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竟也有高考移民是怎么回事?在一些地区想考秀才比登天难

清代制度基本沿明制,但是吸取的教训,对学额制度进行改革
【千问解读】
清代制度基本沿明制,但是吸取的教训,对学额制度进行改革。
它对各级学校每一科录取的新生实施限额。
考生没有取得功名之前称为“童生”,考生入学后称“生员”。
生员分为廪膳生员、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廪生、增生是岁科两试中按名取前列者,每月有廪膳费,刚录取入学的生员称附生。
中国古代学额制度是政治资源空间配置的重要载体。
学额的分配实质上是国家资源和权力在基层的分配。
清代“科举必由学校”,然入学有定额,即学额所限。
正因如此,在清代,学额堪称第一等重要的社会资源,成为各地、各方争夺的目标。
秀才是清代基层绅士的主力,入学,成为秀才(生员)是获得进身和入仕的第一道门槛,意味着摆脱了“民”的身份,拥有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特权。
九年(1652),各地学宫立卧碑文:“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门官以礼相待。
”九年(1670),礼部题准给予生员一些优恤政治待遇:“生员如果犯事情重,地方官先学政,俟黜革后治以应得之罪。
若事讼小事,发学责惩,不得视同齐民,一律扑责。
”的最后一位科举人钟毓龙谓:“秀才对长官,别于平民者三事:一、但须长揖,不必下跪。
二、自称生员,不称小底。
见知县称父台,见知府称公祖,不称老爷、大老爷。
三、非先咨请斥革,即犯法亦不能用刑。
”虽然生员见知县、知府可以不称老爷,但平民百姓却必须称生员为“老爷”,所谓“举贡生监,无不老爷”。
成了生员就意味着步入绅士阶层。
同时,若进一步参加科考,中了举人,则进入官绅阵营。
举人之出路,自以得中进士为正途。
若会试屡屡不中,则尚有两出路,谚所谓“头顶知县,脚踏教官”。
正因为如此,众多士人耗尽毕生精力也要入学。
据张仲礼统计分析,19世纪平均一个县的童生数要略高于1000人而学额却只有区区几十。
分配原则:文风高下,钱粮丁口多寡学额的重要性已如上述,清政府对于各府州县学的定额原则,在《学政全书》、《会典事例》等政书中只有简单的一句话:“顺治四年(1647),定各省儒学,视人文多寡,分为大、中、小学。
”商衍鎏先生结合自己科场切身经历写成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则加上了钱粮丁口,称:“每县学额,按文风高下,钱粮丁口多寡以为差,分为大、中、小学”, 并在《序例》中说清代科举制度“多承明制”。
清人福格亦曰“按其地文风盛薄而定”,并谓“考此制准乎明季之法”。
文风高下的内涵除了指中举、中进士人数,还包括应考童生人数,钱粮丁口则指地方的人口和所交赋税。
学额的分配清代对学额的厘定始于顺治四年(1647)。
据《钦定学政全书》载,该年“定直隶、各省儒学,视人文多寡,分大、中、小学;取进童生,大学四十名,中学三十名,小学二十名”。
同时还确定廪膳、增广生员的数量:“直省各学廪膳生员,府学四十名,州学三十名,县学二十名,卫学十名,增广生员名数同。
”当时清廷入关不久,,这一额度可能有点过于优待,因而仅过10年便对此做出了调整:“顺治十五年(1658)题准,直省取进童生,大府二十名,大州县十五名,小学或四名或五名”。
但这次调整似乎又有点过于苛刻,尤其是对低端的学校,于是12年之后做了第二次调整:“康熙九年(1670)题准,各直省取进童生,大府州县仍旧,中学十二名,小学或八名或七名”。
这次调整虽然只针对小学,但其额度增幅较大,对于提升文化的普遍水准显然是十分有益的。
