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与西汉对峙期间,匈奴面临着哪些困难?
【千问解读】
秦末汉初,匈奴强大起来,屡次进犯,对西汉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在前期,匈奴被汉军击败,退出漠南。
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征和三年后,武帝实行罢战养民的国策。
没有汉军进逼的压力,匈奴内部积压已久的矛盾开始逐渐凸显出来,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匈奴的衰弱和分裂。
一、单于继承人问题引发的政治斗争 匈奴的衰弱,从政治角度来看,始于之时萌发于单于本族挛鞮氏内部的权利斗争。
《汉书·匈奴传》载匈奴左伊秩訾王劝单于降汉时曾言:“自且鞮侯单于以来,匈奴日削,不能取复,虽屈强于此,未尝一日安也。
”挛鞮氏内部对单于之位的争夺,早在单于时就已经存在,其中对匈奴造成影响较大的共有三次。
前两次在且鞮侯单于诸子间爆发,且鞮侯单于诸子见于史料的有五人,即狐鹿姑单于、左大将、右谷蠡王,左大都尉和其同母兄。
匈奴贵人通过部落大人会议的形式,以“有病”为借口,违背单于遗命,另立左大将为单于。
这破坏了匈奴原有的两个继承优先原则,即老单于指定人选优先,担任左贤王官职者优先。
这反映了部落大人势力抬头的一种趋势。
左贤王兄弟二人互相谦让,使拥立二者的国人处于尴尬的位置。
然而,狐鹿姑单于即位后数年左大将病死。
为巩固政权,狐鹿姑单于和阏氏立即着手对左大将和左大都尉的势力进行打压。
此举不仅使兄弟三人的后代间互相产生嫌隙,而且直接导致匈奴内部出现二股对单于不满的离心势力。
狐鹿姑单于垂危之际,他的兄弟中仅有其弟右谷蠡王仍支持他。
但是,按匈奴习俗,左贤王地位仅次于单于,“左贤王即是单于副储”。
而卫律与阏氏矫单于诏,立阏氏子为壶衍鞮单于。
如此一来,“左贤王与右谷蠡王因不得立而怨望,欲降汉,后皆不肯会龙庭”。
至此,匈奴内部共出现四股与单于离心的势力。
以至于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论是谁继承单于位,其合法性都得不到匈奴各方势力的普遍认可。
壶衍鞮单于在政治身份上不能得到匈奴各方势力的普遍认可,便效仿冒顿单于,试图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以赢得各方的拥戴。
壶衍鞮对发动两次军事行动,均未见左贤王、左大将、右谷蠡王的势力参与。
可见受此前政治斗争的影响,单于可掌控的兵力并不足以支持他在疆场树威。
壶衍鞮单于可调用之人为右贤王与左谷蠡王及诸小王,单于对匈奴各部的掌控力显然受到很大影响。
壶衍鞮单于死后,立其弟左贤王为虚闾权渠单于。
从本始三年到地节二年,三年间匈奴两次遭遇严重饥荒“人民死者什三,畜产什五,匈奴大虚弱”,“人民畜产死十六七”。
在此期间四方之国又趁机起而攻之,严重的生存压力,使匈奴各部不得不暂时放下以往恩怨,共同应对困难。
虚闾权渠单于即位后,立即罢黜了民怨很大的颛渠阏氏。
此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匈奴各部之间因颛渠阏氏造成的紧张关系,使左右各部多能服从单于号令,共同在车师屯田。
甚至还能“将十万余骑旁塞猎,欲入边寇”,但这也使颛渠阏氏的母家对左地贵人颇多怨恨,并为匈奴最终的分裂埋下祸患。
虚闾权渠单于死后,右贤王屠耆堂联合被废黜的颛渠阏氏及其家族势力,以非正常途径成为握衍朐鞮单于,屠耆堂单于身份的取之无道,再次引发匈奴各部的离心。
此前,儿单于临死之际,立叔父右贤王为句黎湖单于。
疑句黎湖单于为报恩又立儿单于的儿子为右贤王,且此后右贤王一职始终在乌维单于一系子孙手中,直至右贤王屠耆堂成为握衍朐鞮单于,右贤王一职,继续由其弟担任。
屠耆堂本不具备成为单于的资格,并且他的单于之位又通过非正常手段取得。
所以握衍朐鞮单于的合法性更得不到匈奴各部的认可。
他想通过暴力手段打压异己,巩固地位。
于是对左地贵人大开杀戒,极力清洗虚闾权渠单于旧臣。
此举彻底激化了匈奴左右部之间积蓄已久的矛盾。
“日逐王素与握衍朐鞮单于有隙,即率其众数万骑归汉”,乌禅幕、姑夕王和左地贵人共同拥立虚闾权渠单于的儿子稽侯狦为,并且起兵攻击握衍朐鞮。
从此,匈奴左右部彻底陷入分裂和内乱之中。
握衍朐鞮单于在匈奴的残暴统治很不得民心,以至于落难后,其弟右贤王亦不肯给予援助,最终因而自杀。
呼韩邪单于虽然成功击败了握衍朐鞮,但匈奴内部的各种矛盾并没有消失,稽侯狦(呼韩邪单于)攻击单于的行为,加剧各方势力之间的争斗。
呼韩邪为加强自己的力量,将民间的兄长呼屠吾斯立为左谷蠡王。
由左地贵人拥立的呼韩邪,同样对右部势力不放心,欲杀握衍朐鞮单于之兄右贤王。
右贤王与都隆耆共立握衍朐鞮的儿子薄胥堂为屠耆单于,以对抗呼韩邪的左地势力。
最初支持屠耆单于者颇多,见于史料者有都隆耆、右贤王父子、兄右奥鞬王、乌籍都尉、呼揭王、唯犁当户。
但是,屠耆单于的支持者们并不能紧密的团结起来,反而互相倾轧,导致右贤王父子与唯犁当户皆死于政治斗争。
原来支持屠耆单于者纷纷自立为单于,草原上一时出现了五单于并立的情况。
