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军队制度:蜀汉、曹魏、东吴的兵制是如何样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7 点击数:
简介:军事兵制,曹魏兵制 官制、兵制和官制、兵制比较相似。

曹魏的中央军,分中军和外军。

“‘中军’是对‘外军’而来的,中外军的区别形成于汉建安时代(196-220),到

【千问解读】

军事兵制,曹魏兵制 官制、兵制和官制、兵制比较相似。

曹魏的中央军,分中军和外军。

“‘中军’是对‘外军’而来的,中外军的区别形成于汉建安时代(196-220),到黄初年间(220-226)都督制成立,中外军的区分及中外军的名称也就正式成立。

建安以前,集团只是割据的群雄之一。

曹操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尤其是在打败取得冀、并、青诸州以后,他的统治区才渐具国家的规模。

这时局面大了,再不能象过去一样,带领一支军队到处征战,因之便产生了留屯的办法。

平定一个地方,留部分军队驻防,并由一人任统帅统摄辖区内诸军。

这种留屯制,实即魏晋以下盛行的军事上分区的都督诸军制的滥觞。

这种情形,发生于曹操打败袁绍占有冀、并诸州之后,到赤壁战后,三国鼎峙的局面形成,便渐渐固定为一种制度,而且发展为后来的都督制。

国家的军队既在事实上分了内外,内外的名称自然也跟着形成,留屯在外的将军及都督所领的兵,就称为外军;中央直辖的军队,就称为中军。

”网络配图 《历代兵制》叙述了魏中军的发展:“初,曹公自置武卫营于相府,以领军主之。

及文帝增置中营,于是有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

”武卫营是曹魏集团最亲近的宿卫禁兵,其设置时间,《补三国兵志》说在建安十三年(208)。

那时曹操刚做相国,便在相府自置武卫营。

当时汉帝的禁兵为数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卫营一成立,有所疏漏。

“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也是不确的。

事实上,曹魏先后置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新五营,归中领军统帅;东汉以来北军的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曹魏时期依然存在,但兵员已少的可怜,五校地位已不如武卫将军等,已无可能去统帅武卫、中垒等新营。

留屯各地的外军,开始编制很不一致,统帅往往临时由中央委派和更换。

到魏文帝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历代兵制》:“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寻加四征四镇将军之号,又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位太尉上。

”曹魏的都督诸州军事,是代表中央分驻各地的军事长官,所领是不同于州郡兵的中央军队。

所谓四征四镇,是指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与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等称号,此外还有所谓四安四平将军的称号,这些都不是固定军职,而是临时赠封的称号。

从这些称号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诸州军事的将军,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镇压之权。

中外诸军即中军与外军,“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则是以大将军统帅全国中央军,大将军成为曹魏最高军事统帅。

曹魏政权是取代东汉王朝而建立的,开始仍以太尉为最高军政长官,置大将军后,太尉最重要的权力被分割,所以陈傅良说大将军“位太尉上”。

网络配图 综上所述,曹魏中央军的系统是: 除中军与外军,曹魏还有作为地方兵的州郡兵。

东罢兵募士,郡国兵力十分薄弱。

到东汉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据称雄,兵力转强,多数州郡的军队则逐一消灭或兼并。

曹操统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据武装或被消灭,或被收编,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军,而没有地方武装了。

当时丞相主簿司马朗建议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装,以“外备四夷,内威不轨”。

《历代兵制》:“自纳司马朗之言,复令州郡典兵,但地方州郡长官的权力却借此大大膨胀起来。

所以《历代兵制》认为,曹魏政权的“兵权外聚于州牧,内归于大将军及太尉”。

因此后来有人上疏,要求解除缘边州郡刺史、太守的领兵权,另外派遣大将去镇守,以免刺史、太守领了兵则“专心军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独修务本之业”。

曹魏兵制,还有屯田兵值得一提,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兵屯两种,是官田出租办法及边郡屯田的推广。

民屯的管理方式是:由大司农掌管全国的民屯,典农中郎将负责一州郡的民屯,典农都尉负责一县级单位的民屯,屯司马负责一生产单位——一屯。

每一屯有屯田客五十人。

民屯的任务是种植稻、粟、桑、麻,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收获上缴政府。

屯田客不服兵役,但实行军法部勒式管理,应该纳入兵制研究的范围。

建安初年开始的屯田,本是为了束缚流民于土地和为政府提供大量租入以充军需;到魏末晋初,统治者为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经常分割屯田,瓜分屯田客,屯田制度遭到毁灭性破坏。

