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军镇之祸: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不削藩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6 点击数:
简介:公元763年,史朝义逃奔河北,惶惶如一咬牙抹了脖子。

至此历时近八年的得以平定。

河北的叛军将领薛嵩、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等先后率部向唐诸军投降。

朝廷下诏:“东京

【千问解读】

公元763年,史朝义逃奔河北,惶惶如一咬牙抹了脖子。

至此历时近八年的得以平定。

河北的叛军将领薛嵩、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等先后率部向唐诸军投降。

朝廷下诏:“东京及河南、北受伪官者一切不问。

”,并且还任命以上诸叛将为节度使(历代对叛将的处理,没有比这更弱智的了。

)。

张忠志(奚人)上赐姓名为李宝臣,任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

这样、朝廷就把河北地区全部给了这三个降将,从而埋下了的隐患。

按理说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浩劫之后,和朝廷的文武百官应该下大气力整顿朝纲、废除藩镇、彻底割掉这一引起祸乱的毒瘤。

可令人怎么也搞不懂的是,朝廷不但不依法对叛将们进行惩罚,反而委以重任。

这伙叛贼,除了薛嵩(名将之孙、曾一度上贼船、后主动反正、立有战功)之外,哪一个不该?放在其它任何一个王朝,即使不灭十族,也要灭九族的。

我想起了和狼的故事,殊不知、这伙由精心调教出来的叛贼个个都是凶残的中山狼,是不会被感化的。

建中二年(781)河北三镇联名上疏朝廷,要求确立节度使世袭制,坚决不允许,三镇便联合对抗朝廷。

这样继安史之乱后,又一次藩镇叛乱开始了。

这三个叛镇节度使自行决定父死子继,同时也没忘记上报朝廷做做样子,皇帝无奈只好下诏任命。

接下来好戏连台,为争夺节度使的位子,不断上演血肉横飞、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闹剧。

无论谁夺得节度使的位子,报上来朝廷照例下诏任命。

堂堂的皇帝和中央政府简直成了叛镇们手中的玩偶、室内的花瓶。

并且一次又一次的被那些骄兵悍将撵得、无处安身。

从此辉煌的盛世大唐被拖入了连年无休止的内耗之中。

顾不上、一望无垠的草原大漠;看不见、西行万里的中亚土地上唐军金戈铁马的身影;道不完、昔日的中原沃土今已是千里萧条四处狼烟;数不清、被战火毁坏的村庄与家园。

当我们了解到这些情况方才明白,为什么不削藩?仅河北三叛镇就已经够皇帝和朝廷百官们受的了,再削藩(废除藩镇)的话,反叛的藩镇还会增多,皇帝哪敢啊。

有人把唐藩镇节度使比作东周列国的诸侯和西汉的刘侯,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呢?不妨让我们作个简单的对比。

东周列国的诸侯国是周天子把天下土地分封给子孙们管理,自己什么也不管。

各个诸侯国都是独立王国,诸侯王只需每年来京城一次,问候周天子就成。

西汉的异、如:、英布、、陈稀等,早在西汉的立国之初就被一阵快刀斩乱麻,收拾得干干净净。

剩下来的全是诸侯王,他们的权力比起的诸侯来可就差远了。

自从吴楚后,各诸侯国受到更严格的限制,只徵收租税、不许管政事。

再看看唐藩镇与西汉的诸侯有何不同,先说一下唐宗室诸王:这是最有可能夺取帝位的高危人群,唐历代皇帝对宗室诸王的监控都非常严格,不可能象西汉那样裂土分封,更休想掌握兵权,皇子们只能在京城里呆着,还规定诸王不得与群臣交往。

这固然可以防止发生吴、楚七国之乱,但却是弊大于利。

纵容节度使、信任宦官、禁闭诸王这是造成中晚唐祸乱、唐由盛而衰的三大根本原因。

唐藩镇到底是个什么性质呢?节度使是开元初期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扩张疆土、巩固边防。

