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拥有江东六郡和长江天堑足以匹敌 江东六郡指的是什么地方

【千问解读】
在几十年的角逐中,最终获得胜利的有三方,分别是、和,伴随着曹操的儿子建立曹魏政权,中原进入到三国鼎立时代。
在三国之中,相比曹操和刘备一生坎坷创业,继承了父辈江东基业的孙权看上去少奋斗了很多,面对和父亲年龄相仿的曹操和刘备这样的一代英雄,孙权经常自信的说,自己拥有江东六郡和长江天堑,足以匹敌。
那么孙权口中的“江东六郡”到底是指哪些地方?为何给了孙权如此充足的底气呢? 一、孙权的霸业和江东六郡 1、好运的孙权 三国时期,有“”之称的在父亲孙坚去世后,带领着父亲的一帮旧部开始迂回攻占江东地区,先后击败了东汉册封在该地区的诸侯刘繇、,以及独立割据势力严白虎等人,从而兼并了江东六郡合计八十一州的领土,这就是江东建立东吴政权的根基。
孙策英年早逝,在他的安排下,兄弟孙权成功上位,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一方霸主,在、、等重臣的辅助下,孙权江东政权内部平稳过度,在随后和刘备的联合抗击曹操事业上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外患得以解决,不得不说,孙权这人的运气是真的好,虽然身处乱世,可一路走来偏偏顺风顺水。
唯一一次让他感到害怕的是,孙刘联盟因荆州归属问题破裂后,刘备蜀汉政权的倾巢而出,然而这一次上天还是眷顾了孙权,中巧妙的击败了蜀汉军队,不仅蜀汉元气大伤,一代豪杰刘备也因此陨落,从此放孙权再无后顾之忧。
公元229年,孙权以父兄积攒下的江东六郡作为基础,顺利称帝建国,史称“东吴”,三国之中,孙权占据其一。
2、江东六郡的位置 历史上的江东和我们现在传统意义上认为的江东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提到江东,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就是从江西九江开始往下的一带区域,到江南地区的东部一带,包括了安徽和江苏省一部分。
目前这里是我国经济最为富庶的东部沿海地区,不管哪个省份的年GDP都名列前茅,那么在历史上,所谓的江东又是指哪里呢? 就三国魏晋时代来看,当时从江西的九江到南京,长江都是向着东北方向斜着流淌的,以长界,往东的一部分称之为江东。
而孙权占据的江东六郡就在这一区域之中,也就是现在的长江中下游一带。
翻阅史料我们可以得知,六郡分别是指吴郡,治所在现在的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治所在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治所在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治所在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市。
庐陵郡,治所在现在的江西省泰和县,庐江郡,治所在现在的安徽省潜山市,这样大家就能比较清晰的判断出东吴政权的核心区域在哪些地方了。
二、孙权称霸一方的资本 1、江东的核心 孙权拥有的江东六郡之中,最为核心的区域有两处,分别是吴郡和丹阳郡。
我们先来看一下吴郡,三国时期的吴郡治所在江苏省苏州市,疆域涵盖了现在的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早在之前是吴越之地,春秋时代的和都曾经在这一地区发展,后来逐渐成长为了一方霸主。
孙氏一族的发源地就在吴郡之中的富春,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市富阳区,这里可以看做是老孙家的根据地和大本营。
孙坚和三弟孙静就在这里带着宗族子弟数百人起兵,逐渐掌握了江东的很多地盘,后来东吴政权内部,孙权的嫡系武将也大都出身吴郡,比如凌操、父子等等。
第二重要的是丹阳郡,在汉末到三国这段时期,丹阳郡的治所都在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
孙权称帝之后其国都也选择在了这里,足以看出对丹阳郡的重视程度。
当时该郡的范围大致包括如今的江苏省中部和安徽省的南部,属于江南富庶之地的核心区域,这里不仅商业发达,交通便利,更主要的是民风还足够彪悍。
三国时代的“丹阳兵”可是著名的精锐之师,兵源就集中在这里,东吴定丹阳郡的建业为都,并且开始大力发展,这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开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其他地方也不弱 会稽郡是最初设立在江东的古郡之一,疆域非常广袤,北至江苏,南抵福建。
不过到了汉末的时候该郡的疆域有所缩小,但也足足有15县之地,主要集中在浙江一带,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豫章郡是以如今的江西省南昌市作为中心,辐射了周围的其他一些市县,汉末到三国时代,这里都很少受到战火的影响,人民丰衣足食,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为东吴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庐陵郡最初是孙策从原本的豫章郡中分出来的,从位置和实力上来看在江东六郡中偏弱,不过由于位置的原因,它和豫章郡一样都没有被战争摧残,内部相对战火纷飞的中原各郡要安稳富庶不少。
最后一个就是庐江郡了,这里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江东缓冲中原压力的主要区域,庐江郡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6年的时代。
图片:百姓丰衣足食剧照 庐江郡的核心点是现在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位于东吴和曹魏政权的交界处,是兵家必争的,也是东吴的门户。
历史上在这里爆发了、合肥之战等一系列著名的战争,东吴也把自己大量的精锐陈兵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权敢定都南京,为什么赵构不敢?
