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灭亡后,陆逊家族为什么没逃过灭族的命运?

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因为东吴是战败后无条件投降,所以,原本依附于东吴这架大车上的江东豪族们,全部从
【千问解读】
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因为东吴是战败后无条件投降,所以,原本依附于东吴这架大车上的江东豪族们,全部从天上跌倒到地上,原有的政治地位和爵位、特权等,都没有了。
这样的转变,显然让曾经的江东大族们难以承受。
但他们又无可奈何,谁让他们辅助的东吴灭亡了。
顶层权力圈中,几乎全是北方人的晋朝权贵们,自然会打压江东豪族们。
江东豪族们也不孤单,在东吴灭亡之前的蜀汉,当地的豪族同样是被打压的对象。
西晋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在西晋都还没有灭亡的情况下,流民出身的都能再次在蜀中建国称帝,其实就是蜀中政治力量一直遭到打压的直接后果。
西晋灭掉蜀汉,可比东吴还要早十多年,这么长时间,都没法让蜀中的政治力量融入到西晋的整个权力体系中,何况晚了十多年的东吴及江东豪族? 战败者没有发言权,且权力圈中的位置是有数的,站在胜利者的角度,北方大族自然要享受到更多的便利跟权力。
落魄的江东大族,如想重新挽回昔日的辉煌,就只能低着头先走进西晋的上层权力圈,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本事,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看能否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江东大族们北上寻求政治地位的先行者和试探者,是曾经的江东顶级家族陆家的后代,的、的儿子陆机。
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在家乡隐居了快十年的陆机,和弟弟陆云一起北上洛阳,开始尝试进入西晋官场,试图找出为陆家或其余江东豪族重新崛起的道路。
当初,陆机的族叔陆凯曾在东吴末帝面前豪言,陆家为东吴贡献出了“二相、五侯、十将”。
可这样的底蕴和名头,在洛阳毫无作用。
到了洛阳这个权力核心城市,哪怕在江东名声再大,陆机兄弟也只能老老实实去巴结权贵,走被引荐之路,然后等着被权贵挑选任用。
心高气傲的陆机,对于会被人看低,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他的目标是重新让陆家走进上层权力圈,进而带着江东大族们一起重新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因此,陆机忍着从别人上门到他家去请出人才到自己求上门去恳请接见的政治地位转变,,只为有机会进入西晋官场。
但陆机终究没能完成自己的宏愿,在西晋官场混了十三年后,却落到了生死族灭的下场,陆家彻底失去了重新崛起的机会。
而陆机带着陆家覆灭的原因是,不适应西晋官场复杂的政治变动,不停改换门庭,扎不牢根基,被人诬陷谋反。
西晋太熙元年(公元290年),陆机受名士举荐,被太傅(晋武帝的老丈人)征召为祭酒。
但仅仅一年之后,杨骏就被的皇后给干掉了。
好在陆机早巴结过贾南风的侄子贾谧,“然好游权门,与贾谧亲善”,没有受到牵连,能继续在地方(曾在吴王司马晏麾下任官)和中央积累资历和经验。
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贾南风及贾谧又被晋朝宗室、赵王发动政变干掉。
这次,“与贾谧亲善”的陆机依旧没有受到牵连,且还封侯了:“豫诛贾谧功,赐爵关中侯。
” 显然,在贾家覆灭之前,陆机早就巴结上了司马伦,还参与干掉贾家的政治行动。
一年后,司马伦又被齐王、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联手干掉,陆机作为司马伦的得力干将,差点被杀。
好在成都王司马颖、吴王司马晏很看重陆机,一起发力救了他。
于是,陆机又开始跟着成都王司马颖混。
在司马颖麾下,陆机是真正受到了重用,但也因受到重用遭人嫉妒,给自己带来的灾祸。
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司马颖起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乂时,给了陆机统帅二十万军队的权力:“假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督北中郎将王粹、冠军牵秀等诸军二十余万人。
” 就因为这个任命,陆机被那些很早就投靠司马颖,却被后来的陆机压下去的将军们的嫉妒。
当有人诬陷陆机要谋反时,司马颖麾下几乎所有的将军,都参与证明陆机要谋反。
众口铄金,司马颖大怒,诛杀陆机、陆云兄弟及其三族。
曾在东吴政权中叱咤风云的陆家,就这么被灭了。
陆机临死前感叹:“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后悔也来不及了。
其实,早在陆机因受司马伦牵连要被杀时,很多从南方一起到北方来寻求政治突破的江东豪族就看出来,他们在北方人主导的西晋官场混不下去。
当时就有许多人劝说陆机放弃,干脆回江东做个普通富家翁,都好过胆战心惊的被压迫。
但陆机却拒绝了:“时中国多难,顾荣、戴若思等咸劝机还吴,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
” 如果陆机听从了好友们的建议,回到江东等待时机,还真有可能让陆家重新崛起。
