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是如何一步步蚕食曹魏,直至取代的?

(220年-280年)是上承下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
【千问解读】
(220年-280年)是上承下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
时,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公元220年,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时代正式结束,三国时代正式开始。
次年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公元229年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公元265年,病逝,其子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由此,在三国之中,虽然曹魏是最强大的一方,但是,这并不能阻挡曹魏灭亡的结局。
对于曹魏的灭亡,自然是拜家族所赐。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司马懿家族来说,之所以能取代,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努力,这才达成了建立西晋的目标。
在笔者看来,曹魏的灭亡,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或者称之为三部曲。
其中,高平陵之变为开始,灭蜀之战为终章。
第一步:高平陵之变 在高平陵之变前,没人可以看出司马懿会篡夺大权。
但是,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家族取代曹氏的倾向,则是越来越明显了。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离开洛阳去祭拜高平陵,大将军、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
司马懿乘机上奏郭,请废曹爽兄弟。
面对司马懿的突然发难,曹爽扣住奏章,把曹芳留在伊水之南,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
桓范劝曹爽挟持到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
曹爽果然疑惑,不从其计。
结果,在司马懿的承诺下,曹爽放弃了抵抗,也即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此背景下,司马懿违背诺言,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
嘉平元年(249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
十二月,诏命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司马懿又固辞九锡。
在高平陵之变后,伴随着曹爽势力的清除,司马懿得以执掌曹魏大权。
当然,这距离取代曹魏,建立西晋,显然还有比较。
况且,司马懿当时已经70多岁了。
所以,对于司马懿来说,不仅没有像曹操一样称王,甚至连丞相一职都不愿意接受。
在司马懿看来,取代曹魏的过程,自然需要等人来完成了。
第二步:平定 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家族主要是掌握曹魏朝廷的大权,以及基本上控制了曹魏西线的兵权。
这是因为司马懿长期镇守雍凉地区,抵抗蜀汉丞相北伐。
不过,对于曹魏东线的将士,却不是司马懿的心腹。
因此,对于淮南三叛的发起者,主要是曹魏东线的将领。
淮南三叛,事情发生于曹魏后期,由于司篡夺大权,使得掌握曹魏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的兵变。
这三次分别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文钦之叛(255年正月)及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
三次叛乱皆为司马氏所平定。
对于淮南三叛来说,第一次叛乱,也即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是司马懿亲自平定的。
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平定王凌之叛的司马懿病重。
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正元二年(255)魏扬州刺史文钦、镇东将军毌丘俭起兵寿春(今安徽寿县),矫称受太后诏书讨司马师,率军渡淮,进至项县(今河南沈丘)。
司马师率军10万征讨,大破淮南军。
毌丘俭被杀,文钦逃入孙吴。
对于淮南三叛中的第二次叛乱,是司马师亲自率军平定的。
至于第三次叛乱,则是司马昭率军平定的。
甘露二年(257)东将军诸葛诞反于寿春,向孙吴称臣,攻掠淮河南北郡县。
司马昭督军26万征讨。
甘露三年(258)正月,诸葛诞兵败被杀。
至此,支持曹魏皇室的势力,尤其是掌握兵权的势力基本被消灭殆尽。
因此,在笔者看来,平定淮南三叛,对于司马氏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意味着司马氏不仅执掌了曹魏朝廷,更全面控制了曹魏各地的武将,从而避免司马炎时,再发生兵变起义的情况。
一定程度上,在平定淮南三叛后,司马昭已经具备篡位自立的条件了。
不过,司马昭还是担心人心不服,想要像曹操一样建功立业,以此打消质疑的声音。
第三步:魏灭蜀之战 最后,公元263年8月,魏国权臣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三路攻蜀。
蜀将、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
在发动魏灭蜀之战前,司马昭弑杀了这位皇帝。
虽然后,没有将领起兵反对司马昭。
不过,司马昭还是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所以,发动魏灭蜀之战,也是因为司马昭想要缓解天下仁人志士的指责。
在魏灭蜀之战中,邓艾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
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
在此背景下,后主因邓艾,向魏军投降。
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成功消灭了蜀汉,司马昭无疑有了取代曹魏的底气。
不过,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葬于崇阳陵。
因为在公元265年就去世了,司马昭没能完成建立西晋王朝的目标。
在司马昭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炎正式消灭魏国,建立了西晋王朝。
综上,曹魏灭亡三部曲中,高平陵之变为开始,平定淮南三叛为关键,而魏灭蜀之战则是终章。
三部曲之后,的曹魏,只是在等待一个句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晋国韩氏是如何崛起的?晋国又是如何被灭的?
