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赐制度是什么?浅谈北魏的俸禄制
【千问解读】
班赐制度是什么?浅谈北魏的俸禄制,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北魏有好多诡异奇葩的事,诡异的有如:的寿命都不长、子贵母亡……奇葩的有如:复代立魏近百年朝廷居然不给官员发放俸禄等等。道武帝自建立北魏王朝至太和八年的近百年时间里,居然朝廷不给文武百官发工资,而是推行“班赐”制度,即:鼓励官员通过战争征服的方式自行劫掠钱财来充当官员的俸禄。
这种制度在北魏战争频繁的初期,官员们特别是领兵打仗的武将还是相当受用滴,可是等到社会趋于平稳、战争日趋变少之时,官员们就在朝廷默许之下自发性的巧取豪夺以充当俸禄。
今天我就由在北续近百年的班次制度说起,与大家一起聊一聊北魏俸禄制…… 北魏的班赐制度 北魏在建立之初,王朝的统治者为了保住皇位、站稳脚跟,经常是南征北战、东讨西征,生产方式基本仍以游牧为主,在这种紧张时局和社会发展的情况之下,估计皇帝连个像样的龙椅、龙袍都没有,更别指望能够建立起一套系统完备的政治体制,更遑论有一套能够保障官员收入的俸禄制度。
但北魏的统治者还是能够因势利导,将鲜卑部落联盟时期的分配方式很好地嫁接到北魏的官员保障上来,即:鼓励官员主要指的是武将通过战争的方式自行或许保障物资,同时在北魏的统治者都比较尚武,也更热衷于亲征,这样皇帝在亲征获取的“战利品”要赏赐给文武百官和随行士兵。
北魏班赐的种类是。
既然没有固定的保障渠道,而采取这种随机性很强的方式来加以分配,因此北魏官员通过班赐获取的物资也是五花八门。
班赐物品 北魏班赐的频次、多寡、范围是随机产生。
如北魏班赐的物品一样,北魏班赐的时间也不可能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战争频次、战争胜负、劫掠多少来确定是否予以班赐、班赐多寡、班赐范围等等。
据统计,在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朝的班赐次数、范围、种类差别还是很大。
以次数为例予以说明。
班赐频次 段落小结。
北魏这种通过以战获资的官员保障制度是在鲜卑部落联盟的原始分配制度上建立起来,其班赐的频次、种类、多少、范围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这一制度在战争频次较高、官员数量不多的北魏初期还是能够维系和保障官员的需要,但随着战争频次减少、官员数量增加,这一制度就显得苍白乏力、脱节滞后了,在此背景下,就需要统治者出台新的制度予以填充弥补了。
北魏俸禄制的产生背景 之初,其统治者因受原始游牧文明影响,加之时局动荡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用班赐制度来保障官员的俸禄和需要。
但随着战争频次减少,经济发展加快,官员数量增长等等,由此引发的官员俸禄保障机制就成为统治者要面对解决的问题了。
俸禄制产生的背景之一:北魏经济主要来源由战争劫掠转变为农耕生产。
北魏在建国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在通过战争来巩固政权稳定与永续,而其朝廷的主要经济来源和财政收入基本上是依靠战争的劫掠,但因战争胜负、劫掠多寡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战争总会死人的,庆幸的是北魏一朝除了孝文帝搁在南征途中,其他都能在多次亲征中的得以保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比“靠天吃饭”种地不靠谱的多了。
因此,一方面北魏统治者,因战争危险性和日趋减少,也意识到农耕生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老百姓还是不愿意打仗的,更希望能安稳过日子的。
由此客观上班赐的物质基础——战争劫掠弱化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战争意愿降低了,就必要有新的方式和渠道来为官员提供保障。
俸禄制产生的背景之二:北魏依赖的官僚群体由武将转变为文官。
如上文所述,北魏的班赐制度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而且班赐的对象偏重于带兵打仗的武将,而对于文官来讲就显得有些不足。
这在战争频次较高的时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北魏能够存在和发展所要依赖的就是带兵打仗的武将,可是随着北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封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在国家治理、发展经济等方面就要偏向于文官群体。