因为在陆机被杀的十四年后,即西晋建兴五年(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晋室南渡,在江南建立了东晋政权。
跑到江南建立政权的东晋,只能依靠和拉拢江东豪族们,才能在江南站稳脚跟,江东豪族们的命运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可惜,陆机没有等到那一刻,如能熬到东晋建立时,陆机也不过才56岁,完全可以重新依托陆家在江东的地位,让陆家成为比肩王、谢两大家族的名门望族。
但陆机坚持在北方人主导的西晋官场继续挣扎,最终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如能及时退一步,就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印巴战争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是怎么回事?最后的结果如何
它是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大规模战争中的第一场。
开战原因 在英国殖民时期,克什米尔是一些名义上依然独立,但实际上依附英国的印度国家之一。
英国从印度撤军后,从英属印度独立出来的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要求克什米尔加入它们。
克什米尔土邦主哈里·辛希望保持其独立地位,因此推迟对这个问题的决定。
英国撤军后一支由亲巴基斯坦的部落和巴基斯坦士兵组成的军队从巴基斯坦西北边省进入克什米尔。
哈里·辛仓促逃离克什米尔,逃往印度,印度借此机会也进军克什米尔,由此导致克什米尔战争的爆发。
交战简述 入侵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力量称自己为“克什米尔解放军”,它是一支受巴基斯坦帮助的地方军,它在战争中有一定的优势: 战前克什米尔本土的军队分散在整个地区来维持当地的秩序,它的部署不适宜抵抗全面入侵。
一些克什米尔本土军队后来加入了印度军队。
克什米尔解放军不断受到巴基斯坦正规军的支持,而且随着战争的持续越来越多巴基斯坦正规军士兵加入克什米尔解放军。
有可能英国军官帮助计划巴基斯坦的入侵。
因此克什米尔的正规军很快就被入侵的克什米尔解放军击溃。
但是入侵军未能尽快利用其优势,印度使用空军加强克什米尔的抵抗。
1947年底巴基斯坦的入侵受阻,除喜马拉雅山脉高地地区外入侵军未能继续进军。
1948年6月在喜马拉雅山地巴基斯坦入侵军在列城外郊也被击退。
1948年内双方未能取得更多的战略优势,战线固化。
1948年12月31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
1947年10月22日至26日 1947年10月22日一支强大的非正规军从巴基斯坦入侵卡克什米尔,其目标是克什米尔的首都斯利那加,克什米尔军队很快被击溃,通向斯里拉嘎的道路敞开了。
局部也发生了克什米尔正规军倒向克什米尔解放军的现象。
克什米尔土邦主哈里·辛向印度政府求援。
印度政府对辛说:只有在辛签署加入印度联邦的情况下印度才能够向克什米尔出兵来保护其联邦领土。
辛立刻签署了加入印度的声明。
印度立刻出兵克什米尔,抵挡住了克什米尔解放军的进攻,防止了斯利那加被占。
巴基斯坦的非正规军纪律败坏,许多士兵在掠夺了被占领的城市后就回家了,因此巴基斯坦也未能及时加强它的进攻。
在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朋区谷的克什米尔退入城市,这些城市被包围。
1947年10月27日至11月17日 印度军队被迅速通过空军投入斯利那加的防御战,很快就击败了市郊的非正规军。
在这场防御战中尤其印度的装甲车的侧翼行动起了巨大的作用。
克什米尔解放军败退到巴拉穆拉和乌力,这两座城市均被印军收复。
在朋区谷克什米尔正规军依然受困。
就在此时吉尔吉特的军队倒向巴基斯坦,使得克什米尔解放军获得了克什米尔的最北部地区。
吉尔吉特受到了奇特拉尔地区军队的帮助。
奇特拉尔在此前就已经决定加入巴基斯坦了。
由于奇特拉尔与吉尔吉特之间文化与历史的联系奇特拉尔的首长决定帮助吉尔吉特,出兵克什米尔。
1947年11月18日至26日 印度军队没有追击被击溃的克什米尔解放军,而是向南试图解朋区的围,但是这个行动没有成功,主要是因为侦探不足,对当地的道路的困难的低估。
虽然印军到达了朋区,但是未能达到解围的目的。
另一支从南面过来的解围军只到达了克特里,营救了当地的困军返回,米尔布尔被克什米尔解放军占领。
1947年11月25日至1948年2月6日 克什米尔解放军进攻并占领了江格,并成功地攻击了那奥歇拉,对乌力的进攻未成功。
与此同时在南部印度成功地解围尚贝。
由于印度军队不断进入克什米尔,战线开始固定化。
1948年2月7日至5月1日 在南方印军反攻重占江格和拉贾乌里,在克什米尔谷克什米尔解放军继续攻击乌力。
在北部克什米尔解放军开始围攻斯卡都。
1948年5月1日至19日 印军在江格击退多次受到巴基斯坦正规军加强的克什米尔解放军的进攻,在克什米尔谷印军重新占领底斯威尔。
在喜马拉雅山高地上克什米尔进展迅速,其渗入的军队围攻列城,攻破卡吉尔,并击退了一支援救斯卡都的印军。
1948年5月19日至8月14日 在克什米尔谷印军继续进攻并开始向北扩展,攻克克兰和古拉伊斯,印军还击退了一次向底斯威尔的反攻。
在朋区被围的军队得以突围,一都与外交获得联系。
克什米尔正规军在斯卡都低档了吉尔吉特军队的进攻,因此吉尔吉特军队无法继续对列城的攻击。
8月奇特拉尔军队使用炮兵攻破斯卡都后吉尔吉特军开始向拉达克进攻。
1948年8月15日至11月1日 此时双方的行动都开始减少。
印军进攻德拉斯的企图是唯一的一次大的军事行动,但是失败。
朋区依然受困。
