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国力大增的真相是怎么回事?因儒术禁锢了人民思想?
【千问解读】
一直以来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都是历史学家一个难解的话题,现在很多人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了质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历史学家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很复杂,其中包括来自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当时汉代刚刚建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客观因素。在所有构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因素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当时汉武帝已经统治了很久,在他的经营下汉朝国力强盛,并且还曾远征漠北,所以汉武帝野心膨胀起来,想通过思想专制来控制人民的思想,就有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的提出,董仲舒是根据的学说和汉代之前的一些先秦学说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能帮助汉武帝完成大一统大业的只有儒家,第二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就是董仲舒,董仲舒本人是一位儒学大家,汉武帝上台后,他成为汉武帝的心腹亲信,他敏锐地感觉到,汉武帝想加强大一统的趋势,并且对人民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于是提出了要抑制其他学派的发展独尊儒术的理论,后来事实证明董仲舒这个理论非常迎合汉武帝的欢心,这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发展这样快的原因。
其实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之前,汉代前期一直都采用的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精髓就是让民众休养生息,但是到了汉武帝上台之后,这种黄老之学已经不适合汉代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合汉武帝自己的需要,所以迫于多种形式,汉武帝必须要换掉汉代的统治思想,由此才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由来。
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发生的一件大事,独尊儒术的含义就是贬低其他学派的学说,而把孔子学说作为显学,作为当时社会的统治思想,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这个话题也成为后来人热议的话题,其实后来历史学家对于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解答,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独尊儒术符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雄才大略的,他刚刚上任的时候汉朝的国力就已经有所恢复和发展,当时国家的显学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精髓就是要让民众休养生息,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政策,这种政策不符合汉武帝的胃口,也不符合汉初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汉武帝出于多方面原因,一定要换掉社会的统治思想,一定要用一种更加积极更加极端的方式来统治人民。
除此之外,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这个问题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独尊儒术本身非常符合帝王的需要,独尊儒术的本质就是用儒学来维护帝王的权威,而汉武帝又是一个控制欲非常强的皇帝,所以只要采取了独尊儒术的政策,那么皇帝的权威的将会大大巩固,皇帝的统治基础也会被奠定,所以汉武帝必须要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