我最不喜欢听到的一种评价就是:赵构虽放弃了中原大片的土地,但他保全了赵山,使之能够再延续100年。
像、、魏胜之流,完全不能理解赵构的一片苦心,整天吵嚷着要收复中原、驱逐金寇,一点儿都不顾全大局,真是目光短浅,逞匹夫之勇。
对于这种评论,我想说的是:谁要你保全赵氏江山了?谁要你延续100年了?谁要你顾全大局了?我们要的是活出尊严!哪怕是! 我并不认为自己是愤青,我也不喜欢动不动就给别人贴上愤青的标签,历史,我们应该理性来看待。
谁说中原就一定要让赵宋来统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它才会千秋万代! 宋金战争期间: 你问问被抛弃的中原人民的心声,他们为什么死也要留在家乡? 你问问投降金朝的北方人民,他们为什么会甘愿投敌? 你问问逃往江南的中原人,他们想不想回到北方? 没有谁愿意背井离乡,谁要是敢阻碍他们,他们就会和谁斗争到底!因为,那是他们从小生长的地方,那里,有他们最亲的人!乞活军、北府兵、红袄军哪个不是为此而战? 就算是远离战火的江南人民,他们也不想加重赋税,养着一群从北方逃难来的寄生虫! 赵构到底是为了大宋,还是为了他自己,大家自己去思考,今天我只想说一点,就是为什么敢定都建业(今南京),而赵构不敢呢? 孙权当年只有江东六郡的时候,就敢和北方霸主一较高下()。
孙吴建国后,孙权又将都城迁往建业。
那时候,孙吴的地盘不过就是江东六郡加荆州的1/3多一点,而,已经拥有了天下的7/10! 在建业,孙权打了几场漂亮的濡须之战,终于稳定了孙吴的江山,曹魏最终不得不改变策略,从关中打入西蜀,再从西蜀打入荆州,最终包抄江东。
如果不是孙权和刘备的后代无能,三家归晋的时间或许要来得晚得多。
而赵构呢? 群臣多次劝他定都建康(即南京),以坚定大家坚守长江的决心。
可是赵构呢?偏偏躲在风景秀丽的临安(今杭州)笙歌燕舞、歌舞升平。
就像诗人感慨的那样: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 我们姑且不论赵构的策略到底对不对,我们简单来对比一下南宋和孙吴的形势。
南宋的领土远比孙吴要大得多,他们控制着秦岭-淮河一线的南部,基本就相当于当年孙吴和蜀汉的总和。
孙权时期的建业和曹魏就隔着一条长江,说白了就是一个边防城市;而赵构时期的建康前方还有广阔的淮西,谁形势更好,一目了然。
再来看南宋的综合国力,那更是孙吴无法比拟的。
而南宋的对手金朝呢? 金朝才灭亡大辽,强行征兵南下攻宋,中原人民群起抗金,即便沦为金朝占领区,但心还是向着大宋的。
忠不是吗?不是吗(没错,就是全真教的创始人)?魏胜不是吗? 所以,金朝的形势远没有当初曹魏那么稳固!不然,当岳飞大反攻的时候,怎么会兵败如山倒呢? 但这有用吗?没有,因为只要有一个人没有血性,一切都是空谈!这个人就是赵构! 其它我不敢说,就不敢定都南京这一件事,就让我看扁了赵构。
没有哪个伟大的民族,会愿意跟着这样一个人。
随机文章生完龙胎⋯皇帝封她为贵妃还说3字!让甄嬛决定杀了他晋代四大志人小说中国古代艺术简史有关秦.隋朝的灭王和功迹?罗得斯岛太阳神巨像遗址,仅活56年的世界七大奇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张昭和周瑜是如何稳定江东的局势的是怎么回事?他们做了什么事情
原文如下: 孙策既死,孙权哭倒于床前。
张昭曰:“此非将军哭时也。
宜一面治丧事,一面理军国大事。
”权乃收泪。
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请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且说当时孙权承孙策遗命,掌江东之事。
经理未定,人报周瑜自巴丘提兵回吴。
权曰:“公瑾已回,吾无忧矣。
” 原来周瑜守御巴丘。
闻知孙策中箭被伤,因此回来问候;将至吴郡,闻策已亡,故星夜来奔丧。
当下周瑜哭拜于孙策灵柩之前。
吴太夫人出,以遗嘱之语告瑜,瑜拜伏于地曰:“敢不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少顷,孙权入。
周瑜拜见毕,权曰:“愿公无忘先兄遗命。
”瑜顿首曰:“愿以肝脑涂地,报知己之恩。
”权曰:“今承父兄之业,将何策以守之?”瑜曰:“自古。
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