1948年11月1日至26日 此时印度开始占上手,在被围一年后朋区终于解围。
吉尔吉特军队在喜马拉雅山高地终于被击溃。
印军一直追击到卡吉尔,然后因补给困难停止追击。
使用坦克印军克服了祖吉拉山口重占德拉斯。
这是第一次在这样的高地上使用坦克,印度的坦克战术是基于1945年在缅甸获得的经验总结出来的。
1948年11月27日至12月31日 巴基斯坦认识到它无法获得任展,因此决定停火。
联合国出面调停了一个于1948年12月31日生效的停火协议。
但是就在停火前数日巴基斯坦突然进行反击,割断了朋区与乌力之间的道路。
在再次协商后双方同意停火。
停火条件是联合国于8月13日提出的一个决议,于1949年1月5日生效。
巴基斯坦必须撤出所有它的正规和非正规军。
印度可以保留小部分军队维持秩序。
同时决定由公民投票来决定克什米尔的未来。
战争双方共有约1500名士兵阵亡。
巴基斯坦获得了克什米尔约2/5的地盘。
交战结果 克什米尔丧失了其独立,1948年的停火线实际上成为克什米尔的分裂线,巴基斯坦占据克什米尔的2/5,印度占据3/5。
印度占据克什米尔比较富饶、繁茂和人口密集的克什米尔谷。
1956年这个地区成为印度的查谟-克什米尔邦。
第二次 库奇兰恩 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的库奇兰恩,是印度河入海口附近的盐碱沼泽地,由于在雨季大部分地区被洪水淹没,印度和巴基斯坦从未在这里正式划定国境线。
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地方,竟成了这次大规模战争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从1947年至1956年,该地区一直为巴基斯坦控制,巴在此建立了警察哨所。
但是1956年印度破坏巴哨所并赶走了巴边防警察,建立了自己的哨所。
1965年2月,印度陆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突然占领了库奇兰恩的北部地区。
3月起,印度以进行“箭头”演习的名义向库奇兰恩地区持续增兵,使地区的兵力达到3个旅,并夺取了巴基斯坦的几个哨所。
巴基斯坦起初认为库奇兰恩是,因此,对印军的侵入只是提出了抗议而未采取实质性的行动。
但不久传出库奇兰恩地区可能蕴藏石油及其矿产资源的消息。
巴基斯坦坐不住了,遂向库奇兰恩地区派出了第8师的两个旅。
在对峙中,双方发生了对射,冲突进一步升级。
印巴两军在库奇兰恩发生小规模的武装冲突,由此拉开了印巴第二次战争的帷幕。
巴基斯坦又增援一个坦克连进入库奇兰恩。
为了从印军手中夺回失去的地方,巴基斯坦的第8师制定了为“沙漠之鹰行动”的作战计划。
27日早晨6点30分,在强大火力支援下巴基斯坦军向印军发起了猛烈进攻,并从印军手中夺回了一哨所。
战斗中,发生爆炸,造成了一些伤亡。
印军在巴基斯坦坦克火力的打击下,伤亡了大量士兵,被迫向东撤退了30多千米。
经过两个月的有限冲突,由于库奇兰恩地区地势狭小,水网遍布,不适合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双方终在英国首相道格拉斯·霍姆的调停下,签订停火协议。
印巴在双方初战库奇兰恩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战争的火种并没有因此熄灭。
印巴在库奇兰恩发生的冲突,加重了两国在领土争端中的矛盾,表明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开始恢复了战争的争夺,预示着冲突将发生连锁反应和将进一步升级。
大满贯 在印巴双方签订停火协议的当天,印度内政部长发表谈话,宣称:克什米尔是印度的一部分,是“不容辩论和谈判的既定事实”。
这番言论大大激怒了巴基斯坦。
大批号称“自由战士”的穆斯林武装人员进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对印军的哨所、补给仓库、车队进行袭击,以达到迫使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进行让步之目的。
但穆斯林武装人员很快被印军所镇压,5291名穆斯林武装人员被打死。
为进一步打击穆斯林武装,印军至8月下旬在停火线一带集结了6个师的兵力,并越过停火线向巴控区发起了进攻,战火燃到了巴基斯坦。
印军以两个师的兵力进攻停火线西侧的乌里河以南方向的巴基斯坦军队,并夺占了巴边防军的3个哨所。
面对印军的进攻,巴基斯坦感到克什米尔局势的严重性。
巴总统阿尤布汗主持召开有陆军司令穆萨、空军司令努尔·汗等高级军官参加的作战会议,会议决定出动正规部队对克什米尔西部的查木布和乔里安地区的印军实施反击。
此次反攻计划代号为“大满贯行动。
” 在精心计划和充分准备后,“大满贯行动”正式开始,巴军炮兵部队向驻守在查木布和马达拉的印军进行了3个小时的炮火准备,6点30分,得到坦克和重炮加强的巴军第12步兵师,在马利克少将的指挥下,向据守查木布的印军第191旅发起猛攻。
双方在查木布的周围发生了激烈的坦克战。
到上午9点时,巴军坦克部队强行接近了德瓦。
9点15分,为了解救查木布的紧张形势,印军从马达拉抽出一批AMX型坦克到查木布,在行进中,遭到了巴基斯坦坦克部队的阻截。
双方在查木布一带发生了激烈战斗,巴军不顾伤亡,最终在下午2点占领了德瓦,其先头部队抵达了查木布,迫使印军不断后退。
为了阻止巴军坦克的进攻,下午4点30分,印军轰炸机从高空俯冲轰炸,大量地杀伤了巴军的坦克和步兵。
双方在查木布展开了空前的血战,几经拼杀双方均遭到了巨大的伤亡。
巴军在进攻查木布的同时,还组织和加强了力量,在查木布北面的马达拉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印军步兵进行了猛烈反击,但是,在巴军强大的炮火轰击下,渐渐顶不住了。