除此之外,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中也包括支持黄老之学的大臣们或多或少都已经不在朝堂失去影响力,也包括董仲舒的个人努力,所以汉武帝之所以要换掉统治学说有多方面的原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有很多,对董仲舒个人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理论是他升官发财的主要工具,也是他讨得皇帝欢心的工具,而对于汉武帝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好迎合了他大一统发展的需要,所以汉武帝必须要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自己的统治,所以综合来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汉武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王权统治。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天赋神权,里面认为皇帝的权力不是来自于人民,而是来自于上天,皇帝是上天指定的代言人,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理论方面为皇帝继位提供了正统的保证,也提供了法律依据,它有利于皇权的稳固,也有利于统治基础的打牢,所以汉武帝为了实现自己大一统的目的,也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
对于董仲舒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他升官发财的一个工具,因为董仲舒非常了解汉武帝,认为汉武帝在如今的大一统形势下,必须要采用一个不同于黄老之学的积极学说,由此董仲舒推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理论来迎合皇帝的心理需要。
所以总的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其实非常复杂,对于很多儒家学派的人来说,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让他们升官发财,也可以让他们的学说成为当时的显学,所以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实施这种理论的目的是不同的。
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这个话题,还应该分两方面来对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之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他学派的发展,不利于汉代思想的繁荣,也不利于汉代经济文化的多元化,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有非常消极的影响的。
但是如果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也有其积极方面,因为汉武帝上任之后,大一统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为了维护帝王的权威而出现的,所以汉武帝在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整个汉代的大一统趋势大大加强,不仅思想文化得到统一,就连社会生活方面也受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开始呈现出统一趋势,为汉代统治基础的奠定打牢基础。
后来的历史学家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评价不一,有人认为有消极影响,也有人认为有积极影响,其实这件事在汉代思想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事,开了之后皇帝禁锢人民思想的先河,也使得汉代国力大大增强,开始向大一统迈进。
随机文章明朝怎样灭亡?为谁而亡?盘点世界六大沉船,英国用客轮偷运武器连累乘客(1200死)最严重香港启德机场事故,美陆战队飞机坠海致56人死亡吸血鬼的始祖该隐,杀死弟弟与妹妹结婚生子(被上帝诅咒)为什么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连爱因斯坦都发现障碍物后面的神学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商周“鼎”或为最早火锅是怎么回事?汉代人已吃"鸳鸯火锅"
鼎与锅的不同之处在于,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台,可直接置于地面,做饭时将木柴放在腹下燃烧就行,不少鼎出土后,腹下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就是这种原因,而这正是火锅的加热特征。
这种鼎,其实就是一种火锅,将炊器与盛器结合到了一起。
2010年11月,在陕西西安咸阳机场二期工地上,清理出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时期秦墓。
在墓的壁龛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鼎、一件青铜钟和一件漆器残件。
此鼎高20厘米、腹径24.5厘米,有盖,令考古人员惊讶的是,鼎内竟然还有骨头汤。
骨头经鉴定,被认定是狗骨,证明这是一锅狗肉汤,被圈内趣称为“狗肉火锅”。
这说明,狗肉火锅古今中国人都喜欢吃。
此发现经媒体披露后,引起轰动。
而在更早的西周,甚至再早的墓葬考古中,也出土过火锅。
1974-1975年,在陕西宝鸡市茹家庄发掘了两座西周墓葬,其中一只出土于二号墓中,上面有铭文“白乍井姬鼎”。
此鼎造型奇特,只有一只足,上部是立耳鼓腹圆鼎,底部中央有一圆柱鼎足,立于一个三足盘上。
经分析,这不是普通做饭的鼎,而是当时的火锅,底部盘内可置炭火加热,方便将火源与菜品一起端到桌上。
从其容量来看,盛满菜也只够一人食用,进而推测是分餐制情况下所用,一人一只,吃的是“小火锅”。
