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名将郭崇韬灭两大帝国,最后为什么还是被灭门了?
【千问解读】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郭崇韬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正所谓“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在“伴君如伴虎”的王朝时代,名将们因遭受猜忌而被杀者数不胜数,就而论,曾先后灭亡、两大帝国,在创建过程中立下盖世功勋的名将郭崇韬,便是鲜明的例子。
郭崇韬是唐末代州雁门人,起初侍奉昭义节度使李克修(李克用之弟),待主公死后又转侍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被任命为典谒,因廉洁干练、多智机警深得信任。
等到李克用病死、即位后,郭崇韬得到进一步提升,以中门副使的身份与孟知祥、李绍宏共掌机要事务,后来又接替孟知祥担任中门使。
作为李存勖的“头号智囊”,郭崇韬跟随他南征北战,在击败契丹、平定河北、建立后唐等一系列活动中立下奇功,由此深得李存勖的器重。
正是在郭崇韬的建议下,李存勖率奇兵突袭汴梁,仅用了8天时间便消灭仇敌后梁,一雪国耻家仇,时在同光元年(923年)十月。
正因为郭崇韬在建立后唐、灭亡后梁的事业中居功至伟,所以李存勖称帝后,便进拜他为侍中、枢密使、兼冀州节度使,封赵郡公,并赐其、免死十次的殊礼,权势、名望无人能及(“赐铁券,恕十死。
”见《·卷五十七》)。
不过,郭崇韬执政期间喜好压制、贬损同僚,再加上经常依法惩罚宦官和伶人,由是在朝中树敌极多。
同光三年(925年),李存勖以长子李继岌为都统,郭崇韬为招讨使,派兵六万讨伐前蜀。
作为伐蜀军队的实际总指挥,郭崇韬明智地采取“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战略方针,先行派兵攻占凤州,从而获得大批粮食和兵源,为军队的进取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
大军从九月十八日正式出征,仅用了70天时间便攻灭前蜀,俘获君臣,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
然而在灭蜀后不久,头号大功臣郭崇韬便遭遇灭门之祸。
原来,郭崇韬灭蜀后自恃,兼且欺负李继岌少不经事,竟然在没有请示后者的情况下,便一手操控军队与朝廷间的奏报、前蜀旧将的招抚、官吏的设置等事宜,摆明没把他放在眼里。
不仅如此,郭崇韬还接受前蜀大将王宗弼赠送的姬妾和,答应保举他为官,更让李继岌气愤不过。
与郭崇韬严重不和的监军宦官李从袭见状,便不断地挑拨李、郭二人的关系,必欲将其除之而后快。
然而诛杀开国元勋必须有正当的理由,否则会引起朝臣的责难和军心不稳,正是考虑到此,李从袭便联络同僚向延嗣、马彦珪等人,指使他们在面前搬弄是非,诬陷郭崇韬将蜀地所有的珍宝、艺妓和乐工据为己有,并打算在四川自立为王。
李存勖是个外宽内忌、智短莽撞的主儿,一经挑唆便,即刻命马彦圭赶往蜀地催促郭崇韬班师回朝,若后者逗留不进,便和李继岌联手杀死他。
马彦圭、向延嗣恨不得即刻杀死郭崇韬,哪里还能耐心地等待着他反状明显后再铲除,更何况后者根本就不想反。
正因如此,二人便跑到刘皇后面前大进谗言,声称郭崇韬意图杀死李继岌自立,然后率军北上夺取皇位。
刘皇后虽然是被郭崇韬捧上台的,但她却是个脑子糊涂、忘恩负义的女人,一经挑唆便向皇帝恳请立刻下诏处死郭崇韬,在遭到拒绝后,竟亲自写了一令,要求儿子杀死郭崇韬。
李继岌虽然怨恨郭崇韬,但接到母亲的教令后却颇为犹豫,认为郭崇韬并没有犯下谋逆重罪,擅杀元勋功臣大不祥,更何况单凭皇后的教令杀人,不仅不合制度,而且难以令将士信服。
李从袭、马彦圭等人见状,便故意制造事端使郭崇韬得罪李继岌,然后再对他进行挑唆,果然便让李继岌同意杀死郭崇韬。
郭崇韬虽获免死十次特权,但终被灭门 不久,李继岌以讨论班师事宜为借口,将郭崇韬请进军帐议事,但等到他进来后便借故离开,随即指使伏兵用铁楇将其活活打死,时在同光四年(926年)正月,距离后唐灭蜀才1个多月。