巴军前进到距印军在马达拉的最高指挥部300码的地方后,遇到了已经没有退路的印军的顽强抵抗。
为了阻击轰鸣前进的巴军坦克,印军使用了人体战术,印军士兵接近巴军坦克后,用炸药包炸毁了冲过来的第一辆坦克后,随后,又炸毁了第二辆。
但是,巴军推开被炸毁的坦克,继续发起冲锋,并且占领了马达拉周围的许多地方,使印军陷于被动。
到下午7点,巴军在查木布和马达拉之间已经成功打开了两个缺口,将印军分成南北两个部分。
为了免于陷入绝境,印军将全部兵力撤至德维河西岸地区。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
印军在加强地面部队防御力量的同时,派出空军部队参战。
但由于巴军“佩刀”式战机配备有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雷达系统和“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在空中格斗中4架印军战机被击落,致使印军飞机不敢轻易升空。
巴军在叶海亚·汗将军(他后来成为巴基斯坦总统)的指挥下,强行流过德维河,向乔里安的重要屏障德瑞提发起攻击。
遭到了印军的顽强抵抗,进展不大。
在德瑞提要塞附近,巴军和印军展开了生死搏斗,双方的炮火和喊杀声震天动地。
经过一番拼杀,次日中午巴军击溃在此防御的印军第41山地旅,占领德瑞提。
在扫清乔里安的外围据点后,巴炮兵的火力暴雨般地浇向了印军阵地,尔后巴步兵在坦克的引导下向乔里安发起了总攻,强占了乔里安的印守军支撑不住,开始向后方溃逃。
由于战场混乱和来不及撤退,印军在乔里安前线遗失了大量坦克。
7点30分,巴军开进了满目疮痍的乔里安。
至此,“大满贯行动”告一段落,巴军不但解了“自由战士”之围,还乘势夺取印控克什米尔约500平方千米的土地,使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门户洞开。
不宣而战 印军在克什米尔兵败消传到国内后,引起了印度朝野的极大震动。
印内阁连夜召开会议,决定实施一项更为大胆的计划,开辟新的战场,即越过印巴边境线,直接对巴本土发动攻击。
陆军参谋长乔杜里受领任务后,迅速组织参谋制定了作战计划。
印军计划使用1个军,即以第15步兵师、第7步兵师和第4山地师分别从阿姆利则、卡哈如、克姆卡兰三地出发向巴基斯坦的重要城市拉合尔进攻。
另外,印军将第2独立坦克旅作为战役后备力量用于纵深作战。
印度的电台播发了一条消息:“德里地区未来48小时将有大雨!”但实际上从天气角度而言,德里根本没有降雨可能。
这条消息上是印度政府用“暗语”向全体军人发布的战争动员令。
9月6日凌晨,印军不宣而战,突然向巴基斯坦发起大规模进攻。
“德里的大雨”倾盆而下,铺天盖地。
而巴基斯坦显然对印军这一招毫无准备,一线守军节节败退,很快就退到了亚克尔运河边。
亚克尔运河是拉合尔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如果此地失守,印军将直捣拉合尔,尔后向巴基斯坦腹地进攻,后果将不堪设想。
巴军决心坚守亚克尔运河,不再后退半步。
9月6日,巴总统阿尤布·汗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向军队下达了总动员令。
然而此时巴军的主力尚在克什米尔战场,国内的陆军预备队寥寥无几,如果单靠现有的陆军肯定支撑不住,于是巴政府将扭转战局的希望全都寄托在空军身上。
巴空军共拥有战机141架,而印度空军则拥有755架飞机。
双方数量相比,印度空军显然占有5:1的优势。
然而,巴基斯坦的主力战机为当时较为先进的美制F—86F“佩刀”式飞机和F—104“”式飞机,其中“佩刀”式飞机上装备有AIM—9“响尾蛇”红外制导空空导弹,而印空军没有装备空空导弹。
AIM—9“响尾蛇”导弹能够在3000米外发射,是巴空军的杀手锏。
此外,美国人还帮助巴基斯坦建立了两座高功率的FPS—20型固定式预警雷达站,可扫描200千米的空域,为巴军提供有效预警。
可见,印巴空军之间的较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数量型军队与质量型军队的比拼。
9月6日,巴空军司令努尔·汗下令出动32架F—86和8架F—104战机对印本土纵深的5个机场和3个雷达站发动突袭。
突袭非常成功,仅在帕坦科特基地一处就击毁了未来得及起飞的7架米格—21和5架“神秘”式飞机。
而在空战中,F—86又上演好戏,击落了近10架印军战机。
遭到重创的印度空军迅速从纵深机场调来200多飞机,对巴空军展开全方位反击。
然而经过近两天的激战,巴空军在空中击落印机19架,在地面击毁35架,而自已仅损失6架F—86飞机、1架F—104飞机和1架B—57轰炸机,从此印空军战机再也不敢轻易上天,巴空军在夺取制空权的同时,还为地面部队提供了火力支援,初步扭转了战局。
由于巴空军作战有功,9月7日总统阿尤布·汗通令嘉奖空军,并将这一天定为巴基斯坦空军节。
查温达 不甘失败的印军将预备队第1装甲师投入战斗,协同3个步兵师,兵力两路,沿锡亚尔科特向拉合尔发起强大攻势。
将巴军压缩到查温达地区。
查温达是通向查谟和克什米尔的门户,距离克什米尔南部中心查谟仅27千米,巴军以前就是通过这里进入克什米尔参战。
如果查温达失守,就等于切断了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之间最重要的联系通道。
巴军为了保护战略要地,准备与印军在查温达进行决战。
巴陆军司令穆萨上将急令集中所有直升机,以最快速度向查温达输送兵力,同时对全国铁路实施军管,用军列将第6坦克师200辆坦克紧急运至该地。
印军为了尽快攻占查温达也在调整部署,不断增调装甲部队,在查温达地区集中了400多辆坦克,准备对巴军发动决定性攻击。
