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因为儿子而建立唐朝,也因为儿子终结了自己的一生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7 点击数:
简介:很多人都曾用这样一句话评价李渊:成也儿子,败也儿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李渊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生了两个好儿子。

【千问解读】

很多人都曾用这样一句话评价李渊:成也儿子,败也儿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李渊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生了两个好儿子。

一个叫,一个叫李世民。

这两个儿子,是他建立时最好的帮手。

但同时,后来的玄武门事变,也成了李渊一生最大的失败和痛苦。

李建成和李世民这对兄弟,之所以会闹到最后血溅玄武门,其实还真不能怨别人。

这对兄弟最后闹到那个地步的罪魁祸首,其实正是李渊本人。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登基,唐朝正式开国。

李渊登基之后,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

不过,唐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情况其实十分复杂。

因为当时唐朝所能辖制的地域,只有关中地区和河西地区。

想要统一天下,仍是任重而道远。

为了统一天下,李渊当时制定了先北后南的战略。

按照李渊的战略,唐朝应该首先拿下洛阳,控制中原北方的最精华的一部分地区,然后再慢慢收拾北方的几个边边角角,最后南下统一天下。

不过,这个战略,在后来唐朝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异化。

战略确定下来之后,接下来就该决定由谁去领兵作战了。

这个问题,对于当时的李渊来说,其实比制定大的战略方针,更让他头疼。

因为此时的李渊,已经是了。

自己亲自带兵出征,不太现实。

偶尔打一仗两仗可以,但不可能全部由他去负责。

而如果任用其他将军领兵的话,势必又会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

如果有一个将军,帮李渊统一了整个天下的话。

那么等到这位将军统一天下之后,接下来估计李渊的皇位也就该让出去了。

身为太子的李建成,显然也不行。

一来太子身份尊贵,经常带兵打仗,实在是不现实。

二来,如果由太子领兵,太子军权过大的话,对李渊的皇位同样存在威胁。

所以,李渊当时做出的选择,便是让李家宗室,去领兵作战。

这些宗室成员,都是李家的自己人,肯定比外人更值得信任。

而且,宗室成员就算功劳很大,也很难威胁到李渊的地位。

就这样,唐朝开国之后,李渊开始大范围任用李家宗室成员领兵,主动对外扩张。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李渊次子的李世民,自然更被李渊所信任。

再加上李渊起兵的过程当中,李世民就已经立下的很大的功劳。

所以,李世民开始在军中异军突起,越发被李渊所倚重。

但是,在接下来几年的战争当中,有一个现象超出了李渊的预料。

这个现象就是:李世民实在是太能打,而其他李家宗室,除了之外,基本上就是一群草包,打仗基本上没赢过。

而李孝恭能够打胜仗,也不是因为他本人特别牛,而是因为他有个副将,叫,是个特别能打的军神。

如此一来,在唐朝军中,就彻底没人能够和李世民争夺一哥的头衔了。

每次李渊想去打谁,首先想到的,也是李世民。

武德元年,李世民灭掉了薛举;武德二年,李世民灭掉了周。

武德三年和武德四年,李世民兵围洛阳,将洛阳的围困城中,逼得王世充向山东的求救。

结果窦建德来援之后,一样也被李世民打趴下了。

这一战之后,李世民一战打垮了北方最强大的两大割据势力。

至此,整个北方,几乎已经完全被唐朝统一了。

洛阳一战,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基础。

当李世民带着俘虏的窦建德和王世充,返回长安的时候,李渊忽然发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此时的李世民,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了。

没办法,因为李世民起点就很高。

唐朝开国的时候,李世民就被封为秦王,兼任尚书令。

此后,每次李世民打赢了之后,李渊都会给他再次加官进爵。

所以等到李世民打赢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李渊忽然发现,已经没有任何更高的官职可以封给李世民了。

最后,李渊别出心裁,想出了一个叫做‘’的官职,授予了李世民。

为自己儿子创造一个官职,这种事也只有李渊能够做出来了。

与此同时,李渊还注意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此时的李世民,显然已经有些过于势大,有点超出李渊的控制能力了。

实际上,李世民打赢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李渊其实还有一个位置可以封给李世民,那就太子之位。