康熙的这次调整看来还是比较有成效的,直到半个世纪之后才又重新调整:“雍正二年(1724)奉上谕:我圣祖仁寿考作人,六十年来,山陬海澨,莫不家弦户诵,直省应试童子人多额少,有垂老不获一衿者。
其令督抚、学政会核人文最盛之州县,题请小学改为中学,中学改为大学,大学照府学额取录”。
此后,清代各府州县学额等级总例没有变化。
此表反映的是全国总体的情形,就长江三角洲地区而论,上述总例基本上不起太大的作用。
正如李世愉先生所言:“由于各地文化事业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实际上的学额在某些地区还是有差异的。
”《江南通志》记载,“国朝顺治五年(1648)定额,府学六十名。
”不仅府学,顺治五年(1148)江南各州县的入学额例也与上述全国总例有所不同。
乾隆《江南通志》载“大学四十名,中学二十五名,小学十二名”,中、小学均较全国总例稍低。
而当顺治十五年(1658)全国学额大幅下调之际,江南一带明显表现出了较高的相对水平。
乾隆《江南通志》载,该年“定额府学二十名,大学十五名,中学十二名,小学八名”。
与全国总例相比,府学、大学、中学相同,而小学高出接近翻倍。
,就学校数量而言,各类学校中为数最多的正是小学。
江南一带学额总量之偏高可想而知。
康熙九年(1670)全国学额总例稍有反弹,唯一的变化正是将小学由4-5名提高到7-8名,亦即以江南此前的水平作为全国通例。
康熙二十八年(1689),在全国学额总例并无变动的情况下,江浙的学额再次上浮。
据《钦定学政全书》所载,该年奉上谕“江浙人文繁盛,增广入学额数”,结果议准“小学十二名,中学十六名,大学二十名,府学二十五名”。
这一调整等于已经将半个世纪后(1724)的学额上调幅度提前兑现了一半。
而后来那次学额上浮,并非全国整齐划一,其适用范围只是“人文最盛之地”;从乾隆《江南通志》的记载可见,这一带正是该政策的实施地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总例”、“通例”只是一个政策性的平台,并不是决定学额实际的唯一因素。
在这一基础上,还有两种措施可以导致学额的增广。
其一是恩广,即每当朝廷有大典或喜事,由皇上下恩诏临时增广一定的学额。
另一是捐广,即当国家危困、需财孔急之际,往往通过开捐的手段让地方输财以增广学额,特别是平定和运动时期大规模的捐广学额。
学额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政府控制地方社会的有效手段,要提高取额等级十分困难。
整个清代,除制度性的普调外,极少地方能提高取额等级。
与此同时,不提高学校等级,仅增加学额少许,也绝非易事。
然增广学额是各地的普遍愿望,只要有机会,如辖境调整、户籍变更之类,各地都会充分利用,务求增广。
如何走捷径:冒籍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文风不一,各地及专设学额童试竞争度相差悬殊,这导致考试竞争激烈地区的考生通过冒籍的手段,进入考试竞争相对不太激烈的地区或身份类别的考试体系参加科举考试。
故,清代虽然有严格的预防措施,但冒籍应考还是不可避免。
冒籍分为籍贯冒籍、身份冒籍科考两大类。
雍正六年,有官员称粤东广州、潮州等府不仅本府内各州县“向有通考之弊”,而且“隔府隔县混入学者甚多”。
乾隆十年,江苏官员称该地童试,“率皆彼此通融互考,且有一人冒考数处,或多作重卷数名”。
“向有”、“率皆”说明冒籍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
清代童试冒籍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边远地区更为常见。