印巴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坦克大战一触即发。
在经过几天试探性交锋之后,9月16日,急不可耐的印军出动坦克近400辆,向查温达发起攻击,巴军坦克也倾巢出动。
同时,两国空军也在战场上空展开激烈厮杀,印巴双方的战场较量由此进入高潮。
此时,巴空军又占了上风,迅速掌握了战场上空的制空权,然后对印军坦克进行攻击。
巴军在总结以往飞机打坦克的经验后,改进了飞机上的弹药装置,在每架飞机的机翼下均配有4个可投式吊舱,每个吊舱可带7枚高爆反坦克弹头的折叠式尾翼航箭弹,7枚齐射的命中概率为75%—85%。
在巴空军的突袭下,印军在查温达地区的坦克遭到毁灭性打击,整个部队几乎瘫痪。
同时,巴第6坦克师在空军的支援下,也越战越勇,查温达成为埋葬印军“百人队长”式坦克的坟场。
战至夜幕降临,巴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击毁敌坦克近百辆,迫使印军停止了进攻。
印巴双方沿亚克尔运河形成对峙。
在拉合尔以南地区和印度边境重镇克姆卡兰,巴军通过积极的进攻,也取得重大胜利,巴军不仅在南部击退了攻入巴基斯坦国境的印军,而且乘势推进印度国境内6千米,共占领了约1200平方千米的印度国土。
塔什干 1965年9月20日,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于9月23日同时宣布:接受联合国的调停,全线停火。
1966年1月4日至9日,在苏联政府的斡旋下,印巴两国同意撤退到1965年8月5日前所在地区。
第二次印巴战争就此结束。
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一致同意停火撤军,并宣布不使用武力而是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第三次 综述 印度和苏联签订《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之后不久,1971年3月,印度通过了支持孟加拉国独立的决议,1971年11月 ,印度在巴基斯坦内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出兵东巴基斯坦。
12月,战争进一步扩展到西巴基斯坦。
战争在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两个战场展开。
12月17日,印巴双方全线停火。
1972年7月,双方签署《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双边关系协定》。
本次战争导致孟加拉国脱离巴基斯坦独立。
1975年10月,孟加拉国与巴基斯坦两国正式建交。
经过 面对巴基斯坦内部动乱的局势,印度决定出兵支持东巴独立。
1971年3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党分别开会,通过了支持东巴建立“孟加拉国”的决议。
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军事演习。
7月,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战争计划。
为了寻求国际支持,印度还于8月间同苏联签订了《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并从苏手中获得了坦克、装甲输送车和地空导弹等武器装备。
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战争备战,也进行了相应备战。
到1971年11月为止,双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毕。
印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个军部、7个师,空军12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6艘,约17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个师8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300架,海军舰艇20艘,约30万人。
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空军两个中队,作战飞机17架,约9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6个旅,空军20个中队,作战飞机200架,海军舰艇20余艘,约25万人。
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印军占有明显优势,巴军处于劣势;在西巴方向,两军旗鼓相当,印军略占优势。
1971年11月21日,印军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印巴战争爆发。
23日,巴总统叶海亚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巴军全力抗击印军。
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
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
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在东巴战场,印陆军在海、空军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从东、西、北3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