不过,李渊之前已经立李建成为太子了,如果想封李世民为太子的话,那就只能废了李建成,这显然是李渊不愿意做的。

李建成本人是一个十分合格的太子,深得李渊的喜爱。

而且废长立幼这件事,也不符合传统的宗法继承制。

简单来说,就是李渊根本不愿废掉李建成的太子之位。

李渊希望看到的,是李建成稳坐太子之位,然后让李世民踏踏实实帮他去打天下。

所以,在洛阳之战结束以后,李渊开始有意识地抑制李世民,不让李世民在领兵,而是让其他李家宗室去领兵作战。

在李渊看来,洛阳一战已经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基础,以后的战斗,基本上都是小仗了,就算没有李世民,也一样能打得赢。

至于李世民,则是被李渊留在京城,担任文职。

李世民在见到老爹如此布置之后,自然也明白了李渊的意思。

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只能老老实实做他的秦王。

但是,仅仅几个月之后,局势的发展再次超出了李渊的控制。

窦建德被打败之后,他的地盘也被唐朝全部收入囊中。

不过,就在窦建德战败后不久,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再次起兵,反抗唐朝。

刘黑闼起兵之初,李渊并没有太当回事,直接让几个李家宗室领兵前去平叛。

但李渊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派去的那几个李家宗室,实在是太废柴了。

最后非但没有灭掉刘黑闼,反倒是让刘黑闼越战越勇,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恢复了窦建德的全部地盘,而且还将原本属于唐朝的地盘,又打下来一部分。

此时的刘黑闼,已经成了唐朝的心腹大患。

没办法,李渊只能再次派出李世民,统领大军,前去和刘黑闼战斗。

再次得掌兵权的李世民,就如同鱼入大海,一发不可收拾了。

之前的李世民,虽然对太子之位,有所觊觎,但一直想着李渊能够承认他,然后光明正大地立他做太子。

然而后来李渊的表现,却让他彻底失望了。

所以这次征讨刘黑闼的过程当中,李世民留了个心眼。

在和刘黑闼对战的同时,还注意向各地安插自己的人手。

就这样,等到刘黑闼被李世民打败之后,整个山东、河北、河南等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被李世民安插上自己的人手。

尤其是在军队当中,李世民更是凭借着自己的声望,以及自己安插下去的部将,得到了绝对的控制权。

打败刘黑闼之后,李世民再次返回了京城。

此时的李世民,还没想过要和大哥兵戎相见。

之前的那些布置,也只是想给自己多积攒一些资本而已。

和刘黑闼一战之后,李渊也彻底重视起李世民的威胁。

自此之后,李渊开始坚决不让李世民领兵了。

而刘黑闼被李世民打败之后,曾逃往,后来靠着突厥的力量,二次起兵。

当刘黑闼二次起兵的时候,不管李世民如何请战,李渊都不敢让李世民再掌兵,而是让太子李建成,前去领兵镇压。

此时的李世民,也颇为无奈。

想要通过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得到权力,已经不现实了。

此后的斗争,看来只能在朝堂上进行了。

所以,从此之后,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斗争,开始转移到了朝堂之上。

最开始的时候,俩人还能做到表面上的和气。

但是,因为两个人能力都太强了,都开始疯狂向各自身后拉拢朝臣。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唐朝高层的朝臣们,便不得不被迫站队,形成了太子党和秦王党。

对此,李渊实在是没想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只能选择以和稀泥的方式解决问题。

不过,李渊私底下还是对李建成的支持更多一些。

毕竟,李渊从来都没想过,要废掉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对李建成多支持一些,自然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从李世民的角度来看,仗是我打的,国家的建立我居功至伟。

然后我大哥因为比我早生了几年,就能做太子,还能得到老爹的偏心?凭什么? 而从李建成的角度来说,李世民已经不再是他的兄弟,而是他太子之位的有力竞争者。

为了自己的太子之位,李建成必须主动出击,打压李世民,打压秦王一党。

于是,在李渊和稀泥式的调节之下,李世民和李建成这对兄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后开始彻底公开化了。

当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的矛盾公开化以后,李渊此时其实依然有能力阻止那个最坏的结果出现。

只要他坚定选择任何一方支持,另一方落败之后,其实都有活下去的机会。

然而此时的李渊,却再次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李渊觉得,反正唐朝地盘也够大。

大不了就将洛阳以东的地盘,全给李世民。

洛阳以西,全都归李建成,两个儿子直接平分天下算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烂到不能更烂的主意了。

