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皇帝乾隆最中意的皇子,为什么英年早逝?
【千问解读】
最中意的皇子,为什么英年早逝?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还珠格格》我想很多人都看过,想必大家对都很熟悉。他温柔善良、文武双全,是一位极其出色的皇子。
那历史上真实的五阿哥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在乾隆诸多皇子当中,五阿哥永琪应该是最出色的一个。
他善于骑射,又博学多才。
擅长满语、汉语和蒙古语,还精通天文、地理、历算。
尤其精于天文算法,所书八线法手卷,至为精密,著有《蕉桐剩稿》传世。
其算法传子,再传孙奕绘,奕绘著《本形篇》记其梗概。
除此之外,永琪擅长书法,跟弟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乾隆四家之一)齐名。
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初五日,九州清晏殿火灾,永琪亲背乾隆逃出大火。
所以说,永琪还是的救命恩人,是当时最理想的皇位继承人。
那乾隆皇帝为何要传位给皇帝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乾隆太长寿了,89岁才去世。
好多皇在他之前就去世了,轮到嘉庆的时候,基本上找不到竞争对手了。
五阿哥永琪虽然才华突出,但是他的身体并不是很健康。
据史料记载,他患有骨疽,这极有可能是一种遗传病,很多皇子都患有此病,比如十三子怡贤亲王、皇帝等等。
乾隆三十年,永琪病情愈发严重。
为了让他早日摆脱病魔,乾隆皇帝破例封其为和硕荣亲王。
荣字是十分尊贵的字,清朝历史也就出现了两位荣亲王,一个是永琪,另一个是的皇四子,也就是董鄂妃的儿子。
永琪被封为荣亲王后,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一病不起,四个月后不幸病逝,年仅25岁。
永琪的去世,让乾隆皇帝悲痛万分,因为对他来说可能只是失去了一个皇子,但是对大清来说,失去了一个英明的皇帝。
乾隆的接班人虽然生性善良,但是优柔寡断,无力解决乾隆统治晚期的社会矛盾,导致天下大乱。
自己在紫禁城内两度被刺客行刺,可见当时的社会矛盾有多严重。
从嘉庆皇帝开始,清朝就逐渐走向下坡路,最后走向了灭亡。
假如永琪没有英年早逝,他绝对可以超越嘉庆皇帝,也许能力挽狂澜,让大清起死回生。
但是历史没有假如,也许这就是一个王朝的命运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风流皇帝乾隆时期中国为什么人口激增:雍正取消了人头税
古典中国文化是定耕农业文化,农户家族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农业是基础产业,定居是基本生活模式。
围绕这一文明轴心,培育并形成价值信念、社会组织、制度体系、农业技术、宗教信仰、习俗约定、政治组织设置和行为伦理。
以前的古典社会服务于建设一个封闭的、简单均一的社会,其显著特征是定居和定耕,自给自足,无为而治。
在理想情形下,农民无意四处走动,对外界兴趣索然,这对于维护制度稳定有好处。
此制度框架允许少量旅行者、挑贩、走亲戚,然而不允许数量大到动摇“定居”方式的根基。
假如农民大批离开村庄居所开始移民,尤其非家族性的个人漂泊,必导致家族作为社会细胞的解体,古典文化制度就彻底失效。
说流动人口,必先说商人。
商人天职是交换各业劳动剩余产品,重新配置生产生活资料,职业特征是走街串巷,跋山涉水。
明以前商人数量不多,一方面对国民经济贡献很小,不足以补充国库税收,另一方面商人四处游走,增加不稳定因素,很难被整合进定居结构。
史料显示,从秦汉至明清两千年,尤其隋唐后一千年,社会面貌和农业生产力几乎没有明显改变。
刀耕火种的农业技术,聚族而居的村社组织,以“儒、道、佛”为核心的信仰体系,中央集权的朝廷政治,基于人口和耕地的二元税制,千年以来一如既往,时间仿佛凝固,社会。
譬如朝廷的政治中央集权、儒法典章、儒道佛信仰、人头税加土地税的两型财政、宗族社会组织、选仕、道德文章、人畜混力耕作、农业靠天吃饭、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历法……,延绵不绝。
在现象凝固的背后,不能忽略一种视而不见却富有活力的变动因素。
几千年来,它仿佛一股火山熔岩,从来没有平息,在慢慢地积聚压力,寻觅豁口。
这股汹涌的熔岩,就是子嗣繁殖,是我们民族无限生育的梦想!灿烂的儒教文明最终衰落,其原因之一是无限激励人口繁殖,农业生产上却无法供给相当的粮食,于是过剩人口犹如漫过大堤的洪水,冲垮了儒教自身的统治。
儒教乃是自掘坟茔。
这个过剩的人口,是近代江湖的先驱。
从古至今,人口繁衍都是中国最具活力的文化因素。
历代中国天灾人祸乃是家常便饭,二十四载天灾年年不乏。
每逢天灾人祸,,必有大批平民死于屠戮或饥饿。
然而,令人称奇的是,一俟太平人口数量总是迅速复原,甚至比灾难前更多。
中国人口的增长活力向来以两种因素决定,一是自然繁殖,二是儒教制度激励。
在儒教制度内部,又有两重因素激励生育:第一是生育价值观,第二是家族组织细胞。
