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了一统天下,到底应该如何做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7 点击数:
简介:为了一统天下,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功盖三分国,名成。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唐诗说的就是当年的功绩,也

【千问解读】

为了一统天下,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功盖三分国,名成。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唐诗说的就是当年的功绩,也说明了当年的失败给蜀汉政权带来的损失。

这首诗中说的“遗恨失吞吴”,一个含义是对没有将东吴灭亡的遗憾,另一个含义则是对当年刘备不听取大家的意见,执意发动对东吴战争的错误。

那么,如果当年刘备听取了部下的反对意见,不发动对的战争,他是否就能够一统吗? 一、联吴抗魏是蜀汉谋求生存发展的唯一正确战略。

兵法云,上兵伐谋。

在当时,刘备准备发动对东吴的战争时,就遭到了黄权、的劝阻。

当时诸葛亮的哥哥在东吴为官,诸葛亮虽然为了避嫌不发表意见,可从战后诸葛亮对的感叹来看,诸葛亮对这场战争也是抱着反对意见的。

那么,从这些人反对的理由来看,主要是从名分、大义等方面来劝说。

曹魏篡汉,继承汉统,当然要先报君父之仇,后报兄弟之恨。

可是,从更深的一个层次来说,他们还是从战略的角度出发,认为伐吴得不偿失。

我们如果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到,三国之中,曹魏独强。

蜀汉和东吴虽然名为两国,可是这两国的土地、人口加在一起也比不上曹魏。

更不要说曹魏拥有土地的开发程度,还有数量庞大的强大军队。

如果蜀汉和东吴各自单独和曹魏对抗,蜀汉只能凭借险峻的山险,东吴也只有长江天险可以自保。

如果这些屏障被曹魏突破,两国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说,对于蜀汉和东吴,唯一的出路就是双方联合,共抗曹魏。

在孙刘联盟存在的时候,刘备的势力得到了发展,到最后不但在汉中之战中打败了,还在襄樊之战中。

而东吴则在淮南一直压制着曹魏的势力,令曹魏顾此失彼。

这种形势如果继续下去,曹魏将陷入更深的困境。

可是东吴谋取眼前的利益,破坏了联盟,夺取荆州,从此双方,让曹魏渔翁得利。

可是,就算是在这种情况下,曹魏一家独大,蜀汉、东吴弱小的形势依然没有改变。

即便是蜀汉或者东吴消灭吞并了对方,这种形势也是无法改变的。

而且两个弱国互相攻伐,两败俱伤,只会让自己与曹魏的实力差距越拉越大。

,蜀汉、东吴灭亡,曹魏统一天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因此,从战略上来说,蜀汉和东吴联合一致,共同对抗曹魏才是两国唯一正确的战略。

刘备的手下要求将作战方向指向关中,这在战略上是正确的。

二、当时刘备面临的形势和他的选择。

不过,虽然我们都知道蜀汉和东吴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魏的正确性。

可是,当时刘备面对的战略形势却是东吴投降曹魏,共同对抗自己的形势。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就成为刘备当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刘备必须从攻打曹魏和东吴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如果刘备攻打曹魏的话,他只能出兵关中。