李渊的这个想法,所有人都不可能支持他。

不光大臣们不支持他,就算是李世民和李建成这对兄弟,同样也不支持。

在李建成看来,他是太子,整个唐朝都应该属于他。

而李世民则觉得,唐朝能够建立,都是自己的功劳,自己应该拥有一切。

随着兄弟二人的斗争越来越激烈,兄弟二人都开始逐渐生出杀心。

李建成甚至已经想要通过下毒的方式,直接毒死李世民。

而太子党和秦王党的斗争,更是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因为这对兄弟的斗争,刚刚统一不久的唐朝,已经到了即将分裂的地步。

此时的李渊,终于后知后觉,意识到问题已经过于严重,开始着手解决问题。

李渊选择的方案,是肢解秦王党,将李世民派系的一些官员,或放逐或贬黜,反正是尽可能地帮李建成压制李世民。

眼见于此,李世民终于彻底失去了所有的希望。

再加上李世民当时得知,李建成打算直接派人杀他,李世民终于决定,抢先下手,从肉体上干掉李建成。

公元626年,六月,李世民抢先向李渊举报,说李建成和李渊的后宫有染。

李渊得知之后,自然,当即下令,让李建成第二天进宫,和李世民进行对峙。

然后,李世民派人埋伏在玄武门附近,等到李建成入宫的时候,忽然袭杀了李建成。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事变。

当玄武门事变发生的时候,李渊正在宫中等候,并且召来了几个中枢重臣,打算待会儿一起听李世民和李建成进行对峙。

然而最终,李渊等来的,却是李世民手下的将领。

此时的李渊,除了悲伤和愤怒之外,同时也忽然发现,局势似乎已经被自己的这个二儿子彻底掌控了。

京城内部,此时已经完全由李世民控制。

而京城之外,很多地方军队,也都完全听李世民的号令。

所以,即便李渊是皇帝,有心问责,也同样无能为力了。

最后,李渊只能任命,选择让位给李世民。

李渊退位之后,一直久居深宫。

除了一些特别重要的宴席之外,从不露面。

此时的李渊,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权力,只能老老实实做他的太上皇了。

公元635年,李渊病逝,终年70岁。

这位唐朝的开国皇帝,终于彻底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回顾玄武门事变的前因后果,我们不难发现:作为父亲的李渊,其实才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作为一个父亲,李渊当然是合格的,对待每一个儿子,都十分慈爱,算得上是一位慈父。

但李渊却忘了,在政治斗争当中,亲情往往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

如果李渊能够及时做出选择,选择李世民或者李建成任何一方的话,失败的另一方,或许还有活下去的可能。

但正是因为李渊的和稀泥,最后才导致了玄武门事变的发生。

李渊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很多时候和稀泥是不管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赵氏灭族是因为赵庄姬通奸?

而这一春秋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左传》和《史记》中的描述却有着很大的出入,《左传》在记载春秋史事上是极具权威的,而《史记》一直都是以信史而著称。

《左传》的版本: 赵朔死后不久,与赵婴齐有奸情的事情败露,赵婴齐被赵同、兄弟逐出。

赵庄姬因此怀恨在心,在晋景公面前诬陷赵氏说,“赵同、赵括将要作乱”。

与此同时,与赵氏家族早有矛盾的、家族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

于是,晋国诛杀了赵同、赵括,并灭其族。

当时,跟着赵庄姬住在晋景公宫里。

《史记》的版本: 奸臣屠岸贾,为己谋利,屡次刺杀正卿赵盾,未遂。

暗中记恨赵氏,但惧于赵盾的权威,不敢作乱。

赵盾死后,屠岸贾得势,于是借当年赵盾族弟赵穿弑灵公于桃园的事情,诛杀赵氏。

赵庄姬当时已怀有赵朔的孩子,她逃至公宫(晋宗室的宫殿)藏了起来。

两个版本,到底哪个是实情呢? 首先,我们来看“下宫之难”发生的时间。

《史记·赵世家》记载这一事件发生在晋景公三年,即公元前597年。

《韩世家》中也有相同的记载。

然而,《晋世家》中却将这一事件记载在晋景公十七年条下,即公元前583年。

《史记》自己都自相矛盾了?《左传》记载这一事件是在八年,即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

与《史记·晋世家》所载相吻合。

此外,据《春秋经》的记载也是公元前583年。

我们甚至可以依据《左传·成公八年》的记载,将这一时间精确到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夏六月。