因此,这种班赐制度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厚此薄彼,而要雨露均沾。
俸禄制产生的背景之二:北魏官员肆无忌惮压榨百姓与侵吞劫掠国家税收的二元性。
北魏的班赐制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是班赐的物品不是官员想要的、抑或班赐的物品不能满足官员所需。
官员就将填补自身收入空缺放在老百姓身上,在此我要郑重说明一下:北魏的官员,也可放大到封建专制下的官员们,可从未放弃对百姓的压榨和搜刮,无论是在班赐制度盛行的北魏初期,还是在确定俸禄制的北魏后期,只不过随着班赐的减少,这种压榨和搜刮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而北魏朝廷因为没有保障官员收入的保障渠道,对于官员压榨和搜刮百姓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罢了。
但在北魏官员肆无忌惮压榨和搜刮百姓的同时,因为北魏官员还对所征敛的赋税侵吞和截留,造成国库空虚、百姓贫穷。
对于肆无忌惮压榨百姓来说,北魏统治阶级可以放任不管,但对于官员侵吞和截留朝廷税收,动了皇帝的奶酪,那是不行的。
这就迫使北魏王朝的统治者要建立一种新的分配秩序来保障自己的“奶酪”。
段落小结。
北魏俸禄制是在各种因素相互叠加耦合的情况下产生,既有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缓和阶级矛盾的主观意志,也有时代发展、局势变化倒逼的客观存在。
北魏俸禄制的推行 统治者的主管意志和时局变化的客观存在,最终在北魏太和八年得以成形,由我们比较熟悉的拓跋宏发布诏书,予以在北魏全境正式推行俸禄制,但这一时期北魏的实际掌权者正是二度的冯。
因此,北魏俸禄制的实际推行者应该和孝文帝拓跋宏没有血缘关系的奶奶——冯太后,但推行俸禄制的诏书还是得由名义皇帝孝文帝拓跋宏来,这样就在太和八年诏书来了: 《魏书·高祖记》记载:置官班禄,行之尚矣。
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
逮于魏晋,莫不聿稽往宪,以经纶治道。
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
朕永鉴四方,求民之瘼,夙兴昧旦,至于忧勤。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
罢诸商人,以简民事。
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
虽有一时之烦,终克永逸之益。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变法改度,宜为更始,其大赦天下,与之惟新。
这段诏书的大概意思是:首先说明给百官发放俸禄是件很好的事,而在、两汉和魏晋都有这样的制度,但自从五胡中原战乱频频,这项制度就中断的,但对于前朝的制度,是不能有丝毫改变的。
身为一国之君就要全国通盘考虑,关心百姓疾苦,不分白天黑夜的辛勤工作,因此遵循自周朝以来的制度,考试给文武百官发放俸禄了。
将从事将物品转化为钱财以用来上交国库的中间人全部废除掉,这样一来就减少中间环节,但每户增加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用来为官员发放俸禄。
虽然百姓照比之前曾经了二匹步的税赋,但这是用来填补交易往来的。
这样一来可能会有一时的不理解,但却可以一劳永逸。
朝廷再给官员发放俸禄之后,如果贪污一匹布的就要处以死刑。
这一制度的实施是一个新的开始,为此还要大赦天下,算是与时俱进。
段落小结。
从孝文帝拓跋宏颁布这一诏书起,北魏俸禄制就算开始实施了,但这封诏书只对俸禄制的渊源进行了介绍,对百姓上交的税赋进行了明确,对官员贪污要受到处罚进行了规定,而对怎样发放俸禄、什么时间发放俸禄、发放多少俸禄却没有说明,是北魏统治者做事么?非也。
接下来,冯太后还要以孝文帝的名义颁发一些列的诏书来完善和推行俸禄制。
北魏俸禄制的概括 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颁发推行俸禄制诏书以后,其本人及其后来的几位皇帝,都通过诏书的形式对俸禄制加以完善和推行。
北魏官员俸禄发放的时间和次数。
根据孝文帝在太和八年十月颁发的诏书“俸制已立,宜时班行,其以十月为首,每季一请”,可以获悉,俸禄发放是以太和八年10月开始,而且按季度发放,每个季度发一次。
北魏官员俸禄的标准。
在我所掌握和了解的资料里,北魏一朝只是说明了在给官员发放俸禄时,要按照其级别来进行,但非常可惜的是没有具体的标准。