事后,李继岌又诛杀郭崇韬留在军中的两个儿子,并派人诛杀他在老家的三个儿子,抄没其全部家产。
郭崇韬功勋盖世,并获得十次免死特权,但最终仍不免落得被灭门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唏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闽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
909年,王审知受封,成为闽王。
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其长子继位。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死王延翰夺位,并于长兴四年(933年)称帝,建都长乐,年号龙,之后政变内乱不断。
闽天德三年(945年),于内乱时出兵将其攻灭。
王审知祖上曾做过固始县令,后来直到父亲王凭仍以务农为生。
王审知的哥哥王潮做过小吏,在当地兄弟仨以勇武出名。
在打进长安,各地起义不断时,寿州人王绪也起兵攻入固始,扩充军队,发展势力,听说王潮兄弟很有名气,便将他们招进军中。
据说王审知状貌雄伟,隆准方口,因常骑白马作战,军中美称为 白马三郎 。
王绪兵少势薄,为站稳脚跟,他投靠据守蔡州的秦宗权。
秦宗权便任命他为光州刺史,让他配合攻打军。
王绪不愿意,迟迟不肯发兵。
秦宗权便兴师问罪,王绪寡不敌众,只好退出固始,南下发展。
他们一直打到了福建境内,军队也发展到了数万人,但这时内部却发生了变故。
王绪趁乱世起兵,虽然豪爽,但度量极小。
当时有术士谎称其军中有暴乱之人,于是他借机将魁梧的和有才干的人杀死,最后惹恼王潮兄弟。
王绪领兵到了漳州(今福建漳浦),借口路险粮少,命军中不得携带老弱。
当时只有王潮兄弟扶着老母亲随军而行,王绪命人杀王潮母亲,众将士见状,纷纷为他们求情,王绪只好作罢。
此事令王潮担心日后再被王绪借口加害,于是挑选了几十个心腹勇士发动兵变,将王绪拿获,不久被囚禁的王绪自杀。
王绪死后,众将一起推选首领,王潮便当了军队主将。
王潮整肃军纪,禁止将士骚扰百姓,抢掠财物,又和得力将领结拜,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王潮兄弟孝敬母亲,为母亲不惜以性命相争,这就足以令将士们由衷地钦佩,在王潮的大力整顿下,这支军队没有了抢掠恶习,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因此所到之处大受百姓欢迎,赢得了民心。
王潮原打算向西进军,跋涉到蜀地去保护。
当时的泉州刺史廖彦若横征暴敛,残忍无道,百姓将士不堪忍受,但无人反抗。
在王潮经过泉州时,泉州军民派张彦鲁为代表,请求他驱逐廖彦若。
当地百姓也来犒军,恳求王潮为他们除害。
泉州当时已是福建的一座大城,而且是良港,海上贸易发达,地方富庶,王潮顺应民意,领兵包围泉州城。
廖彦若死守泉州,一时难以攻下。
一年之后,王潮终于占领了泉州,处死了廖彦若。
福建观察使陈岩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
入主泉州后,王潮收编守军,减轻赋税,受到军民拥戴。
陈岩临死之前想让王潮代他主持福建军政,但被陈的妻弟范晖夺取政权。
王潮不承认范晖,命王审知进兵讨伐。
景福二年(893年),王审知围攻福州很长时间内没奏效,伤亡很重。
王审知请求退兵,王潮不准。
王审知又请求援兵,让王潮亲自去督战。
王潮回信 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将俱尽,吾当自来。
王审知见信亲临前线,指挥将士。
福州城内粮草已尽,属将杀了范晖,开城投降。
王潮将官署搬到福州,又礼葬陈岩,厚待其家属,其言行又赢得了福州的民心。
占领福州后,王潮已经有了福建五州,唐昭宗任命他为福建观察使,承认了他对福建的控制。