兵屯的开始晚于民屯,一般是保持原有的军事编制,设立在与吴蜀两国对峙的边境,让士兵且佃且守。

东吴也;有与曹魏大体相似的兵。

名将:兄弟(、曹洪)、夏侯兄弟(、)、、、、、、,其中后五者并称曹魏五良将。

网络配图 蜀汉兵制 大致和同,但又有其特点。

蜀汉的中央军,《历代兵制》说:“蜀置五军。

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

其将校略如汉。

”五军即前、后、左、右、中军。

中军与曹魏一样同时又是宿卫部队;前、后、左、右四军略等于曹魏的外军。

蜀汉中央军置军师将军一至二人,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五军的组织系统不完全一样,中军有护军、监军、军师、都护、领军、典军各一人;前、后军有护军、监军、军师、领军、典军各一人;左、右军有护军、监军、都护各一人。

史书记载,前、后、左、右军的统帅分别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只有中军统帅是护军[20];而据王平、刘敏、等传,前、后、左、右四军又常以护军或监军为各自的统帅。

因此,前将军等官号,究竟是护军的另称还是进称,或者是不同时候的职官,还有待进一步考查。

蜀汉的基层军队,有许多不同的称号。

《历代兵制》:“兵有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

”“时,三辅流人数万,收以为兵,号东州兵。

”这里所举的尚不完全,据王欣夫《补三国兵志》统计,蜀汉有以下称号的基层军队:曲长则蜀汉往往有专门的前锋队。

无前、无当,二者可能同为一支精勇的队伍。

飞军,以的一支——青羌为主,分为五部。

虎步,精勇的步兵队伍。

虎骑,精勇的骑兵队伍,此外还有散骑、武骑等骑兵队。

白毦,由以白羽毛为饰的少数民族组成。

賨叟,由賨人(湘、川一带的少数民族)组成。

此外还有夷兵,由荆州一带少数民族组成。

从这些称号可以看出,蜀汉政权不仅让蜀中汉人当兵,而且大量以外族为兵,组成飞军、青羌、白毦、賨叟、夷兵等外族军队。

从东州兵的情况还可看出,蜀汉还把外来流民组建成军队。

名将:,,,,,,姜维,,王平。

网络配图 东吴兵制 东吴兵制比较杂乱,大体也与魏无异。

其军队特点,如《历代兵制》所说:“吴多舟师,营校略异于汉。

”东吴立国江南,北有长江天险,东南有东海、南海,内地多湖泊水泽,多水域的自然条件,尤其是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经济,决定其水军强于魏、蜀,以致数次以舟师挫败来进攻的曹魏大军。

东吴的船只体积大、数量多,并且有艨艟、斗舰、楼船、飞云、盖海、赤龙、驰马、长安、大舶、大艑、青龙战舰、晨凫等众多名号。

根据《吴书》的记载,当时能载马八十匹的还算小船。

又根据《晋阳秋》,西晋灭吴时,接收其船只五千余艘,其中包括运输船和战船,运输船中,相当大一部分属于水军作运输军需用。

这样,虽不能得知东吴水军船只的具体数字,但其规模之大则是可以想见的。

当时东吴水军舟师不仅时刻巡守长江天险,而且游弋于辽阔海域。

东吴水军统帅为水军都督。

东吴的中央军与曹魏、蜀汉相同,有前、后、左、右、中五军,军中将领亦有护军、领军、典军、军司马等。

一旦进行战争置大都督总领五军,各军置部督等。

名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曾经的蒙古军队用过哪些武器?

13世纪时,蒙古军队以强悍的战斗力,纵横整个欧亚大陆,鲜有敌手。

这种彪悍的战斗力,并非只是单方面的突出,而是蒙古军队在多方面都占有优势。

从单兵作战能力,到武器、后勤等方面,都没有明显的短板。

尤其是武器,作为的蒙古军队,并没有把武器局限在弓马射箭上,而吸纳其他军队的优点,学习他们的武器,提高自己的战斗力。

在蒙古军队使用的武器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单兵作战使用的冷兵器:刀、枪矛、棍棒、斧、弓、弩。

这些武器在蒙古军队中,都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蒙古军队使用的刀,轻便锋利,尖顶薄刃,且刀刃只开一面,被称为“环刀”。

