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最喜爱的弟弟,十三阿哥胤祥是个怎么样的人?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为大家讲述的一个历史人物是的十三子,关系最亲密的弟弟十三阿哥。小编个人对于胤祥这个人是挺好奇也挺喜欢的。
胤祥的身世是非常可怜的,因为母亲的身份地位并不高,而且死的早,所以一直受到其他兄弟的歧视,而比自己大八岁的四阿哥一直在他受欺负的时候保护他,安慰他,因此非常的依赖自己的四哥,两人的关系可以说是兄弟,也可以说有点类似于父子。
那么历史上的胤祥到底经历过什么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讲述讲述这个十三阿哥的故事吧。
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胤祥出生,生母为章佳氏,章佳氏是满洲镶黄旗包衣,入宫时是一个宫女,所以说身份地位不高。
连带着胤祥的地位也十分低下,在康熙三十七年七月,十二岁的胤祥跟随康熙帝去盛京谒陵。
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生母章佳氏去世,被追封为敏妃。
从那之后胤祥更加的孤立无援,这时遇到了四阿哥胤禛,胤禛也是从小就离开生母,被佟贵妃养大的,因为不常伴生母左右,德妃更加的宠爱自己的亲弟弟十四阿哥。
因为两个人的境遇相似,都缺少母爱,而胤祥因为年纪小就没了母亲,常常受到那些哥哥们的欺负,只有胤禛从小就保护他。
自然而然的两个人关系非常好。
因为胤禛的年龄大一点,曾经教过胤祥数学,胤祥更加的喜爱这个四哥。
起初,康熙还是挺欣赏自己的十三阿哥的,在康熙三十七年到康熙四十七年之间,只要离开京师,就会带着胤祥,胤祥本人也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文能诗,书画俱佳。
有办事才力,善于协调人事关系,是个难得的人才。
所以那10年间康熙对胤祥是另眼相待的。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帝南巡,由太子,四阿哥,十三阿哥随驾,某天康熙在行宫与大臣皇子们研习书法。
亲自书写大字对联当场展示,并且邀请众人观赏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写的对联。
当时诸位大臣环视之后无不惊叹。
虽然这里有阿谀奉承的成分,但是既然康熙帝敢向大臣们献技,证明两位确实是擅长书法。
而那年的胤祥才17岁。
胤祥不仅在文学方面有深刻的造诣,还继承了满洲人的传统技艺,骑马射箭也是非常厉害,有一次出巡狩猎,一只猛虎突然出现,他神色不动,手持利刃就刺了过去,当时看见的人没有不佩服他的神勇的。
所有的人都能看出来,康熙皇帝是喜爱这个仅仅20岁的皇子的。
然而,事情在废太子事件之后发生了改变。
在十三阿哥小的时候,有两个人都对他非常好,一个是胤禛,一个就是太子,而当时胤禛是附庸太子的,所以说胤祥也非常的衷心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第一次被废,受到波及,胤祥被短暂的囚禁了一段时间。
出来后就失宠于康熙,未得重用,被康熙忽视了。
因为这件事胤祥清楚的明白了皇室的残酷。
两人失去了太子这个依靠,于是胤禛开始想要争储,十三阿哥是没有追求皇位的想法的,于是坚定的站在了胤禛的身边。
康熙五十年,胤祥腿部生了一种毒疮,当时寻访了各种名医,也没有完全根治。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去世,由隆科多宣布四阿哥继承皇位。
雍正即位之后,为避名讳,将其他兄弟中的“胤”改为“允”立刻人命胤祥为四位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同日将胤祥封为和硕怡亲王,将其母亲追封为。
在遭受了十几年的冷落,胤祥终于得到厚待,加上两人之间的感情。