有:河西、卢龙、幽州、剑南、朔方、河东、安西、北庭等十大藩镇,后来逐渐增多。

节度使是掌握着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的兵力,管辖着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州县的军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司令,不同的是大军区司令只管军事、不管行政。

)。

与西汉诸侯王的权力是的。

即无征兵、征税的权力,又无任免属下州县官员的权力。

皇帝还向各藩镇派了监军(宦官担任),起监督的作用(叛镇除外)。

通过以上对比,可知唐藩镇与东周列国的诸侯、西汉的刘姓诸侯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东周列国的诸侯是全分封制,西汉的刘姓诸侯是半分封制,而唐藩镇则属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藩镇制度是唐帝国的独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两宋之所以成为弱宋,就是因为害怕重蹈唐之复辙、而走向另一极端所造成的。

从公元781年河北三镇叛乱开始,至907年唐亡为止藩镇割据危害大唐共一百二十六年,叛镇如此猖獗,朝廷却拿不出对付他们的有效办法来,都只为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无前车可鉴。

任用裴度、李朔取得了平定淮西的伟大胜利,这便是史上著名的元和中兴。

可惜可叹,未能巩固和发展这一成果,不久叛镇又死灰复燃。

其实即使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唐朝的藩镇制度也是有存在之必要的。

大唐帝国的疆域那么辽阔,周边强虏、虎视垂涎。

在藩镇割据一百二十六年腥风血雨的岁月里,大唐的边防都是靠诸镇兵顶着的:吐蕃有安西、陇右、朔方、河西诸镇兵看着;南诏有剑南镇兵看着;契丹有幽州镇兵看着;阿拉伯有安西四镇兵看着;突厥、回纥有河东、北庭镇兵看着。

那时没有飞机、坦克、火车等现代装备,只有骑兵、速度最快也日行不到千里。

不敢设想、当外敌入侵时只靠中央调兵去抵御,中国的领土还能剩下多少? 大唐不是亡于藩镇割据;不是亡于宦官专权;不是亡于外敌入寇;也不是亡于黄巢造反,而是亡于大唐皇帝与生俱来的弱点——心慈手软。

我相信、如果当初在平定安史之乱时,朝廷对河北三叛将不是封为节度使,而是象刘邦对待异姓王那样、一刀宰了他们,藩镇割据的情况便不会出现,中晚唐的大地或重现贞观、开元的辉煌。

如果在剿灭黄巢军时,朝廷对降将不是封为节度使,而是象刘邦对待异姓王那样、一刀宰了他,我们伟大唐朝的末日就不会定格在公元907年的那一天,她可能再延续一百年、甚至更长远…… 随机文章美丽的北极光之谜,解读北极光是怎么形成的1994年特大彗星撞击木星,最大威力等于2.5亿颗原子弹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详解,可携带10枚50万吨当量核弹头大魔王贝利尔,曾是撒旦人选能力最强的堕天使之一冰雹是怎样形成的,积雨云遇到猛烈上升的气流变成火爆的冰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大唐最后的猛士军团

大漠戈壁,月牙鸣沙,汉唐雄风席卷着西域,丝路驼铃飘荡在边关。

敦煌城外东南50里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的,已历经一千六百多年的沧桑。

洞窟中,琳琅满目的艺术瑰宝仿佛在倾诉着,大自然的和人类技艺的,还有隐藏在背后的,数不尽的传奇故事。

其中,156窟有这样一幅长达8米的珍贵壁画,展现一位将军出巡的盛景: 画中有百余人,走在最前方的是以军歌舞为主的仪仗队,旌旗招展,锣鼓喧天。

八名骑兵头戴毡帽,腰系革带,击鼓吹角;随后是高举牙旗的骑兵和演奏琵乐器的乐队;紧接着是舞伎两队,一队身着汉装,一队穿吐蕃服饰,翩翩起舞。

壁画的中心人物则身穿红袍,骑白马,正要纵马过桥,前有将士护卫,后有仆从相随。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壁画中的这位主角,名叫张议潮。