从造型看,很像波斯人、阿拉伯人的用刀。

跟剑相比,刀更适合骑兵的冲刺砍杀,适合近战使用。

所以,蒙古军队虽然有使用剑,但并不普遍。

根据《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论其长技,弓矢为第一,环刀次之。

” 蒙古人使用的枪矛,跟中原兵刃也有不同。

《黑鞑事略》的作者彭大雅出使蒙古时,曾经看到蒙古人使用的长矛“有长短枪,刃扳如凿,故着物不滑,可穿重札。

” 这是当时蒙古长矛的特点,在铁颈处有一个钩,可以把敌人从马上钩下。

而且,蒙古军队还使用一种两头皆有枪头的长矛,同样跟中原有很大不同。

棍棒则是常见的样式居多。

有木棒、白棒、铁棒等。

较为特别的是“锤”。

这种武器没有数百斤重,只是会在杆的末尾多一个金属锤。

斧也是蒙古军队作战时必备的武器。

但是,肯定没有弓箭对于蒙古军队的普及。

军队中所有人,都能熟练使用弓箭。

这是必备技能。

每个士兵都会配备两到三张弓,或者至少一张好弓。

他们的箭袋也会随时装满。

为了保证远征途中,箭头的锋利,士兵会随身带着锉刀,保持锋利。

弩则是从中原传过去的。

弩在时期,开始在蒙古军队内使用。

不过,因为蒙古军队弓箭的普及,以及后来火器的出现,弩的使用范围缩小。

而火器和抛石机,则是蒙古军队常用的第二类武器。

蒙古军队最早使用火器的历史,可以追述到第二次西征期间。

当时拔都统帅蒙古军队,进攻波兰。

在围攻波兰城市时,蒙古军队曾使用一种名为“毒药烟球”的火药武器,波兰军队死伤狼藉。

在与宋军交战的过程中,蒙古军队也曾多次使用火炮。

《》记载:‘’命顺风擎金汁炮入城,烧屋舍,烟焰撩天,城遂破。

”现今世界保存最好的管形火铳实物,就是当年蒙古军队使用的武器。

图为 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首都萨马尔 跟火药武器一样,抛石机的使用,也是从其他国家传来的。

当蒙古军队进攻那些有坚固城池的国家时,成吉思汗发现,过去以骑兵弓箭为主时使用的战术,有很大缺陷。

抛石机的出现,可以弥补战术的不足。

它对于攻破攻敌方城池,极为有利。

比如蒙古军队中曾经使用的“回回炮”,可以发射100多斤的石弹丸。

在火炮没有盛行的年代,这种抛石机不仅可以摧毁敌人的城墙,对敌人军心震撼极大。

根据记载,“其回回炮甚猛于常炮,用之打入城,寺观楼阁尽为之碎。

”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蒙古军队在陆地上使用的武器。

最后一类,则是水上使用的武器。

蒙古军队中,曾有一种古法,用动物皮毛制成渡河的浮囊,名为“浑脱”。

不过,这种“浑脱”虽然便捷,却不适合大型作战。

可是,蒙古帝国的版图在不断扩大。

用战船征服,势在必行。

尤其是跟交战,长江天险,没有战船帮助,根本。

蒙古军队开始学习的造船术,大规模建造战船。

当时使用的尖底海船,已经可以做到远洋航行。

所以,蒙古军队才会在忽必烈时期大规模建造战船,准备出海征伐。

除了尖底海船,蒙古军队还曾使用过“沙船”。

这种船适合水浅多沙滩的航道航行。

因为宋元时期,造船技术提高,这种船只抗沉性提高,可适用于江河湖海中,航程能远达非洲。

蒙古军队正是在这些优势的积累上,逐渐强大,才最终获得纵横欧亚大陆的实力,成为13世纪时的强者。

随机文章没周瑜、陆逊的战功怎当都督?鲁肃靠「榻上策」助孙权称帝特岗汀机场降落事故,每月4架飞机冲出跑道台风战斗机性能参数详解,成本6000万欧元可外挂13枚导弹美国nasa最新发现血月,超级蓝血月时隔150年再现天空盘点二战十大废柴武器,600毫米的卡尔臼炮摧毁一栋楼(重达124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重庆军队类大学有哪些?附全部学校名单

重庆的军事类大学有陆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陆军勤务学院等4所学校。

本文将公布具体名单,供2025年有意留在重庆市内就读军事类院校的高考生查阅。

一、重庆军事类大学有哪些?下方表格展示的是位于重庆市内的全部军事类大学名单。

序号学校名主管部门所在地1陆军军医大学中央军委重庆市2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重庆市3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重庆市4陆军勤务学院中央军委重庆市二、重庆的军事类大学介绍1、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简称“后工”,是一所培养全军后勤军事人才的军队高等院校。

学院专注于培养后勤技术与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致力于提升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水平。

学院设有多个后勤相关专业,并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室。

多年来,为部队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后勤人才,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陆军勤务学院陆军勤务学院是我国军事教育的重要基地,专注于培养后勤领域精英人才。

学院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师资力量,以严谨的学风和创新的教育理念著称。

这里,学员们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战技能训练,为成为优秀的后勤保障官兵奠定坚实基础。

陆军勤务学院,是铸就军事后勤人才的摇篮。

加入收藏
               

三国军队制度:蜀汉、曹魏、东吴的兵制是如何样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