随机文章世上有神仙的十大证据有哪些,真实巨蟒渡劫/修真成仙/神仙下凡事件回光返照一般持续多久,短则几小时/长则一两天(身体抗拒死亡爆发)台风的等级怎么划分,按中心风力划分/最强台风风力可达16级以上新疆发现世界最大油田,10亿吨储量震惊世界/恐改变格局反物质发动机星际旅行,从地球到或许最短24小时/造价太高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魏国和蜀国相比 蜀汉灭亡的真相真的是因为国力吗
这时候的魏国是否有实力吞并已经建国四十余年的蜀汉呢?让我们分析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
首先在地势上,蜀国有很大的优势。
蜀国在后期主要控制着益州的土地,汉代虽有十三州,但是益州却是其中最大的州之一,比小州要大上数倍。
益州在今天包括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再加上陕西南部的汉中盆地地区。
益州的中心腹地是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土地肥沃,人民富足,宿有“天府之国”之号,然而其四周却被所阻断,易守难攻,大诗人曾作诗咏叹益州的险要地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正是依靠着这得天独厚的地势,几千年来在益州之地割据称王,偏霸一方的诸侯数不胜数。
魏国的伐蜀大军从北而下,需要翻越平均海拔2000-2800米的秦岭山脉,面对着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阳安关和剑阁,魏军长途跋涉,作战补给延绵千里,且深入敌境,在丝毫不熟悉的地方厮杀,而蜀军以逸待劳,且有关隘可守补给充分,在地势这一点上魏军可谓是占尽了劣势。
其次再看国力,蜀国虽占据着“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益州,但是由于从时代起就开始异常频繁的北伐战争,国力已经急剧下降,此时的蜀国只有老百姓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人,军队却有十万两千人,官吏也有四万人。
蜀国人民极其贫困,严重营养不良,脸上皆有菜色。
而魏国则休养生息了数十年。
实力雄厚,在多年的对西蜀和东吴的战争中处于守势,暗暗积攒着自己的力量,魏国人口已达一百零三万户,人口四百四十三万余人,军队大概有五十万人左右,在国力上完全超越蜀国。
诸葛连弩 在军备上,蜀国的军队装备有命中率极高、且能一下发射十矢的诸葛连弩,能够非常有效地守住关隘,对付强大的,这就极大的弥补了蜀军数量较少的劣势。
而魏国虽然装备有产自羌胡和鲜卑的高大战马,但是适合平原会战的骑兵军团却无法在蜀国的山区发动铁骑冲击,这就使得魏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在军事人才上,双方均有出色的将领。
蜀军的最高统帅是,是魏国降将,军事才能出色,被诸葛亮多次提拔,并委任以要职。
诸葛亮曾称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北伐魏国多达11次,胜多负少,与魏国一流名将郭淮、、邓艾等人周旋多次,成为魏国西部边境的头号大患,官至大将军。
姜维手下将领、张翼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魏军主力的两大统帅邓艾和钟会,更是稀世奇才。
邓艾幼年丧父,放牛娃出身。
长大以后因为口吃只能做看守稻田和牧场的卑微小吏。
但是邓艾却从没有失去大志,一直在研习军略,每经过一处高山沼泽之地,就思考可以建立军营的地方。
当时的人都笑话他,他却不以为意。
后来邓艾被赏识,成为司马家族的心腹部将。
在魏国的西部战场曾迫降蜀军大将句安,并多次击败名将姜维。
在东部战场上曾助平定了毋丘俭和文钦的叛乱,并击退了吴军孙峻所率领的号称十万的援军。
因功封为。
钟会则是魏国名臣太傅钟繇的小儿子,素有神童之名。
长大后,钟会以旷世谋略扬名于世,他所出的计策无不成功,世人纷纷将他比作兴汉四百年的天下第一谋士。
钟会在司马昭刚继承哥哥司马师权位时就为其出谋划策。
司马昭掌握魏国的局势更离不开钟会出谋划策。
因此司马昭非常信任钟会,当时魏国所有重要的政务都经过钟会之手才往下传达。
而调集大军灭蜀这一决策,实际上也是司马昭和钟会共同谋划和决定的。
经过对比可以看出,蜀国虽然看起来弱小,但如果能够正确依靠有利地势也不是没有胜算的。
不过蜀汉政权内部却有一双双暗藏杀机的眼睛在渴望着魏国大军的到来。
蜀汉政权的阶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以后来到益州的荆州士人及其后裔为主,属于、诸葛亮的嫡系,姑且称之为新派集团;一是以益州本土士人为主,属于、父子的旧部,姑且称之为旧派集团。
新旧两派集团都渴望能够主宰蜀汉政局,满足自己的利益,因而如果处理不好两派之间的关系,将会导致蜀汉后院起火。
因而在刘备、诸葛亮统治时期,当权者一直在小心翼翼的平衡两派的势力。
虽然新派集团的地位较高,但是旧派集团也被给予足够重视,比如刘备死前的顾命大臣除了诸葛亮还有旧派集团的,诸葛亮也提拔重用了相当一批旧派集团团的人物,如杨洪、何袛、张翼等等。
可是,当号称“蜀中四相”的四大贤臣诸葛亮、蒋婉、, 相继去世后,新派集团的势力渐渐膨胀,朝野基本都是新派集团的人物在把持着。
而新派集团在全面掌权后随意弄权。
甚至集团内部也相互排挤。
接替董允的大臣陈袛与宦官里外勾结。
玩弄权柄。
陈袛死后,黄皓想扶植自己的亲信阎宇(荆州南郡人),排挤大将军姜维,以至于姜维因为畏惧躲在沓中屯田。
而那些没有实权的益州本土人士则趁此机会,阴谋颠覆蜀汉政权。
益州巴西阆中人周舒、益州蜀郡成都人杜琼、益州巴西西充人谯周为首的许多旧派人士都在大肆散布魏国必定灭蜀的传言。