但通过由之后的有着较为具体的俸禄标准,我们可以参考一下。
北齐官员俸禄标准 由北齐官员发放俸禄的物品来看,那一个时期朝廷给官员发放的俸禄主要是以布匹为主,这样也就很好理解“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了,但这布匹和当时的货币又有怎样的联系呢?现在我是不得而知,随着对北魏历史的学习和分享,希望我能获得正确的答案。
段落小结。
由此看来,北魏俸禄制从无到有经历了近百年,其推行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推行之初还招致淮南王拓跋他的强烈反对,在北库用度不够其王朝的统治者还层下诏书削减官员俸禄等等,由此看来,在封建专制的王朝立,皇帝要推行的北魏俸禄制也是充满坎坷,不是一帆风顺的。
最后小结 发端于的北魏其早起官员,特别是武将是比较习惯并钟情于通过战争征伐劫掠而获取财富的。
而且北魏的统治者推行这种以战为资的班赐制度,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带兵打仗的将军和随之的士兵一种奖励,也一点也足可称为北魏能够杀出重围,一统北方大部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随着战事减少,经济发展,官员增多等等诸多因素的叠加耦合,使得原有的班赐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官员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最终在冯太后主导下,孝文帝拓跋宏下诏开始推行俸禄制,但可惜是这一制度没坚持多少年,直到帝一朝,因为时局动荡、财政不济,俸禄制再次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在为北魏官员“百年无俸”感到惊奇的同时,还要感谢和庆幸的北魏统治者能够“宪章旧典,始班俸禄”,已是自秦汉以来的俸禄制度得以存续,并为北魏其后的北齐、隋唐所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满清如果当时坚持不入关,关内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满清不入关,在东北地区发展,个人认为百年之内满清一定会发展成为东北亚第一强国,并且很可能会越过白令海峡殖民阿拉斯加,建立起一个横跨亚洲和北美的洲际大帝国! 然后举国东迁,在北美地区建立一个2.0版的大清! 满清不入关,关内会是什么样子? 1644年,当大军队打进京师的时候,就已经宣告作为一个大一统帝国的终结。
此时,关内主要有三个政权:、李自成政权和政权。
所以关内实际上形成了鼎立的局面,只不过这个时候的三国鼎立和汉末有很大不同。
东汉末年,实力最强大的是北方的曹魏,这个政权拥有天下的三分之二,而蜀汉和东吴只有天下的三分之一。
当江南地区经过上千年的开发之后,这里已经成为华夏最富庶的地区,所以明末的三国格局处于南北对立的形势。
南明握有天下粮仓经济最强盛,李自成占有整个北方军事最强盛,张献忠偏居一隅实力最弱小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南北对峙的格局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南明虽说名为政权但内部一团糟,在北方大军南下的时候还在搞内斗,所以假如满清不入关在东北老实呆着,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很快就会南下夺取富庶的江南一带。
在李自成的大军压境之下,南明很少会有人真正抵抗,那么南方很快会被占领。
张献忠依靠四川根本没有能力抵御李自成,也会很快被打败。
所以,没有满清入关,李自成多半会暂时统一天下。
李自成统一不久天下还得乱起来,因为李自成政权最大的特点是对精英阶层不友好。
最终,一个比较靠谱的人会打败李自成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政权。
而这可能会需要持续几十年的时间来实现! 所以,在17世纪中期,位于东北地区的满清政权会获得一个比较平稳没有中原政权干预的黄金时期。
在关内乱成一团的时候,17世纪中期满清的发展! 17世纪开始沙俄派出了大批哥萨克来到西伯利亚,他们利用手中先进的武器对当地进行了的征服。
1643年,沙俄哥萨克就已经流窜到了黑龙江流域。
1658年,清军1400人在松花江口和500哥萨克发生激战,几乎将这支侵略军全歼。
可见此时清军在面对哥萨克的时候还是不落下风的,当清军人数占优时足以全歼对手。
所以,假如满清不入关,面对哥萨克的入侵将会快速做出反应,并且派出大军果断将侵略者逐出东西伯利亚。