就是从晋国分出去的国家。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韩国这个国力不是很强盛的国家,是怎么开始兴起的。
晋国所处位置在山西多盆地,不像中部多平原,占领一个盆地就可以和另外一个盆地对抗。
晋献公即位后,对同姓势力的削减导致异姓势力增加,回国后,只能重用异性的。
晋国中后期开始,卿大夫的势力越来越大,也就是异性公族开始崛起,晋国卿大夫、、、智氏是最大的权力掌控者,还主要包括两大家族郤和栾。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地盘,一直在互相攻打。
智氏家族在战争中不幸失势,土地被韩赵魏瓜分。
这一事件就是传说中的三家分晋。
韩,赵,魏三家派使者去见周天子,要求周天子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这个时候不承认也没有用。
晋献公时期以后,晋国同族的势力得到削减,与此增强的就是异姓贵族的势力了。
韩氏为代表的一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韩氏的先族是一个叫的人开始走向政治舞台,他开始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司马,他的贡献是参加了一场战争,得到了提拔和重用。
那么,韩厥在晋国与交战的时候究竟立下了什么战功,为啥会得到提拔和重用呢?晋献公时期,晋国只有两军。
时期,设立三军。
上中下三军,三军有6个统帅,打仗的时候称为统帅,不打仗就称为六卿。
所以,六卿有封地、武装。
后来为了争夺六卿,展开了很激烈的斗争。
在晋国讨伐齐国的时候,韩氏家族有一个人叫韩厥,在这场战争中随军出征。
韩厥立下了战功,得到了提拔和重用。
当时比较骄傲轻敌,说先把晋国的军队灭了再吃早饭。
意思就是灭掉晋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事实上呢,晋国的军队很勇猛。
当时晋国军队的主帅是,郤克是个瘸子,曾经被齐顷公嘲笑过,他一开始打仗就受伤了,但是他还是坚持敲鼓知道坚持不住了,他的助手就帮他敲。
古代是击鼓进军,鼓声鼓舞士气。
晋国的军队跟着主帅的战车,,齐国的军队大败。
齐顷公就打脸了,不光吃不成早饭而且打了败仗,他逃了。
这时候,韩厥追了上来,紧追不停。
韩厥的跟班都被齐顷公的警卫用箭射伤了,但是韩厥还是紧追齐顷公的马车。
这时候韩厥扶了一下跟班,齐顷公的警卫就和齐顷公换了个位置。
古代的警卫和主帅的位置是固定的,警卫和齐顷公换了位置后,命令假警卫去打水,齐顷公就坐别的马车走了。
可以说那个警卫使用的调包计很高明啊,自知道躲不过去,还是让齐顷公逃走了。
韩厥也比较糊涂,分不清楚谁是真正的齐顷公,韩厥就抓到了假的齐顷公,回去复命。
但是也算他立功了,回来后韩厥就被提拔为六卿,就相当于韩厥开始掌握了兵权并且有了封地。
这就是氏族初步的发展。
韩厥成为六卿后,也意味着异性在晋国势力的发展壮大。
可以说,晋献公的举动为后来晋国被灭埋下了伏笔,也为韩国的建立作了“贡献”。
随机文章韩国人喝酒不醉是大忌!来自美国的他该如何招架?为何唐朝以前没以江南为经济命脉?佛罗里达州马尔伯里天坑,采矿废料造成的天坑(深56米)乌兹别克斯坦地狱之门,1000度的地狱门户燃烧54年爱因斯坦对鬼的解释,脑电波就是人类的鬼魂/脑电波轮回假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清朝推出的迁海令指的是什么是怎么回事?和顺治朝海禁令分别在什么地方
自宋明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航海贸易相当发达,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
而清朝的迁海令却使得数百年来的航海成就。
迁海令又名迁界令,是中国清朝政府为对付明朝遗臣郑成功在台湾的郑氏王朝,以断绝中国大陆沿海居民对其之接济的政策。
自宋明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航海贸易相当发达,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
而清朝的迁海令却使得数百年来的航海成就毁于一旦,沿海地区千里无鸡鸣,航海贸易一落千丈,迟迟都不能恢复。