胤祥也是,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雍正初年,户部亏空,雍正把这件事交给胤祥处理,没过多久,财政亏空的局面就得到了扭转。
雍正三年,雍正想要给胤祥的儿子加封一个郡王,但是胤祥却拒绝了。
雍正又想把自己陵寝附近的一块上吉之地给胤祥,但是胤祥认为不符合君臣之礼,也没要。
胤祥在雍正八年里,尽职尽忠,将所有的事务做的井井有条。
然而,因为腿上的毒疮没有根治,身体一直不好。
在雍正八年五月,胤祥因病去世,享年44岁。
雍正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下旨将名字中的“允”改回“胤”字,是雍正朝唯一一个保留了“胤”字的皇帝兄弟。
胤祥死前曾经请求了雍正三件事,自己的坟墓不带贵重的物品,丝帕,香囊足可,而且陵墓不要奢华。
雍正因为弟弟的死非常的心痛,前两条都答应了,而且将自己的丝帕放在了弟弟的棺木中,但是第三条却没有做到,按照礼制,胤祥只能用亲王的礼制,但是雍正却给弟弟修建了一个所有亲王中最大的陵墓。
并且下令缀朝三日,亲自前往祭奠自己的好战友,好弟弟。
这就是十三阿哥胤祥的一生,侠肝义胆,衷心雍正,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可惜英雄薄命。
小编认为,在这个充满权力斗争的宫廷中能有像雍正和十三爷这样的感情实属难得,两人彼此遇到对方,都是自己这辈子的幸事。
如果我们能遇到这样的好知己,可真是没有白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雍正王朝里谁最厉害?三计助雍正继位,一计保命
我认为里面的角色中,最厉害的人物是。
邬思道本是落榜的举人,但是他却精通谋略,是诸葛亮式的人物。
雍正在江南的时候,发现了邬思道,对他以礼相待。
邬思道辅佐雍正十几年,终于在夺嫡争斗中胜出。
邬思道有多厉害呢,我认为他活用了中国古老的智慧。
邬思道帮助雍正继位第一计:隔岸观火 所谓隔岸观火,也可理解为坐山观虎斗,就是让自己处在局外,看局中之人互相争斗,看准有利机会再出手。
邬思道曾经给雍正讲了一个故事,就是老人分家产,三个儿子互相争斗,最后老人把财产分给了不争的小儿子。
邬思道提出“不争”的策略,叫做“争是不争,不争也是争”,其实就是隔岸观火。
要大臣选举新太子。
联合朝中大臣举荐八皇子,犯了康熙的忌讳,导致佟国维被罢官。
而雍正接受了邬思道的建议,举荐废太子,因为当时雍正的实力还不够强大。
邬思道采取隔岸观火的计谋,让太子的人与八爷的人互相争斗。
邬思道帮助雍正继位第二计:借刀杀人 所谓借刀杀人,就是自己不动手,借助别人的刀除掉自己的心腹大患。
要说雍正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号称“八贤王”的胤禩。
在追查冤案这件事情上,胤禩,想要利用这次机会扳倒太子。
但是刑部冤案,又是有损朝廷威严的事情,康熙不会大张旗鼓的处置太子。
追查刑部冤案,陷害八阿哥胤禩,邬思道就是采取了借刀杀人之计。
邬思道借了康熙的手,杀掉了胤禩的心,康熙对胤禩的评价就是“其心可诛”。
邬思道帮助雍正继位第三计:声东击西 所谓声东击西,就是迷惑敌人,表面上是这样做,但是其实另外有目的。
举荐十四阿哥胤禔维大将军王,就是邬思道的声东击西之计。
康熙要选一名皇子为大将军王,带领大军娶西北平叛。
邬思道揣测康熙心目中的人选时十四阿哥,就向雍正建议举荐十四阿哥胤禔为大将军王。
但是邬思道的另一个目的时让十四阿哥任命陕甘总督,陕甘总督控制西北大军粮草,才是至关重要的职位。
邬思道的保命计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邬思道为雍正出谋划策,终于让雍正顺利继承皇位。
就在雍正继位当晚,邬思道提出要离开雍正,这正是邬思道的明智之举。
正所谓,邬思道没有谈恋权贵,不然就会性命难保。
雍正府里秘密办差的人,都在雍正继位以后被秘密杀害。
邬思道就是利用“走为上计”才保住自己的一条性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雍正帝赐年羹尧自尽,他家人后来如何样了?