在当时,蜀中的军队已经对出兵北伐做了一定的准备。

包括修建道路、桥梁和驿馆,将和的主力配置在北方。

如果要出兵北伐,刘备可以对兵力不做过多的调整,立刻就出动。

以刘备的能力,出兵关中是能够取得一定的战果的。

刘备的基本部属大多都来自北方,他们在熟悉的战场作战,要比在水网密布的荆州强得多。

如果拿下雍凉,刘备就可以整合当地的资源。

尤其凉州是重要的产马地,能够建立起强大的部队,为刘备下一步争夺天下打好基础。

但是,北伐的不利情况也是明显的。

因为当时东吴投降了曹魏,刘备在北伐的时候,就不得不留下相当的兵力防备东吴。

这样,刘备原本不多的兵力就分散了,这会严重影响刘备的作战。

而且北伐的目标关中,由于长年战乱,已经是荒无人烟。

即便是占领,从经济价值上也远远不能和荆州相比。

再加上刘备还要照顾到部下的情绪,原来从北方带来的基本军队,对东吴恨之入骨,要为等人报仇。

而荆州的人员,自己的家乡被东吴占领,关心家中亲属的安危。

如果刘备发动北伐的话,他的政权和军队肯定会人心动荡,这对刘备是一个不小的负面影响。

如果刘备攻打东吴的话,上面的不利影响就会消除了,可是新的不利影响又会产生。

这主要是荆州位于三方的交界处,在曹魏和东吴的联合对抗下,对刘备肯定是不利的。

即便是刘备打败了吴军夺取了荆州,他的军事实力也让他难以扩张战果。

而且,如果曹魏在他的侧背发动进攻,刘备到手的战果也很难保得住。

虽然攻打曹魏和攻打东吴都各有利弊,但是经过两方面的对比之后,刘备还是选择了攻打东吴。

刘备在将留在汉中镇守,诸葛亮留镇成都,赵云留镇江州,自己率领剩下的五万多军队,发动了对东吴的进攻。

三、刘备攻打东吴的正确与否。

我们现在都已经知道了夷陵之战的结果,刘备在和率领的吴军对峙半年之后,被陆逊以火攻打败。

刘备多年积攒的军事实力毁于一旦,大部分军队都损失了。

不过,东吴虽然获胜,自己也遭受了上万人的损失,结果是双方两败俱伤。

坐收渔利的曹魏和蜀、吴两国的实力差距进一步加大,最终,蜀吴两国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能力。

那么,刘备如果听取部下的建议,不攻打东吴行不行呢?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是不行的。

因为刘备要发动北伐的话,有东吴在背后牵制,对蜀汉的形势是很不利的。

刘备必须要拆散魏吴两国的联盟,才能放手北伐,而拆散魏吴联盟的最佳办法就是攻打东吴。

虽然向称臣,可那是为了防备自己在遭受刘备进攻的时候,遭到曹丕的夹击。

他们双方相互之间并不信任,。

刘备发动对孙权的进攻,就将孙权带入一个极为危险的境地。

如果曹丕在他的背后发动进攻,实际上刘晔等人也这样向曹丕建议过,东吴将会危在旦夕。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只有一方面向曹丕委曲求全,一方面尽快解决刘备的进攻。

正是这种情况,才使得东吴上下要求陆逊迅速与刘备决战。

陆逊能够和刘备对峙半年之久,实际上每天都,度日如年。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也向刘备提出议和,但是被刘备拒绝了。

如果刘备具有清晰的战略思想,他在这个时候和东吴讲和,率领军队撤回,是的。

这解决了他的战略难题,拆散了东吴和曹魏的联盟,东吴和曹魏也会立刻进入战争状态。

刘备将主力转用于北方,夺取雍凉,这样蜀汉的局势还有一线希望。

如果刘备的攻打东吴得到这个结果,那么刘备的决定是对的。

但是,刘备这样做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放弃荆州。

我们从历史上的记载看到,孙权向刘备求和的时候,丝毫没有提到归还荆州的事情。

占有荆州,这也是孙权的一个底线。

孙权为了营造自己的安全范围,位于上游的荆州对他十分重要,势在必得。

如果刘备能够放弃荆州,孙权就会和刘备议和,否则孙权不惜拼死一战。

刘备在战役初期进展顺利,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他,根本不愿意仅仅得到与东吴议和的结果。

刘备率领军队,想要夺回荆州,孙权只得迎战,双方发生了你死我活的决战。

至此,刘备攻打东吴的决定就完全错误了,带来的后果也是悲惨的。

所以说,刘备攻打东吴的选择对错与否,是看他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如果是刘备以战逼和孙权,拆散魏吴联盟,为下一步北伐做准备,那么刘备是正确的。