17世纪中期,小冰河期还没过去,满清要想在东北发展,珍贵的动物皮毛将会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普通满人致富的手段。
所以,为了获取皮毛,清人一定会深入东西伯利亚,那么越过白令海峡来到阿拉斯加的就不会是俄罗斯人而变成了满人。
那时候,大量满人会在财富的刺激下不断东进,并且通过阿拉斯加南下来到今天的加利福尼亚等地。
17-18世纪的美洲西部可是一片还未开垦的处女地,这里土地肥沃几乎从来没有被开发,随便扔点种子就能获得丰收。
凭借着满人的战斗力这里的印第安人根本不是对手,所以当地会建立大量满清的定居点。
越来越多的人会被吸引到这里来居住,因为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一定会出兵东北征服满清,他们不想来也得来! 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不会坐视东北亚地区有一个强大的政权存在,大清一定会退到美洲。
利用中原大乱的几十年,满清握有东北亚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且拥有了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等地。
此时的满清已经是东北亚第一强国,那么无论他愿意不愿意都会和中原王朝再次爆发冲突。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中原王朝在大一统时期对国家安全是极为重视的。
即使强大如和,一样不允许身边有次级强国出现,所以当崛起之后,两个王朝都对其进行了持续的打击,直到把他灭掉。
满清如果不入关,他就是17世纪的高句丽政权,所以一定会引起中原王朝的担心,进而双方爆发大规模战争。
中原王朝依靠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统一之初的骄兵悍将,几乎可以肯定会击败偏居东北的满清政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妇人之仁”的出处是什么?韩信到底在说谁“妇人之仁”?
当秦末乱世愈演愈烈的时候,出山了。
他最先投奔,被任命为郎中。
对于韩信这样一个无资历、无背景、无名望的“三无人员”而言,能够获得郎中的职位已经算是不错了。
可韩信对此不满意,找机会逃离了项羽的军营,来到身边。
经过一系列波折之后,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
在韩信拜将之后,刘邦问韩信,项羽有什么缺点,韩信很不客气地说:“项羽对人和气友善,别人生病时,他会流着眼泪为病人送上饭食。
但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却把印绶拿在手里磨过来磨过去,把印绶磨得棱角都没了还舍不得给人家。
这就叫妇人之仁。
”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很多人说项羽“妇人之仁”,出处就在于韩信的这段话。
由于先入为主,大家认为项羽“妇人之仁”,进而便衍生出一大段推论:如果项羽一些,就可以夺得天下,绝不会被刘邦捡便宜。
无独有偶,同样是从项羽军营叛逃的,对项羽的评价和韩信几乎如出一辙。
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 事实真是如此吗?显然不是。
我认为这两段内容与项羽的“妇人之仁”毫不沾边,韩信说了半天,等于无的放矢。
如果仅通过韩信这段话来分析,我们自然可以得出结论,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只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项羽模式”,那就是在小细节方面做得,比如说待人和气友善,当别人遇到小困难的时候,表现得非常贴心。
但在遇到大难题的时候,项羽的表现往往令人失望。
第二种模式是“刘邦模式”,那就是从不关心小细节,想喝酒就喝酒,想骂人就骂人,抽空还往儒生帽子里小个便。
但当遇到大难题的时候,刘邦的表现往往令人失望。
可事实上,如果有人认为“项羽模式”是失败模式,而“刘邦模式”是成功模式,并决定跟着刘邦学,他的公司一定会被别人吞并,因为他只看到了表象。
我们可以看看项羽论功行赏的细节,把一个刻好的印绶磨得棱角都没了还舍不得给人,从表象来看,这不是神经病吗? 项羽能身兼所有职位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可能,项羽为什么不愿意把印绶给别人呢? 从表面上看,项羽犯的错误实在是低级而幼稚。
可实际上,项羽遇到的难题,都是大多数人也会遇到的难题。
他舍不得把印绶给别人,实在是太正常了。