在东部方向,印军以3个师及8个营加强部队的兵力,分3路发动攻势行动,攻占了阿舒甘杰、道德坎迪和昌德普尔3个重镇,打开了通往达卡的门户。
在西部方向,印军沿西南和西北两条轴线展开进攻,一路遇到巴军顽强抵抗,但由于印军占有兵力优势,西南一路印军攻陷重镇法里德普尔,对达卡构成威胁;西北一路印军则几度破坏巴军防御阵线,并经反复争夺占领了重要城镇波格拉,但未能向北发展进攻,因而没有完全实现作战企图。
在北部方向,双方在贾马尔普尔、米门辛格与坦盖尔进行攻防作战,结果,巴军未能守住阵地,丢失贾马尔普尔,退守坦盖尔地区,建立新的防御。
在三个作战方向的印军先后完成对达卡合围攻击的作战准备后,印军开始向达卡发起总攻。
印军第50伞兵旅首先在距达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镇坦盖尔和距达卡30公里的东北要点纳西格迪实施空降作战,一举切断了巴军退路,向南直逼达卡。
印军完成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军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了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东巴守军于12月16日向印军投降,东巴战场的攻防作战遂告结束。
在西巴战场,双方进行了以空战为主的交战。
印军凭藉其空军力量的优势,力图重创巴空军于基地,破坏巴交通运输线,孤立巴军各战场的相互联系,阻止巴地面部队机动和集结,达到削弱与钳制西巴地面部队的目的。
巴军则努力加强要地防空,钳制与削弱印空军作战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军的空袭行动,保障地面作战的进行。
交战结果,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
在空中较量的同时,双方也进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战行动。
两军各有攻势行动,其中印军以多路发动进攻,先后占领了西巴信德省和萨克加尔地区3600平方公里的领土。
此时,印军已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因此印度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
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动至此结束。
印巴战争结束后,东巴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影响教训 印巴战争是战后南亚地区发生的一场较大规模局部战争,这场战争的胜负结局是由交战双方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决定的。
从总的方面看,印度在军事力量上占有优势,在政治、外交等方面均采取了积极灵活的指导方针和策略,因而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如印度在政治上利用了巴基斯坦的内部矛盾,在外交上积极寻求大国的支持,而在军事上则制定了避免两线作战,东重西轻,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
战争爆发后,又采取了比较适当的机动灵活的作战方法,特别是作为进攻一方,能够做到正面进攻与迂回、穿插相结合,地面攻势与空中、海上行动相配合,充分发挥了进攻作战的优势。
这些都是印军取胜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虽也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在许多方面却不无教训可言。
在政治、外交方面,巴政府平息内部动乱后,在积极争取国际力量的理解和支持方面显得软弱无力;在军事上,拘泥于阵地防御,未能针对印军的迂回迅速机动兵力,组织新的防御。
西巴军队也未能采取更为积极有力的攻势行动,以钳制和阻滞印军对东巴的进攻。
随机文章玄武门之变的起因?古埃及女木乃伊现精美文身,30处文身演绎别样魅力(地位尊贵)1964美国不明飞行物拦截导弹,带走两人形生物(未证实)人类无法抗拒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读懂将受益终生(准到可怕)历史上最廉价的防空武器之防空气球,铁索连接组建天空防御网络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周代诸侯国:鲁国的进展与灭亡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国都为曲阜。
鲁国始封时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国。
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定陶一带,其统治核心区大都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
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
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与。