如果是为了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为了灭亡东吴,刘备的选择就是错误的。

我们看历史,就知道刘备最后做出的是错误的选择。

结语: 在刘备出兵伐吴前,他的部下纷纷表示反对意见。

这些意见虽然在战略上是正确的,可是在实际操作上确实错误的。

因为当时东吴对曹魏称臣,如果刘备将主力指向北方,会面临着当面曹魏的抵抗,侧背东吴的袭击。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的北伐是难以成功的。

只有消除了东吴的威胁,将魏吴联盟拆散,在蜀吴重新结盟的情况下,刘备的北伐才有可能取得战果。

刘备要拆散魏吴联盟,只有对东吴进行攻伐。

在面临蜀汉、曹魏可能的前后夹击的形势下,孙权会向刘备求和。

如果刘备有舍弃荆州,重新与东吴结盟的觉悟,那么东吴和蜀汉共同对抗曹魏的局面还是可以形成的。

这样,长江一线由东吴牵制曹魏,刘备出兵关中,《》里的部分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由于关羽和张飞的死亡,刘备被仇恨蒙蔽了双眼。

再加上战役初期的胜利,让刘备冲昏了头脑。

这使得刘备拒绝了孙权提出的议和,想要和孙权。

最终,打了让双方两败俱伤的夷陵之战,使得双方统一天下的目标都化作了泡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若荆州不失,刘备能否统一天下?

有人说太厉害了一切事情的发展都如他隆中对那样,要不是的背信弃义,要不是的大意失荆州,将能一统天下。

那么实际上这可能吗? 1综合国力 魏:魏的资料不大全,有一说法是“户口60万3千,人口至少有443万2千。

”估计其兵力接近八十万,吏三十万左右。

魏占 冀、幽、并、青、兖、豫、徐、河南、雍、凉、秦十一州。

魏国实力最强,占据中原地区富饶之地。

蜀:现在引用公元263年——死后三十年,第二代降伏魏国时所提交的《士民簿》的数字。

根据《士民簿》,蜀的户口和人口是“领户28万,男女人数94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

”这是由蜀汉政府所提供的资料,应可成为大略的标准。

蜀占益、梁二州。

为中实力最弱的一国。

吴:吴的资料也不大全,在吴的全盛时期,“户口52万3千,人口240万。

”估计其兵力将近三十万,吏十万。

吴占扬、荆、广、交四州,扬州本已是富饶之地,加上后来夺取荆州,实力大增。

按照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把三国分为南北两大阵营,以下是几组南北情况的比较(北在前) 人口:北方57%:南方43%(因为当时的背景是以农业生产为主所以人口的多少可以直接反应为经济的情况) 军事:2:1(在冷兵器时代军队人数的多少将反应军事上的强弱。

) 人才:15:7 科技:在书籍中我们能查到的新的军事武器除了诸葛亮的连弩就是刘晔的霹雳车了。

其他冷兵器应该都差不多。

所以综合国力上北方阵营肯定是远强于南的。

2地理位置 1.川兵出汉中(难):我们从后面的情况可以看到诸葛亮和的数次北伐结果经常都是粮草供应不上而不得不撤退,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川兵北进而言要打就要求速战,不能打持久战,所以一切都将处于被动,所以西川的地理位置是易守难功,而不是有利于主动出击。

2.荆州进军:因为荆州不是刘备一家所有,荆州北方重镇襄阳在曹魏手上,而“南船北马”关羽的胜利只是借水势打败了和,而在后来的野战中他败给了,而且在攻城战中关羽也没有打败。

所以从荆州进兵也不可能一马平川。

3政治方面 人们都说刘备是汉朝正统,而曹魏是篡汉所以刘在政治上比曹有优势,事实如何? 1. 奉天子以令不臣,不论谁再说什么都是无用的。

我们看以下诸葛亮说的一句话:“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所以在曹操时期从正统而言曹操更有优势。