屠耆单于的阵营在内斗中一分为四,呼揭王为呼揭单于、先贤掸兄右奥鞬王为车犁单于、乌籍都尉为乌籍单于,五单于互相征伐。
此后,右部秩序彻底陷入混乱。
与此同时,左部也难以幸免,呼韩邪的阵营也因呼屠吾斯自立为郅支骨都侯单于被。
至此,匈奴彻底大乱,不同阵营间互相杀伐,同一阵营内部又笼罩着猜忌和背叛的气息,人人自危。
最终,屠耆单于兵败自杀,乌籍单于、润振单于战败被杀,大批匈奴人南下投降汉朝。
屠耆单于的儿子子姑瞀楼头与都隆耆降汉、呼韩邪左大将父子降汉、呼韩邪单于被郅支单于打败,迫于生计,在甘露二年南下降汉。
呼韩邪单于降汉,标志着汉匈关系进入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战争对游牧经济的影响 在古代游牧地区,人口是最重要的生产力,造成人口基数大幅变化的因素一般有战争、疾病和饥荒。
而三种情况往往又会交替出现,长时间的战争会导致生产被耽误,造成食物不足,甚至人口的大量减员。
人口减员和食物短缺又会引发草原各部对畜产和人民的争夺。
内部的纷争会导致国家愈加衰弱,进而又会招来邻国的入侵。
1. 人口减员 呼韩邪降汉前,匈奴士兵被斩杀、俘虏或主动投降人数可量化统计的约有五十万。
战争使匈奴士兵减员十分严重,战乱的环境对匈奴民众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武帝对匈奴采取远程突袭战术以来,“汉兵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重墯殰,罢极苦之”。
因汉躲避军追击,匈奴妇女和老弱不得不驱赶畜群,经常进行大规模的紧急迁移,由此导致匈奴孕妇流产、新生儿和幼童夭折的情况时有发生。
汉初至甘露二年,匈奴减员人数为50-70万,人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2. 战略重地的丢失 阴山紧靠汉朝边郡,具有地缘优势,是草原经济与农业经济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区域,同时还是匈奴的经济重心和战略要地。
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匈奴遭遇自然灾害时,可以在阴山狩猎,渡过难关,山中草木亦可“治作弓矢”。
阴山的失去使匈奴在与汉朝的对抗逐渐陷入被动,在匈奴人眼中,阴山是他们的粮仓、武库和长城。
正因为如此,“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
三、自然灾害对游牧经济的影响 “游牧经济具有游动性、均衡性、分散性和脆弱性等特征。
经济状况时好时坏,暴起暴落。
不稳定性几乎成了游牧生产和生活的规律。
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季节的变换都会影响游牧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汉书》载西汉时匈奴遭受自然灾害导致人畜死伤严重的情况有5次。
甚至不需要很明显的气候变化,即便是正常年份,因战争或者其他事情耽误,“牧民如果没有在入冬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都会让畜群难以熬过艰苦的寒冬,更严重的是在第二年的初春,畜群的繁殖会受很大的影响。
在游牧地区险恶多变的环境中,畜产可能在一夕之间损失殆尽。
游牧生活太多的变化、特例与危机,都体现出草原游牧经济的脆弱性”。
要是在远离驻地的区域遇到气温骤降或者暴风雪的情况,人类几乎很难幸免于难。
壶衍鞮单于在本始三年便经历了这样的遭遇。
“其冬,单于自将万骑击乌孙,颇得老弱,欲还。
会天大雨雪,一日深丈余,人民畜产冻死,还者不能什一”几十年的汉匈战争使匈奴损失了大量的人口,经济发展停滞。
结语 经过匈奴多年的内耗,征和三年,汉军不复出,外部压力的缓减,反让匈奴内部积压已久的矛盾集中爆发。
匈奴政局逐渐失控,最后陷入内乱,而难以预测的天灾和人祸同时降临,使这个称雄草原的霸主,一步步走向衰弱,渐渐地学会了与中原的相处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军入关后的三场大屠城 惨象与南京一样
解析:秦始皇嬴政为什么放弃北伐匈奴而修葺长城
当时一下子就击败了匈奴,而且从那以后匈奴人只得生活在大漠中,无法再踏足中原。
不过到现在仍有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何秦始皇不一举歼灭他们呢?反而为何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去建长城呢?当时家里的壮丁被抓去修长城,惹得民生怨道。
就以此为背景!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秦皇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吧!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
