳民伤财,,并屡教不改,因此朱元璋批评朱“今朕见在,尔不晓人事,蠢如禽兽”、“设若朕身后日久,尔蠢若是,非是为兄者之过,乃尔自取之也 。
”面对朱元璋的评判,朱樉却我行我素,1395年朱樉去世之后,朱元璋亲自操刀为儿子写了一篇祭文,列举了他二十八条罪状,最后一句话是“为何你不修养德行,以致殒身,故赐为愍。
”显然,朱樉让朱元璋非常失望,朱元璋不可能传位于他。
其次是晋王,九大塞王之一,封地太原,能力很强。
《太祖皇帝钦录》中的106件密札,有96件与晋王朱棡有关,其中多数是朱元璋传授晋王带兵经验,如何备荒备战,如何节制将领之类,因此晋王朱棡可谓简在帝心。
但朱元璋给晋王的密札中,却有几次提及了燕王朱棣,部分内容值得玩味,其中一条讲述的是晋王下属侵占燕王果园,赶走了燕王的管理员,于是燕王向朱元璋告状。
这一条消息看似无伤大雅,但实际背后却可能惊心动魄,原因很简单,晋王与燕王关系可能很差。
为了撮合两人,朱元璋让晋王与燕王(封地北京)一同进京,创造机会让两人交流。
但可惜的是,晋王与燕王关系一直,原因在于晋王深得朱元璋喜爱,在九边之中是次年长的藩王(秦王不堪重要),多次成为进攻残元的军事主官,朱棣受其辖制等,因此晋王是朱棣的“拦路虎”。
朱棣靖难成功之后,流传的一本《奉天靖难记》中,记载燕王朱棣告发晋王谋反,所谓“遂僭乘舆法物,藏于五台山”等,足见两人关系一直非常紧张。
晋王与燕王关系紧张,让朱元璋只能舍弃二人,因为不愿兄弟相残的事情发生。
其实,这就如同唐太宗传位时一样,李治性格温和,与兄弟感情都很好,传位李治的话,其他儿子得以保全,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 第三是周王朱橚,《太祖皇帝钦录》提及很少,但这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政治情商不太高,基本告别了皇位。
历史上的,在欧美学术界名气很高,主要源于《救荒本草》此书,这本书共记述植物414种,其中近三分之二是以前的本草书中所没有记载过的,是我国本草学从药物学向应用植物学发展的一个标志。
美国科学史家萨顿在《科学史导论》指出,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他的植物园是的杰出成就,他的《救荒本草》可能是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书。
总而言之,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的选择并不多,剩下的四个嫡不省心,综合考虑之下,也只能传位朱允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