2. 早在三国前800年就说过“王侯将相有宁种乎”所以在秦的时候才有那么多的起义,才最后推倒了秦,才有机会建立汉王朝。

那么我们看看末年也可以说是民不聊生,还爆发了大规模的,而从曹操到(直到诸葛亮死后)他们施行的国策都还是也富国强民为目标(屯田的施行等)。

所以在篡汗的时候也只是一些士绅文人出来叫叫,并没有因此爆发其他大规模的反对篡汉的起义。

3. 公元222年东吴称王也打破了“非刘不王”的规定,甚至在229年孙权称帝蜀汉政权也不能有什么举动,至此汉在人们的心中已经开始淡化。

所以综上而言刘备政治上并占不到什么优势,并不能像我党那样做到打一场人民战争,实现得民心者得天下。

总结:以上所说的是东吴完全配合刘的情况下老刘要一统天下尚且难上加难,更何况东吴又不是刘备的手下,东吴集团也有自己的算盘,这也就不能保证东吴不会对刘发动进攻,更不用说全力以赴的为老刘北伐打江山了。

所以我觉得就是关羽不大意失荆州刘备也难统一天下。

最后转用的一句话“孔明得其明主却不得其时也”。

随机文章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霍金和爱因斯坦谁厉害,爱因斯坦霍金谁贡献大/缺一不可美国星球大战计划拖垮苏联,把苏联骗了十几年(致其解体灭亡)盘点人类不能承受的真相,国家隐瞒的超能力者被收纳进秘密部门神仙千里眼顺风耳来历,历史著名人物被后人崇拜演化成神仙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普鲁士为了成为统一德意志的中心力量是怎么回事?要等到俾斯麦的上台以及“铁血政策”的实施

1848年,普鲁士保留了宪政,并于年革命被镇压后,封建势力死灰复燃,1850年公布新宪法,但奥地利则完全退回到君主专制统治。

接着普鲁士凭借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影响而促进的全德统一计划,也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

普鲁士真正成为统一德意志的中心力量,要等到的上台以及他所倡导的“”的实施。

此时普鲁士担任摄政亲王,炮弹亲王之称,力求将普鲁士军队锻造成统一德国的利剑。

但是他要求增加军队服役年限、将后备军改为常备军以及增加军费的改革措施,得不到议会的支持。

为了实现自己强军的目标,他在1862年任命了与他志同道合的俾斯麦为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麦认为奥地利是实现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最大障碍,只有以武力作为后盾才能获得解决民族问题的主动权。

对资产阶级所实行的“宪法统一”的道路极为鄙视,认为议院不能解决统一问题,这要在外交和战场上才能解决,所以,军事上的强大才是正确的道路。

他的这些思想集中反映在他上任后在议会预算委员会的一次演讲中,其中他地陈述了他的“铁血政策”: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在于强权。

德意志南部各邦—巴伐利亚、符登堡和巴登一愿意浸沉于自由主义之中,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没有人愿把普鲁士应充当的角色派给它们!普鲁士必须集聚她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曾一再到来而又被放过。

自从维也纳条约以来我们的边界就不是为一个健全的政治集合体而设计的。

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演说词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及1849年所犯的错误要解决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俾斯麦联合国王压制国会,压制资产阶级自由派,并它只有用铁与血。

积极筹划统一德意志的王朝战争。

王争由三场争组成,第一场争是得线争,这场线争是由石苏一有尔问题引起的,尔组因的房民多数是德意人,万格的圆民多数是人两地的归属,一直纠缠不。

数年来,多数时间受丹统,即使在拿线争时期也是如此。

1815年维也纳以可了这一既成事实,但是德国人一直认为这是个“耻”。

40年代末,丹正式将这两处划入其图,引起德意志各的强列反对,为解决多15月8日,类、法爱、,奥、端典6国签订了一个“伦汉定两个丹麦仍这传统特权的前提下1963年丹国王克里斯安九世通过颁布宪法取消了勒苏益格和荷确认在保荷尔斯因的尔斯的传统特权,实际上是将之并入丹麦王国。

对此,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发动了战争,最终使丹麦结了停战协定,让出石苏益格和荷尔斯因1865年8月14-20日,普奥签订了分享战利品的“加专石荷为普奥共有,但分别管理。