还有很多旧派大臣和将领虽然不忍心颠覆蜀汉,但是也散布着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的言论,就连曾经跟随诸葛亮多次北伐,因功封为左车骑将军、冀州刺史的旧派名将张翼也不认真配合新派将领姜维的军事行动。
只是姜维需要倚仗张翼手下的兵力,才总是命令张翼率军与自己北伐,张翼出于遵从将令,也不得已出兵。
此时的魏国,在经历了公元249年的和之后的三次淮叛,经司马懿、司马师之手,军政大权已经落人司马懿次子司马昭之手,由于在之前的事变和平叛时诛杀了大量忠于的大臣和将领,现如今的魏国已经改头换面,完全成为了效忠于司马昭一人的国家机器。
而司马昭本人也有着超乎常人的谋略和胆识,因此魏国的政治要比蜀国清明得多。
蜀国旧派人士很有可能在此时与司马昭联络,告知蜀国昏暗的局势,促使其攻灭蜀国。
而旧派集团和司马昭的交换条件也很简单,旧派集团对魏军不作丝毫抵抗,而魏军则负责把新派集团的官员带回中原,把益州的统治权重新交到本土系旧派士族手中。
实际上,这个交易是双方都很满意的,在灭蜀之后,司马氏最终统一了天下,而益州本土的世族大姓也重新掌握了益州局势。
不过,在开战之前,蜀汉的新派人士根本就不会想到这些阴谋,他们只是把眼光放在了激烈的战场之上,对旧派集团释放的“魔咒”毫不知情。
果然,当的小朝廷听闻诸葛丞相的嫡子都兵败被杀,邓艾军队已经一步逼近成都的时候,便各自心怀鬼胎。
满朝大臣不是想着怎样抵抗,而是要么想着逃跑,要么想着投降。
不过就到底是逃跑,跑到哪里,还是直接投降魏军,蜀汉大臣们却争论不休。
有的大臣提议说,东吴和蜀汉是盟国,如果出奔东吴,东吴一定会收留刘禅。
还有的大臣提议说,南中七郡之地(现今云贵高原)地处偏远,且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应该跑到南中去,依然可以自守。
就在这时,益州本上旧派集团代表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自古以来,我没听说过有寄身于别的国家还依然可以自称的事情.如果现在投奔了,一定会被迫称臣。
可是魏国强大,吴国弱小,既然注定要称臣,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向一个强国称臣,而是去向一个小国称臣呢?况且早晚有一天强大的魏国会将弱小的吴国吞并掉,如果我们投奔了吴国,向吴国称臣,到那个时候我们还要再向魏国称臣。
本来投降一次就已经是耻辱了,怎么可以一辱再辱呢?再说南逃到南中这个计划,其实本来是可行的,但是要提前做好打算,然后才能成功。
现在强敌近在眼前,国家马上就要灭亡了,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手下的人已经靠不住了,如果我们匆忙南逃,南中还没到达,我们就被手下的别有用心的小人趁机抓住去向魏国邀功请赏了。
”这时又有大臣站出来质疑谁周说,现在邓艾已经快了,如果他执意拒降,强行攻打我们,到那个时候怎么办?谯周回答道:“现在东吴还没有归顺魏国,魏国一定会善待我们,给吴国人树立个投降的好榜样。
如果皇上投降魏国之后,魏国不封给皇上土地和爵位,我一定会拼了这把老骨头到魏都洛阳去为皇上争取应得的权益。
” 谯周这一番言论一说完,立即得到了旧派集团的支持。
不过刘禅还是有点迟疑,想要采纳南逃南中的计划。
谯周又劝刘禅说:“南逃南中这个计划实在是不可取,理由有三点。
第一点,南中是蛮夷聚集之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平时他们就对朝廷没什么贡献,还经常发动叛乱。
当年诸葛丞相率军南征,好不容易才镇压了叛乱,那些南中蛮夷是因为迫于压力才勉强表示顺服。
此后,朝廷向他们征收赋税,他们早已是满腹怨恨,一心想要报复我们。
现在我们大势已去,如果去依靠他们,他们一定会趁机对我们不利的;第二点,魏军这次兴师动众攻打我们,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攻下巴蜀一带这么简单,不彻底消灭我们的政权他们是不肯罢休的。
我们如果逃往南中,他们一定会趁我们势力衰弱而的追赶,斩草除根;最后一点如果我们凑巧。
有幸逃到了南中,在那里扎稳脚跟,对外我们要抗击魏军的进犯,对内我们又要承担迁来的宫廷内部和文武百官的费用,在我们已经没有其它赋税来源的情况下,我们势必要大大加重南蛮各部落的赋税摇役。
如果给南蛮部落所施加的负担过重,他们一定会,起兵造反,到时候我们还是无家可归。
” 实际上,此时的刘禅已经发现,以谯周为首的留守大臣们根本就没有丝毫抵抗或者是要保存蜀廷的意思,甚至还有些逼宫的意味。
再加上刘禅本身也不是一个强权果断之人,于是只得无可奈何的顺从了益州旧派的意愿。
刘禅便让秘书令邵正写了降书,派侍中张绍、驸马都尉邓良和主降派的领袖谯周到邓艾军中传达投降的想法。
二为表诚意,还顺便送去了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皇帝绶带和蜀汉。
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刘谌苦谏父亲无果,,自己也无力和满朝的旧派势力相抗衡,却又不甘愿做亡国奴,在投降使者出发的当天,回到家中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之后前去祭告祖父刘备的庙,引刀自刎壮烈殉国。
刘禅降魏 邓艾接到刘禅的降书后大喜立刻应允,并让张绍和邓良先行回成都复信,随即率领军队开赴成都北郊,接受蜀汉方面举办的受降仪式。
当邓艾大军抵达成都时,刘禅率领太子刘璿和诸王,以及朝野重臣六十多人按照亡国君主投降的仪式绑上自己,抬着棺材,到邓艾驻营的辕门前跪拜投降。
邓艾手持大魏天子赐与的象征权力的节杖(有点类似后世的尚方宝剑),弯下腰来,亲手解开刘禅的绑绳,并让人烧掉棺材,接受了刘禅的投降,并且免除了刘禅等人的罪过。
至此,蜀汉政权终于宣告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