这幅画,正是表现其率军抗击吐蕃,收复河西十一州的雄壮气势。

1 后,朝廷抽调西北兵平叛,遂使边州无备,吐蕃趁机侵占河西、陇右地区。

自乾元元年(758年)起,廓州、凉州、兰州、瓜州、沙州等地相继陷落。

诗人张籍的一首《横吹曲辞·陇头》,描写了凉州陷落时的惨状: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愤慨的张籍在诗中发出呼吁:难道就有没有像、兄弟那样的名将,来收复凉州,带领百姓们重回汉家故土吗? 吐蕃士兵。

当吐蕃攻打沙州时,尽管当时和朝廷的联系已经中断,城中军民仍不肯束手就擒。

沙州(今敦煌)刺史周鼎,一边固守城池,一边向求救。

可是,始终盼不来救兵的消息,周鼎心如死灰,召集诸将,主张焚毁城郭,率众东逃。

都知兵马使阎朝,见主将已然意志消沉,不惜承担罪名,将周鼎缢杀。

结果,沙州军民非但没有责备阎朝,反而支持他自领州事,集结在他旗下,共同抗敌。

在内缺粮草,外无救兵的坏境下,阎朝带领沙州百姓,抵抗吐蕃,长达10年之久。

直到建中二年(781年),沙州弹尽粮绝,城中军民处于绝境。

为保他们安全,阎朝与蕃将相约,不得伤害、驱逐百姓,这才出城投降。

顽抗多年的阎朝,投降后被吐蕃人下毒暗杀。

沙州,至此陷落。

2 17年后,贞元十五年(799年),一个注定将改变这个地区命运的孩子出生,他,就是张议潮。

家族是沙州豪门,世代为州将,张议潮之父张谦逸更是官运亨通,官至工部尚书。

然而,作为一个成长在“沦陷区”的官二代,张议潮感受不到家族带来的荣耀。

他的童年,享受不到几天,目之所及,尽是国仇家恨。

吐蕃显然没有大唐那样开放的民族意识,为实现文化专制,他们不许百姓穿汉家服饰,说汉话。

吐蕃人“贵壮贱老”,将壮丁掳为奴婢,命他们耕田放牧,劳作不休。

对年老者,动辄“断手凿目”,弃之街道。

史载,贞元年间,吐蕃军队曾在河西俘获一万多汉人,带回其部落为奴。

当经过一段峡谷时,俘虏们停下脚步,向东边的故乡辞别。

有几百人直接哭晕过去,还有人宁死不屈,跳崖而死。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在如此恐怖的统治下,每逢新春佳节,河西各州百姓仍偷偷穿起汉家服饰,祭祀祖先,向东遥拜。

开成年间(836一840年),使者途径河西。

当地百姓见到唐朝使者,夹道迎接,放声哭泣,问道:“犹念陷蕃生灵否?”尽管他们乡音已改,仍心念大唐,盼望着王师早日归来。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亲眼目睹同胞惨状的少年张议潮,手抄一首当时广为传唱的《无名歌》,以表同情: “……君不见城外空墙匡,将军只是栽花竹。

君看城外栖惶处,段段茅花如柳絮。

海燕衔泥欲作巢,空堂无人却飞去。

” 该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在吐蕃不断侵略下,河西各州的困境。

深受奴役的百姓在贫瘠土地上耕作,生活困顿的同时,还忍受着繁重的赋役。

他们不堪重负,试图逃离家园。

此地的断垣残壁,只能供军官们栽种草木,城外茅花如柳絮飞扬,格外凄凉,连燕子也不愿在这样残破的空城筑巢栖息。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年轻的张议潮立下志向,他要带领河西各州的百姓,收复失地。