对此,我拿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的事来分析一下。
刘邦刻好了大将军印,就给了韩信。
韩信自然会觉得,刘邦太够意思了。
事实上,谁处于韩信的位置,当时也会感动得。
因为这就叫“知遇之恩”。
可问题是,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呢? 说到伤疤,韩信有、、、和郦商多吗?没有!因为这些人都是勇冠三军的宿将,更是时刻冲锋在第一线的勇士。
说到战功,韩信能与曹参、樊哙、灌婴、周勃和郦商相比吗?不行!因为这些人陪着刘邦一路过关斩将,让刘邦成为了举足轻重的枭雄之一。
说到亲近,韩信比曹参、樊哙、灌婴、周勃和郦商更亲近刘邦吗?不能!因为韩信刚投奔刘邦没多久,之前还闹出过“月下追韩信”的闹剧。
伤疤比不了,战功比不了,亲近比不了,就算是才能,韩信真能比得了这些人吗?至少从韩信拜将的时候来看,肯定也是比不了的。
上述诸将都有实打实的资历,韩信有什么?一张嘴而已。
刘邦把大将军印给了韩信,上述诸将的反应是什么?自然是不服气。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如果有人敢学刘邦这么玩,那他的结局大概率就是:心腹将领纷纷离心离德,韩信一个不高兴就能造他的反。
再回过头来看项羽,他为什么不敢轻易封官呢?不就是担心发生这种事情吗? 如果老天爷突然显灵,拍着胸脯对项羽说:“你该怎么封官就怎么封官,我保证没人会背叛你!”你说项羽会怎么办?他自然会以最快的速度把官位封好。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刘邦把大将军印给了韩信以后,心腹将领不但没有离心离德,韩信更是不敢造反,这是为什么呢? 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在进行利益分配的时候最能体现手腕高低。
从表面上看,项羽缺乏刘邦的魄力,但我们绝不能说项羽做事幼稚,因为项羽的顾虑太多,而刘邦的顾虑相对较少。
同样是党派,执政党的顾虑明显多于在野党。
在野党可以大嘴一咧随意封官许愿,而执政党显然没有这种条件。
当时的项羽是天下最强诸侯,他的目标就是平定天下。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根本不敢大肆破格提拔一些可能有用的人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项羽已经是天下最强诸侯,他身边的班底基本已经成型,类似于陈平和韩信这样的人想更进一步,显然不太可能。
而刘邦则不同,他被项羽发配到汉中当汉王,又在关中弄出三个秦王牢牢看住他,刘邦急需破局手段,以及能为他破局的人才。
换言之,此时的刘邦不得不赌一把,这才是陈平和韩信能在刘邦手下被重用的主要原因。
我不能说这和刘邦、项羽的性格无关,但与客观环境相比,性格显然是次要因素。
就算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却也不代表他信任韩信。
韩信军中的主要将领是曹参、灌婴、樊哙和,他们基本都是刘邦的亲信。
我初步统计了一下,史书记载有名的韩信手下将领大概有十七位,无一例外全都与韩信没有直接关系。
刘邦先后两次进入韩信军营并收走将印,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在灭掉三秦之后,韩信的军队主要由秦人构成,但这支大军后来到了灌婴手上。
韩信新招募的军队主要由赵人组成,而(刘邦亲信)在的威望甚至比赵王歇和都高,韩信更是无法相比。
只要明白这些原因,自然能得出结论:刘邦局势恶劣,自然比项羽更愿意赌一把,这才有了受重用的韩信。
但刘邦对于韩信,同样是既用又防。
虽然刘邦一直防着韩信,却也依然出现了“假齐王事件”,刘邦当时的心情应该是愤怒且复杂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韩信和陈平的发言,就有些耐人深省了:项羽在分配利益的时候一向小气,希望汉王不要学习他。
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让刘邦继续发扬风格,天下未定时不要玩“权术制衡”那一套,天下大定时不要玩“狡兔死走狗烹”那一套。
这可能吗? 在汉帝国建立之后,同样的说辞也从老资格功臣的嘴里说了出来:“陛下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陛下慷慨,愿意分给大家,而项羽只知道独吞。
” 陛下使人,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这真是在肯定刘邦的大方吗?你品,你细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