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历时790年。
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所灭。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西伯昌之子,以发、旦最贤。
发即周武王,旦即。
之后,天下仍未归心,武王却得了重病。
群臣恐惧,太公、召公想到文王庙为武王占卜运势。
周公旦说,且慢,不能以此困扰先王。
于是他设坛,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嫡长子孙发,勤于政务劳于国事,不幸重病;如果列祖列宗因为上天的旨意而不能为王发消灾解难,那么请以我来替他受罪吧。
祷告之后,才去占卜,卜得"吉",而武王发病情好转。
鬼神之事,暂且不谈,而周公之用心,可谓良苦。
武王发崩,太子诵年幼,尚在襁褓。
周公旦担心武王崩而天下诸侯叛乱,于是摄行君权。
武王的弟弟们见此,都说周公旦肯定要对太子诵不利,想自己当天子。
周公旦于是立太子诵,是为周成王,而他则辅佐成王,让自己的嫡长子伯禽到鲁国担任国君,以为屏障,防御东方徐戎、淮夷等蛮夷。
武王发的弟弟管叔、蔡叔疑心周公旦,就跟的后代武庚一起发难,想除掉周公旦。
与此同时,东方的淮夷、徐戎叛乱。
齐太公、鲁公伯禽发兵镇压。
而周公旦挟天子之师,也平定了管蔡之乱。
周公旦摄行君权多年,营造雒邑,于是迁都雒邑,是为成周。
周公旦为周王朝的统治立下,但是位高权重也难免惹人非议。
传说成王年长,周公归政之后,周公 因为担心成王清算他,逃到了楚地。
不过成王知道周公旦劳心劳力也是为了周王朝,就迎他回来。
周公作为周王室的开国功臣,又是王室宗亲,从辅佐周武王开始就为周王朝打点一切。
行政期间,也是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怠慢,在周公自己告诫前往封国就封的伯禽就这样说过:"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在这天下也不算卑贱了。
然而我洗一次头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餐饭三次吐出食物,起来接待士人,仍旧会担心失去天下贤人。
你到鲁国后,千万不要以有国土而对人骄傲啊"。
后世也因此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样的。
后来周公重病,就留言说,"我死之后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附近啊,我是丝毫不敢离开成王啊"。
等到周公死后,成王则把周公葬在毕,毕是文王下葬的地方。
成王以此来表示他不敢把周公作为自己的臣子,只能让周公去追随文王。
周公这一生大概也就是""的真实写照了吧。
周公旦薨,而还没到庄稼收割,暴风挟雷,把禾粟扫荡干净。
据说这种天象在武王发崩的时候也出现过。
于是查阅记录,发现了前文所说的周公祈祷让自己代武王受难的记载。
成王很感动,于是下令,让周公旦的鲁国拥有郊祭文王的资格,可以奏天子礼乐。
周武王灭殷之后,就把少昊之墟封给了周公,国号为鲁。
周公因为辅助成王的缘故就没有前往封地就国,于是让嫡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国。
伯禽也就成了鲁国实际的开国君主。
伯禽出发之前,周公告诫他应该谦恭下士,不能因为傲慢而失去民心。
伯禽到达封国之后,把曲阜作为自己封国的都城,然后依照周国的制度、习俗来进行治理。
因为要去除当地的旧习俗,伯禽前前后后用了三年时间才完成了初步的稳定,然后返回成周报告政绩。
而鲁的邻国齐却只用了五个月就返回成周报告结果了,这是因为齐国采取了和鲁国完全相反的政策。
齐国的封君简化了周的制度,并依照当地风俗来治理封国,于是很快地稳定下来了。
周公因此认为鲁国将来会不如齐国,因为的它的政策不如齐国让人民感到方便近人。
在管叔、蔡叔联合武庚作乱时,东方的淮夷、徐戎等也兴兵作乱,前来攻打鲁国。
伯禽率领鲁国的军队前往抵抗,奋战两年最终在周、齐的帮助下平定了鲁国。
伯禽在位四十余年,坚持使用周礼治理鲁国,又加上成王赋予了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鲁国因此在立国之初就奠定了丰厚的周文化基础。
而在后来""的时代,鲁国则成为了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周王朝历来有厚同姓、薄异姓的国策,而周成王赋予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不仅仅是对周公旦功劳的一种追念,更是希望作为宗邦的鲁国能够"大尔宇,为周室辅"。
这是鲁国在政治上的优势。
伐灭管蔡之乱,平定徐戎之叛,鲁国得到"殷民六族"。
而本来是王族的殷商之民,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同时也善于发展经济(商人的称呼,就是来自于殷商之民);而鲁国地处东方海滨,盐铁等重要资源丰富。
这是鲁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
鲁国历经鲁公伯禽、考公酋(世本作"就",邹诞本作"遒")、炀公熙(一作怡,考公弟)、幽公宰(世本名圉)、魏公晞(幽公弟)、厉公擢(世本作"翟")、献公具(厉公弟)、真公濞(世本亦多作"慎公"),一直都是周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
此时的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