张议潮平日学习兵法,苦练剑术。

现在很多小孩的偶像是,而当时少年张议潮崇拜的却是、等千古名将。

他对经史子集毫无兴趣,只专心研读《六韬》、《玉钤篇》等古代兵书,吸取其中精髓,只盼望有朝一日能上阵杀敌。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3 吐蕃打下河西诸州后,膨胀了。

吐蕃人统治该地数十年,毫无作为,只知残酷压榨,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百姓对他们早已恨得咬牙切齿。

吐蕃的外交更是一塌糊涂,他们四面树敌,唐朝、回鹘都与之有过节。

与此同时,的吐蕃也在不断走向衰退,国内发生了大规模内乱。

吐蕃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唐朝却缓过劲儿来了。

会昌四年(844年)春,朝廷得知回鹘衰微,吐蕃内乱,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如何收复河、湟四镇十八州。

三年后,河东节度使于盐州吐蕃军。

次年,凤翔节度使又一举收复了原州、威州等地。

朝廷似乎在为河西的百姓们传达一个信号:你们不再孤立无援,有国家为你们撑腰。

沙州的张议潮听闻这些好消息,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他等得太久了,仿佛这一生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

敦煌沙州乐园中的张议潮雕像。

大中二年(848年),做好周密计划的张议潮见时机成熟,与当地名门望族、豪杰义士联合,发动起义。

张议潮振臂一呼,全城汉人响应号召,纷至沓来,誓与吐蕃。

张议潮自幼饱读兵书,胸怀韬略。

史载,他亲率起义军与吐蕃交战,“武侯之八阵,纵烧牛之策”,突破重围。

八阵指的是时期创设的八阵图,烧牛之策则是战国时期的火牛阵。

此处可能是溢美之词,却透露出张议潮初入战场时的从容与老到。

两军短兵相接,疏于防范的吐蕃守军最终败下阵来。

他们大惊失色,没想到这么多年来犹如待宰羔羊的黎民百姓,竟也拿起了屠刀。

吐蕃人纷纷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张议潮义军成功将吐蕃驱逐出故乡,并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刚掌握吐蕃大权的权臣尚恐热得知张议潮起义的消息,,带领军队再一次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

一路上若遇到青壮,吐蕃军毫不迟疑将他们斩杀,又对老弱妇孺施以割鼻断足的酷刑,甚至以槊刺杀婴儿为戏,并将当地房屋焚烧殆尽。

吐蕃人烧杀劫掠,绵延千里,。

尚恐热似乎想以此举震慑河西居民,没想到适得其反。

他们残暴的行径,激起民怨,越来越多的百姓挺身而出,投入到张议潮的义军中。

张议潮一鼓作气,修缮甲兵,且耕且战,先后收复沙、瓜、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等十一州。

故土沦陷数十年,当地的汉人终于翻身做主。

张议潮收复的河西十一州。

4 张议潮以收复失地为己任,却不愿割地称王。

收复沙州时,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派人向长安告捷。

可是,由于凉州等地还在吐蕃手里,使者东行受阻,贸然前往,定然。

支持张议潮起义的,还有当地的势力。

高僧洪辩心生一计,派弟子悟真担任张议潮的入朝使者。

僧人的身份正好可以作为掩护,摆脱吐蕃人的盘问。

悟真一路向东,走入荒无人烟的沙漠,他辨不清方向,不知前路在何方,也不知自己此生能否到达长安。

一如当年为弘扬佛法,奋不顾身的,悟真舍生忘死,只希望把河西军民英勇抗争吐蕃一事告知朝廷,让天下人知道,在沦陷区生活了数十年的百姓们,依然不忘自己是大唐的子民。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悟真迂道东北,被天德军防御使李丕发现。

在他的协助下,悟真终于到达长安。

多年来一直身陷吐蕃人统治的僧人,历经艰难险阻,站在了唐朝的中央,他告诉人们,河西的百姓们,起义了。

与唐朝取得联系后,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派其兄张议潭和起义诸将李明达、李明振等二十九人正式入朝告捷,并献上沙、瓜等十一州图籍,宣布效忠唐朝。