乾隆二十五年,广西学政鞠恺奏称,本省府县相邻之人冒考固有,不过大部分是外省而来的冒考者,所谓“浙江、江西、湖广、广东等省之人冒考广西者尤多”。
其它边远地区也大抵如此。
这一点类似今天的“高考移民”。
需要说明的,清廷对冒籍现象也并非一直禁止,对有些地区,特别是文化发达较地区,往往默许这一现象的存在。
乾隆四十四年(1779),浙江巡抚见它省商籍学额已裁,也奏请将本省的商籍学额裁汰。
反倒是乾隆不允,认为“该省人文本盛,应试人多”,“人材辈出”。
正因如此,晚清举人钟毓龙为钱塘人,他与堂兄均系冒考商籍,还在回忆录中称杭州商籍为“仁、钱两县人优越之权利”。
这就可以解释为何清代杭州籍进士较多。
学额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可以说是本着公平的意愿来设立的,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
它保证了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地区也能享受到王朝的雨润,同时又制造了新的不公平。
随机文章南宋时期的物价如何呢?一两银是几文钱呢?运30运输机最新消息曝光,或改用两喷气式发动机史上最强双翼战斗机,英国剑鱼蹂躏德军潜艇(时速仅222公里/时)蜥蜴人的真相是什么,疑似外星生物/传闻创立地球最强组织虫洞为什么会出现,虫洞为什么是球体/NASA表示黑洞可能是虫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清朝有一支特殊部队,驻守在宁古塔
而这样的刑罚看起来是体现了统治者仁慈的一面。
但实际上,被流放的犯人大部分都会死在路上或者染病去世。
因为古代交通不便,流放地在千里外,犯人必须步行,路上也有可能遭到衙役的虐待。
而在清朝,如果犯人被流放到这个地方,就很难存活下来。
这个地方就是。
宁古塔不是塔的意思,在满语中是六个,代表六个城池。
相传是的曾祖父六个儿子的居住地。
地址位于东北的牡丹江附近,地处偏远,天气恶劣。
所以很多犯人被流放到宁古塔,往往在路上已经被饿死,或者被狼豹吃掉。
而最可怕的是到了宁古塔之后。
很多犯人到了宁古塔之后,有点地位和文化的也许被当地人聘请为老师。
比如诗人吴兆骞,在当地得到了优待。
而清朝很多因为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待遇都不错。
但大部分的犯人都会变成了披甲人的奴隶。
清朝有一支特殊的部队驻扎在宁古塔,里面分为披甲人、旗丁。
披甲人平时干活,有战事就披上盔甲到前线。
而披甲人都是投降之人,并不是什么善类,他们的地位远低于旗丁。
所以充当披甲人奴隶,地位也就更低下。
披甲人对奴隶可以任意使唤,即使折磨而死,也不会受罚。
奴隶们整日干活,一年四季不停歇,所以很多人身体柔弱的也被累死。
而男奴隶还好,只要做苦力,但女奴隶更加悲惨。
披甲人可以霸占她们。
即使女奴隶已经有丈夫,但披甲人只要是看上某个女奴隶,都会强行夺过来,下场非常惨。
所以很多丈夫得知全家被流放到宁古塔,他情愿选择杀掉自己的妻女。
因为到了那边后,女人会遭到比死还可怕的折磨。
随机文章大理国跟宋朝的关系?汉朝的成就有哪些?揭秘印加儿童木乃伊真相,活生生儿童被当成祭品活埋(陋习)外道魔像vs人柱力,九尾人柱力集齐面前能与魔像一战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研发过程,最初精度30米险些夭折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侯景叛乱,帝王竟预言只有百日天子
史书上也记载了很多他们曾经预算过的事情。
算命先生相士一类的人大多都是江湖术士。
但在众多的中也有一位非常有这方面的才能,这个人就是的开国皇帝。