至于海邦,淮夷来同",其国力之强,使得国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从"。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春秋,彼时曹、滕、薛、纪、杞、彀、邓、邾、牟、葛诸侯仍旧时常朝觐鲁国。
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九位鲁侯在位期间,作为卿家的三桓与公室争权夺利,尤其是以的执政与公室的反击最为激烈。
成季死后,庄公的公子遂(即襄仲)及其儿子公孙归父相继掌权,是为执政时期,而一度被东门氏赶出鲁国。
然而,成季的季孙行父(即)利用三桓的势力,开,使得私田兴起,而"隐民"剧增,获得鲁国平民阶层的人心。
公子遂杀嫡立庶,以公子俀为国君,是为鲁宣公。
宣公发现三桓日益强盛,同时有民不知君、只知三桓的说法甚嚣尘上,于是他"欲去三桓,以张大公室"。
他与执政的公孙归父商量,是不是起兵灭了三桓,但是国人明显倾心于三桓,使用国内兵马或许不妥。
于是,公孙归父前往晋国借兵。
可惜公孙归父还没成功搬来晋国军队,宣公就死了,而季文子趁机发难,备述襄仲当政时的弊端,斥责他"南通于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坚事齐、晋",使鲁国没有强援。
鲁国司寇表示愿意随季文子除乱。
公孙归父听到这样的消息,连忙逃到齐国躲起来。
季文子开始执政。
从此开启了季氏祖孙几代人的执政专权之路。
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辅佐鲁国文宣成襄昭定六位鲁侯,位列三卿之首,独专国政。
季武子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从不同角度削弱公室的权力: 襄公十一年, 增设三军。
季武子、叔孙穆叔、孟献子分三军,一卿主一军之征赋,由是三桓强于公室。
当年,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鲁,按周礼"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鲁有三军。
自文公以来,鲁国弱而从霸主之令,若军多则贡多,遂自减中军,只剩上下二军,属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帅以征伐"不得专其民。
季武子欲专其民,遂增设中军,三桓分三军之民。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国民不尽属公,公室已是卑矣"。
昭公五年,季武子罢中军。
四分公室,季孙称左师,孟氏称右师,叔则自以叔孙为军名,"三家自取其税,减已税以贡于公,国民不复属于公,公室弥益卑矣"。
公室奋起反击,昭公二十五年,在郈昭伯、公若等人的劝说下,鲁昭公发 兵伐季氏。
而孟氏、叔孙氏认为,三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是发兵救援。
结果昭公外逃,而季平子专权,摄行君位将近十年。
季平子的僭越行为,导致其家臣奋起模仿,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阳虎。
定公五年,季平子、叔孙成子相继去世,阳虎发难,囚禁季桓子,逐仲梁怀,随后执掌鲁国权位长达三年。
虽然阳虎被三桓赶出了鲁国,但是三桓的影响日渐削弱、公卿之别君臣之礼日渐败坏也成了趋势。
这个时候,在位的鲁定公决心削弱三桓,而这个时候三桓内部并不稳定,因为季氏的专权,导致其他两家的不满。
定公十年,齐鲁会盟,作为司仪的不仅言谈之间退发难的莱夷之人,更以口舌之利,使得齐国归还汶阳之田。
于是,定公以此为契机,重用孔子, 而孔子为了恢复公卿之别、君臣之分,决定以隳三都的方式,逐步消解三桓的强盛势力。
季桓子出于防止家臣犯上的考虑,同意隳三都,并派等臣子率兵毁掉自己的费城。
然而三桓之中,孟氏反对,他坚持不毁掉自己的成城,结果定公发兵讨伐,却无法攻下。
而定公在季氏的唆使下观齐女乐,败坏礼数,更寒了孔子的心。
结果,三桓把公室的坚定拥护者孔子赶出了鲁国。
哀公即位后,想要伐灭三桓,结果反被三桓逐赶,死于有。
哀公死后,三桓立公子宁,是为悼公。
悼公时期,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直到鲁穆公时期(前415年-前383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公室的权威。
而三桓之一的季氏则据其封邑费、卞,独立成为了费国。
前323年,鲁景公卒,鲁平公即位,此时正是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之年。
鲁顷公二年(前278年),秦国破首都郢,楚顷王东迁至陈。
顷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鲁取徐州。
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
后七年(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
随机文章唐玄宗简介博士称北京出现两条真龙,从锁龙井冲出掀翻郊区厂房阿波罗登月遇到外星人,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和外星人对峙中国第一神山昆仑山为什么驻军,昆仑山出现虫人/巨兽/死亡禁地揭秘日本地震乌贼为什么很恐怖,异常捕获巨型乌贼是海底地震预兆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