从河西来的几队使者,早已在长安城引起轰动。

平生最爱读《贞观政要》,时时以李世民为榜样的,得知张议潮的英雄事迹,感慨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 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

当年冬天,唐朝在沙州设立归义军,统领瓜、沙十一州,授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

从此,归义军之名,威震八方。

5 此时,的吐蕃军集结到东边的凉州,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大中十二年(858年),张议潮统兵七千,奔赴凉州。

这次战斗,不同以往,集结兵力的吐蕃军被逼入绝境,。

归义军四处征战,略显疲惫,兵力上还处于下风。

张议潮指挥若定,命归义军分兵两道,列阵以待,人人手持白刃,,精锐骑兵在前突击。

吐蕃军困兽犹斗,毫不退让,双方拼死相争,一番血战之后,五十里之内,横尸遍野。

吐蕃军兵力雄厚,归义军一时难以攻破城池。

随后,经过三年的拉锯战,张议潮才得以攻克凉州。

至此,历经百年血雨腥风的河陇地区,全部由唐朝收复。

时人赞曰: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 张议潮率河西诸州来归,唐朝无暇接手,遂将河西托付给他,给了归义军高度的行政自由。

张议潮身兼数职,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大力发展生产,稳定河西局势。

同时,他重建唐制,传播汉人文化,终于使“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

驱逐吐蕃后,张议潮又积极抵御其他少数民族的进犯,让周边各族人知道,“社会我潮哥,人狠话不多”。

有一次,吐谷浑意图劫掠沙州。

张议潮主动出击,行至半路,与吐谷浑军狭路相逢。

吐谷浑不敢交战,迅速逃归。

张议潮带兵追击千里,一直深入到吐谷浑境内。

沙州以北的纳职县(今新疆哈密西北),聚集着回鹘与吐蕃残部,频频袭击汉人,抢夺牲畜。

为对付这一威胁,大中十年(856年)六月,张议潮亲率甲兵,围攻盘踞在纳职的回鹘军。

回鹘军一时措手不及,抛弃鞍马,大败而逃。

据敦煌出土的《张氏勋德记》记载,当时人们对张议潮的功绩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坐筹帷幄之中,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

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

” 6 张议潮为收复河西立下,又为巩固边防鞠躬尽瘁,或许,仅是为了那颗的赤子之心。

归义军这样一个高度独立的政权出现,是朝廷所不愿看到的,尤其是,此时河西已尽数收复,稳定发展。

归义军与朝廷,表面君臣,实则屡生龃龉。

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潮当年被派入朝的哥哥张议潭在长安去世。

噩耗传来,69岁高龄的张议潮千里迢迢赶往长安。

荣新江教授认为,张议潮此举是为替代其兄,作为归义军的新人质,已示对朝廷的忠诚。

所谓“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

无论是何原因,晚年的张议潮终于回到了让他魂牵梦绕的长安。

繁华的长安城。

此地,是大唐的都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车如流水,人潮涌动。

身处其中,观花长安道,步随龙辇后,居庙堂之上,为。

为官者梦寐以求的,或许正是这样的成就。

张议潮入朝后,朝廷自然要好好表示一下,授其为右神武统军,晋升为司徒,并赐宣阳坊宅第,给予优厚礼遇。

五年后,年逾古稀的张议潮卒于长安。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位老人,早已完成他的夙愿。

7 让人的是,没有朝廷的介入,归义军竟自己走向覆灭。

一出同室操戈的闹剧,最终毁了张议潮一生的事业。

张议潮入朝后,河西军务交给其侄子张淮深。

经过张氏叔侄的惨淡经营,河西走廊一片蓬勃复兴之象。

危机往往潜伏在繁荣之中,大顺元年(890年),张议潮的女婿,沙州刺史索勋突然发动政变。

顿生肘腋之变,张淮深防不胜防,一家人死于乱军之中。

索勋遂自立为节度使。

景福元年(892年),朝廷不得不承认他为归义军节度使。

索勋,背叛张家,小姨子第一个反对。

张议潮的第十四女,同时也是其老部下李明振之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率将士诛杀索勋。