”权曰:“先兄遗言:内事托子布,外事全赖公瑾。
”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孙策在病重去世前,将江东的领导权交给了孙权。
孙策病逝后,张昭建议孙权应当一面料理丧事,一面治理军国大事。
没过几天,周瑜又率部回到吴郡。
孙策的母亲将孙策“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的遗言转达给了周瑜,令周瑜非常感动。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周瑜在吴国太面前的表态,叫做“肝脑涂地”, 原意为惨死,后指做事不惜一切代价,乃至牺牲生命。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刘敬列传》中的“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
” 从小说的这段描述来看,孙权继位的过程非常平稳,东吴集团内外局势稳定。
不过,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孙策的英年早逝对于东吴集团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一来孙权尚且年轻,经验不足,二来此时东吴内部不稳,形势危急。
这两大隐患都为东吴集团的生存及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据《·宗室传》注引《典略》记载,对于孙策的继承人选,东吴集团内部的看法并不统一,故此该传就有“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的记载。
而在孙氏家族内部,也有人对年轻的孙权是否有能力领导东吴集团产生疑虑,孙权同父异母的兄弟孙辅就因此秘密交好。
就连孙权的母亲吴国太也对孙权的能力表示怀疑。
《三国志·传》载:“策薨,权年少,初统事,太妃忧之,引见张昭及袭等,问江东可保安否。
” 除了东吴集团内部的不稳定之外,江东地区不断爆发的叛乱也给刚刚继位的孙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据《三国志·吴主传》及相关传记记载,由于孙策采取的高压政策,江东地区不仅地方豪强与东吴集团的冲突不断,山越等民族的叛乱更是此起彼伏。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年仅十九岁的孙权束手无策。
此时,站出来迅速稳定局势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张昭,另一个是周瑜。
按照《三国志·张昭传》的记载,孙策死后,张昭立即将孙权扶上战马去检阅军队,同时向江东下属各地行政机构及驻军发布诏令,宣布孙权继位的决定,这次举措对于稳定江东政局发挥了关键作用。
与张昭采用行政手段的做法不同,周瑜采用的则是军事手段。
据《三国志·周瑜传》载:“五年,策薨,权统事。
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周瑜亲自率部来到吴郡,无疑是以此来体现自己对孙权继位的支持。
也正是在这两人的辅佐之下,年轻的孙权才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虽然在历史上并无“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这样的说法,但两人在孙权继位之初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随机文章喜马拉雅山脉红雪之谜,仿佛山脉哭泣流下的血泪美国RGM-84反舰导弹,生产7000多枚服役20多个国家揭秘余震和主震的区分,主震释放超过90%的能量/余震可能持续几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天体引力和独特地形早就大潮太阳能汽车为什么不能普及,造价高容易损坏/地球气候风云多变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