其次,关于“下宫之难”发生的原因。

屠岸贾这个人,《赵世家》言其原为晋灵公宠臣,时任司寇之职,从“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一语来看,他应是专擅国政的权臣,但记载晋事甚详的《左传》及《史记·晋世家》中从未有过他的事迹,就是《赵世家》与《韩世家》中除其“灭赵氏”一事外,也不再见有他的踪迹。

这么牛的一个人,在史书上居然没有其它的记载,只能说,确实让人起疑。

而庄姬通奸进谗是否就真的能让赵氏灭族呢?鲁成公六年赵同、赵括参加了晋楚桑隧之役,并积极主战,为晋国争夺霸权尽力。

时隔一年,晋景公就因赵庄姬空洞无物的一语而痛下杀手,族灭赵氏,似乎不近情理。

它反而使人坚信晋景公之举别有深意,“孟姬之谗”只是他利用的一个借口而已。

赵氏遭受“族灭之祸”的原因到底何在呢? (1)是赵氏与栾、郤诸旧族的矛盾。

赵盾独掌晋政二十年,赵氏家族从总体来说发展迅速,然而具体到细节问题,赵盾还是相当谨慎的。

在他执政期间,赵氏家族只有侧室赵穿出任卿职,而赵穿又有“晋君之婿”的身份。

因此赵穿为卿,赵盾不必过多地承担培植私家势力的责任。

赵盾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赵氏家族势力的发展呈现急躁冒进的势头。

赵氏一门三卿,加上能力颇强的赵婴齐,其势在晋国诸卿中仍是首屈一指。

赵氏势力的膨胀,未免为其他卿族所侧目,尤其是受到栾、郤二氏的嫉视。

赵氏虽然一门三卿,却无任为晋国主要执政者。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赵氏不自检点,就极容易与其它卿族,特别是与执政的栾、郤二氏发生冲突。

然而,赵同与赵括兄弟恰恰未意识到本家族所处的微妙地位。

著名的,尚未为卿的赵同、赵括公开拂逆众卿之意与贸然交战,结果大败。

晋景公十五年,为争夺郑、蔡二国,晋楚之师遭遇于绕角及桑隧,赵同与赵括再次主战,而与荀首等众将佐对立。

赵氏在晋国诸卿中已日益孤立,而当政的栾、郤二氏首当其冲地成为赵氏的政敌。

所以,当赵庄姬向景公诬告“原、屏将为乱”时,栾、郤二氏便乘机为之出具假证,以图挤垮赵氏。

(2)是赵氏与晋公室之间的矛盾。

晋景公三年,邲之战,晋败失霸,赵氏兄弟难辞其咎,但并未受到追究。

个中原由,除赵氏与晋公室之间的姻亲关系外,赵氏势力强盛恐怕也是初登君位的晋景公对之容忍的一个重要原因。

邲之战后,晋景公鉴于国内卿大夫势力急剧膨胀的形势,产生与楚媾和结盟的愿望。

晋景公十二年,晋国把在邲之战中俘获的楚公子羠臣与连尹襄老的尸体送还,楚国也将晋俘知’放还晋国,这显然表明双方均有求成的意愿。

然而,赵氏兄弟似乎并不领会景公的意图,张扬跋扈,一味主战。

这就难免加剧景公对赵氏的反感。

晋景公十三年,晋国擢拔下军将栾书为执政正卿,公室旧支的突兴显然是景公深思熟虑的结果,借此遏制作为异姓卿族代表的赵氏之意图相当明显。

到景公十五年,晋国又做出迁都新田的重大政治举动,史书中没有记载晋国迁都的原因,然而据当时的局势来分析,很可能是由于旧都为赵氏等卿族势力所盘踞,景公为打破被动局面而有此迁都之举。

很显然,晋景公在谋求与楚结盟的同时,已开始处心积虑地对付国内卿族,族大势盛却不懂得审时度势的赵氏无疑成为景公首要打击的目标。

迁都二年后,“下宫之难”爆发。

(3)是赵氏内讧。

赵盾让嫡引发了赵氏家族内部嫡庶地位的变化,赵盾一支从此自居于赵氏庶子的地位。

而庄姬出身公室,身份高贵,从以后事态的发展来看,她对于沦落为赵氏支庶显然心怀不满。

赵同、赵括与赵婴齐兄弟的反目,显然是因为赵婴齐与赵庄姬的亲密关系引起了赵括兄弟的猜忌。

赵氏内讧不休,遂为他人所趁,“孟姬之谗”点燃了“下宫之难”的导火索。

随机文章1934年8月8日营口坠龙事件,龙摧毁日资厂房掀翻火车中国未来第六代战斗机详解,5780公里每小时超越导弹速度英科学家推测人的极限寿命是3000岁,重启端粒酶就能延缓衰老揭秘打哈欠为什么会传染,受到信息暗示/跟随大众一起打哈欠汶川地震是龙脉在移动,四川龙脉诞生出真龙致大地裂开(中华腾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李渊是帝王为什么阻止不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最重要的真相是什么