王审知被命为副使,他不骄横又很有度量,而且在统一全闽过程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这使王潮对其异常信任器重。
唐乾宁四年十二月(公历为898年1月)王潮病倒后,没有让儿子主政,把军政大权交给王审知。
不久唐朝在福州设立威武军,任命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后又封为琅邪郡王。
代唐自立后,在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都闽侯(即长乐,今福建省福州市),此即 开闽王 的由来。
当时中原大地,群雄割据称帝,但王审知一直尊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未曾称帝。
即使占据江淮地区,阻挡进贡通道,他也让人由海路到达山东再到开封,没有间断。
王审知统治福建期间,自奉俭约,为政以德,与民休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修筑道路,访求民隐,兴利除弊,建立学校,奖励通商,深得民心。
因而在五代,中原各地战乱频,残破不堪,而东南海陬蛮荒,经开发后变成 海滨邹鲁 。
由于王审知在开发闽地上的杰出贡献,他被尊为 开闽第一 。
南唐元宗李璟闻知闽国内乱,欲乘机扩土,遂遣军入闽。
保大二年(944年)南唐以边镐为行营,招讨诸军都虞侯、翰林待诏臧循为谋臣,随枢密副使查文徽率军自洪州(今江西南昌)进取建州。
此时仍在攻打朱文进控制的福州,不克,闻唐军压境,乃施疑兵假称南唐出兵助攻福州,诈福州守将林仁翰杀朱文进出降。
王延政得福州被拥为闽帝。
未几,泉、漳、汀诸州旧将皆率众归降。
南唐军临盖竹(今福建建阳南),知王延政已取福州而不敢轻举贸进。
又闻闽将张汉卿率兵自镛州(今福建将乐)驰援建州,臧循退屯邵武,查文徽自率兵退建州。
闽军视臧循军较弱,遂偷袭臧循军,大胜并斩杀臧循。
保大三年(945年)正月,王延政为加强建州防御,令从子王继昌镇守福州,调侍卫军及拱宸、控鹤两都兵往建州;令仆射杨思恭与统军陈望率兵前出建州,列阵建阳溪南岸以阻截南唐军。
两军相持旬余,南唐军亦不敢战。
随后南唐以何敬洙为建州行营招讨马步都指挥使,祖全恩为应援使,姚凤为都监,率兵经崇安抵赤岭(今福建崇安南),进援查文徽。
闽将杨思恭轻唐军兵少,又立足未稳,即令陈望领兵涉水进击。
唐将祖全恩以主力当正面,遣奇兵出其后,两面夹攻。
陈望战败被杀,杨思恭弃阵而逃。
王延政闻讯大惊,急召董思安等率泉州兵护卫建州。
此时李仁达(后改名李弘羲)趁乱窃据福州自立,拥立卓岩明称帝。
五月,李仁达又杀死卓岩明,自立为威武留后。
同月,南唐军始攻建州,至八月,王延政因孤立无援,城陷而降,闽国灭亡。
九月汀、泉、漳三州继降,南唐以建州置永安军。
南唐乘势攻福州,不克。
保大四年(946年)李仁达以福州附吴越。
946年,闽国旧将留从效驱逐南唐在泉、漳二州之驻军,占据该地,但仍向南唐称臣。
留从效及其后继者占有泉、漳二州直至北宋建国之后。
开闽王氏以唐光启二年(886年)丙午岁王潮官拜泉州刺史开始确立对福建的统治,经六十年至945年丙午岁,闽国被南唐灭亡,标志着王氏对福建统治的结束。
丙午年属马年,因而在闽台民间流传着王氏 骑马来,骑马去 的谶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盘点:三国时期出自湖南一带六位名将
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
截至2018年底,湖南省下辖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7个县级市,62个县,7个自治县,36个市辖区。
在汉末时期,今湖南省一带主要属荆州之地,曾经被蜀汉、东吴等势力所争夺。
在此基础上,今湖南省一带也出现了不少。
那么,问题来了,三国时期,六位名将出自今湖南省一带,除了还有谁? 一、黄盖 黄盖(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