年羹尧因跋扈、贪腐、僭越,使帝忍无可忍。
1725年3月,终于不再顾忌其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大功,说出 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 的言语,表明雍正已经到了爆发的极限。
四月,年羹尧被解除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之职,调任杭州将军,其精心栽培的势力。
京内外的各级官员发扬了痛的精神,其罪行不断曝光。
九月,在众臣的请求下,雍正将年羹尧撤职、逮捕,押送北京会审。
十二月,议政大臣提交审判报告,年羹尧共犯九十二款大罪,其中必死之罪就有三十多条,请求 立正典刑 。
究竟怎么处置年羹尧,雍正也在盘算,就在此时,年羹尧终于回过味来,上书乞命: 臣今日一万分知道自己的罪了。
若是主子天恩怜臣悔罪,求主子饶了臣,臣年纪不老,留下这一个犬马慢慢地给主子效力。
但为时已晚。
杀了年羹尧可以震慑其他阴谋不法者——以年大将军尚且不能赦免,遑论他人。
雍正痛下杀手,曾经的爱有多深,现在就恨有多切: 尔既不肯自尽谢罪,朕只得赐你自尽……朕待尔之恩如天高地厚,且待尔父兄及汝子汝合家之恩俱不啻天高地厚。
朕以尔实心为国,断不欺罔,故尽去嫌疑,一心任用,尔作威福,植党营私,如此辜恩负德,于心忍为乎? 处理了年羹尧,他手下出主意的幕客邹鲁、汪景祺先后都坐斩,亲属给披甲为奴。
但对于年羹尧的亲属,雍正并未下狠手: 年羹尧父遐龄及兄希尧夺官,免其罪;斩其子年富;诸子年十五以上者皆戍极边。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说雍正对杀年羹尧心中有愧,而对其家人额外开恩? 首先,雍正杀年羹尧名正言顺,与其说有愧,不如说有悔。
雍正与年家有亲,把年羹尧当做家人看待,从而使得年羹尧忘了君臣大义。
雍正曾说: 朕视为一体,伊等竞怀二心。
朕予以殊荣,伊等乃俸为邀结,招权纳贿,。
敢于欺罔,忍于背负,几陷朕于不明。
联深恨辨之不早,宠之太过,愧悔交集,竞无辞以谢天下,唯有自咎而已。
可见,雍正对年羹尧是后悔自己宠之太过,纵容太过,以致自己树立的典型伤害到自己。
雍正善待年羹尧亲属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年家的姑娘,年妃。
雍正还是四阿哥、晋封雍亲王不久,皇帝指婚,年羹尧的妹妹成为了雍亲王的侧福晋。
年妃是雍正一生挚爱,从与其成亲到病故,共11年,在此期间她生了三子一女,其他女人都没有生育,年妃是否专宠,我们不得而知,但年妃的受宠则是板上钉钉的。
雍正三年(1725年)十一月,年妃病重。
此时皇帝正忙于冬至祭天大典,斋戒期、日理万机的雍正非常担忧年妃病体,下旨加封为皇贵妃,希望能够对缓解病情有所助益。
雍正在诏封上谕中充分肯定了年妃: 秉性柔嘉,持躬淑慎。
在藩邸时,事朕克尽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谨,驭下宽厚平和。
皇考嘉其端庄贵重,封为亲王侧妃。
朕在即位后,贵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尽心力尽礼,实能赞儴内政。
二十三日,皇贵妃去世,为敦肃皇贵妃 。
雍正命辍朝五日,皇贵妃丧礼期间,七个近支皇室为其穿孝,至侍郎四人被降级处分,因为他们对皇贵妃的丧仪 仪仗草率 。
年贵妃的孩子,阿哥福惠由贵妃本人亲自抚养,这不符合清宫生母不能抚养亲子的惯例。
福惠在雍正六年,8岁时去世,雍正下令 照亲王例殡葬 ,而当时已经18岁的连贝不是。
二年(1737年)敦肃皇贵妃金棺随同、孝敬皇后梓宫同日葬入泰陵地宫 ,死同穴,若不是雍正生前有所交代,恐怕很难有此殊荣。
皇贵妃死后一个月,年羮尧被赐自尽,其罪足以使家族覆亡,但因为年贵妃的关系,年家并未受到太大的打击。
除了年羹尧长子被杀,其他被流放的,一年后就被赦免。
免官的哥哥年希尧一年后,重新被委以重任。
而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则只是革职,甚至没有剥夺其爵位。
1727年去世时,雍正命其以一等公爵位的礼仪和标准进行下葬,并致祭一次。
这些,都应该是年贵妃的缘故吧! 年羹尧一定认为,其之所以备受倚重,是因为自己能力卓越,备受宠信则是因为皇帝要笼络自己,他和所有人一样,低估了年妃对雍正的影响力。
如果他早知个中因果,应该就没有了跋扈的理由和勇气。
不能不说,雍正帝的爱和恨同样强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