这一后果直接导致了近代以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航海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最终让西方的军舰横行于中国海上。
朝海禁令和迁海令的区别 《禁海令》和《迁海令》都是针对当时台湾郑氏政权的行动.禁止对台湾贸易进而令台湾得不到生活、军事等物资的补充.《迁海令》是《禁海令》的延伸,《禁海令》内容只是从派兵把守沿岸,严查走私;而《迁海令》是将所有的沿岸居民迁入内陆,彻底断绝走私。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颁布了《禁海令》.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用大陆的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有违禁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充公,违令者之财产奖给告发之人;负责执行该禁令的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告发的,即行处死;沿海可停泊舟船的地方,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如有从海上登岸者,失职的防守官员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
而迁界之事在《实录》中有详细记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六月,清军厦门战役失利之后不久,浙江监察御史季振宜旧事重提,又上书分析征伐郑军的形势,建议在禁海的基础上实行迁界.他认为,东南之地本是天下最为富庶之地,全国的赋税大半出于东南,但近年来由于郑军成为闽、浙、江南三省之重患,朝廷屡次用兵,以至各地饱受战火蹂躏,民生凋敝.要想从根本上扫平郑成功,朝廷须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造船,不习水战的子弟还须冒风波之险前去征战.因此,季振宜建议:闽、浙、江南等地应首先注重防御,而后才行征剿之策.防御之法应以断绝郑军物资来源为主,福建的漳州、泉州、兴化、福州,浙江的温州、台州、宁波、杭州、嘉兴,江南的崇明、江阴、通州、镇江等处,应由督抚镇、都统、章京等官员驻防,各率精兵,严密防守,可使三省之兵声讯相通,互相支援,如此一来,郑军无处可补给,只能。
顺治对此建议十分重视,传旨“此奏内事情关系重大,着议政王、贝勒、大臣会同详察议奏.”顺治十八年(1661)八月,清廷下达《迁海令》,以保证《禁海令》的施行.《迁海令》亦称《迁界令》,是《禁海令》的扩大和补充,是更为严厉的政令,具体内容是:将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六省沿海及各岛屿的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居民官兵全部迁移到界线以内,在沿海一带形成一个无人区;沿海滨向内若干里界线由各地官兵划出,并严令军民人等不得私出境外,违者处斩.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令》开始实行,清政府勒令东南沿海五省滨海三十里的边民迁离故土,并沿内迁三十里处开挖两丈、两丈余宽的壕沟,临沟筑起四尺余厚、八尺余高的城墙,每五里设一个炮台、二个烟墩、三十里屯兵.秦汉时期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修筑在草原与田园之间的“长城”,如今修筑到了内陆与海洋之间。
随机文章奥卡姆剃刀定律的出处,英格兰修士提出的理论引发文艺复兴疾病恶魔别西卜,地狱的宰相古希腊人严重的苍蝇之王石头鱼有毒为什么能吃,让人致命的毒在哪里/怎么祛除南极为什么比北极冷,海拔更高/热量交换少/平均气温低20℃以上科学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十大世界重大科学发现(颠覆人的三观)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