末年名将,历仕、、三任,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
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
孙坚去世后,黄盖跟随孙策、孙权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当然,对于黄盖这位武将,一生的巅峰还是在公元208年的。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的军队,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以功拜武锋中郎将,他也因为此事迹而被后人广为传颂,罗贯中长篇小说《》在刻画黄盖这一人物时描写了“苦肉计”的故事。
二、廖立 廖立(生卒年不详),字公渊,武陵郡临沅县(今湖南常德市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被评价为荆楚一带的奇才。
的荆州南部三郡(长沙、桂阳、零陵)被偷袭后,廖立脱身奔归刘备,刘备不责备廖立,任他为巴郡太守。
刘备去世后,廖立自恃奇才,公然批评先帝(刘备)一再失策、导致荆州覆灭、身死、夷陵之败损兵折将等等,他还诽谤众臣,最终廖立被废为平民,最后在得知诸葛亮的死讯时,廖立郁郁而终。
三、刘敏 刘敏,出生地为荆州零陵郡泉陵县(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
刘敏是三国时蜀汉后期将领,官至左护军、扬威将军。
在年少时期,刘敏就和俱知名。
后为左护军、扬威将军,与镇北大将军王平俱镇汉中。
在公元244年,刘敏参加了兴势之战。
兴势之战是指三国时期魏正始五年(244年),蜀汉军于兴势(今陕西洋县北)击退魏军进攻的一场战役。
因为在兴势之战中立下的战功,刘敏被后主封为云亭侯。
四、蒋琬 蒋琬(?—246年),字公琰。
零陵郡湘乡县(今湖南省湘潭市)人。
三国时期蜀汉宰相,与诸葛亮、、合称“”。
蜀汉建立后,蒋琬受到诸葛亮的悉心培养,累官丞相长史兼抚军将军。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去世,蒋琬作为他的的继承人,被后主刘禅拜为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延熙元年(238年),受命开府,加大司马,总揽蜀汉大权。
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恭”。
五、潘濬 潘濬(一作潘浚)(?-239年),字承明。
武陵郡汉寿县(今湖南汉寿)人。
三国时期重臣,蜀汉大司马蒋琬的表弟。
东汉末年,潘濬被被荆州牧任命为江夏从事。
建安十六年(211年),潘濬被刘备任命为荆州治中从事,与守臣关羽不睦。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得荆州,拜潘濬为辅军中郎将。
又迁奋威将军,封常迁亭侯。
孙权称帝后,拜少府,进封刘阳侯,又改太常。
黄龙三年(231年),授假节,与率军五万平定叛乱,经三年而斩获数万,使得一方。
潘濬为人刚正不阿,在吕壹弄权时,屡请孙权将其诛杀。
甚至想亲手击杀吕壹,使吕壹对他非常畏惧。
赤乌二年(239年),潘濬去世。
六、 最后,刘封(?—220年),东汉末年长沙(治今湖南湘阴)人,东汉末年将领,蜀汉昭烈帝刘备养子。
对于刘封来说,有武艺,性格刚猛,气力过人。
随、等扫荡西川,颇有战功,而后又统领孟达攻取上庸,深为刘备信任。
但是后来关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刘封起兵相助,刘封不从。
而后又侵凌孟达,致其降魏。
孟达与魏共袭刘封,并劝刘封投降,刘封不降,又遭部下叛变,败归成都。
在此背景下,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赐死刘封,刘封自尽,刘备深表痛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