奥管理南面的荷尔坦园普管理北面的苏益格;荷的首府基尔港的防务委托普军担任,”,其中规定:登堡由普奥军队联防;普鲁士有权建筑经荷尔斯坦因境内的铁路,设置电报以及开凿北海通罗的海的运河。

普奥对这两个地区的共管也为它们日后的摩擦理下了优笔。

第二场线争是普奥争1866年6月1日,斯麦以奥地利破环“加斯坦因专约为名,下令军队越过石、荷的界河进军荷尔斯坦因。

6月10日,伸斯麦在柏林公布一个《联邦改革纲要》,提交联邦议会讨论。

奥地利控制的会否定了(纲要》。

俾斯麦进而指示普鲁士代表宣读声明,否定联邦会的表决,要求解散联邦议会。

6月15日,普向萨克森、汉诺威、黑森要》并让普军过境,三君主拒绝提出最后通,要它们接受开克森,汉诺威和里森一卡塞尔。

次日,普军7日,普军进入奥地利的捷克。

6月1争爆发。

战争的结果之下,于7月22日签订停战协定,并于8月23日签订了《布拉格条约》。

条双方在三世的调停是奥地利大败约规定将或尼斯让与意大利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坦因归普鲁士管辖,奥地利承认没有奥地利参加的新德意志组织,解散德意志联邦并进行赔飘1867年4月,通过《北德意志联邦宪法》。

由美因河以北24邦国(包括3个自由市)组成的北德意志联邦在法律上得到确认。

普鲁士在北德联邦中居绝对领导地位。

但北德联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德国民族统一任务的完成南德4邦尚独立于联邦之外。

的路易·波拿巴是阻碍南北统一的最大障碍。

所以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和法国一战不可避免。

第三场战争是普法战争。

1868年9月,西班牙爆发革命,女王伊莎贝拉二世逃往法国,王位空缺。

1870年西班牙的执政要求普鲁士国王的亲属奥波德任西班牙国王。

这引起法国的恐慌,后者极力反对。

最后普鲁士国王威廉让步,双方谈判。

但是俾斯麦并没有和谈的愿望,他通过电报着辱了法国,导致爆发了普法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突入法国并包围了巴黎。

10月27日普法签订了停战协定。

1871年1月18日即普鲁士国王加冕170周年纪念日,在凡尔赛宫72米长的镜厅举行盛典,普王加冕为德意志,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1871年4月16日,新选出的国会通过帝国宪法,确定德意志“缔结为一个永久的联邦”。

德意志最终结束了民族分离的状态,一个统一的德国诞生了。

按照联邦的宪法,各邦可以保有一些自治权,如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水上运输权利,南德诸邦还可以独立管理邮政、电讯、征收啤酒烧酒消费税。

但是“帝国的全部陆军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在战时、平时均由皇帝统帅”,“帝国舰队系在皇帝最高统帅之下的一支统一的舰队,关海陆军高级军官均由皇帝任命”,“皇帝在国际法上代表帝国,以帝国名义森宣战媾和”,“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结束”。

在帝国的体制下,首相是帝国唯一的大臣,主持帝国政府。

“由皇帝任命”而不是由议会选举。

他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首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各部都不是独立的机构,“部长”不是负责该部的政治人物,而是首相的助手。

与此同时,被排斥出德意志联盟之外的奥地利与一直效忠于他的匈牙利结成了。

至此特别纷乱的德国地区告一段落,进入了近代民族国家的行列。

随机文章宋朝与日本的交流?考飞机驾照要多少钱,仅需12万元就可拿到飞机驾照(年薪过25万元)佐助通灵外道魔像为何没出现,鸣人和佐助谁更厉害鲨鱼为什么一直游动,鲨鱼一直游不累吗(不游动会窒息死亡)爱因斯坦语言的时间晶体是什么,不存现实中的幻想晶体(打破时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刘备为了一统天下,到底应该如何做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