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
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秦始皇不仅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在北伐与修筑长城之间他肯定算过一笔经济账。
网络配图 首先,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
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训练,同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还要蒙受生产上的劳动力损失。
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
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艰难。
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1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竟达到了192石! 而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战士,角色转换很容易,甚至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后勤保障比农耕民族好多了。
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战的收益却很可怜。
即使占领了广袤的草原,却无法耕种,中原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没有了农民,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即使打赢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也要被高昂的战争成本压垮。
在这一点上,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眼光比其他的君王要长远的多了! 雄才大略,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劳民伤财,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的衰落;的大军五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却是。
网络配图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收益惊人。
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爱劫掠战呢? 得想个招儿,改变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
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筑长城。
有了长城这种防御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
游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
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
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训练成本得以降低,又因为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不得不说,秦始皇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的确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是相符合的。
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网络配图 从那以后每朝每代,都会对长城进行修筑,以此来防御那些游牧民族。
如明朝时蒙古鞑靼部经常进犯,便召集各位大臣一起讨论。
朝中大臣分析如果在国内征收5万名劳工,对长城进行修复需要两个月,这时所耗费的银子也就100万两左右;如果派8万大军去征战,驱赶那些外族入侵人,光每年的粮草、运费总共要耗费将近1000万两。
这一对比,结果可想而知。
同时,军队的人也能在长城内部进行种植,等到收获,也可以减少来回调配粮食的成本。
所以,在明朝时,那些皇帝们当然是选择修建长城,而不是出兵去征战! 如今我们所能见到这些雄伟的长城,这些建筑多是在明朝时完工的,而在波罗来中国时当然是看不到明朝的长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