初年“”发生,李渊是这场政变的受害者。

因为这场政变,他被迫下台,当了太上皇。

但是,不得不说,李渊又对这场政变负有极大的责任。

正是因为他没有控制好局面,才造成这一场惨剧的发生。

那么,李渊有那些没做好的地方呢? 一、没有巩固东宫太子的地位。

东宫太子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的未来。

太子稳定,则朝廷稳定。

太子不确定,则朝中大臣必然为了将来自身的利益,在的诸皇子中选择依附,从而造成朝廷的动荡不安。

李渊其实已经确定了太子人选,就是。

但是,虽然确定了太子人选,却并没有巩固太子的地位。

从史料上我们可以看出,李渊至少三次对李世民说,想要传位给他。

因为这些史料都是经过后来李世民篡改的,所以我们并不确定这些史料的真实性有多大。

不过,无风不起浪,肯定李渊表达过对李建成的不满,表达过想把皇位传位李世民的意思。

否则的话,李建成也不会那样着急上火,一定要把李世民搞掉。

李渊如果不喜欢李建成,想改立李世民为太子,那就应该趁早决定。

绝对不能一边选定李建成为太子,一边对李世民说,想把太子之位传给他。

这样做,不是人为地制造儿子们的矛盾吗? 二、没有限制秦王李世民的权力。

如果李渊想清楚了,太子之位就由李建成来担当,不替换成别人。

那么,他就必须赶紧限制李世民的权力。

皇权社会,是一个皇帝权力独大的社会。

凡是皇帝权力独大的,凡是皇帝实行独裁统治的,社会反而显得很安定。

若是权力分散了,必然引起动荡不安。

所以,一般皇帝在选定东宫太子后,都会限制其他皇子的权力,让其他皇子无论如何要效忠太子。

但是,李渊在确定李建成为太子的时候,却并没有限制李世民的权力。

李世民的权力无比大。

一方面,他手握兵权。

军队基本上都在他手里,由他掌控调度。

另一方面,他手握人权。

天下的有能力的人才,也基本上都在他手里。

连李建成和李元吉都发现了这一点,无论如何,要把等文官以及等武官从李世民身边调开,李渊竟然没有发现这一点。

如果李渊觉得李世民的权力无法撼动,那么他就应该尽快换太子,把太子之位让李世民来当。

否则的话,越往后拖,危险越大。

三、没有处理临场事变的能力。

以上说的,是“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的一些预防事情。

当李世民准备制造事变,向李渊告状,说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渊的妃子们有荒唐事情的时候。

李渊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李世民设的一个局,目的是要引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杀掉他们。

这是他不敏感的表现。

当然了,不敏感不能完全怪罪李渊。

但是李渊对李世民告状的处理,就显得很不成熟,很荒唐。

他当时是准备在第二天,把一帮老臣叫到身边,同时把他的三个儿子也叫到身边,让他们当面对质。

李建成兄弟和李渊妃子有不正当事情,怎么能在老臣面前对质呢?这不是显得很可笑吗?也许,李渊本来的意思不是对质,而是想调解三个儿子的关系。

但是,明知道三个儿子已经势若水火,还怎么调解呢? 李渊完全没有把自己的角色转变过来,还是以一个父亲的角色来处理家庭琐事,不是以一个政治家的角色来处理国家大事。

这样做,怎么会不出问题呢? 总之,李渊因为政治水平低,事前没预案,事后没应对措施,最终“玄武门之变”发生后,他完全失控,完全落入了李世民的节奏中,造成了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的悲剧。

随机文章第7节 乱世奸雄阿尔塔薛西斯一世简介秦始皇的陵墓里有活人埋在里面陪葬吗?女孩学心理学的坏处,学心理学的女孩不好找男朋友/智商太高揭秘月球背面为什么去不了,纳粹余孽欲求基地/外星人的采矿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李渊:因为儿子而建立唐朝,也因为儿子终结了自己的一生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