随后,拥立张议潮之孙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

从此,归义军的情况急转直下,犹如大唐的国运。

907年,称帝,张承奉无主可依,自称白衣天子,建号西汉金山国,随后便淹没在历史的漫漫黄沙中。

大唐的终结者“朱全忠”。

曾经纵横驰骋的归义军,逐渐被人淡忘,在等待人们唤醒关于他们的记忆。

正如莫高窟第156窟的那幅壁画,还在诉说他们的前世传奇。

随机文章“书圣”王羲之的简介与故事南宋时期的物价如何呢?一两银是几文钱呢?西沙群岛蓝洞夺得世界第一,深度300.89米秒杀各国蓝洞圣马丁朱莉安娜公主机场,飞机在头顶10米高掠过宇宙是不是一个大黑洞,宇宙中不存在超大黑洞/多个黑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唐朝时南诏曾屡次侵扰大唐边境,为什么到了宋朝大理和宋朝却能相安无事

大理是我国时期割据西南的一个强盛少数民族政权,他是时期西南地区霸主南诏的继承者。

不过虽然南诏和大理一脉相承,但南诏和大理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大理比南诏安分的多。

唐朝时期,南诏曾屡次侵扰大唐边境,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唐朝的灭亡就和屡次征伐南诏有很大关系。

而大理和宋朝却不同,两国关系非常好,长期相安无事,战争少之又少,堪称“和平的典范”。

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南诏曾屡次侵扰唐朝,为何大理和宋朝却一直相安无事? 从大理的角度来讲,虽然大理和南诏一脉相承,都是由彝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但大理比南诏汉化程度高得多,而且国内盛行,所以大理更加文明和温和,不像南诏那么好战。

当然,大理国也深知自己不是宋朝的对手,知道双方开战自己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当年的南诏就是个例子,所以选择了和宋朝讲和。

为了和宋朝搞好关系,大理不禁安分守己,甚至主动遣使入贡,得到了宋朝的高度认可,使得两国关系持续升温。

从宋朝的角度讲,宋朝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不愿意重蹈唐朝的覆辙,所以不再招惹大理。

南征灭掉蜀国后,拒绝了臣子提出攻下大理国的建议,用玉斧划定大渡河为大理同宋朝的边界,称“此外非吾有也”。

实际上,当时宋朝也不好过,大宋周边强国林立,特别是辽国不断南下,党项人不断捣乱,搞得宋朝疲于应付,根本无力征伐大理。

实际上,就宋军的实力其实未必能拿下大理,搞不好会被大理反推,所以还不如和大理保持友好关系。

此外,大理和宋朝虽然是邻国,但实际上两国并不完全接壤。

因为与大理接壤的宋境多为羁縻的州县,有些地方势力甚至连羁縻都说不上,大部分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

由于这些地方势力的存在,所以在两国之间出现了一个比较松散的缓冲带,这使得两国发生战争的概率大大降低,所以在两国边境出现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平衡,这也是两国很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宋朝和大理保持友好关系是一种双赢的关系。

和大理交好不仅让宋朝少了一个强敌,而且还能从大理获得马匹等战略物资,并从双方的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

而大理也不吃亏,既保持了国家的长期和平安定,又通过贸易获得了宋朝的茶叶、丝绸等物资,大大促进了大理的发展。

两国的关系因此进入了良性循环,成为了当时的“和平典范”。

随机文章第十四章 柔然民族的辉煌与没落杨宗保是不是杨家将中的一员,有个说法令人匪夷所思荀子生平简介汉朝哪位皇后被奸人所害打入冷宫?科学解释人死后的世界,鬼魂竟然去了四维空间(伪科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大唐军镇之祸:平定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不削藩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