高洋会算命,是个相当有神奇色彩的人,这一点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体现了。
高洋的父亲叫,刚开始穷小子一个,后来娶了白富美,情况有所改善。
但高欢是那种有大志向的人,很快白富美嫁给他时送给他的那点家资就被用光了,家里陷入了贫困。
526年娄昭君生高洋的时候,高欢在外面干事业,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
高洋刚出生没两三个月,娄昭君一度认为这个孩子恐怕是养不活了。
没想到高洋这个时候蹦出一句:得活。
这一说可吓坏了娄昭君。
同时娄昭君觉得既然才两三个月的高洋就能说能活的话,无论如何也要养活他。
时来运转,老爸高欢的事业越做越好。
到了高洋七八岁的时候,533年高欢打败了当时掌握北魏朝廷大权的尔朱家族,成为了北魏的权臣了。
老爸虽然做了权臣,但是高洋并不是老爸权力的继承人。
因为他只是高家的老二,上面还有大哥。
后来成和,高家牢固的掌握着东魏的权力。
高欢英雄一世,最后于547年去世,权力传承给了大儿子高澄。
高澄是个野心大的人,做了两年的准备后就要篡位登基了。
结果在篡位的前夕被厨子干掉了。
高洋把握住机会顺利的接掌了高家的权力,掌握了东魏的大权。
此时是549年9月,高洋接掌大权后,于550年5月登基称帝,建国号“齐”。
由此高洋成了北齐的开国皇帝。
高欢在世的时候,手下有一员猛将叫。
这个侯景是历史上有名的反骨崽,跟的性情差不多。
到哪家就反哪家,收留他的人都倒霉。
从北魏末年的大动乱投靠尔朱家族,最后尔朱家族被高欢灭了后又逃靠到高欢那里。
高欢看得出侯景的为人,但是他知道侯景的能力,于是留着用他。
侯景虽然是个反骨崽,但是也很服从高欢。
高欢一死,高澄继位,侯景立刻发动叛乱,结果却是战败。
战败后的侯景逃到了当时南方的梁国。
侯景逃到了梁国,梁国皇帝萧衍收留了他,给他地盘管理。
但是反骨崽就是个反骨崽,547年侯景投降南梁,安分了一年时间于548年八月份他又反叛南梁了。
侯景的反叛开始很顺利,很快就攻破了当时南梁的都城。
侯景一开始并没有篡位,而是立了梁国的宗室。
从548年11月到551年11月,三年时间换了三个梁国的宗室做皇帝。
换到第三个的时候,干脆自己当皇帝了,取国号“汉”。
梁国陷入动乱,高洋时刻关注着这场动乱,趁机占领了梁国很多的地盘。
此时,梁国的大将王僧辩和不断的反击着侯景,侯景在他们的打击中节节败退。
在之前的叛乱中,侯景得到了。
但是侯景有的手下觉得侯景最后会失败,辗转把传国玉玺送到了高洋手中。
高洋非常高兴,问起大臣们说:为什么侯景得到了传国玉玺却保不住天子的位置呢? 大臣们回答不出。
这个时候高洋解释道: 我曾经跟部下说过,从侯景的名字中的“侯”字的人字旁来看是不能作人看,而是作人主看。
但是如果名字连起来的话是“小人百日天子”,侯景只能做100天皇帝。
他在551年11月19日篡位,到了552年3月19日兵败,总共是120日。
而他离开宫殿是在3月初一,在宫殿住满打满算的日子刚好100天。
所以他只能做100天皇帝。
结果一切如高洋所言,都验证正确。
不知道“侯景”二字在古代是怎么写的,但听到此话后大臣们都佩服他的神机妙算。
侯景之乱后南北朝的版图变化 高洋的神奇预知能力不仅仅表现在预测“百日天子”。
还有很多其他地方也有体现,比如预算自己寿命和儿子的未来,结果都是非常准确。
随机文章卢修斯·科尼利厄斯·苏拉简介惊人的史前文明的骗局,50亿年的火花塞是为了利益而造假令人感到恐怖的鸟笼效应,心里被物品所控制的人类欲望揭秘火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中国发明火药却落后西方(没科学支持)北极为什么这么冷,太阳光被冰雪反射/冬季没有太阳(原因详解)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