生育价值观,有如“多子多福”、“香火绵延”、“人丁兴旺”、“子孙绕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修家谱、辨血脉、兴太庙、举宗祠……举凡皆奉为人生大事。
家族组织细胞便是社会组织的家族化,一切以家族为根基,譬如土地权属制度、宗法制度、社区里甲制、税赋、征兵、田间生产、民间械斗,都以家庭或家族为细胞单元,这意味着家族不止是血缘组织,也是经济和社会合作组织。
经济合作意味着利益,比血缘还重要,家族人口多,自然势力大,容易取得生存优势。
而家族组织的增长,唯有靠生育繁殖。
所以,这两个因素都刺激家族人口增长。
随机文章希特勒从不让人提的6个隐私,若提起1个,立刻军法处置基本企业管理中的十大定律,比尔盖茨马云等人坚信的理念过山风泡了两年还活着,揭秘过山风蛇追人怎么办(成S形逃跑)野外发现一块神奇的土块,把它冲洗干净后发现是异常漂亮的水晶三国最丑的人有谁?庞统竟然不是最丑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为什么千叟宴只在康熙和风流皇帝乾隆两朝有?一次要花3000亿?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正月,康熙帝年届69岁,为了预庆自己70岁生日,他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当时12岁的作为皇孙参加了这次宴会。
千叟宴宏大的场面给幼小的弘历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继位后,效法其祖父,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第一次是在五十年(1785)正月, 为了纪念继位50周年,75岁的弘历在乾清宫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
元年(1796)正月,弘历退位,作为太上皇,他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这一次宴会成了历史上千叟宴的绝唱。
那么为什么只有康熙和乾隆举办了千叟宴呢? 乾隆朝承康熙、之后,到其中期,已进入鼎盛,清人称之为“全盛”“极盛”。
此时,政局稳固,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安定,满汉和谐,边疆安宁。
土地耕种面积不断扩大,国库资金常年储备保持在7000余万两,最高达到8000万两,被称为“国朝府藏之极盛”(《圣武记》),这也是清朝国库资金存储的最高记录。
康熙和乾隆都很有钱。
那为什么雍正不举办呢? 一个原因是雍正没到老年便突然暴毙身亡。
二来是雍正生性淡薄,不喜欢热闹。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雍正舍不得那些钱。
他宁愿用这些钱去修建水利工程。
从即位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全国田地从735万顷增至890万顷,疏浚了卫河、淀河、子牙河、永定河。
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隶营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修建了黄河、运河堤岸。
那举办一次这样的宴会花多少钱呢? 根据记载,在嘉庆元年(1796)正月,乾隆帝(此时已经是太上皇)举行“千叟宴”。
此次与宴人员达5900人,盛况空前,皇极殿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宴会结束时,乾隆向与宴的臣民们颁发如意、寿杖、缯绮、貂皮、银牌等物。
其中,银牌自15两至30两不等,依据年龄而分出等次,加上其他赏赐,此次动用白银达百余万两。
举行一次宴会就要一百多万两白银啊。
一百多万两白银什么概念? 1766年乾隆朝廷的财政收入达到4937万两,一次千叟宴就要花费财政收入的2%以上,是一顿饭!在乾隆中期的北京,1000斤大米的价格是14.18两银子。
那么,100万两银子相当于7000多万斤大米。
而今天普通大米价格在一斤3元左右,那100万两白银相当于2.1亿元。
但是,在清朝,75%的钱都花在食物上,所以大米也算是奢侈品了,很多人吃不起大米的,显然这么算不合适。
我们只有通过政府财政收入才能真正感受100万的概念,我国2015年财政收入15万亿,一次千叟宴要花费财政收入的2%以上,那么就相当于现在的3000亿! 除了千叟宴,乾隆帝又增开“宗室宴”“民族宴”。
乾隆帝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在丰泽园举行盛大的“宗室宴”,人数达3000余人,也是以老人居多,意在叙亲情之谊。
此情此景,亦“极一时之盛”(《啸亭续录》)。
乾隆帝在平定新疆战乱后,蒙古、维吾尔、等上层王公前来朝贡。
乾隆帝即于避暑山庄之万树园中,设能容千余人的大黄幄殿,举行盛大的“民族宴”,款待来朝贡的各族王公,亲自赐酒,以示无内外之别。
再厚的家底也有败光的时候啊,乾隆这个折腾法,到了嘉庆帝的时候只能杀了勉强维持,再到了的时候,穷的叮当响了,他本人只能厉行节俭了!成了史上最勤俭节约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